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之相關研究,進一步瞭解新 住民與非新住民父母親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方面之關係。本章共分四節,第 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幼兒社會化的發展過程中,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學習對象與認同楷模,

父母無論是自身的態度、想法、做法等,都會透過其教養態度而傳達給孩子,

所以,我們常說身教重於言教,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將使子女在人格發展、

認知能力、社會行為發展以及自我概念方面受到極大的影響。

一、研究背景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2009a)公布 2008 年台閩地區嬰兒出生數為 198,733 人

,按生母國籍(地區)分,本國籍嬰兒出生人數為 179,647 人,百分比是 90.40%,

大陸、港澳地區或外國籍嬰兒出生人數為 19,086 人,百分比是 9.60%,上述的 人數中生母如原屬大陸、港澳地區或外國籍已定居設戶籍者,則列入本國籍統 計;而從八十七年至九十七年生母是大陸、港澳地區或外國籍,嬰兒出生人數 已有 262,295 人;從以上數據可以瞭解到新住民家庭的嬰兒出生人數是非常可 觀。新住民剛嫁到本國時,除了要適應生活上與原生家庭的差異,還有語言溝 通的困難,尤其是初為人母時,照顧與教育幼兒是較弱勢的。然而,幼兒出生 後第一個接觸生活的環境就是家庭,家庭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是他一生接觸時間 最長,最重要的社會,也是一個人在一生中發展時期的重要場所,家庭對個人

家庭的影子。

俗諺說:「要每天給孩子魚吃,不如教會孩子如何釣魚。」所以,父母應 培養提升孩子的能力,當孩子生活自理或處理事情的能力成熟時,孩子也會發 展出較佳的自主性。張玲霞(2006)指出現今有愈來愈多的孩子不想長大,不 能自立也無法獨立。所以,孩子若能獨立,不只是父母的福氣,也可說是孩子 的福氣。因為唯有父母確實地執行獨立的生活教育之後,孩子才有機會學習、

得到獨立的經驗,有了獨立的經驗之後,自主性才能有所提升與成長。所以,

父母在教養孩子時,要能夠懂得在適當的時機,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時間 點的拿捏很重要;另外,父母也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讓孩子有機會去學習獨 處,當孩子會想要獨處時,表示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並學習到了獨立自主。

研究者深刻的體會到父母的教養態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其影響力,而 教養態度又與孩子的自主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研究者想要更加深入瞭解 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自主性的關係。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從事幼教工作多年,在職場上觀察到班上新住民家庭的孩子正逐年 的增加,而新住民家庭在教養幼兒時,因為母親無法給予較多的指導與學習,

幼兒初入園時較易出現適應與學習落後的不良情形,因此,激發研究者想要更 深入去瞭解那些新住民在台灣的家庭生活,以及和孩子互動的情形。

據研究者探究發現,這幾年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婚配來台數量仍是不斷的 持續增加,從內政部公佈的統計通報數據(2009b;2009c;2009d),2008 年國 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之統計,結婚登記的計有 2 萬 1,729 對,其 中若按國籍(地區)別分,2008 年國人結婚為外國人者占 41.22%,主要集中在 東南亞地區。在王怡萱(2008)的研究中指出外籍配偶是帶著異於台灣文化之 文化背景進入家庭,當她們來到台灣結婚後,立刻肩負為人媳、為人妻、為人 母之多重角色,加上年輕又沒有養兒育女的經驗,以及置身異國對環境的陌生,

使其子女在進入正規教育時有可能會面臨到一些適應方面的問題。所以,在跨 文化婚姻下的新住民家庭,因為語言不通與對婚姻的期望不同,使得這些嫁到 台灣來的新住民,背負著龐大的生活壓力;此外,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她 們指導孩子生活習慣與認知上亦有其困難處,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在國內由於教育的普及與重視,使得女性在知識及能力上大幅提昇,進而 促使台灣女性在自主意識上也跟著更加提昇。然而,在傳統的婚配觀念下,台 灣男性卻仍有多數還是固守著傳統的男尊女卑的婚姻觀念,因而造成台灣男性 多以聽話、服從三從四德的女性為婚姻的選擇對象,使新住民的婚姻組成日益 增多。戴如玎(2004)的研究中,提到隨著大陸與東南亞外籍配偶的婚姻移民 潮,台灣家庭組成型態更為多元。鍾重發(2004)提到,台灣男性娶外籍配偶 並非獨有現象,而是資本全球化下的國際現象中的一環。與台灣外籍配偶現象 相關性最強的即是歐美的「郵購新娘」與「進口新娘」,Luzon(1987)說到,

