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本節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幼兒教師、孩子的父母親或未來 研究者做相關研究時之參考。

一、對幼兒教師的建議

(一)幼兒園教師對新住民幼兒的表現,不要有自己的偏見,要接

納孩子的行為並適時給予指導

研究者研究發現新住民幼兒與非新住民幼兒在自主性的表現沒有差異,而 幼兒生活中除了父母親及主要照顧者外,和幼兒互動時間較多也較親密的人就 屬幼兒園的教師,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甚至將教師的話奉為聖旨。新住民幼兒 初入園時,因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在不同的教養方式下成長,難免會有一 些不適的行為出現,像是:耍賴、霸道、被動、依賴、爭執等的行為,自主性 的表現不佳或比同儕落後,而將這樣的孩子貼上標籤,其實這些都不是孩子的 錯,只因父母親的教養態度有需修正之處。所以,幼兒園教師要能有更寬闊的 心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為,並能夠適時適切的指導孩子,要讓孩子有學習與成長 的空間、時間。

(二)幼兒園教師是親子溝通的橋樑,親師的溝通管道要暢通,適

時適切的給予支援,讓幼兒在功能性自主與互動性自主皆能

有良好的發展

當幼兒「我有話要說」時,幼兒園教師要傾聽幼兒的話語,瞭解幼兒內心 的想法,並將此訊息讓父母瞭解,協助父母也能傾聽孩子要說的話,幼兒園教 師應扮演好親子溝通的橋樑。當父母親在教養方式上有所疑惑時,建議幼兒園 教師要主動提供諮詢的管道,提供教養相關文章的分享,讓親師溝通的管道暢 通,父母親能以較佳的教養方式教養幼兒,以利幼兒在功能性自主與互動性自 主都能發展的更好。

二、對於父母親的建議

(一)建議父母對幼兒的要求不要太寬鬆,以免造成寬大嬌寵的教

養態度而影響幼兒自主性的發展

研究者研究發現,父母親若是以權威開明的教養態度來教養孩子,對於幼 兒在自主性的發展是有正面、正向的幫助。以新1幼兒幼兒、新2幼兒、本4幼兒 幼兒為例,他們的父母親教養態度因為都是高要求高回應權威開明型,是教養 方式中最理想、最適當的一種,孩子在功能性自主像生活自理能力會自己動手 做獨立去完成,在互動性自主這方面也表現出積極、主動,會勇於表達說出自 己的意見與想法,並且會和父母親、同儕分享生活點滴,是父母親在教養孩子 時較好的教養態度。

父母親若都是寬大嬌寵型的教養態度,對於幼兒在自主性的發展是有阻礙 的。以新3幼兒幼兒為例他們父母親的教養態度都是高回應低要求寬大嬌寵型,

孩子在功能性自主方面不但依賴而且不獨立,父母親剝奪了孩子在生活自理的 學習機會,幾乎都是由父母代勞;而且幼兒在互動性自主也是表現出缺乏自信

心,不會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見,也不會和父母親或同儕分享,對於學習 新的事物容易退縮,這樣的父母親教養態度對幼兒的自主性發展是較不利的。

所以,建議父母親在教養孩子時,要能嚴謹並適時調整教養態度,讓幼兒自主 性的發展更成熟。

(二)父母親的教養態度要能溝通協調達成共識,才不會造成幼兒

在自主性發展會有雙重標準

經研究者研究發現,父母親的教養態若是不一致時,幼兒在自主性的發展 會認為是可以有雙重標準的。以新4幼兒幼兒、本1幼兒幼兒、本2幼兒幼兒、本 3幼兒幼兒為例,他們的父母親在教養態度上是截然不同,幼兒在不同的教養態 度父母親面前,功能性自主的表現也會因對象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表現,和寬 大嬌寵教養態度的父母親在一起時,會表現的不獨立、依賴,可是當和權威開 明教養態度的父母親在一起時,在生活自理部分卻又能夠自己做的很好,而且 在互動性自主的表現,也會因教養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一樣。因此,父母親的 教養態度是否一致性,對幼兒在自主性的發展是深具影響的,所以,父母親在 教養孩子時所持的教養態度,應該要溝通達成共識,才不至於讓孩子有雙重標 準的認知。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近年來因為網路資訊的發達與親職教育的普及,父母親漸漸重視孩子的教 養問題,也會透過各種管道吸收新知,研究者在研究中發現,因為研究參與者 的人數以及研究時間的限制,而使得教養類型受限無法包含到所有的教養類 型,另外,因為上述的因素威權型父母和拒絕-疏忽型父母已不多見了,因此,

