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族語教育相關研究

台灣在解嚴之後,本土語言逐漸受到重視,因此有關本土語言的研究也逐年 增加,而本土語言亦可稱為鄉土語言或母語,其中可區分為閩南語、客家語、原 住民語,三種語言均有許多學者研究探討。本研究欲探討之原住民族語言亦稱為 族語,近年來隨著多元文化教育的普及,故研究的數量亦隨之增多。

綜觀各學者的研究資料,顯示在原住民族語言教育研究上,其相關研究方向 大致有政策制度、族群意識或文化認同、教學環境或教學及學習者等方面的探討。

在政策制度方面,大多是從語言教育政策的沿革、轉變及現況等面向做探討;族 群意識及文化認同的研究,因其為維繫族群文化的關鍵,故此方面的研究亦為數 不少;在教學環境的研究大多從家庭、社區與學校三方面來探討,另還有以族語 教學者及學習者為研究對象的研究。

本研究以學生的族語學習為主要的研究主題,故列舉相關研究時以教學及學 習兩面向為主,以下為研究者針對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部分學者專家的研究,歸 納其研究重點與發現。

壹、 族語教學相關研究

綜觀族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如附錄一),因本研究之對象為學生,而族語教 學之研究大多以族語教師為研究對象,且研究方法多為訪談法,故以下僅根據研

14

究結果與發現來討論,分述為族語教師及其教學困境、學校行政支援及族語課程 教材或教法三方面,以期對本研究有所啟示。

一、 族語教師及其教學困境

因族語課程在校僅一週一節,故教學時數不足成效有限且教學銜接不易;在 族語教師與學校教師溝通上也易產生問題。學校尚無法有專門的族語教師辦公室,

且缺乏輔助教材又無法使用學校資源,故族語教師在校常是單打獨鬥的,易產生 孤立感。族語教師大部分仍屬支援教師,而非學校正式編制教師,待遇及保障制 度欠佳,且常有鐘點費遲延的情形,族語教師大多願意到校指導原住民學生族語,

乃因於對族語振興之責任與使命感(林志光,2003;吳淑慧,2005;黃美金,2007;

陳慧美,2008)。對族語認證升學的看法,部分族語教師認為優待加分會引發學 生族語學習的動機(陳慧美,2008;歐秀梅,2009)

二、 課程教材及教法方面

族語教師在教學方法因未受教材教法、教學原理等相關專業的課程,故在教 學上有進步的空間。而在班級經營上,因族語教師大多缺乏經驗,故教室在管理 上欠佳,(林志光,2003;徐建華,2007)。因缺乏學習及教學手冊,且部分教 材內容較難,也不符合當地的族語習慣,缺乏以原住民或部落為主體的族語教材。

目前學校使用之教材,常常與其學生所屬方言或教師主要教授的方言不同而造成 族語教學在教學上的困難(江秀英,2007)。校內其它教師應具有多元文化涵養,

才能避免對原住民學生的標籤化或歧視等。另,學也應積極辦理親職教育活動,

以建立家長重視族語學習的觀念(廖傑傑,2008)。

三、 學校行政支援方面

族語教學一週僅一節,學校常因排課困難而師資難尋,原住民學生在學校仍 屬少數,且分佈族群及方言多,安排選修作業更顯繁複。另課程安排時間,部分 學校會利用早修、午休或放學後進行,但教學教學成效有限,且易使原住民學生 感覺族語課程的邊緣化。課程安排及編班有時為因應族別採抽離式上課,有些學 校空間有限,不得不安排在非教室空間裡上課,對族語學習成效必然有限(林志

15

光,2003;陳慧美,2008;李嵐屏,2009)。

貳、 族語學習相關研究

綜觀族語學習的相關研究(如附錄二),歸納分析為研究場域、研究方法、

研究結論與發現三方面進行討論,以期對本研究有所啟示。

一、 研究場域

以原住民人口居多的縣市為主要研究場域,如:黃志偉(2002)、賴慶安(2002)、

簡秀如(2004)、章金蓮(2009)、劉盈秀(2011)分別針對台東縣、屏東縣、花 蓮縣做相關研究,但移居至都市的原住民日漸增多,故仍有以都會區為研究場域 的,如:張麗滿(2011)。從上述研究場域而論,以都會區原住民為研究對象相 對較少,故本研究是以台東縣市區一所學校為研究場域,因近年原住民大量遷移 至都市,受到環境因素之影響,離開原生部落而居住於都市的原住民,其族語流 失現象格外嚴重,而學校的族語教育則愈顯重要,因此本研究欲探究學校的族語 教育之現況為何。

