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之重要度與滿意 度之分析---以苗栗縣小學為例

系 所 別:經 營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719037 李 碧 桑 指導教授:徐 子 光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2)

誌 謝

轉眼間又到了鳯凰花開的時節,回憶起在中華大學研究所進修的點點滴 滴,面臨課業及兼任學校行政工作的雙重壓力,一路走來戰戰兢兢備感艱辛,

整理論文時總免不了挑燈夜戰,疑惑徬徨無助、百思不得其解時,只好搔首空 嘆,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滋味,令我畢生難忘!在此非常感謝蔡所長 明春、徐教授子光、夏教授榕文等師長的解惑與指導。口試期間承蒙口試委員 陳教授玉瓏、王教授輝煌等對於論文的細心審閱,給予最寶貴的意見及指正,

使學生論文更臻周延完備。

在學期間最要感謝的是常給我鼓勵與支持的恩師-徐子光教授,徐老師的 思慮敏銳、眼界宏觀,孜孜不倦的引導學生進入學術殿堂,讓我能在學術理論 上精進及不斷自我挑戰的勇氣,與待人處世的人生哲學,是學生最引以為傲的 標竿對象,師恩浩瀚,在此向恩師致上最深摯的謝意。

在論文的問卷發放期間,承蒙通霄苑裡等地區的國小校長、主任等人的撥 冗幫忙,始能順利回收問卷資料。而鄧延栗老師夫婦、劉佑怡老師等,在研究 調查、統計分析的鼎力協助,內心由衷的感謝。現階段學生能勝任目前職務及 精進工作專業,並有機會積極進修學習及提昇教師專業素養,順利完成論文學 業,更要特別感謝所有授過課的老師的指導,使學生能心無旁鶩的順利兼顧工 作及學習,銘感五內。

撰寫論文期間,使學生能從中體會到學習的艱辛歷程與品嚐豐碩的甜美果 實,是相當珍貴的體驗,心中盡是無限的感激。更願將這份碩士論文的榮耀與 喜悅獻給最疼愛我的外子,因為你的默默支持,是我面對挫折時最溫馨的心靈 支柱,感謝這一路上有你的陪伴!最後我要將這份喜悅,獻給求學過程中教過 我的所有老師,以及成長中曾經幫助過我的所有恩人和最辛苦撫養我長大的母 親,我也更願將此份榮耀獻給已經往生的父親。

李碧桑 謹識

(3)

摘 要

教育是我國培植人力的主要管道,更隸屬於知識經濟的重要環節。「知識 管理」是全球企業界被認定是提昇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學校組織欲提升整體學 校效能,可以借鑑企業管理的經驗,重視知識管理所能帶給組織的實質效益,

以因應目前少子化的減班趨勢,來提高學校的競爭力。因此知識管理是提升學 校效能的推手,學校更需運用知識管理策略來增強學校的競爭力(李安明、謝傳 崇2003)。本論文主要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對其知識管理的重要度與滿意度的 分析(IPA),以找出提升知識管理的關鍵因素並且提出具體建議。本研究以苗 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採分層抽樣法,抽取318位現職教師,得有 效問卷271份,針對回收之問卷,利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後,得到的研 究結果如下:

一、現階段苗栗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的知識管理之重要度與滿意度平均值 都在中等以上,介於重要與非常重要之間及滿意與無意見之間。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對知識的獲取與累積、儲存與整合、轉移與 分享之重要性程度,在整體及各層面上都具有良好的表現。

三、不同性別的國民小學教師對知識的創新與應用的重要度達到顯著差異存 在,且女性教師的整體重要度表現高於男性教師。

四、不同學校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對知識的創新與應用之滿意度,在整體及各 層面上都具有良好的表現。

五、不同學校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對知識的獲取與累積、儲存與整合、轉移與 分享在整體及各層面上都達到顯著差異水準。

六、根據IPA模式研究分析發現,在國小教師知識管理的36個選項中,屬於重要 度高而滿意度低者,學校單位應「優先改善」的選項為「16.本校會鼓勵同 仁間分享彼此的經驗與知識」。此項是學校相關單位作為提升知識管理的關 鍵因素的參考指標之ㄧ。

由 IPA 模式的個別層面分析,發現學校教師知識管理應「優先改善」的選 項為「1. 我在本校能適時的取得與工作相關的知識」、「2.我能透過校外研 習或專題演講獲取所需的專業知能」、「35.學校鼓勵同仁用創新的方法以解決問

(4)

題」的選項;但是若從整體層面分析,發現學校教師知識管理應「優先改善」

的選項為「16.本校會鼓勵同仁間分享彼此的經驗與知識」。此項是學校單位據 以作為提升知識管理的關鍵因素的參考。在個別面與整體面的 IPA 模式分析結 果卻迥然不同。因此學校應鼓勵教師們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知識,藉由 知識管理的運作機制,將少數個人所擁有的優勢條件,化為組織團體的智慧或 行動,以建立分享式的組織文化。

據此,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以供教育單位以及相關人員參考之:

一、在學校經費有限的成本考量下,學校相關單位可擬定改善之先後順序,由 教師認為影響知識管理內涵關鍵因素優先著手,再依序改善學校知識管理 的影響因素,期盼在最少的時間、金錢、人力下,達到改善的最大效用。

二、學校應積極規劃認識知識管理之相關進修活動,以增進教育人員對知識管 理的瞭解與應用,並建立知識管理的參考指標,作為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的 依據。

三、培養國小教師知識管理的相關理念,以提升教學專業知能。學校行政單位應加 強教師應用知識管理的各種策略,以達到改善的目的。

關鍵字:知識管理、知識管理重要度、知識管理滿意度、IPA

(5)

Abstract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prime to buildup competent human resource but also part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Management”is deemed as a key to build up a core competence in global competition. Education system can leverage the experience in business management &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increas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in school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decreased classes due to low birth rate. So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the main drive to improve the school performance and which school can enhance its capability toward higher competition.(Lee Ming-An , Hsieh Tsuan-Tsung 2003). The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analysis (IPA) on the importance & satisfac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 and try to discover the main factors to improv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

This study takes 217 effective examples out of 328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by using Lamination sampling method. The study result is shown as follow by using SPSS statistics software for data analysis on those collected samples.

1.Currently , the importance and satisfaction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Miaoli county is above the mid level ,between important/very important & satisfied/no comment.

2.The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variables) shows a better overall &

respective performance on the importance level of knowledge’s gain &

accumulation, archiving & integration , transferring & sharing.

3.There is evident difference existence on the innovation &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between the gender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 while female ones perform well on overall importance level than the male ones

4.All thos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erform well on overall and respective satisfac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t different school’s variables.

5.It shows an evident difference on all thos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school variables for the gaining & accumulation, archiving & integration, transferring & sharing of knowledge

6.According to the IPA model analysis, it discovers that, among those 36 item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prioritized one is item “16.

Our school will encourage teachers to share mutual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

(6)

which belong to the dimension of high importance but low satisfaction.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analysis result from IPA model , it shows that the prioritized items for improvement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re :

1.I can access an adequate related knowledge in work via school. 2.I can access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rough the external workshop or lecture out of school.

35.School authority encourages to have innovative way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ccurred. However, from the overall analysis result , it shows that the prioritized items for improvement are as follow instead: 16. School authority encourage school teachers to share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mutually. This can be taken for a reference in school as a key factor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analysis result of IPA model show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verall aspects. So school authority should encourage teacher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mutually to make individual strength become a group’s wisdom and actions through such shar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by leverag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operation mechanism.

