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數位閱讀行為之探討

在本節文獻探討中,本研究針對閱讀行為的意義、內涵向度及相關理論研究做探 討,分成三部分分別論述如下。

一、閱讀行為的意義

行為(behavior)是心理學重要名詞之一,但定義相當分岐。根據不同心理學派的 觀點,行為可區分為以下四種內涵:一、傳統行為論:將行為定義為可觀察、可測量 的外顯行為,而內隱、不可觀察的心理歷程、意識則不視為研究的行為;二、新行為 論:將行為的範圍擴大,行為同時包含可觀察的外顯行為及內隱的心理歷程;三、認 知論:將行為視為心理的歷程,包含注意、訊息處理、記憶等複雜的心理運作,較不 重視外顯可測的行為;四、人本主義:除了心理歷程外,亦將動機、情感等都視為行 為表現。在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通常包括內在的、外在的、意識的與潛意識的一切 活動。此外,多數專家學者在做研究時則將「動機」和「行為」分成兩個息息相關卻相 對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體外顯的活動,動機是促使個體活動的內在歷程(古秀梅,

2005;李素足,1998;趙維玲,2002)。

依據上述行為的意義,張怡婷(2003)即認為因內在動機會驅動一個人外顯行為的 表現,所以完整的閱讀行為應包括內在動機和外顯行為兩個部分。陳怡華(2000)就 Maslow 的需求理論而言,閱讀行為是屬於非物質心理性的需求。而許多研究發現閱讀 行為受很多外界事物的影響,所以閱讀行為的產生,除了可能是個體內在需求所引起,

亦可能是外界事物影響導致,是可以經由練習或經驗而習得的。一般對閱讀行為的研究,

內在心理的層面,通常是對於閱讀態度、動機及興趣的探討,而行為的探究則是以外顯 可測的閱讀行為為主。林秀娟(2001)將閱讀行為定義為學生於閱讀教學後所從事的課 外閱讀行為,係指實際的外顯行為。林巧敏(2009)認為是人類社會化的重要行為表徵,

人們可透過圖文的閱讀,吸收、溝通和傳承經驗,進而累積經驗以適應生活。然而隨著人 類閱讀物件的變化,閱讀的方式、閱讀的性質、閱讀的心理機制和功能價值也跟隨著改變。

綜合上述,本研究所指的閱讀行為是學生實際從事閱讀的外顯行為,是內在心理需 求及外界事物共同影響而形成的。

42 足,1998;宋曜廷等人,2003;Guthrie et al., 1995;Wigfield, 1997)。除了上述幾項,

有些研究者定義的閱讀行為尚包括閱讀的廣度(breadth),亦即閱讀書籍的種類(宋曜 廷等人,2003;Guthrie et al., 1995; Wigfield, 1997)。另外有些研究者(高蓮雲,1994;

陳雁齡,2002)所定義的閱讀行為還包括了閱讀的形式與場所、讀物的來源等。

高蓮雲(1994);馮秋萍(1998);李素足(1999);林美鐘(2001); 林見瑩(2002);陳雁齡(2002);劉佩雲等人(2003);陳怡 如(2003);張怡婷(2003);吳憲昌(2004);蔡育妮(2004);

古秀梅(2005);黃家瑩(2006);林益群(2009);許君穗(2009); 陳世麟(2009);張真華(2009);應冬梅(2009);陳秋霞(2010); 陳琪媛(2010);蔡枚峨(2011);王平坤(2011);劉金萍(2012)

23

閱讀 數量

李素足(1999);林美鐘(2001);林見瑩(2002);顏美鳳(2002); 劉佩雲等人(2003);吳憲昌(2004);古秀梅(2005);

黃家瑩(2006);林益群(2009);許君穗(2009);陳世麟(2009); 張真華(2009);應冬梅(2009);陳秋霞(2010);陳琪媛(2010); 蔡枚峨(2011);王平坤(2011);劉金萍(2012)

18

閱讀 頻率

高蓮雲(1994);李素足(1999);林美鐘(2001);林見瑩(2002); 陳雁齡(2002);劉佩雲等人(2003);陳怡如(2003);

張怡婷(2003);吳憲昌(2004);蔡育妮(2004);古秀梅(2005); 黃家瑩(2006);林益群(2009);許君穗(2009);陳世麟(2009); 應冬梅(2009);張真華(2009);陳秋霞(2010);陳琪媛(2010); 蔡枚峨(2011);王平坤(2011);劉金萍(2012)

