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即時通訊軟體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即時通訊軟體"

Copied!
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環境經濟資訊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即時通訊軟體LINE使用行為對社會支 持及網路成癮之研究-以臺東大學為例

研究生:潘俊偉 撰 指導教授:羅炳和 博士

中華民國一○五年一月

(2)

ii

(3)

iii

(4)

iv

謝誌

研究所生涯終於到了尾聲,讓工作繁忙又身兼數職的我,總算可以解脫,

幸虧有家人的全力支持及老師們的傾囊相授,讓我能更加安心及用心在課業 上,完成自己當初設定的目標。

說到要感謝的人,莫過於一路指導我論文從無到有的指導教授羅炳和老 師。羅炳和老師無私的指導,從決定題目,到最後完成學位論文,在自己碰 上了許多難題及撞牆時,總是在老師的協助下,得到最佳的解決辦法,雖然 老師接下行政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緊盯我的論文進度,是我能順利 完成論文的重要推手。在自己人生中可能是最後一段學生生涯中,遇到這位 仁慈又有熱誠的老師協助,讓我感到自己不但非常幸運,更滿懷感激。另外,

還要感謝口試委員林育珊老師及校外口委朝僑光科技大學葉春淵主任的寶貴 意見,讓本篇論文能更加嚴謹。

在東大的求學之路,走來並不順遂,中間還因為工作關係,不得不暫時 中止學業,看著大家順利畢業,自己也非常著急,多虧有親愛的同學們,給 我打氣加油,一路走來感謝有你們,你們的精神支持,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最後,論文能夠順利完成,當然還要感謝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家人,特別 是內人雅雯,在我喪失鬥志時鼓勵我,在我心煩意亂時為我加油打氣,在我 挑燈夜戰時讓我有安靜的空間,沒有她的支持,完成論文這件事,恐怕還是 遙遙無期;再來要感謝我親愛的爸爸、媽媽的強力支援,讓我沒有後顧之憂,

可以全力衝刺完成學業。

終於要畢業了,這份喜悅要分享給所有愛我的人以及我愛的人。

潘俊偉 謹誌 於國立臺東大學環境經濟資訊管理研究所 中華民國 105 年 1 月

(5)

v

摘要

隨著科技快速的更新與進步,行動通訊裝置的普及化,各種手機的 APP 與通訊軟體,成為現代人對外聯繫溝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道之一。藉由時 下最夯的即時通訊軟體「LINE」及使用者的人格特質探討與社會支持的關係,

並瞭解網路使用行為對社會支持及網路成癮之間的關連性。依據本研究提出 的研究架構,進行修正與討論。

本研究採便利抽樣方式,針對大學生進行 184 份問卷施測,扣除填答不 完整及可信度不佳的問卷,共回收 140 份,回收率達 76.09%,受測的大學生 們,全數都使用過即時通訊軟體 LINE。140 位大學生中,共有 95 位大學生,

網路成癮得分介於 50 分到 79 分的預警期;而有 16 位大學生,得分介於 80 分到 110 分,是現實生活中網路成癮者,證明接觸網路越方便、越容易產生 網路成癮問題,且有日益嚴重的趨勢。

研究結果發現,有網路成癮的大學生,會受到虛擬社會支持、反向外向 性、正向謹慎性、反向情緒穩定、正向開放性與反向開放性所影響。顯示出 不善於人際互動關係,因此不會選擇向家人、朋友及師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 法,無法獲得現實社會支持,而是會透過上網路、透過每天使用 LINE,來尋 求網友的支持與安慰。而未網路成癮的大學生,多半為男性、上網年資較少 的,其人格特質為個性悠閒自在、不易嫉妒、富創造力及想像力、有哲理、

睿智的,遇到問題或挫折,會尋求家人、朋友的協助,走出困境與挫折。

最後對本研究提出建議,透過「學校建立相關輔導措施」、「家人、朋友 的主動關懷」等積極性主動關懷,不但能增進現實生活中的互動,也能大學 生舒緩網路成癮的症狀。

關鍵字:大學生、LINE、網路成癮、社會支持、人格特質

(6)

vi

Abstract

With rapid technological update and progress,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all kinds of mobile phone APP and messaging software, has become the modern communication outreach, one of the important pipeline indispensable. With today's most ram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LIN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r'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ocial support and understand network usage behavior of social support and network connection between sex addiction. According to the study proposed research framework, correction and discussion.

