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現:屬於重要度高而滿意度低者,是應該「優先改善」屬性,茲分述如下:

(一)在知識的獲取與累積構面,發現屬於重要度高而滿意度低者有:「1.我在 本校能適時的取得與工作相關的知識」及「2.我能透過校外研習或專題 演講獲取所需的專業知能」。這兩項是屬於「優先改善」的屬性,因而學 校應鼓勵教師們多參加研習進修或專題演講等活動,以適時的取得與教學有關 的專業知識。

(二)在知識的儲存與轉移及轉移與分享兩個構面,卻沒有發現屬於重要度高而滿 意度低者的屬性。

(三)在知識的創新與應用構面,發現屬於重要度高而滿意度低者有:「35.學校 鼓勵同仁用創新的方法以解決問題」是屬於「優先改善」的屬性,因而學 校應多鼓勵學校教師用創新的方法以解決問題。

由IPA模式的個別層面分析,發現學校教師知識管理應「優先改善」的選項 為「1.我在本校能適時的取得與工作相關的知識」、「2.我能透過校外研習或 專題演講獲取所需的專業知能」、「35.學校鼓勵同仁用創新的方法以解決」選項;

但是若從整體層面分析,發現學校教師知識管理應「優先改善」的選項為「16.

本校會鼓勵同仁間分享彼此的經驗與知識」。此項是學校單位據以作為提升知識 管理的關鍵因素的參考。在個別面與整體面的IPA模式分析結果卻迥然不同。因 此學校應鼓勵教師們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知識,藉由知識管理的運作機 制,將少數個人所擁有的優勢條件,化為組織團體的智慧或行動,以建立分享 式的組織文化。

3. 培養國小教師知識管理的相關理念,以提升教學專業知能,學校行政單位應 加強教師應用知識管理的各種策略,以達到改善的目的。

二、對未來後續研究之建議

1.本研究所參考設計的知識管理重要度與滿意度量表之問卷,問卷設計採用重要 度與滿意度的問法,可能會因的社會期許性等因素,造成受訪教師填答時的 可信度或客觀性受到質疑;若將問卷改成並列式或其他方式,也許可得到更 佳的效果。

2.本研究的問卷是經由文獻探討產生,因此較難發現知識管理的優先改善屬性區 域,或許可以利用焦點團體法或兼採訪談法,以提供更多元的想法,能更深 入的進行分析,並編製更周延、更符合實際情境的研究工具,亦可對學校知 識管理帶來更多的助益。

3. 由於經費及時間上的限制,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僅限於到苗栗縣公立國小之教 師,並未調查校長、家長的想法與感受,無法做完整且周延的深入研究,建 議後續研究者能擴大研究範圍和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管理有關的研究對象,必 能增加研究的說服性及參考價值。此外基於調查方便,本研究採分層隨機抽 樣的方式,各地區的樣本數亦不相同,建議後續研究者可採其他抽樣方法以 降低偏誤。

參考文獻

丁上發(1999)。企業知識管理建構模式之探討。未出版之研討會論文集。一 九九九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

五南。

王如哲(2001)。知識管理應用在學校的可行方案。臺北:五南。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臺北:五南。

王政彥(2001)。知識經濟以教育投資為本。成人教育,63,2-11。

王德昌(2007)。阿里磅生態農場生態旅遊遊客對人員解說滿意度分析。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尤克強(1999)。知識創造價值。遠見雜誌,6,108-110。

尤曉鈺(2001)。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和嘉義縣市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石滋宜(2001)。台商與我國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迷思與省思。

天下遠見。臺北。

李文惠(2001)。資訊科技、知識管理、經營策略、人力資源控制與組織績效 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 南市。

李安明、謝傳崇(2003)運用知識管理理論與策略以提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2)49-78

李仁芳(1996)。技術知識類型與知識交流網路模型。科技管理學刊,二卷一 期。75-121。

李瑪莉(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吳思華(1997)。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15 吳清山、黃旭鈞(2002)。學校推動知識管理方案之建構。教育研究集刊,48

(2),37-68。

黃宗成、吳忠宏(2000)休閒農場遊客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4),1-25。

吳毓琳(2001)。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宗成(2004)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組織文化現況調查研究:以彰化縣和嘉義縣 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吳有順(2000)。網路社群知識分享過程之研究---以企業管理教學網站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吳怡銘(2001)。企業知識管理的「根」:文件管理。能力雜誌,545,54-57。