With this , the study propose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 toward education unit or all those related organization :

1.With the limited budget in school, the authority can plan the improvement priority by starting from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most, then proceed toward those other affected factors in sequence and trying to achieve the most efficient result with least time , cost and man power provided.

2.School authority should aggressively plan those related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help teachers with more understanding & application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build up the indicator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further as a base for promo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school.

3.In order to foster the minding and concept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n education, school authority should strengthen various strategies for teacher to appl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arget for improvement

Key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ortance, knowledge managem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 IPA

(7)

目 次

摘要...i

目次... v

表次...vii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內容...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知識的基本概念與意涵... 8

第二節 知識管理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國小教師的知識管理的重要度與滿意度的分析及其應用...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4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9

第四節 問卷設計... 51

第五節 抽樣設計... 53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 54

第七節 研究限制...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7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57

第二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5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知識管理重要度之差異分析... 62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知識管理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74

第五節 教師知識管理之重要度與滿意度之 IPA 分析... 90

(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1

附錄... 116

(9)

表 次

表1 教師的個人知識與學校知識表... 32

表2 教育界應用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 32

表3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正式問卷發放及回收表... 54

表4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的個人背景資料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58

表5 知識管理正式問卷各變項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60

表6 國小教師應用知識管理重要度問卷因素分析表... 60

表7 國小教師應用知識管理滿意度問卷因素分析表... 61

表8 不同性別教師知識管理重要性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63

表9 不同性別教師對知識管理重要性之 t 檢定分析表... 63

表10 不同性別教師對知識創新與應用的重要度之 t 檢定分析表... 64

表11 不同年齡教師對知識管理重要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65

表12 不同年齡教師對知識管理重要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13 不同學歷教師對知識管理重要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66

表14 不同學歷教師對知識管理重要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15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對知識管理重要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67

表16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對知識管理重要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17 不同職務教師對知識管理之重要性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69

表18 不同職務教師對知識管理之重要性 t 檢定分析表... 69

表19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知識管理的重要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70

表20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知識管理之重要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0

表21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知識儲存與整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1

表22 不同學校所在教師對知識管理之重要度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72

表23 不同學校所在地教師對知識管理之重要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2

表24 不同學校所在之教師對知識儲存與整合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3

表25 不同性別教師對知識管理滿意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74

表26 不同性別教師對知識管理滿意度之 t 檢定分析表... 74

表27 不同年齡教師對知識管理滿意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75

(10)

表29 不同學歷教師對知識管理滿意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76

表30 不同學歷教師對知識管理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31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對知識管理滿意度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78

表32 不同年資教師對知識管理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8

表33 不同年資教師對知識創新與應用滿意度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34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對知識管理滿意度之 t 檢定分析表... 80

表35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知識管理之滿意度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81

表36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知識管理之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2

表37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知識獲取與累積之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2

表38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知識儲存與整合之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3

表39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對知識轉移與分享之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4

表40 不同學校所在地教師對知識管理之滿意度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86

表41 不同學校所在地教師對知識管理之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6

表42 不同學校所在地教師對知識獲取與累積之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7 表43 不同學校所在地教師對知識儲存與整合之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8 表44 不同學校所在地教師對知識轉移與分享之滿意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9

表45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之重要度與滿意度平均值分析表... 92

表46 國小教師知識的獲取與累積之重要度與滿意度平均值分析表... 94

表47 國小教師知識的儲存與整合之重要度與滿意度平均值分析表... 95

表48 國小教師知識的轉移與分享之重要度與滿意度平均值分析表... 96

表49 國小教師知識的創新與應用之重要度與滿意度平均值分析表... 97

表50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整體面 IPA 分析表 ... 100

表51 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之重要度與滿意度研究假設驗證表... 102

(11)

圖 次

圖1 研究流程圖... 6

2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關係圖...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圖3 知識移轉的五階段模式...14

圖4 技術知識的外部來源... 15

圖5 IPA 二維矩陣圖 ... 40

圖6 研究架構圖... 48

圖7 國小教師知識管理 IPA 圖 ... 98

圖8 知識管理 IPA 圖 ... 99

(12)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為緒論,共分為四小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

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為研究流程與章節內容。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管理學大師Drucker(1993)在《後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認為,知識將取 代土地、機器設備、資本和人力,成為最重要的資源。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 展,以及資訊科技的進步,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企業隨時面臨日新月異的變遷與 競爭,知識在日常企業經營和生存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在,我們正處於以 知識經濟為主的時代,自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於1996年發表《知識經濟報告書》,提出 以知識為本位之經濟即將改變全球的經濟型態,而隨著資訊科技之迅速發展與 應用,世界各國之產出、就業及投資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知識已成為 提昇生產力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另一方面,從1970年代起,組織相關的理論如團體動力學開始蓬勃發展;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便在上述環境背景下成為管理學的主流。

Wong & Aspinwall(2004)認為知識管理乃組織為創造價值所形成的管理活動,

這些活動包括知識的創造、組織、分享和使用之過程,藉由知識管理的推動,

企業得以發展其特有之競爭優勢。現今企業拜資訊科技之賜,得以容易地將組 織知識維持和儲存於企業之中,但卻往往認為累積大量知識於資料庫中即是「知 識管理」,而忽略知識的創造與更新。知識管理並非只單單將知識加以維持和 儲存即可,而是發揮知識的最大價值,而其價值就如Hidding & Shireen(1998)

所言,在於知識發揮分享、創造的價值。因此如何有效的運用並創新知識,已 成為企業界與學界共同關切的重要議題。

處於知識經濟的時代,教育單位應和民間私人企業一般,重視知識的創新 與儲存等;而此目的必須透過教育最前線的教育組織單位於彼此間透過正式或 非正式管道的知識分享等方式才能達成預定目標。學校不僅是知識傳播的場

(13)

所,更是知識創造的園地,所以學校本身具有推動知識管理的優渥條件。近年 來教育界的行政革新、組織再造、組織重整等一直是執政當局重要的施政方針 之ㄧ。處於今日科技一日千里,知識傳播更是無遠弗界,基於目前台灣因少子 化趨勢致減班日趨嚴重下,在教育界更需做有效的知識管理,而如何透過有效 的知識管理,以提升組織的價值,儼然已成為各校生存競爭之道。基於目前學 校行政組織對於知識管理之相關措施,尚處於引進的階段(葉連祺,2001)。

對於知識管理的行為或實際成效較難由目前的學校行政組織中測得,故本研究 以「知識管理的重要度與滿意度」為研究之主要議題,期能透過對「知識管理」

的探討,提出改善或增進知識管理行為、知識管理成效及學校整體效能之提升,

此係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海耶克於1945年提出「社會中知識的再利用」一文,闡述如 何利用有用的個人知識進行成功的決定,可說開啟知識管理的先河。近來學校 在教育的革新思潮引領下,教育工作者如何透過有效的知識管理機制,協助其 將本身擁有的知識與他人分享、交流並創新,俾使教育能永續發展,儼然是知 識經濟時代中,教育層面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學校教育成敗良窳的關鍵因 素。然而,綜觀國內外關於知識管理的論述,多數仍以營利性質的企業組織為 論析對象,較少觸及屬於非營利組織性質的學校(葉連祺,2001),當前在學 校教育領域中,尤其對探討國小教師對知識管理知覺之重要度與滿意度之差異 情形做一番分析研究,更是付之闕如,因此引發個人的研究動機。