This study adopted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for college students 184 questionnaires administered test, deduct respondents had incomplete and poor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140 parts were recovered, the recovery rate was 76.09%, measured by college students, full use through instant messaging

software LINE. 140 college students, a total of 95 students, the Internet addiction score between 50 and 79 minutes warning period; while 16 students, between 80 assigned score 110 points, it is in real life Internet addicts to prove that the contact network more convenient, more prone to Internet addiction, and there is a

growing trend.

The results found that Internet ad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supported by a virtual community, the reverse extraversion, prudence forward, reverse emotional stability, openness and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reverse openness. Shows good a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refore would not choose to seek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family, friends and teachers, we can not get real social support, but the road will be through the Internet, through the use of LINE every day to seek the support and comfort of users. Students without Internet addiction, mostly male, Internet less seniority,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personality leisurely, easy to envy the rich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philosophical, wisdom, experience problems or setbacks, will seek family, friends, help, out of trouble and frustration.

The present study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evant remedial measures schools" through enthusiasm active care "family, friends, active care", etc., not only can enhance the real-life interaction, but also to college students relieve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LINE, Internet addiction,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traits

(7)

vii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即時通訊軟體 ... 4

第二節 網路成癮 ... 8

第三節 社會支持 ... 12

第四節 五大人格特質 ...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說 ... 20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 25

第三節 問卷內容與設計 ... 25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1

第一節 資料描述 ... 31

第二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 43

第三節 因素分析 ... 44

第四節 迴歸分析 ... 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結論 ... 60

第二節 建議 ... 62

參考文獻... 64

附錄一 研究問卷... 68

(8)

viii

圖表目錄

表 2-1 國外學者相關研究 ... 13

表 2-2 國內學者相關研究 ... 14

表 2-3 Sarciers‘ Mini-Markers 量表:... 17

表 3-1 Mini-Markers 量表 ... 28

表 4-1 大學生基本資料分布 ... 31

表 4-2 大學生使用性別及年級與網路年資交叉分析 ... 32

表 4-3 大學生上網時段(複選) ... 33

表 4-4 男、女性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 34

表 4-5 各學院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 35

表 4-6 各年級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 36

表 4-7 男、女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 LINE 年資 ... 37

表 4-8 男、女大學生每周平均使用通訊軟體 LINE 天數 ... 37

表 4-9 男、女大學生每天平均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時間 ... 38

表 4-10 男、女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最主要目的 ... 38

表 4-11 男、女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朋友人數 ... 39

表 4-12 男、女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最主要朋友來源 ... 39

表 4-13 男、女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最常用功能 ... 39

表 4-14 大學生網路成癮現況次數分配表 ... 40

表 4-15 各構面信度分析 ... 43

表 4-16 網路成癮構面因素分析 ... 44

表 4-17 人格特質構面因素分析 ... 46

表 4-18 社會支持構面因素分析 ... 49

表 4-19 即時通訊軟體 LINE 的使用行為及背景變項與網路成癮的迴歸分析 .. 55

表 4-20 背景變項及人格特質與虛擬社會支持的迴歸分析 ... 32

表 4-21 背景變項及人格特質與現實社會支持的迴歸分析 ... 58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3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20

