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綜合上節之結論提出本研究之建議,分述對族語政策、學校及後續研究之建 議如下:

壹、 族語政策方面

其實原住民族語言流失而造成文化傳承之困難,此一現象並不能完全歸因於 早期語言政策的影響,因為族群人口的減少、環境變遷或經濟等因素,都是造成 語言流失的原因,故政府面對原住民族群語言急速消逝的情況之下,應以穩定的 語言政策予以扶持,黃美金(2004)提出除了族語教師及學校相關人員需一同改 進學校的族語教學外,教育部門及行政單位更應在政策層和行政支上予以配合,

才能有效提升學校族語教學之成效。

一、 將族語課列為必修

目前族語教學在國小為必修,而在國中端按學生自由意願選習,乃是因為國 中課程較國小更為深入,課業壓力較重,故為避免造成原住民國中生在校之課業 壓力,故採自由意願選修,但實施十二年國教採免試升學之後,國中課程理應更 加活化,在以前族語課程常受限於正規課程的時數而被壓縮或邊緣化,故十二年 國教的理念是要把學生從只為考試而學習的模式裡解放出來,因此,族語課程應 該可提升至國中正式課程之內,且增加受課時數,若族語教學必修年限延長為九 年,應能提升學生對於族語學習的重視。

二、 正視族語教師的需求

族語教學納入學校課程已多年,但族語教師在教學上仍面臨著許多的困境,

當族語教師們為了族語傳承的使命感,而投身族語教學的行列時,在實際教學卻 總遭遇到許多挫敗感,陳慧美(2008)提出族語教師在時間、空間與認同的夾縫 裡堅持著教學的理想,對於這些憑著對自我群群文化傳承熱誠的族語教師,政府 應給予更多實質的幫助,使其能在族語教學的路上有更多發展的空間。

72

貳、 學校方面

以下為針對學校在族語教學上之建議:

一、 實施族語教學,應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學校在課程安排及教師教學上,應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對於族語能力不同 的學生,在課程安排上可盡量做調配,在配合族語應有的能力指標之下,予以適 度的課程調整。

二、 族語教學之課程設計可加入族群文化

在族語教學上,除了語言的學習之外,可再加入族群文化的相關知識,讓族 語教學不單只是學習語言,而是透過課程更加瞭解族群文化,進而能尊重,培養 學生對於族群之認同,激發其學習之動機,如此才能落實傳承族語之大業。

參、 後續研究方面 一、 研究對象

由於本研究以星星國中阿美族語班為個案研究,上述研究發現僅以個案訪談 及觀察經驗上所得,因此研究結果並不能推論到校內其它族語班或其它學校,若 能針對此一主題做其它族語班之研究,匯整更多的個案資料,或更廣泛於整校族 語教學班級,則可得到更豐富之結果。

二、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因國中生重視同儕關係,故訪談時常相約一起,但在訪談過 程中發現,若是採多人共同受訪時,後受訪者的答案常會和先受訪者雷同或相似,

較無法清楚得受訪者的想法,故訪談國中生宜採個別訪談,較易得其知其個人看 法為何。

73

後記

-寫在研究之後-

開始時總想著能憑一己之力對族語教學付出點什麼,結果到了最後,從中收 穫最多的,反而是自己。

先是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尤記得讀到黃宣範教授書中所提及,早年的原住 民在國民政府來台灣之後,是受到何等的歧視與剝削,那時的震憾,是種難以言 喻的沉痛,雖然現已事過境遷,且知道那些是大時代下的悲劇,但這些關於原住 民用血淚鋪陳的故事,從不曾寫入於孩子們的教科書中,若是沒有機緣接觸到相 關人事物的話,這些歷史對於現今的孩子們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例如湯英伸事件,

若非在大學時期參與原住民社團,開始深入探討原住民的相關議題,我才能瞭解 這事件背後代表的意義為何,因而更能感受到對於自我族群的強烈情感;而在湯 英伸事件過後,原住民族的爭權運動風起雲湧地展開了,我們這一代說好聽是受 益者,因為前人們的努力和時代的進步,我們已經不太會被漢族以歧視的眼光對 待,但其實受益的背後,帶來的卻是對自我族群相關歷史文化的失落。

