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影響國中生學習族語的因素

學習是一複雜的歷程,其中影響學生的學習亦有許多面向,溫世頌(2007)

指出影響學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面向:學習者的特性、學習者的動機、學 習者的策略與學習者的環境,前三者主要為學習者的個人內在之因素,而學習者 的環境因素則屬外在之因素(如學校、家庭或社區),故以下分述為學生內在因 素和外在因素兩部分來討論:

壹、 內在因素:

根據所得資料,將影響學生族語學習的內在因素,分為族語程度、族群認同 及生理狀態做討論。

一、 族語程度

雖然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裡明定,本土語言在國小一至六年級為必修科目,但 並非所有原住民國中生在國小階段都有修習原住民語,故造成族語班裡族語程度 各異之情形(如表 3-4),但受限於師資之編制,目前仍無法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 各立班別,故相同的上課內容,因著學生族語程度不同,在學習情形上也就各有 差別。例如在學期初,族語教師按教材內容教授單字時,有先問過學生的族語程 度,但阿美語拼音是在國小的課程,故升上七年級後,按教材編排之進度,拼音 本來就無需再教授:

47

教材第一頁教阿美族的拼音書寫系統,在教授發音前,老師隨口問了班 上同學的族語程度,因為在國小的族語課程中已經教過發音,故老師在教授 如何發音時並未教的很仔細,故教授母音和子音的發音時,是屬於複習性質,

而在上課過程中,族語老師若有發問,則程度較好的學生回答就最大聲,但 有些學生則只是低著頭看教材並無明顯回應。【手札-20130912】

對於在國小階段未修習族語或是程度較差的學生,面對老師教授單字時,

則須靠自學才能跟上進度:

有一點難,就是,就是聽不懂老師講什麼,說的話還是會說,但還是一 樣要看著字這樣。【訪談-S04-20130416】

受訪者 S04 為小學三年級才更改身份為阿美族,而國小本土語言皆修習閩南 語,一直到小學六年級時才改修阿美族語,故族語程度較差,音節短的單字尚能 跟上老師的進度,但一旦遇到多音節或較複雜的字時,就需要看著字才能拼得出 音,在訪談 S04 之班級導師後得知,S04 其它學科表現都很優異,是該班前三名 的學生,在學習上的自學能力較強,根據林崇德(1995)在國中生心理學一書裡 指出,學生進入國中之後,在學習上的獨立性逐步增強,在課堂教學以外,學生 已較能自覺地獨立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故自學能力的強弱也會對學習產生影 響。

王淑儀(2007)在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裡曾指出,若學習者缺乏內在學習動 機與自律性,則很難將語言學好的,故班級內其它族語程度較差的學生,若本身 沒有積極學習的態度,則族語的進步空間是有限的,相對於族語程度較好的學生,

在面對教師提問時,大多能直接回答,程度較差的學生則沉默無回應。

此外,程度較好的學生若是面對較簡單或是已經學會的課程時,則較容易無 心於學習,常會彼此吵鬧使班級秩序差,因而造成族語教師班級經營之困難:

48

今日課程為親屬的單字,在教學的過程中,例如爸爸媽媽等字彙,老師 唸過一遍後,就換學生唸,此時體班學生除了大聲回答之外,還對著同學互 叫爸爸媽媽,當下整班就鬧哄哄的。【手札-20120912】

莊雯瑾(2011)在原住民族語政策在校執行之研究,也是以國中生為研究對 象,在其研究裡也指出:面對同樣的課程內容會使學生感覺無趣,而缺乏投入上 課的動力,且若是學生已具備基本的母語溝通能力,除了新詞彙的學習之外,對 語言能力的加強則有限,也無法看出明顯的學習成效。

故學生本身族語程度的差別,對於族語學習上是會構成影響,且按個人程度 之不同而影響的比例不一,吳耀明、馮厚美(2007)關於本土語言教學的研究中 曾指出,學校在課程安排及教師在教學上,應重視學生族語程度之個別差異,並 填選與設計合宜的教材等,對於語言起點能力不同的學生,在課程的設計安排上 需更謹慎。

二、 生理狀態

訪談學生中有 9 位體育班學生,因有時早上需要晨操,或前一天的操練導致 隔天精神狀況較差,皆會影響其上族語課之態度:

那如果說我早上很認真,就睡飽嘛,我就會很認真去,但如果沒有睡飽,

我就去跟人家玩就沒有聽課!【訪談-S06-20130418】

下午會被操,晚上睡不夠,有點昏倒,一大早就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

就會不想學!【訪談-S13-20130627】

根據研究者的觀察,體育班學生精神不濟之情形很常發生,有時在上課過了 10 多分鐘後,開始一個一個趴在桌上,族語教師有時會叫醒學生,但學生叫醒 後沒多久又睡下去:

7:50 分,體育班最後三排的學生開始一個一個趴下,族語老師叫醒他們

49

之後,學生就抱怨說:「老師我們早上跑操場很累啦~」族語老師就請學生 先站起來,若是還想睡覺的話就要告訴教練,學生就不甘願的站起身。【手 札-20120327】

從上述可知,學生上課時的精神狀況,對其學習態度是會產生影響的,而原 住民學生參加校隊的人數較多,在此族語班裡幾乎一半以上為體育班的學生,有 時除了因為疲倦而無法用心上課之外,也有因為外出比賽而有缺課的情形發生,