(9)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隨著科技快速的更新與進步,行動通訊裝置的普及化,使用無線網路上網的 人口更是已經突破 1,424 萬人(TWNIC,2015),各種手機的 APP 與通訊軟體的使 用者,也快速增加,透過手機使用即時通訊軟體更是現代人對外聯繫溝通,不可 或缺的重要管道之一。回顧即時通訊軟體的發展,從過去的單純溝通、交友,也 慢慢深化到不同領域,除與行動通訊結合外,更是成為工作上溝通、小組討論的 主要工具。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簡稱 TWNIC)2015 年「台灣無線網路使用調查」,全國 12 歲以上民眾共有 14,24 萬 2,292 人有使用網路的經驗,其中行動上網率為 67.8%,其中,12 歲到 14 歲、20 歲到 24 歲上網比例達到 100%,15 歲到 19 歲 95.2%,上網從事的活動,以即時通訊 軟體(80.6%)、社群媒體(74.1%),其中以 20 歲到 24 歲使用通訊軟體的比例達 92.4%,如附圖 1-1。由數據可知,行動裝置的崛起,到任何地方都可上網,人們 不願錯過任何來自網路的訊息及最新資訊。

時下即時通訊軟體中,「LINE」在全球共有超過 1 億 8 千萬個使用者,臺灣 擁有超過 1,700 萬人使用,是台灣使用人口最多的通訊軟體,僅次於日本、印尼 及泰國。使用者透過網際網路跨國界、跨通信業者,與其他使用者免費訊息傳 遞、圖片傳遞、錄音訊息傳遞及語音通話。加上熊大(Brown)、饅頭人(Moon)、

詹姆士(James)與兔兔(Cony)等生動的貼圖,讓使用者可以取代文字,讓其他 使用者一目了然的圖片。使用者還可以付費方式取得其他個性化貼圖,讓使用 者沉迷而無法自拔。

國內相關研究證實,使用網路的時間越長,越有可能網路成癮(韓佩凌,2000;

王澄華,2001),過度的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不但會影響學習意願及成效(陳佩庭,

2008;邱顯貴,2008),也會連帶影響社會現實的人際關係(龔慧玲,2010)。

因此,本研究想藉由時下最夯的即時通訊軟體「LINE」及使用者的人格特質 探討與社會支持的關係,並瞭解網路使用行為對社會支持及網路成癮之間的關連

(10)

2

性,故從行動裝置使用動機來了解行動裝置依賴程度及行動通訊 App 人際互動的 相關性。並設定以下研究目的:

一、瞭解目前大學生網路使用、網路成癮及社會支持現況。

二、探討大學生即使用時通訊軟體「LINE」與社會支持的關係。

三、分析網路使用行為對社會支持及網路成癮之間的關連性。

四、根據研究發現,對大學生網路、手機使用輔導提供參考建議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僅針對國立臺東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做抽樣調查,瞭解大學生對網路 使用及手機成癮現況,故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僅適用以解釋國立臺東大學網路成癮 現況。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主要以隨機抽樣方式,對台東 大學各學院學生填寫問卷,並量化研究方式進行,但本研究並進行實地觀察、訪 談、個案或實驗,所以研究者無法掌握填答者情境和受詴者真實的反應心態。研 究發現僅為現況呈現。因此,本研究在問卷設計時,力求嚴謹,在資料的詮釋與 分析上必更加謹慎。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探討學生網路成癮的程度,尤其是行動上網普及後,網路已能在手機 及平板電腦等資訊產品上出現,這讓原本需要電腦接上寬頻連上網路才能上網玩 網路,只要手機或平板電腦具有無線上網的功能,即能隨時隨地的輕鬆上網,因 此行動上網所帶來的便利性讓人們上網的時間增加,另一方面玩網路的時間也隨 之增加,以即時通訊軟體蔚為風潮,其中又以 LINE 最為熱門。探討臺東大學學 生 LINE 使用行為對社會支持及網路成癮影響情形,並對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比 較 LINE 使用行為、社會支持與網路成癮差異。