而在查閱族群認同的相關文獻時,新聞正巧報導台灣原住民歌手參加中國大 陸的節目時在身份表述上的爭議事件,網上因此掀起一片撻伐的聲浪,此一事件 包含層面很廣,但先不論政治,單看族群認同這概念,在眾多批評的話語裡,大 部分的人似乎已把原住民畫入「台灣人」這一統籌的身份概念裡,卻少有強調該 歌手是原住民身份的言論出現,我不禁反思,在這樣思考模式運作下的社會,是 否真的實現了所謂多元文化?孩子們對於原住民的身分認同,最初是來自於家庭 或部落生活的形塑,但認同本是會流動的,會因著某件事而建立或被拋棄,而所 謂的事件則可能來自於,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電視媒體及學校潛在課程或同儕影 響等等,因此,我瞭解到在不同世代的原住民,都會面臨著當朝當代的族群課題,

故研究過程中,因為這樣的情緒不斷地翻騰,使我對於這些族群認同感不深的學 生,實在無法予以苛責或要求,尤其是生長在都市的原住民孩子,在少了和傳統 文化接觸的機會之後,而學校又缺乏對族群知識的教育,原住民這個身份到底還 能為他們帶來什麼,除了升學優待或減免福利之外,還剩下什麼?

74

身為一個原住民籍教師,更有張阿美族明顯輸廓的我,在教育這個環境裡擔 任著「國文」老師的工作,我可以熟背論語孟子、談唐詩宋詞,但卻無法用自己 的語言,教我引以為傲的阿美族文化,於此,我總感到一股無以名狀的悲哀,那 這些原住民的孩子呢?我無法明確斷定他們也會和我擁有相同的感受,我只能設 身處地的站在他們的立場來思考,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之下,族語教學是政府尊重 原住民族的政策之一,其立意良善是無庸置疑的,但在國中端的教學現場,卻又 是如此地不受重視,而弔詭的是,我身為一個國中教師,也深知學生必須在短短 的三年內,培養所謂「帶得走的能力」,好讓他們在未來可以站穩腳步,故在研 究過程中,我試著抽離這樣矛盾的情緒並站在一個較理性的角度,來看待學校的 族語教學和學生學習族語的經驗及其對族群認同的態度,但可惜的是,我看見的 是在這樣一個結構裡,問題的存在和它的無解。

開始時總想著能憑一己之力對族語教學付出點什麼,結果到了最後,從中收 穫最多的,反而是自己,無論是從研究文獻中的再次成長,或是從研究結果裡的 反思都讓我有所收穫,最後,就如同上述所言,或許問題一直都在,而現階段也 找不到能夠解決的方法,我只能期許自己在心中保有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並堅持 這樣信念,現在和以後。

75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雅萍(2005)。搶救族語大作戰-烏來國中小族語教學 17 年。原教界-原住民 教育情報誌,1,52-59。

朱惠琴(2010)。原住民語言與知識之關聯性。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7,115-137。

余光雄譯(2011),道格拉斯.布朗(H. Douglas Brown)著。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 原則。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出版。

吳天泰(1998),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母語教學的推展。原住民教育季刊,

10,49-64。

吳淑慧(2006)。原住民學童族語教育與文化認同研究-以銅門國小實施族語教 學現況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縣。

吳耀明、馮厚美(2007)。本土語言教學政策形成與實施現況訪談分析。屏東教 育大學學報,26,37-72。

卓石能(2004)。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原 住民國小學生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35,77-108。

周蔚譯(2001),David Crystal 著。語言的死亡。

林修澈(2006)。族語紮根: 四十語教材編輯的四年歷程。臺北市:國立政治大 學原民族語言教育文化研究中心。

林清山(1997)譯,Richard E.Mayer 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 流。

林崇德(1995)。國中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瑞玲(2010)。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的可能關係:以中壢市新新國小之家長為 例的經驗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新竹市。

洪振華(2013)。多元文化社會中原住民族語課程實務的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2(2),122-129。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市:

76

聯合文學出版社。

莊雯瑾(2011)。原住民族語政策在校執行之研究-以 GS 國中北排灣族為例。

教育行政論壇,3(2),119-144。

教育部(2013 年 6 月 5 日)。「配合103 學年度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 教育部修正「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第3條規定」。

台北市:教育部。2013 年 6 月 5 日,取自:

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19621&Index=0&WID=66 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張如慧(2002)。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理想與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26,70-87。

張酒雄(2003)。行為學派的制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 與教學新趨勢(頁 23-51)。臺北市:心理。

張學謙(2011)。語言復振的理念與實務-家庭、社區與學校的協作。臺中市:

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張麗滿(2011)。台中都會區國小原住民學童族語學習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 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章金蓮(2009)。國中原住民族學生族語學習態度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台東 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族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族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