22

(續)

43

向度 研究者(年代) 使用次數

閱讀 種類

(類別)

高蓮雲(1994);馮秋萍(1998);陳雁齡(2002);顏美鳳(2002); 劉佩雲等人(2003);陳怡如(2003);黃國將(2004);黃家 瑩(2006);許君穗(2009);陳世麟(2009);應冬梅(2009);

陳琪媛(2010);蔡枚峨(2011)

13

閱讀 來源

高蓮雲(1994);馮秋萍(1998);林見瑩(2002);陳雁齡(2002); 顏美鳳(2002);陳怡如(2003);黃國將(2004);黃家瑩(2006); 陳世麟(2009);應冬梅(2009);陳琪媛(2010)

11

閱讀 地點

高蓮雲(1994);馮秋萍(1998);林美鐘(2001);林見瑩(2002); 陳雁齡(2002);顏美鳳(2002);吳憲昌(2004);黃國將(2004); 黃家瑩(2006);陳世麟(2009);應冬梅(2009);陳琪媛(2010)

12

林見瑩(2002);陳雁齡(2002);陳怡如(2003);張怡婷(2003); 黃國將(2004);蔡育妮(2004);黃家瑩(2006);許君穗(2009); 陳世麟(2009);張真華(2009);陳琪媛(2010)

44

根據表2-2閱讀行為向度之研究整理發現,以閱讀時間(23次)、閱讀頻率(22次)、

閱讀數量(18次)、閱讀類別(13次)最多。其中閱讀時間、閱讀數量、閱讀頻率、閱 讀類別做為閱讀行為之研究向度較多。歸納以上論述,本研究的閱讀行為定義將分為閱 讀時間、閱讀頻率、閱讀類別三個部份來探討,希望藉由對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行為的 調查,瞭解其閱讀行為的現況,進一步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學生閱讀行為的差異情形。

在此整理文獻結果歸納探討,說明本研究三個閱讀行為方面的意義與內容:

1. 閱讀頻率

閱讀頻率即是指在某一時段內閱讀書籍的次數,多位研究者發現在閱讀頻率方面:

女生平均閱讀的頻率顯著多於男生(李素足,1999;林美鐘,2002;林益群,2009;劉 佩雲等人,2003)。Wigfield與Guthrie(1995)指出給予學生更多的互動機會,他們的閱 讀行為頻率會更高。陳雁齡(2002)探討中部地區國小學童參與閱讀活動之現況,發現 不同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在參與閱讀活動頻率上有顯著差異。黃家瑩(2006)發現學生 一個禮拜去學校圖書館借、看書的次數不超過2次。

綜合上述,閱讀頻率在性別、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上會有所不同。大部分研究指出:

女生閱讀頻率高於男生;年級高的學生閱讀頻率有下降的趨勢;而家長社經地位高者,

其子女的閱讀頻率較高。另外,適當的提供學生閱讀分享及互動的機會,以及學生知覺 到父母實施較多創意教養方式、正向的閱讀教養方式,和自己擁有較高的閱讀動機時(林 士郁,2002),其閱讀頻率也較高。

2. 閱讀時間

閱讀時間是指兒童利用課餘時間從事閱讀活動的時間量。Wigfield與Guthrie(1997)

指出具有高內在動機的學生花在課外閱讀的時間平均每天為29.80分鐘,而具有低內在動 機的學生平均只花了10.52分鐘。國小學童平均每天花在閱讀活動的時間有半小時以內

(涂芳瑜,2005);萬瓊月(2002)、李宜真(2002)與古秀梅(2005)的研究則指出 國小中、高年級學生花在閱讀的時間是以每週一小時內為主,發現閱讀動機會影響閱讀 時間的長短,男孩尤其明顯。另有以學生生上課期間平均統計,學生每天花在閱讀活動 的時間有30分鐘至1小時(翁聰慧,2004;陳秋霞,2010)及1-2小時(陳怡如,2003)。

黃家瑩(2007)、林美鐘(2002)指出假日或寒暑假的閱讀時間比上課時間來得長,做 完功課後是最常閱讀課外讀物的時段,女生比男生在假日或寒暑假期間每天課外閱讀時

