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

在文檔中 即時通訊軟體 (頁 70-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建立相關輔導措施

隨著網路及手機的普及,大學生人手一機,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 上網,滑手機是每個大學生每天必做的行為之一,加上即時通訊軟體 LINE 能 即時傳達訊息,十分方便,更是讓時間較彈性的大學生,深陷而難以自拔,

研究發現部份人格特質(如內向、害羞、情緒起伏較大者)對網路成癮有較 佳的預測能力。

為減少大學生因使用網路及即時通訊軟體 LINE,產生網路成癮,造成社 會支持面的影響,學校可定期針對大學生的網路使用情形與即時通訊軟體 LINE 使用情形,加強追蹤瞭解,用以積極輔導作為,並鼓勵大學生多多從事 戶外活動,減少對網路及即時通訊軟體 LINE 的依賴程度。

二、家人、朋友的主動關懷

大學生因為隻身在外求學,與家人、朋友相隔兩地,疏離感漸增,學校 師長也較難以親近。對網路成癮者而言,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尋求支持與慰 藉。若能適時、適當地參與,瞭解網路相關事務,不但能增進現實生活中的 互動,也能舒緩網路成癮的症狀。

三、樣本人數的限制

本研究樣本侷限在台東大學校內學生,對學院的取樣也略顯不足,因此

63

研究成果無法用以推論台灣其他地區的大學生。建議未來研究方向,可加入 其他不同性質(如觀光、餐飲)、不同地區(如台灣六都)的大學,進行對比,

以瞭解城鄉差距及不同性質,對網路成癮及社會支持的關連性。

四、問卷製作與訪查

研究問卷的題目略多,可能影響受測者答題耐心較為不足,加上時間有 限,作答結果可能因此失真,而影響統計數值。建議可適度減少問題數量,

或以其他誘因,增加受測者答題意願,又或者在完成問卷調查後,可抽樣針 對部份受測者進行深度訪談,補充問卷填答遺漏項目,增加研究參考依據。

6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臺北:學富文化。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英璋、張笠雲(1986)。生活壓力的概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

137-151 頁。

吳家輝(2004)。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73-189 頁。

李佩珊(2015)。青少年依附關係、憂鬱與網路成癮的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邱顯貴 (2008)。影響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行為意圖之研究。景文科技大學資訊管 理系。

施香如 (1999)。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國科會「教 育政策研析:網路科技對教育的影響」計畫成果。

袁家偉(2012)。台北市中等學校游泳隊選手社會支持、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 相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財團法人臺灣資訊中心(2015)。台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

http://www.twnic.net.tw/ibnews.php

郭正瑩(2008)。男女大學生網路自我揭露、網路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差異研究—

以即時通訊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陳淑惠 (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 網路沈迷現 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 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65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程祈斌(2007)。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 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仁楷(201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私立實踐大學資訊科 技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信元(2011)。臺北市國小女童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 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期泰(2002)。高中職學生網路使用動機、需求滿足與疏離感之相關研究。私 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董智慧(1998)。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鄒姝瑜(2010)。社交網站 Facebook 使用現況與人際關係問題初探。國立台東 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台東縣。

蒲逸生(2005)。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巿 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姿娟(1999)。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鄭國良(2013)。國小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市。

戴嘉南、鄭照順(1996)。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之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 之研究。學生輔導期刊,47,128-142。

韓佩凌 (2002)。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 沉迷現象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 北市。

龔慧玲(2010)。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真實與網路人際關係與相關 因素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網路與多媒體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66

二、英文部份:

Caplan,G.(1974) .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New York :Behavior Publication .

Cobb,S.(1976). Social support as amoderator of life str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38(5),300-314.

Goldberg,I.(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Diagnostic Criteria. Retrieved from

http://www-usr.rider.edu/~suler/psycyber/supportgp.html

House,J.S.,& Kahn,R.L.(1985).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In S. Cohen & S.L. Syme(Eds.),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pp.278-320).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in,N.(1986). Conceptualizing social support. In A.D. Lin & W. Ensel (Eds.),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and depression (pp.17-30). New York:Academic Press.

Lopata,H.Z.(1969).Loneliness:Froms and components. Social Problems,17,248-262.

McCrae,R.R., & Costa, P.T.(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2,81-90.

Saucier G. (1994). Mini-Marhers: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s Uni[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0(3),506-516.

Taylor, S. E. (1999). Health psychology. Boston: McGraw-Hill.

Tracy,E.M.(1990)Identifying social support resources of at-risk families. Social Work,35,252-258.

Turner,J.W.,Grube,A.,& Meyers,J.(2001). Developing an optimal match within online communities: an exploration of CMC support communities and traditional support.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1(2),231-251.

67

Young, S. K. , & Rodgers, C. R. (1998). Internet addiction: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Retrieved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personality_correlates.pdf

Young, S. K., & Rodgers, C. R. (1998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 25-28.

68

附錄一 研究問卷

同學您好:

這是一份您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對「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關 係」的問卷。問卷所得的資料,僅於本人碩士論文分析用,絕對保密,請依真實 使用情形及自身經驗填寫。完成後請務必確認未漏掉任何題目。誠摯地感謝您的 協助!

祝 學業進步

國立台東大學環境經濟資訊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 指導教授:羅炳和博士 研究生:潘俊偉敬上

第一部份:基本資料 1、您的性別:□男 □女

2、您就讀的學院及系所:□理工學院 □師範學院 □人文學院________系(所)

3、您就讀的年級:□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4、請問您接觸網至今已有____年

5、請問您平日最常上網的時段:(可複選)

□00:00~03:00 □03:00~06:00 □06:00~09:00 □09:00~12:00

□12:00~15:00 □15:00~18:00 □18:00~21:00 □21:00~24:00 6、請問您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1~2 小時 □3~4 小時 □5~6小時 □7~8 小時 □9~10 小時 □10 小時(含)以上

第二部份: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調查 1、請問您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LINE 時間?

□未曾使用 □3 個月內 □6 個月內 □1 年內 □1 年到 3 年 □3 年以上 2、請問您每周平均有幾天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LINE?

□1~2 天 □3~4 天 □5~6 天 □天天使用 3、請問您每天平均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LINE 時間?

□1~3 小時 □4~6 小時 □7~9 小時 □9~12 小時 □12 小時含以上。

4、請問您使用即時通訊軟體 LINE 最主要的目的是?(單選)

69

70

71

72

73 20.我不喜歡一個人獨處太久。

21.我喜歡參加朋友的聚會,分享自己心得和看法 22.我有可以跟我分享想法的摯友

23.我經常利用課後時間和老師聊天 24.我和師長的互動良好

25.我經常向老師請教課業與生活問題 26.學校老師很關心我的生活及前途 27.我願意和老師分享我的心情

28.我覺得我是被網路上的朋友群所接納的 29.我和網路上的朋友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30.與網路上的朋友談話時,我有被關心的感覺 31.我有可以跟我分享想法的網路朋友

32.網路上的朋友很關心自己的生活及前途 33.我會和網路上的朋友談心裡的感受或心情

34.我有困難的時候,網路上的朋友願意向我伸出援手

全卷結束,非常感謝您的作答!

請再次確認是否有漏答或勾選錯誤的部份,謝謝

在文檔中 即時通訊軟體 (頁 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