在非營利組織中,學校是知識型產業中的翹楚,因其在校務運作、教學活 動中均需依賴知識交流方可臻於預期目標,然而我們平時卻甚少注意到其存在 於學校社群中,有助於達成學校學習目標的人員知識(human knowledge)(王 如哲,2000;Hargreaves,1999)。在學校組織中,教師可說是最典型的知識工 作者,舉凡教學資料的蒐集、教案的製作、教材的累積、教學現場的教學活動…

等,所從事的都是知識性活動(林珊如,2002),因此,教師若能應用知識管 理活動來管理知識,將更能掌握知識的脈動,給予學生最好的教育,因此,探 究國民小學教師應用「知識管理」的重要性與滿意度,此係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不可諱言的,教育是造就人才的搖籃,也是傳遞文化、知識和涵養道德的 主要體系,但長期以來,學校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生活所需的知能,一直有著某

(14)

種程度之差距(王如哲,2000)。再者,自民間教改團體大聲疾呼教育改革開 始,社會大眾或教育界對「教育」莫不抱以嶄新的視野與最大的期待,進而督 促學校教育日益注重教學品質與學校效能的增進。而教師專業能力與專業知識 展現,則是提升教學效能的重要關鍵(曾國鴻、劉曜源,2001)。應用知識管 理的理念經營學校,似乎是順理成章,亦必然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羅文基,

2001)。身處知識經濟社會的教師們,面臨知識更迭快速的世代,秉持「萬貫 家財不如一技在身」的教學心態已無法屹立於知識社會裡,若教育的先鋒戰士

—教師,無法自覺、自省,秉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學習精神,隨 時充實新知策勵自我成長,終將為社會所淘汰。簡言之,培養學生適應當代經 濟時代的環境,知道如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創造知識,讓知識成為造福人 類的有效利器,係教師們不可推卸之責(曾志朗,2001)。故教師們應不斷自 我惕勵,透過有效的知識管理策略,淬礪知識新陳代謝的速率,提升專業知識 的素養,方可迎接風起雲湧般的教育革新挑戰。綜觀當前對於企業、學校實施 知識管理之相關研究如雨後春筍般,惟探索國小教師對知識管理的重要性與滿 意度之分析,則是少之又少,此係本研究的動機之四。

2008 年台灣經濟景氣呈現極嚴重衰退現象,國內各企業界莫不以裁員來度 過此「寒冬」 ,而國內婦女生育力急速下降,因撫育下一代的成本增,導致少 子化的趨勢年年衝減國小教師的生存空間,產生「超額教師」及「流浪教師」

的現象。筆者2008 年剛從「流浪教師」跳脫至「國小正式教師」行列,在這幾 年的代課期間,可是倍嚐艱辛的熬撐過來,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的讓我以榜首 之姿,考取正式教職;而能在此研究此篇論文更當珍惜此福分,以時時惕勵自 己並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好好培育學生,以百年樹人為神聖己任。為此種種 因素,讓我深覺知識管理的應用在學校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更興起我研究 此議題的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國小教師的知識管理之重要度與 滿意度的相關問題,具體的研究目的如下:

(15)

(一)探討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的現況。

(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知識管理知覺重要度之差異情形。

(三)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知識管理的實際滿意度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知識管理的重要度與滿意度之差異情形。

(五)利用重要-滿意程度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

找出提升知識管理的關鍵因素並且提出建議,冀以作為教育行政主管機 關、國民小學行政當局及國小教師於日後應用知識管理的參考。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為使本研究便於分析和討論,必須將有關的重要名詞加以定義清楚,茲將重 要名詞詮釋如下:

一、國民小學(Elementary School)

本研究所指國民小學係依據國民教育法第四條規定,依照現行學制,屬於 義務教育的範圍,招收滿六至十二歲的學生為對象,並由直轄縣(市)主管教 育行政機關依據人口、交通、行政區域及學校分布,劃分學區,分區設置。

二、國民小學教師(Teachers at Elementary School)

本研究指任職於九十七學年度苗栗縣的通霄鎮與苑裡鎮等地區的公立國民 小學的教師,包括主任、組長、正式教師、代理教師、實習教師等,但不包括 校長、職員等,也不包括私立的國民小學及幼稚園教師等。

二、教師知識管理(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識管理係管理概念的一種,其關鍵核心為「知識」,教師知識管理是藉由 管理的機制,激發組織內外部的相關內隱與外顯知識,並配合學校運作的相關 因素,以有效實踐知識取得、知識積存、知識分享、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等管 理流程進而改善組織文化,營造學習性組織的運作型態,為學校創造競爭優勢

,落實教學績效,進而建構學校永續發展的一種管理藝術。

(16)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內容

一、研究流程

在確定研究主題之後,未達成本研究之目的,乃建構以下流程。首先針對 研究的主題擬定出研究目的,並根據過去學者專家在此研究領域的研究結果,

並參考其研究經驗,思考本論文的研究架構、研究範圍與方法,再參酌過去相 關研究以設計與修訂本研究問卷,在經過問卷的發放與回收之後,再進行資料 的整理與統計分析,最後歸納出本研究結論。

本文研究流程如圖1-1,研究步驟如下:

(一)確立研究主題:參閱相關的文獻與書籍,將取得的資料,綜合研究背景 與動機歸納整理,再確立所研究的主題。

(二)擬定研究目的: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以擬訂本研究目的。

(三)文獻回顧與文獻探討:蒐集知識管理的相關文獻與理論作為探討依據。

(四)確定研究範圍與方法:確定本研究範圍為苗栗縣通霄鎮與苑裡鎮的公立 國小教師,採分層隨機抽樣方法。

(五)建立研究架構: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建立研究的理論架構。

(六)問卷設計與前測: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架構,針對所要探討的各變數設 計問卷,且透過前測以發現缺失所在,再予以修正,以確定各衡量問題 的周延性。

(七)問卷實地調查:問卷實地發放與回收整理統計。

(八)問卷資料整理分析:利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九)結論與建議:依研究結果提出結論並對國內基層教育等單位提出相關建 議。

(17)

擬定研究目的 確定研究主題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確定研究範圍與方法

建立研究架構

1 研究流程圖 問卷設計與前測

問卷實地調查

問卷資料整理分析

結論與建議

(18)

二、章節內容

本論文內容共分為五章,分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主要是闡述本論文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以及整個研究流 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文獻探討。首先探討知識管理之內涵,其次探討學校知識管理的相關研 究,接著進行知識管理重要度與滿意度之探討,最後探討重要-滿意程 度(IPA)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主要是闡述本論文的研究範圍與對象、研究架構、研究假設、

問卷設計、抽樣設計、資料分析方法以及研究限制。

第四章 研究結果。首先針對國小教師樣本進行基本資料之描述性統計分析、信 度與效度分析,接著進行學校知識管理內涵之重要度與滿意度之T檢定 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再接著對學校知識管理內涵進行重要度及滿意 度之IPA分析,最後提出研究結果與研究假設驗證。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依研究結果提出結論並對國內基層教育等單位提出建議。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國小教師知識管理相關文獻,依據研究動機與目的,蒐集相 關文獻,加以分析、歸納與比較。其內容共分為五小節:第一節為知識的基本 概念與意涵,分別探討知識的定義、特性與分類;第二節為知識管理的內涵及 其相關研究,分別探討知識管理的定義、目的及其效益、內涵與學校知識管理;

