•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下列幾點建議及未來可行的研究方向,

以作為國民中學教師、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壹、 對國民中學教師之建議

一、 教學年資與教育程度:

年紀較輕、年資尚淺的教師可以在服務一段時間後,認為有實際教學之 必要時再進修更高學位,以免產生過量教育之現象。

二、 已進修教師可適度降低其參與學術活動之時數。

三、 教師若真有心希望知識能力有所成長,應進修更高等學位以獲得更多知 識,充實自我,進而從中完成自我實踐,對於學校教學的素質也能得到 實質的幫助。

四、 教師為提升知識與能力而進修學位,需顧及自己的教學品質,兼顧學生 的教學與教師自己的進修學習,不能因自身的權益而忽視了學生之學習 的權利。

五、 隨著社會的多元與開放,教師遭遇更多的衝擊與挑戰,在教育政策搖擺 不定與學生人權意識高漲的今日,教師的工作的不滿意與轉換工作意願 的強烈,反映出教師工作職能的問題,面對教育革新的需求與社會的壓 力,教師必須透過自我反省與批判,堅持最初衷的教育理想,不斷精進 教學技巧,已因應社會潮流的需求。

六、 建立教師終身學習觀念,鼓勵教師主動積極參與各項進修與研習,不斷 充實自己,追求專業成長,因應教學與時代需求。

貳、 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 宜減輕教師教學負擔,以利教師參與進修,給予進修者實質上的獎勵,

並且建立學習者付費的教師在職進修制度。

二、 過量教育並非帶來完全的負面效益,教學效能的多元教學技巧、學術活 動參與和健康狀況影響因素並非來自於進修或學位,學校應營造共同願 景,激發教師參與及認同,形塑學校民主參與文化,建立良好工作環境 與氣氛。

三、 實施激勵方式,激發教師自動參與在職進修,以提昇教學生產力。

四、 許多教師對進修有高度之意願,因此相關辦理在職進修學術機構可以針 對教師進修需求規劃相關的進修活動,以滿足教師的需求;另外,在職 進修內容應考量教師實際需求,提高教師學習動機。

五、 教師為配合教育政策而進修學習,顯現自主選擇性意願不強,且資源重 複浪費。建議教育當局應審慎制定可長可久之教育政策,重視教師專業 能力的發展,符合教師職涯的訓練學習。

六、 加強辦理學校行政人員之研習,尤其是在重視行政主管專業學習、領導 能力培養的課程與進修研習。

七、 除開辦學位課程外,教育行政機關宜掌握教育的社會經濟需求,辦理多 元教學技巧之教學效能研習活動,促進教學經驗分享,提昇教學效能。

八、 目前國內師範院校已增開各種研究班別供教師進修,進修管道大為暢 通。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中學教師擁有高學歷比例將大幅提高,在高學位 量的提高下,如何兼顧質的提升,以有效提高教學效能,需要詳細規劃。

九、 政府各級教育行政官員與各學校相關人員,必須思考與瞭解為何會有相 當多比率之教師,會視教育工作為「暫時性」之工作而非「永久性」之 工作,希望能轉至其他職位服務。政府各級教育行政官員與各學校相關 人員,可以擬定適當之教育政策加以因應,以解決教師過量教育的問題。

十、 對於教學效能較差或教育年數較不足之教師,應優先鼓勵進修。

十一、 教師個人進修,是屬於義務性或選擇性教育,是值得討論的課題。因為 這部份教育投資,部分縣市給予學費部份補助;部分縣市給予公假進修

優惠,學成畢業後又享有調薪待遇,就公立學校而言,這是全體納稅人 共同承擔的支出,若是這部分教育是屬於選擇性教育,其合理性又值得 商榷。

參、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

一、 抽樣地區與學校

後續研究可以增加抽樣學校的數目,地區包括北中南東,城鎮包括都市 與鄉鎮,學校包括各公私立國中與高中,作為完整的分層隨機抽樣。甚至可 以依各個抽取學校之教師人數,按其比例寄發一定數目之問卷或全數寄發,

更可以精準掌握樣本數,獲取更多受試樣本,加強樣本代表性及推論性。

二、 抽樣對象

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研究,調查 樣本之抽樣採取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方式進行,總共抽取臺北地區共 34 所國民 中學,625 名現職教師為樣本進行研究。在研究對象方面,具有博士學位或 正在攻讀博士班學位之國中教師,實為少數,以本研究樣本為例僅有 2 位。

由此可知,若單純採取隨機抽樣方法,恐怕樣本數目會不足,亦無法具備代 表性。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採取隨機抽樣方式為主,立意抽樣為輔的 方式,整理出各師資培育學校碩、博士班畢業與在職生,選取足夠符合條件 之研究對象進行研究。除此之外,就教學生產力而言,應包括教師與學生的 產出,因限於時間與人力等因素,無法將研究對象普及為台灣地區教師與學 生,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採取教師與學生兩部分對象來進一步研究,

以符合整體教學生產力之產出。

三、 城鄕差距

臺灣地區幅員雖然不大,但城鄉差距頗大,各個學校會因所在位置不同、

享有資源不同而產生極大差異,各校教師之進修情況及意願更是因環境而有 所不同,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針對不同縣市地方之中等教育學校,對各地方 之教師進行更深入之調查研究,期許從中發現更多值得注意的現象。

四、在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方法係以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為主,大部分資料是研究者設計的 問卷調查,而以自陳式問卷調查之方法,難免受到受試者作答的偏差,有所 限制。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採用長期性調查與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蒐 集更真實的資料,之後再與問卷調查結果作比較,將會使研究結果更具客觀 性,也更具參考價值。

五、過量教育的測量方法

選擇何種過量教育的測量方法,實質上會對研究分析產生一定結果的影 響,本研究因時間與人力的因素只採用 Haryog(2000)歸納的「工作者自我 評估法」,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同時採取專家進行的「工作分析法」及「實際 工作配合法」。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昭蓉 (1999)。臺灣地區民眾失業率和高教低就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江豐富 (1995)。以文憑還是以人力資本取材—臺灣地區實證研究。教育研究資 訊,3(5),17-35。

李俊湖 (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莉莉 (2003)。台北市國民小學激勵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瑞薇 (2001)。教育人力投資及其效益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 行政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文達 (1995)。過量教育與失業。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0,35-54。

林玉體 (1996)。我國高級中學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進財 (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 果報告(NSC88-2413-H-024-010 )。

吳清山 (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 (2003)。多元智能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20-40。

吳明隆、涂金堂 (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洪瑛璘 (2001)。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育變革關注相關之研究-以 「九年一貫新課程」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

高希均 (1985)。教育經濟學論文集。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孫志麟 (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禮菡 (2005)。由過度教育看學歷與工作經驗的抵換關係。國立東華大學國際 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木金 (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憶芬 (1998)。教育對就業之影響:人力資本與勞力市場區隔論之探討。教育 研究資訊,6(5),86-99。

陳若寧 (2001)。台灣、中國及香港之知識經濟發展與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大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慕賢 (2002)。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桓佐 (2006)。台灣地區過量教育測量模式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郭明德 (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 蘭 (2003)。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 灣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碧娟 (199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惠琪 (2006)。高等教育過量教育與工資效果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國 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彭台臨 (1989)。人力發展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三民。

馮绣雯 (200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馮绣雯 (200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