二、 研究方法

研究學生的族語學習以質性研究之訪談法為多,深度訪談法是在自然情境下,

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透過雙向溝通的互動過程,收集有關口語與非口語的訊息,以 便深入式的全面理解研究的現象(潘淑滿,2003)。因透過深度訪談的方法,可 獲得較深入的資料,也可真實了解學生族語學習之現況,並進一步探究背後形成 之因;另為避免訪談資料分析過於主觀,故輔以參與式觀察法,如:賴慶安(2002)、 簡秀如(2004)、張麗滿(2011)、劉盈秀(2011)皆是以訪談法和參與式觀察法 來獲取研究資料。

三、 研究結論與發現

因本研究為目的為探討影響學生在學習族語的可能因素,及學校族語教學之 現況為主要研究內容,故從上述研究可分述為以下幾點:

(一)族語學習與族群文化認同:

16

關於探討學生學習族語之態度或動機,進而分析族語學習對族群認同的影響,

在黃志偉(2002)以原住民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裡指出,族群意識高的小朋友不 見得就有學習母語的動機,但族群意識低的小朋友則是大部份沒有學習的動機;

賴慶安(2002)指出族語教育對於族群認同有正相關,接受族語教育的學生,其 對於群族認同是高度正面的;且吳淑慧(2005)指出通過教材課程的設計,可使 學生慢慢瞭解文化並對其有正向的認知,另林瑞玲(2010)在語言使用與族群認 同之相關性的研究裡指出,語言是構成族群認同的重要元素,若擁有較佳的族語 能力則較容易對族群產生認同。

(二)學校族語環境及成效:

黃志偉(2002)指出學校所教教的母語在社區環境中難有發揮的空間,即母 語使用在學校及社區之間仍有落差;且張麗滿(2011)也指出學校族語學習環境 對於學童的族語學習,僅在於感受及態度上的影響,對於族語能力的提升及使用 還無明顯的幫助;故學校的族語環境常受限於課程安排及時數分配,再者因學校 尚無法營造良好的族語使用環境,故族語學習成效有限。但根據朱惠琴(2010)

針對三個國家四個成效卓著的原住民語言學習專案的探討指出:教育機構和政府 機關的支持、支援與配合可使族語教育得以推展到更廣、更有效果的層面。

(三)家庭或社區的族語環境:

在學習環境對教學的探討,主要討論是家庭及社區的族語環境對學生族語學 習的影響,根據相關研究指出,家庭中對族語學習的態度會影響學生學習族語的 意願,社區若能保有良好的族語環境,對於學生族語學習亦有正向之影響(簡秀 如,2004;劉盈秀,2011)。

參、 對本研究之影響: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究影響學生族語學習上的可能因素,故需藉著深入訪談及 觀察的方式來探究族語教學在學校實施的現況為何,自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之 後,族語教學成為國中小課程中的一環,教導學生族語、保留整體文化發展下的 多元語言,增進族語的使用空間,有助於維繫文化或凝聚族群認同與理解,而學 生能否透過族語的教學與學習,去認識自我的文化或認同原住民的身分,從自我

17

認識而後肯定,並進而對其它文化有所包容與尊重。依蒐集所得之前人研究,歸 納整理對本研究之影響:

在研究場域方面,除了原鄉地區之外,因原住民近年來大量遷移都會區,所 以導致原住民教育的研究場域,也從原住民原鄉轉移了部分焦點至都會區,針對 各縣市紛紛有研究者提出許多相關研究,故本研究以台東縣市區一所學校為研究 場域,原住民離開原生部落而居住於都市中,因環境因素使其族語流失現象嚴重,

因此,學校的族語教育則愈顯重要,故本研究欲探究在缺乏和傳統文化接觸之原 住民學生在學校的族語學習之現況為何。

在研究內容方面,大多是以探討教學及學習的實施現況或遭遇的困境為研究 的主題;在教學部分,有教學方式、課程內容、教材分析或教學困境等,而在學 習部分,則在探討學生族語能力、使用情形、學習態度及文化族群認同等,故本 研究是從學習者即學生的角度,來分析學生在族語學習所面臨之現況。

而在研究對象部分,以族語教師及學生為研究對象的較多,故可知目前原住 民的族語學習重心開始轉向學校,而在學校的族語學習之成效,其重點仍在教學 者及學習者。除此之外,為求研究結果更為完整,研究對象有時還會包括學校行 政人員、學生家長或社區人士。

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為多。在學生的部分,多以問卷調查法來全 面了解其的想法;而對於族語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學生家長、社區人士、專家 學者等,則以訪談法居多。故本研究是以星星國中阿美族語班之學生為研究對象,

希望能透過深入的訪法和從旁的觀察,發現不同學生在族語學習上的感受。

總結上述之研究,目前原住民族語教育的研究:原鄉及都會區均有討論;主 要探討教學及學習之現況;對象大多偏重族語教師及學生;學生資料大多是用問 卷方式來呈現,缺少深入的探討。

總結上述之研究,目前原住民族語教育的研究:原鄉及都會區均有討論;主 要探討教學及學習之現況;對象大多偏重族語教師及學生;學生資料大多是用問 卷方式來呈現,缺少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