第三節進行國民小學教師的知識管理的重要度與滿意度的分析及其應用,做更 深入的探討。

第一節 知識的基本概念與意涵

知識的構成要素包括經驗、事實、判斷、經驗法則及直覺,並下此定義:

知識是一種流動性質的綜合體;其中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值、判斷、以及經 過文字化的資訊。有學者認為在組織中,知識不僅存在文件與儲存系統中,也 蘊涵在日常例行工作、過程、執行與規範當中。美國 Lotus 公司具體的將知識 認為是結構化的經驗、價值、相關資訊和專家洞察力的融合,它提供了評價和 產生新經驗和資訊的框架。知識需要行動來實現,因為知識是一種改變人的行 為方式。因此,對於知識的定論,並不是那樣的清楚明確;相反的是一種哲學 的態度,以包容、寬廣與不受限的方式深究其意涵,讓知識有無限延伸的可能 性。綜合以上的觀點,「知識」在認識論上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分別是「實證論」

(positive)的觀點與「建構論」的觀點。前者視知識為一種產品(object),所 以是人為的、靜態的、永恆的物品,其價值不會隨時間而改變,依此知識便成 為可以傳遞與共享的經驗或資訊;而後者認為知識是可以包括組織運作、溝通、

分析情境、新的問題策略的動態過程,意謂著知識可以創造出社會互動和參與 問題解決模式的關係。(吳清山,2001)

一、知識的定義

知識的觀念首次出現在柏拉圖的「Meno,Phaedo,and Theaetetus」一書 中,知識是「合理、可接受的真實信念」;Maccia 於1965 年提出形式理論、

事件理論、價值理論與實務理論等四種系統化知識歸類的推測理論,這促使Lux and Ray在1966 年將人類的知識分為描述性知識(description knowledge)、規

(20)

律性知識(prescription knowledge)、實用性知識(praxiological knowledge)與 形式性知識(formal knowledge)。

對於知識的定義,許多學者嘗試以不同的觀點角度來解讀。Huseman and Goodman(1999)認為「知識」是由經驗(experience)、真理(truth)、

判斷(judgment)、直覺(intuition)及價值(values)中萃取得到的「資訊」。

Schubert(1998)則認為描述知識是藉由經驗或學習所獲得瞭解(understanding)

的狀況或事實,以心智狀態(state of mind)的觀點認為知識能啟發個體知識的 擴張與在組織的運用。在資訊科技相關的研究中「知識(knowledge)」、「資 訊(information)」,以及「資料(data)」這三者的關係時常被用來比較,原 因在於知識與資訊、資料三者間存在著相當的差異。

一般而言,「資料」是指未經過處理的原始數據或事實;「資訊」是指經 過處理的資料;而「知識」則是可靠且正確的資訊。有學者以物件(object)的 觀點來看待知識,認為知識應該可以被儲存(store)、操作。McQueen(1998)

認為知識實際上就是一種存取資訊的狀態,組織的知識必須經過整理以利於存 取相關的內容。此外知識也被視為是一種足以影響未來行為的潛在能力。知識 並不完全只是一種特定行為的能力,而更進一步包含使用資訊的能力;也就是 藉由經驗與學習產生解釋資訊的能力,及確定制定決策時所必要的資訊。Miller 與Morris(1998)則認為知識不僅是「知道那些事可以做」而已,更重要的是要

「知道如何去做」。「知識」不同於「資料」、「資訊」或「智慧」;但四者 雖有所不同,卻是一連續不斷的連續體,不可截然分割。廣義而言「知識管理」

所謂的「知識」,即包含了上述四個概念;因此,釐清知識、資料和資訊對於 知識管理而言是重要之一環,對於資料、資訊和知識三者之定義,諸多學者已 經廣泛論述,以下就幾位學者之論點加以闡述其關係:

(一)資料:即原始資料。經由簡單的記載和觀察,本身未具特別之意義者稱 之。資料又稱數據,是對事件審慎、客觀之紀錄。以組織的專業用語來 說,數據是結構化的交易紀錄,所有的組織都需要數據,有些產業甚至 高度仰賴數據資料,因為具有簡單、明確、客觀的數值資料,較易結構 化而傳達訊息(尤曉鈺,2001),因此,有效的數據管理是企業組織成 功的關鍵因素。

(21)

(二)資訊:「資料」經由有目的地加以整理,賦予意義, 藉以傳達某種訊息 者稱之。戴文坡與普賽克(T. H. Davenport&L. Prusak)認為資訊是能夠 扭轉乾坤的數據,管理學大師杜拉克(P . F . Drucker)也曾說, 資訊是 「包括關聯性與目標的數據」,與數據不同的是, 資訊能夠塑造接 受者 的看法,本身具有具體之輪廓, 透過文字化(contextualized)、 分 類 (categorized)、計 算 (calculated)、更 正 (corrected) 及 濃 縮 (condensed)等方式位數據賦予價值,結合意義後,才轉變成資訊。

(三)知識:依經驗與判斷,將經驗加以分析、整合及轉化, 並為使用者所擁 有者稱之。戴文坡與普賽克(T. H. Davenport&L. Prusak)認為知識來自 於人們的思想(胡瑋珊譯,1999),而知識來自於資訊, 就如同資訊是 從數據而來一樣,資訊透過比較(copmarison)、結果(consequences)

、關聯性(connections)、交談(conversation)等轉變的過程而成為知識 ,而知識可貴的原因在於它比數據或資訊都要接近行動,是可以付諸行動 的資訊。

(四)智慧:智慧就是明白(Knowing)、理解、創造知識的能力(Capacity),或高 度使用智力的才能(Capability),簡言之, 智慧就是以知識為基礎,已經 內化成個人在運用、決策判斷及實踐所需反應的睿智能力。 因此,以知 識為根基,運用個人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來創造價值的泉源者稱之為 智慧。

「知識管理」中所謂的「知識」,除了上述廣義而言包括了資料、資訊、知 識及智慧等概念外,若以狹義而言,「知識」乃指經分析、整合或轉化之資訊,

是一種有價值的智慧結晶,並可以資訊、經驗心得、 抽象觀念、標準作業程序、

系統化的文件、具體的技術等方式呈現,幫助人們把資訊轉化為決策和行動,

且本質上都必須具備「創造附加價值」的 效果(鄭曜忠2001)。具體言之,知 識可說是一多構面的概念,具有多層次的意義(李文惠,2001)。我們可將「知 識」視為將資料為特定意義而進行轉換的連續歷程,其間包括了個人經驗、歸 納、解釋、比較或關聯等活動。另外,知識主要是來自於個人、群體或組織,

也是協助組織進行決策與執行活動的主要能力。雖然資訊和知識經常被交替使

(22)

述許多學者所提出的知識觀點,可以概略地描述出知識的特性,知識是動態

(dynamic ) , 來 自 於 個 體 、 組 織 間 所 進 行 的 互 動 。 知 識 具 有 特 定 情 境

(context-specific)的性質,也就是說知識的存在必須有特定時空的配合,缺乏 情境的配合,知識只是資訊而已。

知識具有主觀、積極的性質,如同承諾(commitment)或 信念(belife)