(11)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本研究流程如圖 1-1。鎖定手機使用行為的研究主軸,收集閱讀相關文獻 後,初步擬定相關變項,經指導教授指導選定研究方向,加入網路成癮議題,

並鎖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接著閱讀網路成 癮、手機依賴與人格特質理論的 相關文獻資料,研究架構成形。接下來,著手量表問卷的編製整理,進行行 政協調與施測前的準備。最後,紙本問卷由研究者委託施測者到課堂上施測,

說明本研究的內容、過程、問卷填寫方式及所需的時間,強調本研究採匿名 方式自填問卷,並保證個人資料不對外公佈,取得學生的同意及信任,後由 學生自行填寫問卷後回收。

回收後的量表,剔除作答不完全的樣本後,將有效量表予以編碼,再將 資料輸入線上問卷系統,再將所得的數據資料,以統計軟體 SPSS 進行各項統 計分析。

針對統計數據結果,對照研究假設,看假設是否成立,更進一步討論結 果所代表的內涵,提出結論及未來研究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2)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節針對即時通訊軟體的起源、種類及發展現 況等進行介紹與整理;第二節是網路成癮的意義及相關研究,瞭解過去學者 研究對其定義及界定,並探討網路成癮的成因、類型等;第三節為社會支持 的界定及相關研究整理;第四節為探討五大人格特質,介紹西方對五大基本 性格理論的發展與研究。

第一節 即時通訊軟體

一、即時通訊軟體的起源及發展現況

即時通訊的概念,是從軍中用於即時的溝通及緊急狀況的處理的無線電 通訊系統。後來網路興起後,許多人以 BBS 聊天,廣受年輕朋友的喜愛。而 後在 1996 年 11 月 4 位 Mirabilis 公司的二十多歲以色列工程師,一同開發 ICQ 的軟體,是即時通訊軟體(Instant Messenger, IM)的始祖,開放給民眾免費 下載使用,也正式開啓即時通訊軟體的時代與風潮。發展至今,文字已無法 滿足網友溝通需求,業者開始針對智慧型手機,開發專用的通訊軟體,目前 較為大眾所使用的即時通訊軟體約有 LINE、Skype、微信 WeChat、WhatsApp 等。

即時通訊軟體的發展歷程中,從原先單純與親友透過網路溝通為取向,

經過擴大應用到交友,透過電腦、手機載具等工具,還進一步被企業用來當 做工作內容溝通、命令傳達、小組會議的主要工具,讓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 人數以數十倍的成長速度增加當中,甚至未來還有可能直接取代傳統語音通 話。

二、常用即時通訊軟體種類

LINE 是由 NHN Japan Corp.所開發的一款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使用者 透過網際網路跨國界、跨通信業者,與其他使用者免費訊息傳遞、圖片傳遞、

錄音訊息傳遞及語音通話。而 LINE 貼圖也是軟體最大賣點,官方最初鎖定的

(13)

5

是女性用戶,設計一系列,讓使用者可以取代文字,讓其他使用者一目了然 的圖片。如熊大(Brown)、饅頭人(Moon)、詹姆士(James)與兔兔(Cony)

等,當然,使用者還可以另外購買其他卡通、動漫角色的系列貼圖,傳送訊 息時,更添多樣化及個人特色。目前 LINE 在全球共有超過 1 億 8 千萬個使用 者,臺灣也有超過 1,700 萬人使用,僅次於日本、印尼及泰國。在臺灣每個貼 圖平均的下載次數是 1600 次。本研究整理 LINE 官網所公布的基本功能,分 述如下:

(一)新增好友簡單方便:

LINE 的特色之一,就是搖動智慧手機即可新增好友的「搖一 搖」、或利用行動條碼新增好友、也可直接使用 LINE ID 搜尋好友,讓 新增好友方式輕鬆又簡單。

(二)貼圖:

