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圖書館、學校、父母及未來 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規畫閱讀教材公共資料庫,組織整合網路數位閱讀資源

從研究結果,可發現結合聲音、動畫等的影音多媒體數位閱讀內容是吸引學童進行 數位閱讀的主因,但網路上資源豐富繁多,不乏相當多的戕害衝擊兒童身心的內容。不 同性別或年紀的學童閱讀內容也有差異,興趣有別,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可推動校內外產學 合作,瞭解學童使用數位學習資源的情形和需求,開發符合兒童喜好的數位閱讀教材,

導入功能新穎、能活潑互動的設計,建立閱讀獎勵辦法及線上競賽吸引學童接觸,並提 供實用的過濾軟體,制定自我分級標示系統,讓學童數位閱讀資源更加安全豐富。並且 妥善整合現有的閱讀網站或資源平台,鼓勵各種優良讀物數位化,隨時將內容資源充實 更新,運用網站連結方式分享推薦學童瀏覽其他優質的學習或閱讀網站,將各種網站分 門別類,擴充搜尋功能,俾使各網站內的資源可充分共享使用,提供親子師生得以廣泛 地運用公共資源。

(二)縮減家庭數位落差,培養家庭閱讀素養

政府機關應擬訂實施數位政策,落實數位建設,強化基礎資訊設備,建構優質網 路環境,強化資訊與通訊安全系統,如寬頻到家等,讓家庭也能進入 e 化生活,方便 透過數位設備鼓勵家長及學童深入閱讀行為,並配合學校課程統整擴展有效結合,利 用數位學習平台的線上學習資源加強自我學習及增長知識,學生回家後能和家長一起 互動交流閱讀的樂趣,讓學校閱讀的氛圍帶回家中,共同進行優質的數位閱讀,培養 家庭整體的閱讀素養。

(三)加強提升學童數位素養,創造數位安全知能

114

結合產官學界及媒體開發各項有關資訊素養與倫理的教材,藉由學校課程實施內 容,強化學生正確使用網路資源的學習動機和知識,並提升安全資訊素養學習能力。加 強學童閱讀數位媒體媒介內容的理解能力,媒體近用、選擇能力,以及批判性的解讀能 力等的數位媒體素養概念,學童才能夠「閱讀與了解」多重媒介和平台的想法及內容 , 包括口述、平面、視覺、數位型態,避免造成自己或他人可能的傷害。

二、對公共圖書館的建議

(一)提供兒童數位服務平台,強化檢索功能

由整體研究結果顯示,臺中市高年級學童之數位閱讀動機與數位閱讀行為有正相 關,可以發現學童對於數位閱讀非常感興趣,普遍喜歡透過數位設備閱讀。因此,公共圖 書館宜加強建置數位化館藏,與政府機構相關網站連結,共同推動數位閱讀公共資源整合,

並設立兒童版網路資源區如:數位影音平台、兒童電子書平台、電子報及電子書摘、電子 資源查詢等…,與成人閱讀做分類區隔,規畫適合學童選讀的數位內容,讓學童可以從中 閱讀優質的各項作品,且利用網路超連結功能連結所蒐集之電子資源包括資料庫、電子書、

電子報、電子期刊,線上影音資料等,以因應學童資訊檢索行為的改變及提供快捷便利的 數位閱讀服務。並讓學童能善用並解決學習或生活上的問題 。

(二)聯合學校推廣數位閱讀,擴展數位資源的運用

建議各校可建立兒童專屬的數位閱讀資源網頁,內容應連結其他圖書館資源,如國 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各縣市立圖書館數位資源、數位典藏等平台;教育或政府單位網站,

如文建會兒童文化館、教育部全國兒童閱讀網等;或各廠商數位出版,如格林文化、布 克聽聽兒童數位閱讀網等,提供最新的書籍出版資訊、相關資料查詢,亦可成為提供學 童優質網站的管道,且與鄰近的公共圖書館合作,邀請圖書館員宣導電子資源相關 網站使用方式,鼓勵各班學童參觀公共圖書館,瞭解圖書館內各類數位資源,辦理數 位閱讀證,鼓勵學校班級或個人均能使用館屬資源進行數位閱讀。

三、對學校單位的建議

(一)培訓教師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辦理資訊素養相關課程

學童學習或接觸數位資訊的能力多半來自自己摸索、朋友或家人提供,取得數位資 源的管道也多來自家人或親人或由網路瀏覽找到,現行九年一貫資訊課程,學習內涵雖然

115

強調「應用資訊科技提升人文關懷」的精神,但學童的網路倫理及網路安全教育卻未見 深耕強化,利用網路為工具的霸凌或犯罪等行為屢見不鮮,學校資訊教育影響並不夠深 入,所以教師除了運用資訊課程教導學生使用數位設備的基本能力外,宜引導培養學童 資訊素養,教導如何透過網路找尋所需的資訊、瞭解並判斷有用的資訊。因此,建議學 校可開辦教師學習網路素養與認知等相關增能課程,提升豐富教師自身的數位閱讀的 專業知能和資訊素養,才能教導學童認識數位閱讀內容潛藏之陷阱及誘惑,以幫助學童 分辨虛擬與現實,並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明白尊重他人、保護自己的重要性。