般深植於個體的價值認知內。所以資訊可以透過個人的解讀、給予特定的情境 或結合個別的承諾與信念,進而轉化為知識。有些學者則從哲學觀點出發,將 知識分成顯性(explicit)與隱性(tacit)兩個範疇。隱性知識深植於個人行為、

經驗中,並牽涉到相關的情境,由認知(cognitive)與技術(technical)兩種元 素所組成,顯性知識則可被表達、被系統化呈現,並經由符號所形成的語言進 行溝通交流,購買產品時所附的操作手冊就可以視為一種顯性知識。前者指個 人的心理模式,包含信念、典範與觀點;後者則包含應用於特定情境下具體的 know-how、手藝、技術等。

Alavi 與 Leidner(2001)提到具有知識資產的企業能獲得競爭上的優勢,

但企業若只固守著已存在的知識,沒有新的知識融入組織,隨著時間環境變化,

原有的競爭優勢也將消失殆盡。有效的利用組織已有的知識進行創新的活動成 為延續企業競爭力的主要策略,所以具有競爭能力的企業就必須擁有包含顯性 與隱性的知識。然而企業組織並不會自行產生出知識,必須是由人來產生製造 的,因此組織須藉由組織成員間的互動、分享與學習才可以將知識擴散應用出 去,有學者則提出組織學習的四大構面如下:(1)知識的取得(Knowledge Acquisition);(2)資訊的分配(Information Distribution);(3)資訊的解讀

(Information Interpretation)與(4)組織記憶(Organization Memory),即是,

知識的取得常經由彙整片段的資訊來產生;資訊的分配是組織學習的基礎;而 資訊的解讀則是賦予資訊意義的過程,藉此解釋事件發生的緣由,並發展出共 同的理解及概念架構;最後,組織記憶則是指知識的儲存並提供未來使用的方 式。

依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分類,「知識經濟」中「知識」包括:

(一)有關事實的知識(know-what),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有多少人口、規範 內容為何,此類知識可稱為「資訊」,也可轉化為位元(bits),而相關

(23)

領域的專家必須擁有許多此類資訊(如律師、醫師、或專業顧問)。

(二)知道為什麼的知識(know-why),如與自然原理或法則有關的科學知識,

此類知識是大多數產業技術發展和產品製程的基礎,而知識的產生則來自 於研究實驗室或大學等特定的組織,產業界要取得此類知識必須僱用受過 科學訓練的人力或經由契約和合作活動。

(三)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識(know-how),也可稱為「技能知識」,是指作某 事的技術和能力,如企業家判斷新產品的市場前景、受過訓練的員工操作 複雜的機器,此類知識通常是由個別廠商所擁有或在企業內部發展而成。

know-how 也是一種「內在知識」(tacit knowledge),亦即是人們由經驗、

認知和學習所獲知的重要知識,內在知識並沒有被寫下來或紀錄起來供人 使用;它只存於個人記憶中。當有經驗的人「被裁減」(downsized)、退休或 轉業,組織也就失去他們的知識。

(四)知道誰擁有所需要的知識(know- who),主要是關於誰知道某一事實或 誰知道如何作的知識,此類知識在高度專業分工的社會尤其重要,在企業 內部其層次通常高於其他知識。

誠如圖2-1 所示,在變動激烈的時代中必須擁有慎思明辨的智慧行動力,

倘只憑知識是難以建構競爭優勢的。雖辨別事物價值只需知識,但是在應用時 則需倚賴智慧進行判斷採取正確合宜的策略,方可獲致成功。因此,知識管理 並不只是管理知識,而更要促使個人培養智慧行動力。

(24)

因此,當資料用文字表現時便成為了資訊,而當資訊對某個潛在使用者在某 個時間上產生利害關係時則轉變為知識(Bailey & Clarke, 2000)。故對國小教 師而言,知識係其蒐集各種資訊後,加以統整、分析、歸納、去蕪存菁,再加 上融合教學經驗的綜合體,其功能在於協助教師配合教學情境將知識以最適切 的教學策略來呈現,幫助學生獲致最佳的成長。

因而,如圖 2-2 所示:知識移轉的五階段模式,茲分述如下:

1.知識的取得(acquisition):知識的取得必須藉由過去工作經驗、實作、或自外 界引進技術,以獲取學習所需要的知識。

2.溝通(communication):有效知識移轉的機會的發揮,不論透過書面或口頭言 語上,接必須建立在順暢的溝通機構上。

3.應用(application):獲取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知識,更鼓勵組織學習。

4.接受(acceptance):如果組織內發展知識時,僅廣泛流通於高階主管階層,而 下層較少參與討論,這代表組織成員已接受此新知識,但未達到完全吸收的 階段。多數所謂達到成功技術移轉的企業組織,實際上僅停留於「接受」的 階段,而知識的移轉必須進行到「同化」才能算完全吸收。

5. 同 化 ( assimilation ): 同 化 是 知 識 移 轉 中 最 重 要 的 關 鍵 因 素 。 Gilbert &

Gordey-Hays研究也發現,時間是知識從個人移轉到組織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2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關係

(25)

組織內日常工作是會隨時因變化而改變。然而,一個新知識在被組織接受前,

必然經歷:做中學、從歷史學習、監視、控制和回饋的歷程。之後,才可能 發生同化。

因此,知識的取得必須藉由過去工作經驗、實作、或自外界引進技術,以 獲取學習所需要的知識;組織更須建構溝通機制,使知識有效率地移轉;而後 將知識加以運用,以促進組織學習。在應用的階段之後,大部份的組織便停留 於接受階段,也就是組織內多數低階成員在知識獲取、進行內部溝通與應用後,

便停留於此階段。僅有高層資深主管能將學習結果應用到組織日常生活中,並 且引起組織全體的改變,才能達成吸收或同化的階段。

知識移轉

取得

(acquisition)

同化

(assimilatio 溝通

(communicatio

應用

(application)

接受(acceptance)

真實的學習 發生barrier 組織的核

心日常工作

3 知識移轉的五階段模式

資料來源: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l Innovation,16(6),

(P.301-312),by Gilbert & Gordey-Hays,1996

(26)

(二)Leonard –Barton(1995)認為技術知識的外部來源如下圖所述:

Leonard –Barton(1995)認為所有的知識不一定全部要自行研發,如果組織 外部已有成熟完整且符合組織需求的技術知識,其實不妨由外部引入知識。故 企業組織應從組織內部能力落差的問題著手。換言之,也就必須考量組織內所 提供的技術及策略上是否與實際需求的技術有所差距,而後思考如何從外部取 得所需要的知識技術。一旦確定企業組織必須尋求外援時,其來源認為大致分 為七種類,如圖 2-3 所示,而自外界獲取技術的機制則有觀察、授權、研發合 約、共同研發、特許、合資、購併等八種。進一步依「新科技能力的潛能」和

「承諾度高低」,將外部引入知識之模式區分如圖2-3 所示(王美音譯,1998)。

4 技術知識的外部來源

此外,Alavi和Leidner(2001)則將知識分為下列六種觀點:

1.知識有別於資料(data)和資訊(information),呈現的是個人化訊,重點在 於個體認為有用的資訊及對於資訊的吸收。

2.知識為一種知道及瞭解的心理狀態,藉由資訊的提供來增加個體對知識的學 習及瞭解。

3.知識是一個物件(object),在資訊科技的領域中,認為知識是可以被編碼及 銷售廠商

大 學

國家實 驗室

其他競爭者

客戶

其他非競爭者 顧問

技術知識

(27)