吳忠宏、江宜珍(2004)遊客對解說媒體滿意度之研究:以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

臺中師院學報,159-183。

林珊如(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效能。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9(4),14-23。

林忠賢(2005),休閒農場遊客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嘉義縣。

胡瑋珊譯(1999)。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台北:中國生產 力中心。

馬曉雲(2001)。新經濟的運籌管理:知識管理。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曾凱瀚(2000)。知識管理應用於創業投資評估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許秋玉( 2006)會員對旅遊資訊的重視度、滿意度與購買意願問關係研究- 以統一健康世界為例」, ,, 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曾國鴻、劉曜源(2001)。知識管理理論及其在技職教育上的應用。發表於曾 國鴻(主持人),高職教育應用企業界知識管理。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第三 科主辦之「高職教育應用企業界知識管理學術研討會」,屏東。

曾國鴻、陳榮宗(2001)。善用知識管理提升高職教師的專業知能。台北市終 身學習網通訊,12,39-42。

曾志朗(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高等教育的政策。載於李誠(主編),知識 經濟時代的迷思與省思。臺北:天下遠見。(49-72)

陳文賢(1998)。兩岸三地資訊管理的學術與運用。發表於「兩岸三地中小企 業經營管理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榮宗(2003)國民小學教師應用知識管理的可行策略及其障礙因素之研究 ---以臺南縣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順發( 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的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屏東。

張淑萍(2000)。知識管理與資訊科技應用相關性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管理研究所企業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張簡天瑞(2001)。學習型組織發展對課程統整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以高屏 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張明輝(2001)。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41。10-12。

葉連祺( 2001)。知識管理應用於教育之課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89,

32-42。

葉發欽(2001)。知識經濟與創新人才培養。學術論壇,1,85-87。(大陸文 獻)

凌重堅(2004)。高中職進修學校教師對知識管理之覺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舒秀芳(2001)。知識經濟時代數字圖書館當議。渭南師範學院學報,16(3),

91-93。(大陸文獻)

楊振昇(2001)。知識管理之內涵及其在教育行政上之應用。教育政策論壇,4

(2),59-83。

楊德遠(2002)。知識管理與課程變革相關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 貫課程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中縣。

羅文基(2001)。知識管理在教育上的應用。臺北:五南。

潘品昇(2000)。企業實施知識管理與電子商務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蔡采芳(2000)。顧問業知識管理系統架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 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蔡雅真(2004)探討影響校園內部知識分享的相關因素及成效-以台南縣市中小 學知識管理實務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劉常勇(2002)。企業為何會失敗?─CEO 不可不知的前車之鑑。能力雜誌。 劉淑娟(2000)。知識管理在學校營繕工程之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鍾瑞國、鄭曜忠(2001)。企業知識管理應用在高職學校的範疇。發表於曾國 鴻(主持人),高職教育應用企業界知識管理。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第三科 主辦之「高職教育應用企業界知識管理學術研討會」,屏東。

鍾欣男(2001)。知識管理在學校本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運用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市。

羅希哲、曾國鴻(2001)。高職電機科教師應用知識管理策略之探討。文章發 表於曾國鴻(主持人),高職教育應用企業界知識管理。教育部中部辦公 室第三科主辦之「高職教育應用企業界知識管理學術研討會」,屏東。

Allee, Verna (1997). The Knowledge Evolutio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Alavi, M., & Leidner, D. E.(2001).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ssues, challenges andbenefi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IS, 1(7), 26-37

Barsky. J. D. & Labagh. R. (1996) A strategy for customer satisfaction.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3(5), 32-40.

Dolinsky, A. L., & Caputo, R. K.(1991) “Adding A Competitive Dimension To Eagles, P. F. J. (1992) Ecotourism and natural resource protection- implication of and alternative form of tourism for host nations. Tourism Research, 8: 23-24.

Gilbert, M., & Gordey-Hayes, M.(1996).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vation,1

(6),301-312.

Martilla, J. A. and J. C. James,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41(1),77-79

Marr, J. W., (1986)“Letting the customer be the judge of quality.” Quality Process, 19(10), 46-49.

Matzler, K., F. Bailom, H. H. Hinterhuber, B. Renzl, and J. Pichler, (2004) “The asym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ribute-level performance and overall customer satisfaction: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3, 271-277.

Neslin, S. A. (1981) Linking product features to perceptions: selfstated versus statistically revealed importance weight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