在長期缺課的情況之下,課程的銜接上必會產生問題,如此更會影響學生的族語 學習。

三、 族群認同

在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於己身的傳統文化,大多持正向之態度,但純 粹因為認同自我身份或重視族語流失,而激起的學習動機之個案卻僅有 3 位學生,

例如:

希望能把自己的族語流傳下來。【訪談-S01-20130402】

怕族語不見,還有一部份是方便跟阿嬤溝通。【訪談-S10-20130627】

原住民就是要,就多多少少學一點自己的族語這樣。【訪談-S14-20130627】

張如慧(2002)指出語言學習不應該只是單純的技能學習,透過語言的學習 而產生正向積極的民族認同感,因而能提振其學習族語的動機,故族群認同和族 語學習是存在著必然的關係,當學生認同自我族群的文化,對於族語學習是有正 向的影響,且根據研究者隨班觀察後發現,受訪者 S01 上課確實很認真,且其上 課的座位都是坐在靠近黑板的第一排中間,而族語教師也曾派 S01 參加校外舉辦 之阿美語朗讀比賽:

50

老師發下朗讀及演說比賽的報名表後,有幾個學生圍繞在老師旁邊,大 聲抱怨說不想去,老師一直說參加比賽可以訓練自己的膽量等等,只有 S01 很認真的看著報名表。【觀察-S01-20130320】

反之,若是學生對族語學習沒有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則族語學習就類似於一 般學科,對此一現象,族語教師也深有感觸:

如果說他認同是這個群族的人,他就會很用心去學習自己的文化,一個 學期下來,至少都會學習到一半成果。【訪談-T01-20130301】

故學生的族群認同會加深其習得族語之動機,再者,因為語言是傳承文化的 主要工具與橋樑,透過學習族語的過程,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對族群的認 同感(林瑞玲,2010)。

關於族群認同的程度方面,訪談 16 位學生後發現,大部分對於自己身為原 住民並無明顯的感觸,且在求學過程中,也未受到漢族同學的歧視,雖然學生大 多都會隨父母回鄉參加部落舉辦的豐年祭等活動,但因平時仍居住於市區,受到 的傳統文化刺激較少,而學校課程裡關於原住民文化的部分亦較少提及,且部分 學生對於阿美族的文化亦流於粗淺的認識,包括祭典之意義或相關歷史等等,

誠如孫大川(2000)所言,原住民新生的一代普遍存在著對於文化傳統的誤 解與陌生,因為當文化與語言並非天生自然的存在時,反而更需要重新釐清與學 習,故在訪談過程中,雖然大部分學生認同己身的文化,但是卻無感於族語流失 造成文化傳承困難之現象,而語言本是文化的基本元素,一旦生活化的族群語言 消失之後,若是只靠參與豐年祭來維繫族群的認同感,其功效是非常有限的(譯 光鼎,1998)。

貳、 外在因素:

一、 家庭族語環境的影響

學生的族語學習,家人扮演著重要角色、重要他人,故家人的行為與認知也

51

會影響學生對族語的看法,根據姜建宏(2008)以台南市國小原住民學童母語學 習環境的研究裡指出,因為政府過去實施的國語政策而造成族語流失的現象,在 不同年齡層和居住所在位置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看法,年齡介於 40-50 歲之間的 受訪者和居住於原鄉部落的人,並不覺得有受到此政策的影響,因為在學校雖說 國語,但回家中或私底下仍是使用族語交談,由此可知,家庭族語使用的情形是 影響學生族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家庭也是學生語言學習最早接觸的社會化 機構,學生藉著家庭中的用語和社會產生聯繫與互動,而家庭中提供的刺激,也 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語言學習的發展。

(一)家中族語使用機會

根據訪談 16 位學生後發現,有 9 位皆表示學習族語的動機是為了能和家中 的長輩溝通,但學生所指的長輩大多為祖父母一輩,而和父母溝通大部分仍是以 國語為主,而此現象在黃宣範(1993)的研究也指出,在原住民家庭教育裡的族 語大多是父母彼此以族語交談,但對下一代則是用強勢語言交談,故學生只有在 和祖父母溝通時,因聽不懂族語或祖父母聽不懂國語時,才會激起學習族語的動 機,但如此的動機,卻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條件(余光雄,2011),且若是學生家

根據訪談 16 位學生後發現,有 9 位皆表示學習族語的動機是為了能和家中 的長輩溝通,但學生所指的長輩大多為祖父母一輩,而和父母溝通大部分仍是以 國語為主,而此現象在黃宣範(1993)的研究也指出,在原住民家庭教育裡的族 語大多是父母彼此以族語交談,但對下一代則是用強勢語言交談,故學生只有在 和祖父母溝通時,因聽不懂族語或祖父母聽不懂國語時,才會激起學習族語的動 機,但如此的動機,卻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條件(余光雄,2011),且若是學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