可儲存的資訊,這個觀點使得資料庫、知識庫的建構與管理,成為知識管理 中被強調的關鍵部份。

4.知識為資訊取得(access to information)後的內容,其強調的是有系統的組織 資訊,以方便取得與檢索內容。

5.知識是一種影響行為的能力,這種能力對組織的未來是有助益的,而知識管 理的核心能力、know-how和人力資本皆由此種觀點產生

6.知識本身是一種過程(process)的處理,焦點放在知識被創造、分享與散布 的過程中,人員間的關係及工作上的合作程度。

綜上所述,「知識」係為因應特殊目的所需而進行轉換、轉化後的資訊,

以協助我們在複雜情境中,制定適切的決策,採行合宜的應變措施,藉以累積 個人經驗,增益智慧,奠定個人與組織的競爭優勢。簡言之,知識是人類認識 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思考認知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是人類歷史活動的結晶

(舒秀芳,2001),亦即知識是經過驗證的信念,人們相信真實的事物就是知 識,因為它有個人的經驗支持。具體言之,知識可說是一多構面的概念,具有 多層次的意義(李文惠,2001)。我們可將「知識」視為將資料為特定意義而 進行轉換的連續歷程,其間包括了個人經驗、歸納、解釋、比較或關聯等活動。

另外,知識主要是來自於個人、群體或組織,也是協助組織進行決策與執行活 動的主要能力。雖然資訊和知識經常被交替使用著,惟釐清資料、資訊與知識 的相關概念,以及其所衍生出的關聯性,對於成功的知識管理而言是極為重要。

二、知識的特性

知識是最高權力的來源和關鍵因素,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知識已經從金 錢權力和肌肉權力的一項附屬品,一躍而成為權力的根基,知識終將成為其它 資源的最終替代品(Toffler, 1990)。由此可知,不可忽略知識對日常生活所造 成的影響,故我們須充分理解知識的性質,才能適切的運用於管理層面。Dewey 認為知識具有活動性、工具性、實驗性與創造性等四大特性(轉引自潘品昇,

2000),所謂「活動性」係指知識的起源乃是由實際活動而來;「工具性」即 知識的實用性。認為知識是人類應付環境以圖生存的工具;「實驗性」係指實 驗科學是用以驗證知識真實性的唯一方法;「創造性係指知識是透過活動的過

(28)

程,而經由人類本身的思考加以創造出來。

學者張吉成等(2002)認為知識的特性是:

(一)知識是資訊的有序化。

(二)知識具有系統性,邏輯性以及累積與轉化價值之特性 (三)知識無所不在,強調可吸收性與可傳遞性。

(四)知識的來源非侷限在實證性。

(五)知識的形成具有階層性。

(六)知識具有領域專精性。

蔡采芳(2000)指出,知識是無所不在的,它的價值更難以衡量與估計,

它具有一些資料與資訊所沒有的特性,其特性如下:

1.知識不是靜止不動的。因為今天創新的知識明天可能變成核心的知識。為了 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必須不斷的學習與知識的獲取、累積經驗與知識的再利 用。

2.在知識密集的經濟時代,似乎本身就帶有不完全競爭的天性。誰較早運用知 識而取得優勢,就永遠佔優勢,很難改變情勢。所以知識與速度與競爭力有 著無法抹滅的密切關係。

3.「量化」知識的效益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估計生產與使用知識的成本,卻 很難說明多少知識能產出多少利益。

4.已存在的知識透過獨特的洞察力與創造力整合之後,可產生更有價值的新知 識。所以舊知識可以轉換為新知識,以及知識具有再利用的特質。

綜上所述得知,知識具有「遞增性」、「創新性」與「時效性」。所謂「遞 增性」,係指知識不會因使用而有所損耗,相反的,其價值性會隨使用頻率而 呈等比級數遞增;「創新性」,係指知識於應用之際,必須因時因地制宜,酌 予調整加以創新活用,方可獲致最佳效果;「時效性」,係指知識會隨著時空 交替而汰舊換新,「今日新知,未必是明日之競爭優勢」為其寫照。故我們必 須維繫學習的動力,時時充實新知,摒除不合時宜的舊知識,方可永保知識優 勢。

(29)

三、 知識的分類

管理首重分類,故要談知識管理,便須將知識做一適當的分類。茲將各學 者對知識的分類分述如下:

Habermas 認為人類的知識依據不同興趣,分別呈現出三種知識類型:

(一)經驗分析的知識:

經驗分析知識(empirical-analysis knowledge)是基於技術的知識興趣,這 種興趣基本上是藉著技術性的控制與運作,對於自然環境或社會現象做一種經 驗性的、分析性的探討,希望能掌握變數間的關係,進而發現一般性的規準。

這一類的知識,只要其條件是在適當的控制下,在基本上,它對於客觀化的現 象而言,是獨立於歷史文化脈絡之中,且具有普遍性。

(二)歷史詮釋的知識:

歷史詮釋知識(historical-hermeneutics knowledge)是基於實踐的興趣,這 類興趣根源於日常生活的語言溝通,其不同於第一類對環境控制的興趣,主要 是藉著象徵符號的互動,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瞭解,而非技術性的控制與預測。

這種認知興趣,其關切的不是普遍法則的尋求,而是在於透過溝通及意義的詮 釋,而達到自我瞭解自己及與他人相互瞭解的境地。

(三)批判反省的知識:

批判反省知識(critical-reflection knowledge)是基於解放的興趣,這類興趣 主要是基於人類自我反省的能力,對於一些既存的意識型態及其所造成的約束 做一批判,使能從一些不必要的制約中解放出來,而邁向自由、自主及責任的 境界。解放的興趣即為一種意識的覺醒,以批判的反省來檢視現有的情況,不 將既存的一切視為一種單純的事實,透過意識型態的批判,可以憑藉理性的思 想及行動,來改變現有不合理的情況,進而尋找合理的出路。

就認知心理學的觀點,Anderson(1983)將知識分為程序性知識與與陳述性 知識兩類。知識是儲存在記憶體的永久資訊結構,而知識的表現則是在記憶體 中轉換結構對特定事務處理的情形。依此大體可將知識分為兩類:

(一)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包括所謂的Know-How 或透過 經驗忘記。

(30)

(二)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是經由口語與文字的方式所學 得的知識,其特性為:

1.是根據事實的。

2.是靜態的。

3.是關心人、事、物、等物件之間的關係。

4.是容易用語言來描述及溝通的。

另外,Tulving(1991)將陳述性知識分為語意知識(semantic knowledge)

及插曲知識(episodic knowledge)兩類。其中,語意知識有以下特質:

1. 是指有關字的意義,諸如教科書與字典等。

2. 是由特定環境之相關文化結構所組成,並用以支援有關環境的知識結構,它 可以包括社會、個人、專業及技術等層面。

而插曲知識是透過語意知識而學得的經驗,有以下特質:

1.是有關個人生活經驗的,即自身的知覺經驗。

2.是尤重時間及環境背景方面的參考架構,例如,考上大學、結婚等。

Winogred 和Flores 則認為知識就是以表現(representation)的方式儲存。

在我們的大腦中,並經由語言傳達、推理出來的訊息,依據個人知識背景的來 源,可將知識分為三類(黃麒祐2003):

