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之相關研究

一、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的關係

因為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有直接的影響關係,因此在國內近幾年來 有多位研究者(林慧芬,2004;黃靖雯,2004;徐雪真,2006;賴玲惠,2008)

也針對有關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之相關議題作了研究。近年來在國內有 許多研究者所做的研究大都是在探討國中小學生父母教養信念、教養方式與學 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社交技巧、道德判斷、自我概念或教育期望之間的關 係,而探討學齡前幼兒父母教養態度這部分則是很少,而且探討的方向也是以 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能力、園所生活適應、語言表現之間的關係為主,有 關幼兒自主性這方面的研究則是相當缺乏,回顧目前國內與幼兒自主性相關的 研究如下:

(一)林慧芬(2004)在大台北地區母親對「兒童自主」教養信念之詮釋 性研究中,採用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法,訪談 20 位大台北地區的母親,研究結果 發現:

1.受訪母親對於「兒童自主」意義的詮釋集中在問題解決(認知層面)和 生活自理(行為層面),受訪者並未將西方文獻中的情緒自主和態度自主(指孩 子的價值、信念有別於父母)納入「兒童自主」的概念中。

2. 所有的母親都認為孩子年幼時,有必要親子共寢以提供孩子較好的照顧 及安全感。與美國社會中較多人主張為了幫助孩子獨立自主,孩子自襁褓時就 應與父母分床而眠的教養信念不同。

3.母親都認為應該鼓勵孩子獨立自主,讓孩子做決定很重要,不過,母親 同時也認為孩子還小,由於關愛的延伸,而難以放手讓孩子做他該自己做的事。

4.母親對兒童自主權界限的認定乃是根據母親給孩子多少自主權的判準-

能力與責任和兒童可以自主的範疇。有三種類型:(1)孩子的能力不夠,大部 分引導孩子做決定。(2)孩子有些能力可做決定,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內做選擇。

(3)決定的能力要從小訓練。

5.大多數的母親認為學前兒童能力有限,必須看什麼事情,適不適合孩子 做決定。

6.母親即是孩子行動的主導者,而兒童則是行動的執行者。

7.在兒童可以自主的範疇方面,母親在健康、安全、道德、常規與禮貌等 領域的規範較多,孩子在個人領域(例如衣服、玩伴的選擇、遊戲的方式)有 較多的決定權。

8.母親所認知「兒童自主」的意義偏向認知層面和行為層面,但強調親子 情感的相依。

9.針對兒童自主的教養信念,受訪的母親可分為保護型、民主型、導正型、

衝突型及混和型等五種類型。其中導正型和民主、導正皆具的混和型為最多。

10. 兒童自主性的社會化歷程是在母親教養信念所織成的情境脈絡下進 行。

(二)黃靖雯(2006)學習自主-父母信念與兒童知覺教養行為之研究。

以台北縣兩所國小、兩所國中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國小五年級及國中八年級 共計 513 組兒童與家長為研究對象,並以家長問卷及孩子問卷兩種問卷調查方 式評量。研究結果顯示:

1.父母對學習自主的信念、態度、行為意向與兒童所知覺的學習自主教養 行為現況,普遍持正向態度。

2.父母的學習自主信念會因教育程度、子女數、子女年級別、子女性別的 不同而有所差異。

3.兒童知覺的學習自主教養行為會因父母年齡、教育程度、子女數不同而

有所差異。

4. 不同年級別、性別兒童所知覺的學習自主教養行為有顯著差異。

(三)徐雪真(2006)進行母親與祖母對「幼兒自主性」教養信念之比較 研究。研究對象為兩位母親和兩位祖母,受訪者需來自三代同住的家庭,幼兒 年齡以中班或大班的幼兒為主,而且祖母需有協助母親帶小孩者,以質性訪談 方式進行研究,在研究中發現:

1.母親和祖母對「幼兒自主性」之教養信念之比較,受訪者兩位母親皆具 有培養幼兒自己做的能力之概念,即為功能性自主之教養信念,同時也逐漸出 現尊重孩子,讓幼兒有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此為互動性自主的概念。而受訪的 兩位祖母在功能性自主的概念不是很顯著,有關互動性自主之概念也沒有出 現,所以母親角色對幼兒自主性的概念比祖母角色顯著。