會找上郵購新娘的瑞士男生有三種類型:農夫、大男人主義的離婚者、以及社 會上的劣勢者。(引自鍾重發,2004,頁 19)。

另外,薛承泰(2003)指出跨國聯姻的情形會如此頻繁,是因為台灣傳統 婚配的文化所致,台灣女子在挑選另一半時,大多會找比自己的社經地位更高 者,因而造成中低弱勢族群較無法找到婚姻對象,但他們對婚姻一樣是有強烈 的需求與意願,其實他們也渴望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家庭,另外,也因在傳統傳 宗接代的壓力下,只好藉由經濟的優勢,透過婚姻仲介到東南亞娶外籍新娘。

朱玉玲(2002)在探討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時,研究發現透過此種婚嫁方 式到台灣的外籍女性,多數屬於教育程度不高、生活環境較貧困的年輕女性,

而其結婚對象也是多為在台灣較不易娶妻生子的男性。

綜上所述研究者發現近十年來台灣因為受到人口結構的變遷,傳統的子嗣 觀念,以及由於科技的發達,社會結構的改變,新台灣之子相對的也隨之增加,

在教養子女方面並不被看好,造成其子女在此家庭結構下成長,在學習能力、

行為表現、認知上都較容易有學習發展遲緩的情形發生。近年來雖然有一些如:

竹科新貴、公務員---等加入娶新住民之行列,而在國內有一些研究者的研究也 指出有這樣的情形(蕭昭娟,2000;邱奕仁,2004;鍾重發,2004;戴如玎,

2004;王美惠,2005;蔡秀莉,2006;齊君蕙,2006;李慧玲,2007;林維彬,

2007;許佩玉,2007;王怡萱,2008)。而研究者在職場上所接觸到的外籍配 偶之子,其父親確實是大多為在台灣屬於弱勢的,如:學歷較低、年紀較大、

工作不穩定、情緒障礙者等。在鍾重發(2004)的研究中指出,迎娶外籍配偶 的台灣男性是家庭組成的主角。這也促使研究者想要去瞭解那些新住民家庭的 父親,以及本國籍家庭的父親,這些父親在家庭中和孩子互動的情形?父親在 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其參與教養、指導子女學習的參與度到底有多少?

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張燕滿(2002)在文章中也提到當父母和孩子相處時,是不是否定句多於 肯定句;禁止多於鼓勵;處罰多於讚賞;消極性多於積極性。王少敏(1994)

提到培養幼兒自主性的方式,是讓孩子自己去做、獨立思考與創新機會。據研 究者在職場上多年的觀察,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的學習態度與能力方面有直接 的關係,有部分家長因為只重幼兒的認知,而忽略幼兒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造 成幼兒初到幼兒園時,不適應的情形更加嚴重,相對也影響其自信心。研究者 深深的體會到,讓孩子越早學習獨立自主,就能讓父母及其他照顧者越早減輕 照顧上的負擔。在職場上研究者常看到親子間互動的情形,以及家長告知有關 教養的問題,如:孩子不肯自己吃飯,自己會做的事自己不肯去做,都會要求 父母幫他做等之類的問題;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往往因為不瞭解培養孩 子適當行為能力的關鍵時機與重要性,而讓孩子錯失了許多行為能力的學習機 會,因此,教養與自主間的關係是不容忽視的,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綜上所述,可瞭解到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子女在人格發展、認知能力、社會 行為發展以及自我概念方面確實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這和劉邦富(2000)在

文中提到的,幼兒的成長是人格養成最關鍵的要素,幼兒早期親子互動的模式,

是造成孩子在情緒與行為能穩定發展的重要關鍵。所以,培養幼兒之自主性,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對於幼兒的學習態度以及自信心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回顧研究者在蒐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國內在探討父母教養態度與學前幼 兒自主性之相關研究非常缺乏,研究者僅有蒐集到魏惠貞(1984)學前兒童獨 立性、成就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林慧芬(2004,2006)大台北地區母親 對「兒童自主」教養信念之詮釋性研究與台灣母親對幼兒自主的內涵與相關文 化信念初探兩篇;徐雪真(2006)母親與祖母對「幼兒自主性」教養信念之比 較;以及賴玲惠(2008)母親教養風格、幼兒自主性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

目前國內尚未有以新住民與本國籍父母的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為題的相關研 究,這也讓研究者產生想要瞭解本國籍家庭父母與新住民家庭父母對子女教養 態度的情形;以及更深入的探究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發展之間的關係,

此為研究動機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