1.經驗知識(experience):個人所具備的知識是由以往的自身經驗而來的。

2.推論知識(formal):個人所具備的知識是由邏輯或數學推理的方式得來。

3.社會知識(social):個人所具備的知識是經由學習或從他人處聽來的。所建 構而得的知識。諸如走路、說話、游泳、操作機器設備等均為程序性知識。其 特性為:

1.是心理自動性的能力。

2.是動態的。

3.用以儲存與生活環境互動的所有資訊。

4.是透過訓練而獲得的。

5.不需要語言來支援,也不容易用語言來描述,通常學會了就很少會忘記。

國內學者對於知識的分類提出相關見解,丁上發(1999)認為知識一種是 專業知識:是人員針對專精領域所應具備的基礎能力,例如操作各項儀器、設

(31)

備的運作知識,此種知識存在於組織成員的腦海之中,是經由不斷的試煉與創 新的歷程所累積而成的知識;另一種是屬於管理知識:是組織管理的基本原則,

是以促進相關利害團體,對組織問題的對策與執行,從抗拒到認同,突破原有 解決問題的做法或程序產生。管理知識與專業知識最大之差異在於創造過程是 透過社會化互動的過程而產生,經由成員互動取得,而專業知識的建立過程是 透過實驗或實習等操作過程累積經驗取得。

馬曉雲(2001)則是以企業的角度探討知識的分類,認為企業的知識來自 於產業的動態與企業的活動,而產業動態包括競爭者訊息、各項的新技術、顧 客間的關係等。知識在企業的活動中的流通,不論是文件、表單或是競爭者的 資訊,其流通的速度直接關係到企業組織營運的績效。而企業的知識可歸納為 下:(轉引自吳宗成,2003)

理論:經濟學、邏輯學、動力學等。

情報:產業訊息、競爭者訊息、銷售業績等。

法令:產業升級條例、公平交易法、財物法令等。

制度規範:人事制度、訓練規範、營運計劃等。

李仁芳(1990)則認為組織的知識可分成兩類:一種是有系統的知識,稱之 為「科技」(technology),是一種經過系統性整理,可以在工作或職場上傳遞,

在多數組織中皆可適用;另一種知識是非系統性的,屬於「專質性」知識,適 用於特定時空背景有關之知識(idiosyncratic knowledge)

陳文賢(1998)提出知識依建構的角度分類,將知識分成:

1.可分散學習的知識;2.共享實務經驗的知識;3.有助於資料儲存與探勘的知 識;4.專家系統;5.外部資料整合,良好的知識應建構應滿足上述五項需求。

吳思華(1997)從企業經營觀點提出知識企業的核心資源,應具有「獨特 性」、「專屬性」與「模糊性」三種策略性知識。「獨特性」指該資源必須能 使企業在執行策略時增進效能或效益;「專屬性」是指資源應與企業的設備、

人員、組織、文化或管理制度緊密結合,不易轉移或分割;「模糊性」應包含 內隱性和複雜性。若組織知識同時具有上述三種特性,則此策略性知識就是組 織的策略核心資源(張簡天瑞,2002)

由以上的討論中可以得知,知識的種類對於組織而言,有其不同的看法,

(32)

對於不同的分類有其各自強調的論點,例如:對於企業組織而言,較著重於企 業的生產、人員、管理、制度、法規等專業性知識;主張知識有其「內隱性」

和「外顯性」的學者,強調知識是能被接受與使用的情形,對於組織而言,應 兼重內隱與外顯知識的取得與應用;蘭德威沃和詹斯頓則強調知識應具有實用 的能力,了解其四個「W」的意義;而吳思華(1997)則強調知識具有「獨特 性」、「專屬性」與「模糊性」三種策略性知識。在討論知識的定義,釐清資 料、資訊與知識的關係,以及對於知識的分類有進一步了解之後,可以對於推 動知識管理過程中必須善用各項知識、資訊和資料,以建立知識管理的內涵與 模式架構。

第二節 知識管理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知識」就是一切能為組織提升競爭優勢及創造財富的「腦力」和「能 力」的總和,然而沒有行動的知識是沒有任何價值的,「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要旨就是要把人腦中的知識化為具體的槓桿效應,為組織增 加資產(尤克強,1999)。以此觀之,經由知識管理的流程便可將個人化的知 識,轉化為整體性的組織知識,藉以奠定競爭優勢。本節旨在探討知識管理的 內涵,茲將知識管理的定義、知識管理的目的與原則、知識管理的內涵架構、

學校應用知識管理的重要性等臚述如后:

研究者首先以知識管理的歷史為導入點,一窺知識管理之全貌;進而以人力 資源管理的角度,探討本研究之主題。

一、 知識管理的定義 ( Knowledge Management )

諾貝爾經濟學獎海耶克(F. A. Hayek)於一九四五提出《社會中知識的利 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一文,闡述如何利用有用的個人知識進 行成功的決定,可說開啟知識管理的先河。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在《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 Society)一書中提及,人類 社會正處於一種變動的過程中,未來的社會將是後資本主義的社會,在此種社 會型態中,知識則成為最具關鍵性的資源。以知識創造社會財富的觀點而論,

人類已經歷了工業革命、生產革命與管理革命等三個階段,而在此過程中,知

(33)

識的重要性與關連性則是與日俱增。

許多國內外的學者對知識管理下過定義,依其組織結構、目標之不同,對 知識管理的定義就有些許的不同,以下即整理出一些學者的定義,以便能對知 識管理的定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1.王如哲(1999) 知識管理是關注「人力資本」的層面,亦即個別人員擁有的 知識力量; 知識管理的對象是人員知道如何(know-how)的能力;知識管 理的目標在於提升組織的生產力與創新能力。

2.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是一種知識蒐集、整理、分析、分享和創造的過程,

使原有的知識不斷的修正和持續產生新的知識,而且能將這些新舊知識加以 保存和累積,使其有效的轉化為有系統、制度化的知識,這種知識不斷的產 生、累積和創新的循環,可以幫助組織採取有效的決定和行動策略,進而能 夠增加組織資產、擴增組織財富、提升組織智慧和達成組織目標。

3.尤曉鈺(2001)透過系統化的策略與過程,成功地讓成員與組織知識產生雙 向交流,以進行知識價值創造的活動,從而提高組織生產力與創新能力,故 可視為有效管理知識資產的一門學科。

4.吳毓琳(2001)所謂「知識管理」,是指組織運用資訊科技等方法,並配合 組織文化、組織結構等特性,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蒐集、組織、儲存、轉換、

分享及運用的過程,經由上述過程促進組織不斷創新及再生,以提高組織的 生產力、增進組織的資產,並藉此提高組織因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及不 斷自我改造的動力。

5.張淑萍(2000)知識管理是指組織中智慧資本的管理,是一種經由知識蒐集、

儲存到應用的過程,並整合資訊系統,讓組織成員能分享和共用知識。

6.Liebowitz(1999)知識管理是將組織的無形資源創造出價值的過程,它是一 綜合的概念,範圍涵蓋了人工的智慧、軟體的工程、企業的流程再造、組織 的行為及資訊科技的領域。而主要的功能乃在於創造、保護、合併及更正和 傳播組織中內部與外部的知識。

7.Snowden(1999)知識管理為智慧資產的確認、最佳化與積極的管理,種智慧 資產包括人工成品所具有的顯性知識,或是個人、社群所擁有的隱性知識。

8.Gates(1999)知識管理從企業目標和流程開始,其核心是管理資訊的流動,

(34)