(二)活化教學媒材,指導學生進行數位閱讀

鼓勵教師將數位資訊融入教學活動中,建議在教學活動中加入資訊媒材,增加教學 活動的活潑性或藉由數位電子載體蒐集教學相關的輔助教材,豐富變化教學的活動內 容,讓學童感受數位閱讀的重要性。從研究結果可知數位閱讀已是有些學童上網的主要 活動之一,所以教師除了原有的傳統閱讀策略指導之外,應將數位素養融入教學,教導 學生如何蒐尋資料、 閱讀網頁和統整資訊,以提高學童使用網路進行閱讀的能力,慎 選適合的優良網站或閱讀教材使用,建立討論社群,讓學童由數位閱讀充實更多知識與 閱讀素養。

四、對家長的建議

(一) 家長共同參與使用數位閱讀,善盡網路管教責任

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有93.9%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有網路可上網,而且家長有八 成會使用數位閱讀,上網使用數位閱讀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而言,已是相當普遍的行為,

加上近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等攜帶型連網設備問世,網路所影響的族群,

網路無遠弗界的特性,所影響的族群不再只是求學中的學生,數位閱讀幾乎已成了全民 運動,可以想見家長對於數位科技的依賴程度可能不輸給家中的學童。所以家長應具備基 本的網路使用常識,平日多掌握數位閱讀資訊,嘗試去融入了解學童的網路世界,並 妥善運用各種網路監控軟體來瞭解學童的網路使用情形,包括學童所瀏覽的網頁、與他 人溝通聊天的內容記錄、電子郵件的往來等,家長對於家中學童數位科技設備使用的時 間及情形更加留意,藉此家長可以掌握孩子上網時間和從事數位閱讀的活動情形,以協 助子女培養良好的數位閱讀習慣及選擇優良網站的能力,同時建立親子間共同話題,不 致造成數位代溝。

116

(二)家長應教導學童做好網路自我管理,避免網路依賴沉迷

家長應協助學童做好網路使用時間的規劃,與孩子在網路使用時間與方式上達成 雙方共同認可的規範與協議,不讓網路影響學童日常作息,在課業學習、休閒活動及 與人際互動的真實生活中適時安排分配時間。家長也需協助學童參加各項活動,拓展 多元人際關係,融入不同生活領域,減少對網路的依賴。

五、未來研究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限於時間、人力及物力等因素,僅以臺中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 象,研究結果也僅適合推論至條件類似的地區與年級。因此,未來研究者可擴大研究對 象至其它縣市或增加不同年級,也可以加上國中或高中(職)階段的學生,進行更大範 圍的普查研究,增加樣本的豐富性,如此不僅可以瞭解不同地區和不同學習階段學生間 數位閱讀動機與數位閱讀行為的差異情形,使研究結果更具代表性及參考價值,提高研 究的深度和廣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量化的問卷調查法為主,利用問卷調查受試者的主觀知覺,由於認知上的 差異,難以避免受測學生受社會期許效應及填答外在環境影響,問卷內容與真實情況或 許有些許差距,研究結果或有未能深入之處,研究結果僅能瞭解學童數位閱讀使用之情 形。在未來的研究上,建議可加入質性研究,以訪談或觀察的方式了解受試者實際的想 法與感受,使研究結果更加詳實嚴謹及完善。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的背景變項僅有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和家中數位閱讀環境三項,建議可再增 加其他影響數位閱讀動機和數位閱讀行為的相關因素深入進行探討,如學校的城鄉類 別、學童的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學業成就等,也可將數位閱讀態度、數位閱讀素養等 納入未來研究中討論,以期能更完備地掌握確實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性的探究,使結果 更周延。

11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子華(2004)。國小學生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平坤(2011)。澎湖縣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文化資本、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王世英等(2010)。國民小學學童媒體使用行為之研究-教師媒體素養教育反思。教育資 料與研究雙月刊,95,59-86。

王奕臻(2012)。以共讀「橋梁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王梅玲(2013)。從電子書數位閱讀探討圖書館推廣策略。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30

(4), 9-24。

王梅玲、徐嘉晧(2009)。臺灣中文電子期刊系統初探。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2),

77-92。

方宣懿(2012)。國小六年級學童數位閱讀行為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方宣懿(2012)。國小六年級學童數位閱讀行為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