45

間量明顯較多。

由上述研究發現,閱讀時間受到學生其他活動的影響,在假期期間,閱讀時間會比 上課時間長一些;另外,學生本身的閱讀動機及男女生性別上的差異也會造成閱讀時間 上的不同。

3.閱讀類別

閱讀類別則是指閱讀書籍的主題與種類,或稱為閱讀廣度、興趣,是對某一個或某 一些特定主題的偏好。也是指讀者對閱讀活動所表現出的特別愛好與主動性傾向,廣義 解釋是指讀者對閱讀活動的興趣;而從狹義觀點則為讀者對某一特定讀物的興趣(陳瓊 雯,2009)。顏美鳳(2002)研究發現學生閱讀類別為最常看「漫畫」,沒看過之主題 類別以「劇本」類居多;林美鐘(2002)發現學生最喜愛漫畫形式的課外讀物,其次圖 畫書及文字書。林見瑩(2002)研究指出鬼故事、漫畫書、笑話是學生最喜歡的課外讀 物前三名;黃國將(2004)學生以看文字為主的書是最主要的閱讀方式,尤其是笑話的 書籍最受學生青睞,其次是看卡通、再其次是看漫畫型態的書。「文學、小說、散文類」

及「漫畫、電玩秘笈類」的課外讀物,是國小高年級學生常看的讀物(黃家瑩,2006)。

PIRLS 於2006年的調查報告指出兒童對於不同類型的讀物也呈現不同的閱讀頻率,接近 1/3的兒童表示幾乎每天會閱讀故事或小說類的文學作品,但資訊型讀物例如:百科字 典、報章雜誌及參考指引類書等。賴苑玲(2007)從推廣閱讀活動檢視彰化市國小六年 級學童閱讀行爲與圖書館館藏使用之研究中發現,學童閱讀課外書籍之頻率最高的為趣 味讀物如漫畫、謎語,其次為科幻/寓言類別讀物。

如此可知漫畫是國小學童最常接觸,也是最受到喜愛的讀物類型,看得出圖像形式 的讀物比其它形式的讀物更受到學童的喜愛,從中也可了解學童較偏重休閒娛樂的閱讀 種類及喜好。只是值得深思的是恐怕造成閱讀偏食,學生容易常逃避字很多的書,影響 所致,識字量及詞彙量減少,應用瞭解、分析思考的能力變得較薄弱。

綜觀上述可知,學童的紙本閱讀行為,每天的閱讀時間以不超過1小時為主,寒暑 假假期閱讀時間會比平時長,學童平時閱讀量約1~2本,喜歡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娛 樂性的相關讀物,例如:漫畫;但是學童休閒時間閱讀書籍讀物並非主要選擇,反而是 看電視、上網較吸引兒童。但是在資訊科技快速發展下,網際網路的發達,書本從紙本 形式發展至數位形式,閱讀歷程從傳統紙本閱讀進步到數位閱讀,孩子每天在聲光媒體

46

的刺激下,更值得注意其閱讀行為的轉變。

三、閱讀行為的相關研究

對於閱讀行為的相關理論研究,國內外有一系列的實徵結果,尤以對紙本閱讀行為 研究者最多,研究對象從學齡前幼兒一直到成人都有,由上述可知,廣義的閱讀行為涵 蓋驅使行為產生的內在動力與個體外在行為表現的方式,即指個體進行與閱讀相關的內 在動機與實際進行閱讀的外顯行為;狹義而言,單指外顯的閱讀行為,包含閱讀者從事 閱讀的時間、頻率、數量、場所,閱讀讀物的廣度、喜好程度、來源、資料形式,購書 費用和主動閱讀、社交分享行為等活動,其中讀者從事閱讀時間、數量、頻率及廣度,

對於閱讀行為的相關理論研究,國內外有一系列的實徵結果,尤以對紙本閱讀行為 研究者最多,研究對象從學齡前幼兒一直到成人都有,由上述可知,廣義的閱讀行為涵 蓋驅使行為產生的內在動力與個體外在行為表現的方式,即指個體進行與閱讀相關的內 在動機與實際進行閱讀的外顯行為;狹義而言,單指外顯的閱讀行為,包含閱讀者從事 閱讀的時間、頻率、數量、場所,閱讀讀物的廣度、喜好程度、來源、資料形式,購書 費用和主動閱讀、社交分享行為等活動,其中讀者從事閱讀時間、數量、頻率及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