讓需要者獲得正確的資訊,而且能快速採取行動,故知識管理是工具,不是 目的。

綜上所述,「知識管理」係指將知識視同資產,在組織中進行智慧資本的 管理,使智慧資本最有效率的被使用,包括將組織內的經驗、知識有效地紀錄、

分類、儲存、擴散以及更新的過程,適時對合宜的人提供正確的知識,以有效 激勵組織成員產出創新的智慧價值與有價值的經驗,亦即凡是能有效增進知識 資產價值的活動,均屬於知識管理的內容。

二、知識管理的目的及其效益

組織實施知識管理的目的在於掌握、活用、蓄積組織成員的知識,增加知 識的使用率,減少反應的時間,使組織能快速地採取行動解決問題之外,更可 藉由問題解決的流程所累積經驗,增益組織的智慧,奠定組織的競爭優勢,提 升營運績效。其實施原則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文件,予以適度的分類並儲存於電 腦之中,不但可提高知識使用的便利性,更可避免因員工流動,而使知識流失;

此外,組織應設立一套鼓勵使用分享知識的獎勵措施,激勵成員能貢獻個人的 知識,如此為之,知識管理方可竟功!

另外學者劉常勇(2002)將知識管理的目的分述如下:

1.增加組織整體知識的存量與價值。

2.應用知識以提昇技術、產品、與服務創新的績效以及組織整體對外的競爭力。

3.促進組織內部的知識流通,提昇成員獲取知識的效率。

4.指導組織知識創新的方向。

5.協助組織發展核心技術能力。

6.有效發揮組織內個體成員的知識能力與開發潛能。

7.提昇組織個體與整體的知識學習能力。

8.形成有利於知識創新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

因此,學校若能好好應用知識管理,將可獲致下述效益(曾國鴻、陳榮宗,

2001):

1.提昇教師的士氣

運作良好的知識管理系統,可促進教師洞悉自身的知識對學校資料庫有著 不可抹滅的價值,進而肯定自我存在的意義,此油然而生的自信心,讓教師不

(35)

但滿意自己的教學工作,更在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學習和創新層面,能更加帶勁。

因此,學校運用知識管理策略可使教師具備激昂的鬥志,而能盡全力在教學上 發揮個人的舞台。

2.強化教師的凝聚力

Walsh and Ungson 這兩位學者明白地指出,員工如果清楚明白企業整體的 目標與策略,便可將自己的工作導向企業的路線上,並且因為自身為大目標中 的一部分,而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有意義,亦即學校行政當局應採行目標管理

(MBO)策略,讓教師們知悉學校的營運與知識管理策略的具體目標和相關措 施,更可參與目標的制定與執行,如此為之,定可激發教師對學校的向心力,

無怨無悔地奉獻一己之力。因此透過知識管理系統可以強化教師間的凝聚力。

3.豐富學校資料庫的內涵

知識和經驗為無形的資產,它的特性和有形的資產(土地、資金… )大異 其趣,其具有愈用愈豐富、愈用愈寶貴的特質,此係先備知識與舊經驗在使用 之際,除了具備原有知識的價值外,經由知識創新的過程,更可產生與眾不同 的創見,如此反覆循環之下,定可豐富學校資料庫的內涵,進而奠定學校總體 知識的卓越性,強化學校的競爭優勢。

4.提升教師教學品質

學生的學習不僅在於課業知識的獲得,更在於培養其生活能力,準此,學 校應用知識管理相關措施,除了著眼於教師專業知識、技術的學習、分享、應 用、創新外,更應和社區相關組織建立夥伴關係,經由交流合作的機制,給予 教師更新專業知識、技術與掌握社會的脈動的途徑,以此觀之,教師方可給予 學生最佳化的教學。

三、知識管理的內涵

國內外對知識管理之學術研究,對於知識管理重要議題,大致可歸納出其 內涵架構包括:知識的獲取與累積、知識的儲存與整合、知識的轉移與分享、

知識的創新與應用。本研究將以此為基礎,做深入探討,並作為本研究架構後 續發展的方向。

組織並不會自行產生出知識,必須是由人來產生製造的,組織須藉由組織成 員間的互動、分享與學習才可以將知識擴散應用出去, Huber (1991)提出組織

(36)

學習的四大構面,分別為:(1)知識的取得(Knowledge Acquisition);(2)資訊的分 配(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3)資訊的解讀(Information Interpretation)與 (4)組 織記憶(Organization Memory),亦即,知識的取得常經由彙整片段的資訊來產 生,資訊的分配是組織學習的基礎,而資訊的解讀則是賦予資訊意義的過程,

藉此解釋事件發生的緣由,並發展出共同的理解及概念架構,組織記憶則是指 知識的儲存並提供未來使用的方式。Alavi & Leidner (2001)實證發現知識管理與 知識創造成功最重要的議題可分為三部分來說明。

(一)管理面:知識管理是一種變革管理的實施,要從知識的角度來思考企業 的競爭優勢與武器,且需向組織內員工明白表示知識對企業價值的貢 獻,鼓勵員工成為知識創造的自願貢獻者(創造、提供、分享),並促成及 提供不同單位的員工共聚一堂討論的環境,鼓勵各單位之間互相分享知 識與經驗。

(二)科技面:支援知識管理與知識創造的最適資訊科技能力,並隨時注意新 的資訊科技所代來的變革能力,並確保網路上傳遞的安全。

(三)資訊/知識的內容面:確保資訊/知識優良的品質,包括最新、正確、相關、

有用、適量、容易擷取、可信的、客觀的、容易了解的資訊與知識。因 此有關知識的取得、規劃、評估、學習、流通、整合、保護及創新等作 為,並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以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活動,均 屬於「知識管理」的內涵。

「知識」存在於日常的工作與訓練中,組織中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就是透 過這些知識而轉化形成(Davenport and Prusak 1998)。組織內其實存在各種型態 的知識,在當前視知識為資產資源的競爭環境下,如何擴充組織本身的知識資 產並加以利用,是組織急需面對的問題。研究也指出,組織大部分成員都相信 組織內存在許多他們所需要的知識,但是對於如何去確認、發現、利用現存的 知識,則仍是問題(Cranfield University 1998)。知識需求因素所引伸出知識維 護、發掘與運用的問題,必須要透過相關的程序加以管理,使得組織能從中獲 得競爭優勢。知識管理對於組織而言最主要是要藉由識別與利用組織所擁有的 知識以獲得組織的競爭優勢(Von Krogh 1998)。Alavi(2001)的研究中提到,

組織知識管理過程由四個程序所組成,分別為創造、儲存/擷取、轉換以及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Diversified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mes for parents of NCS students starting from the 2020/21 school year to help them support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and encourage their

- Teachers can use assessment data more efficiently to examin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to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learning progress with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their

• Is the school able to make reference to different sources of assessment data and provide timely and effective feedback to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performance in order

In order to facilitate school personnel of DSS schools in operating their schools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 and to provide new DSS schools a quick reference on the

 Require staff and students to notify the school if they should develop influenza symptoms such as fever, sore throat, cough, or be admitted to hospital, and

To make friends, people need to spend time together so they can discover their common interests and have a.. comfortable rapport with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The point should then be made that such a survey is inadequate to make general statements about the school (or even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as the sample is not large en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