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成癮

在文檔中 即時通訊軟體 (頁 16-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網路成癮

WhatsAPP 是美國科技公司 WhatsAPP Inc.開發,與傳統電腦版的 MSN、

Yahoo! Messenger 相當,透過網路傳達訊息,但可直接以手機號碼當做帳號使 用,與其他同樣安裝 WhatsAPP 程式的通訊好友們相互連繫,由於介面及貼圖 都較簡單,適合男性商務使用,不過為付費軟體。

根據邱顯貴(2008)的研究,學生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主要以文字聊天、

檔案傳輸及使用多人交談等功能,在同儕間互動的需求和壓力下,讓學生使 用網路年齡層逐漸降低,而使用率卻不斷增加,影響平日在校學習及工作上 效率和情緒。

第二節 網路成癮

一、網路成癮定義

美國精神科醫生暨臨床精神藥理學家 Ivan Goldberg 最早在 1995 年提出網 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縮寫為 IAD),指出各種對電腦的過度使 用,使得個人的職業、工作、家庭、財務、學業、社交生活、心理與生理等 功能,受到影響。

Goldberg 提出 7 項檢測標準,包括(一)強迫性:理智上知道要控制網 路的使用時間,但仍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二)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了 身體或心理層面不適的現象;(三)耐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 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四)在相關生活層面出現狀況:比如在人際層面、健 康層面和時間管理層面上都因為網路的過度使用而受到負面影響;(五)花很 多時間在網路相關活動上(例如:整理網路下載的資料、上網買書、測試新 的瀏覽器等);(六)減少其他相關活動:因使用網路,減少或放棄日常生活 中重要的娛樂休閒或社交活動;(七)發覺就算使用網路,讓個人的職業、工 作、家庭、財務、學業、社交生活、心理與生理等功能,受到影響。(例如:

怠忽職守或是身邊重要的人有被忽略的感覺、減少睡眠、婚姻遭挫等),依然 照常使用網路。只要在過去 12 個月裡,同時出現 3 到 4 項,就可判定為網路 成癮症。

9

最早網路成癮實證性研究的美國心理學家 Kimberly Young,曾在 1996 年 發表的文章中,提到網路成癮是無法控制衝動後,所展現出來的一種失序行 為,提出 8 項問題標準,只要有 5 項符合,就可判定為網路成癮症。

(一)我會專注於網路上所進行的活動,並在離線後仍持續想著上網時 的情形。

(二)我覺得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感到滿足。

(三)我曾努力想過要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

(四)當我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脾氣 容易暴躁。

(五)我會為了上網而願意承擔重要人際、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 的風險。

(六)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預期的還要長。

(七)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八)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舉喪等。

王智弘在網路諮商、網路成癮 與網路心理健康一書(2009)中提到,各 國網路成癮人數比例,約在 6 到 17%間,而臺灣過去調查資料中,國中生測 出約 7.5%,高職測出為 13.9%,大學則測出為 10.3%;教育部進一步公布最 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嚴文廷,2010)國小四到六年級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佔 20.4%;國中生佔 23.7%;高中職更是高達 32.3%,成癮狀況有越來越嚴重 的趨勢。

另外,陳佩庭(2008)也針對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

進行相關研究,發現青少年使用網路主要動機為娛樂消遣,每周使用超過 40 小時以上者,目前則是維持朋友間情感,因此越使用越無法離開網路的使用。

龔慧玲(2010)發現有網路成癮的大學生,有較好的網路人際關係,但真實 人際關係表現較不佳。

李佩珊(2015)根據國內外文獻將網路成癮歸納為:對於網路無法抗拒、

網路的強迫使用、戒斷症狀等,會對個人的日常生活如人際互動、工作、課

10

業及身、心理狀態,造成一定影響。

二、網路成癮界定

國內陳淑惠等人(2003)所編製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R,簡稱 CIAS-R)」也綜合 DSM-IV 對成癮症的診斷標 準,臨床個案觀察,與網路重度使用者的焦點訪談結果,依照傳統成癮症的 診斷概念模式,並以偏重心理行為層面原則下,擬定網路成癮的判斷標準。

包括:

(一)網路成癮耐受性:指的是隨著使用經驗的增加,當事者必須透過 更多的網路內容或 更長的上網時間才能得到相當於原先所得到的上網樂趣 之滿足程度。

(二)強迫性上網行為:指的是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在想 到或看到電腦時,會產生想要上網的慾求或衝動。上網之後,難以脫離電腦;

使用電腦或網路時,精神 較為振奮;渴求能有更多時間留在網路上。

(三)網路退癮反應:指的是如果突然被迫離開電腦,容易出現受挫的 情緒反應,例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 不寧、坐立不安等反應。

(四)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生活,包括與家人朋友疏遠。

(五)耽誤工作、學業。

(六)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

(七)身體不適反應,例如,眼乾、眼酸、頭痛、肩膀酸疼、腕肌受傷、

睡眠不足、胃腸問題等。

三、網路成癮類型

網路成癮類型,主要是人們因不同的動機、需求及特質,陷入尋求線上 聲光、色情、娛樂的刺激,包羅萬象的資訊新知搜尋,或線上購物的快速便 利,及人際關係的即時聯繫,這也是網路世界吸引人、無法自拔的關鍵因素。

11

(一)色情網站及網路遊戲成癮高危險群

(二)線上購物成癮高危險群

(三)虛擬友誼依賴高危險群

(四)強迫性訊息搜尋高危險群

四、網路成癮成因

網路成癮形成的相關因素,可歸為三大類來探討,包括環境因素、網際 網路的特性及使用者本身特性,而本研究主要聚焦於使用者本身的人格特質 上。

(一)環境因素:容易取得的上網設備,是使用者增加上網時間的主要 因素之一,由於學校、家庭幾乎人人一台資訊設備可使用,如今行動裝置的 普及,更讓使用者更方便在任何地方上網,老師及家長若沒有明確規範上網 時間,也會讓上網時間增加(施香如,2004)。

(二)網際網路的特性:網際網路不但是現實人際、工作上的溝通管道,

也是虛擬交友的新興管道之一,具有雙重社會支持特性,許多人接觸網路世 界後,就深深著迷,無法自拔(王智弘,2008)。

(三)使用者本身的因素:區分為使用者背景、心理因素及人格特質,

使用者的性別、年齡、系別,對於網路成癮都有相關影響(陳淑慧,1999;

游森期,2003;黃佳寧,2006)。而 Young 與 Rodges(1999)的研究,更指出 憂鬱與網路成癮有關,王澄華(2001)的研究結果,越無法確定自我概念者,

網路成癮情形越嚴重。另外,Young 與 Rodges(1999)對高度依賴網路的人,

進行研究發現,普遍具有神經質(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開 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友善性(Agreeableness)、謹慎性

(Conscientiousness)等人格特質。

12

在文檔中 即時通訊軟體 (頁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