建議日後研究者可以增加更多的研究參與者,以及研究的時間若能再長一些,

進行更完整的長期追蹤研究,更清楚瞭解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自主性的影響關

係,以便日後可以提供在職場上的老師與父母親在教養孩子時一些信念和想法。

另外,本研究因為只有針對外籍配偶家庭的學前幼兒為研究對象,然而外 籍配偶來台灣在每個階段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未來的研究者可進一步 針對已來台灣不同年數的外籍配偶家庭及其不同年齡層的子女做相關性的研 究,讓學校教育者日後在與外籍配偶家庭或其子女互動時,能提供更多更好的 支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只以質性方式去進行研究,所蒐集到的資料雖豐富但欠缺多元性,

因此,建議往後的研究者除了以質性方式去蒐集資料外,也可加入其他的研究 方法,讓研究者在蒐集資料時能夠更多元,而且經分析資料後所得到的數據也 將會更精準,以提高資料的豐富性與真實性。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9a)。台閩地區近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國籍分。內政部戶政司。2009 年 10 月 9 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75.xls。

內政部(2009b)。97 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統計。內政統計通 報,98(3)。2009 年 10 月 9 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index.aspx。

內政部(2009c)。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內政部入出國及 移民署。2009 年 10 月 9 日,取自 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xls。

內政部(2009d)。我國人與外籍人士結婚統計。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9 年 10 月 9 日,取自 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xls。

王少敏(1994)。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台北市:新雨。 質心理培養。親子教育,101,11-13。

王純貞(2003)。培養幼兒的自主性。親子教育,109,8-9。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 國立政治大學教

何委娥、周玉敏(2007)。親子關係、父母教養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

中華家政學刊,41,85-107。

吳秋霞、穆仁和(1997)。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 研究。犯罪學期刊,3,167-190。

吳雪菁(2006)。國小學童校外音樂才藝學習、父母管教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 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229-260。

林慧芬(2006)。台灣母親對幼兒自主的內涵與相關文化信念初探。國立臺北 教育大學學報,19(1),139-172。

邱文彬、林美珍(2000)。後形式思考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

自主性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2(1),67-94。

邱文彬、林郁華、費業勳(2000)。後皮亞傑學派的後形式思考與自主性之關係:

從整體性發展觀。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1),327-338。

邱奕仁(2004)。越南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式之研究。國

洪蘭(譯)(2000)。Judith, R. Harris 著。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

台北市:商周。

張燕滿(2002)。教養態度對孩子行為養成的影響。師友月刊,4,52-53。

教育部(2004a)。外籍配偶子女教育輔導成果統計。教育部電子報,92。

2006.11.23。取自 http://epaper.edu.tw/092/number.htm。

教育部(2004b)。推動弱勢跨國家庭子女教育輔導計畫。教育部電子報,92。

2006.11.23。取自 http://epaper.edu.tw/092/important.htm。

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屏東 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佩玉(2007)。學齡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及其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郭秀光(2000)。透過人性化的教養模式使孩子產生自發性的利社會行為。國 教新知,47(2),46-53。

郭啟瑞(2005)。國校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南 學刊,30,31-48。

陳雅琴(2003)。「溝通分析親職團體」對國小母親親子溝通及管教方式之成 效。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麗霞(2002)。人生最初的三年決定勝負-幼兒個性養成期內父母的責任。

親子教育,104,14-15。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 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ack, R. Fraenkel., & Norman, E. Wallen 著。教育 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n &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台北市:心理。

鼎茂(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鼎茂。

齊君蕙(2006)。新住民家庭母親對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園所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東市。

劉邦富(2000)。協助父母建立正確的親子互動模式。學前教育,12,8。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蔡秀莉(2006)。外籍配偶接受創新程度、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態度之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鄭清榮(1999)。快樂父母經。台北市:上游。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玲惠(2008)。母親教養風格、幼兒自主性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東 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戴如玎(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家政策論壇季刊秋季號。

台北市: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鍾重發(2004)。台灣男性擇娶外籍配偶之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魏世台(2002)。中國文化中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宜蘭技術學報,9,341-369。

魏惠貞(1984)。學前兒童獨立性、成就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魏惠貞(1984)。學前兒童獨立性、成就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