2.受訪者在培養幼兒自主性的方式,包含有提供自己做的機會、利用人際 互動的方式、提供自己做選擇、做決定的機會、多點時間耐心陪伴、耐心等待 孩子自己做、教導孩子學習自理、提升孩子自信心等方式。

3.對於培養幼兒自主性之想法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使母親與祖母出現培 養上的實際作法,受訪者中在母親角色方面,較有呈現出其對幼兒自主性之教 養概念來源,而祖母方面,在這方面的資訊較缺乏。

4.每位受訪者在教養上的差異及處理方式皆不同,可分為心理認同且以媳 婦為主、心理不認同但以媳婦為主、心理不認同且各自用自己的方式等處理方 式,但是大家最終的目的仍是以相處融洽為主。

(四)賴玲惠(2008)以台北縣公立幼稚園幼生之母親為研究對象,進行 母親教養風格、幼兒自主性之研究,並且採用兩階段的方式做研究,第一階段 是採用李宗文(2003)編製的「幼兒之母親教養方式問卷」,第二階段的訪談則 是採半結構式訪談。研究結論如下:

1.不同教養風格母親對於幼兒自主性之觀點:威權型母親教養型態,幼兒

在功能性自主的表現優於互動性的自主表現;權威開明型母親教養型態,幼兒 在功能性自主與互動性自主呈現一致正向發展;寬大嬌寵型母親教養型態,幼 兒在互動性自主的表現優於功能性自主的表現;拒絕疏忽型母親教養型態,幼 兒在功能性自主生活起居方面的自我照顧表現頗為獨立,在日常生活收拾整 理、分類歸位方面的能力明顯欠缺,在互動性自主表現畏縮缺乏自信。

2.母親不同的教養風格與幼兒自主性的關係:幼兒自主性關係中的互動性 自主的教養差異,在於母親教養風格中的「反應」的因素而非「要求」因素;

幼兒自主性關係中的功能性自主的教養差異,在於母親教養風格中的「要求」

因素而非「反應」因素;高反應、高要求之權威開明型教養型態,最有助於幼 兒功能性自主以及互動性自主之發展。

二、小結

綜觀上述與幼兒自主性相關研究的文獻中,發現林慧芬(2004)、黃靖雯

(2006)、徐雪真(2006)、賴玲惠(2008)四位研究者其研究結果的共同發現 是:(1)受訪者對兒童學習自主的教養行為雖持正向態度,但皆認為兒童年紀 較小,仍以父母的決定為主。(2)較多出現功能性自主,互動性自主較缺乏。

相關文獻中也有不同的發現:(1)黃靖雯、徐雪真認為兒童學習自主的教養行 為會因父母的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這與林慧芬的研究母親仍是以自己的決定 為主,較少讓孩子有決定權是有所不同的。(2)黃靖雯的研究對象雖為國小、

國中,但結果顯現父母對兒童的學習自主行為會因兒童的年級別不同而有所差 異,這與徐雪真的研究結果幼兒自主學習有所差異是因母親年齡不同而有差 異;與林慧芬的研究結果母親是孩子行動的主導者;以及賴玲惠的研究發現幼 兒自主性是受母親的教養風格不同而有所差異是有所不同的。(3)在林慧芬、

黃靖雯、徐雪真的研究結果中未顯現影響幼兒自主學習是與母親教養風格有 關,這與賴玲惠的研究結果發現幼兒自主性的發展是受母親的教養風格所影響 是不同的。

在上述與幼兒自主性相關研究的文獻,雖然較多以母親的教養信念、教養 風格去探討和幼兒自主性之關係,然而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角色也是不容忽視 的;國內有關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的相關研究並不多,所以研究者希望 能透過訪談父母,從父母與幼兒互動的歷程中去蒐集到更多真實與多元看法的 資料,進一步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之相關性,並期盼此研究之研究 結果,能夠提供國內教師及幼兒家長在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方面能夠有正確 且適當的方式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