LINE 所以能迅速擄獲許多使用者的心,超過 10,000 種的貼圖和 表情符號, 是心情無法用文字表達時的最佳幫手。LINE 官方提供熊大

(Brown)、饅頭人(Moon)、詹姆士(James)與兔兔(Cony)等免費貼 圖,使用者也可以透過付費方式,在琳瑯滿目的貼圖小舖內,購買專屬 個性化的造型貼圖。

(14)

6

(三)1 對 1 聊天:

「1:1 聊天」包含免費視訊通話及免費語音通話。可讓使用者直 接收到對方的訊息,並直接回應對方的需求。舉凡預約、活動諮 詢、客服問題等,皆可透過此功能完成。

(四)動態消息、主頁:

使用者利用文字、照片、影片、貼圖與好友分享自己的近況,或 是瞭解好友的最新消息。親友們可對使用者所發出的動態消息按 讚、分享及留言,創造高度互動性。

(15)

7

(五)分享:

強大的 LINE,不但可以分享照片、影片, 甚至還能輕鬆傳送語音 訊息、電話號碼、位置資訊給好友。

而 Skype 原本是由一群愛沙尼亞開發軟體團隊,在 2003 年開發的一款即 時通訊軟體,特色是採用點對點技術,可輕鬆與其他用戶連接,不但支援語 音通訊,還可以多人聊天、多人視訊會議、檔案傳送及文字聊天,同樣可跨 國、跨電信業者進行免費語音通話。後來由微軟公司買下,取代旗下原有的 MSN,國內也有不少企業利用此軟體,當做節費電話使用。

微信 WeChat 則是由大陸業者騰訊在 2011 年所推出的一款通訊軟體,雖 然推出時間較 LINE、Skype 要晚,但在短短 433 天內使用者就已突破 1 億,

目前全球註冊使用人數超過 6 億。使用功能與 LINE 大致相同,但在貼圖方面,

則開放用戶自行製作貼圖及隨機交友,能與附近的陌生人聊天。

(16)

8

WhatsAPP 是美國科技公司 WhatsAPP Inc.開發,與傳統電腦版的 MSN、

Yahoo! Messenger 相當,透過網路傳達訊息,但可直接以手機號碼當做帳號使 用,與其他同樣安裝 WhatsAPP 程式的通訊好友們相互連繫,由於介面及貼圖 都較簡單,適合男性商務使用,不過為付費軟體。

根據邱顯貴(2008)的研究,學生使用即時通訊軟體,主要以文字聊天、

檔案傳輸及使用多人交談等功能,在同儕間互動的需求和壓力下,讓學生使 用網路年齡層逐漸降低,而使用率卻不斷增加,影響平日在校學習及工作上 效率和情緒。

第二節 網路成癮

一、網路成癮定義

美國精神科醫生暨臨床精神藥理學家 Ivan Goldberg 最早在 1995 年提出網 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縮寫為 IAD),指出各種對電腦的過度使 用,使得個人的職業、工作、家庭、財務、學業、社交生活、心理與生理等 功能,受到影響。

Goldberg 提出 7 項檢測標準,包括(一)強迫性:理智上知道要控制網 路的使用時間,但仍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二)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了 身體或心理層面不適的現象;(三)耐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 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四)在相關生活層面出現狀況:比如在人際層面、健 康層面和時間管理層面上都因為網路的過度使用而受到負面影響;(五)花很 多時間在網路相關活動上(例如:整理網路下載的資料、上網買書、測試新 的瀏覽器等);(六)減少其他相關活動:因使用網路,減少或放棄日常生活 中重要的娛樂休閒或社交活動;(七)發覺就算使用網路,讓個人的職業、工 作、家庭、財務、學業、社交生活、心理與生理等功能,受到影響。(例如:

怠忽職守或是身邊重要的人有被忽略的感覺、減少睡眠、婚姻遭挫等),依然 照常使用網路。只要在過去 12 個月裡,同時出現 3 到 4 項,就可判定為網路 成癮症。

(17)

9

最早網路成癮實證性研究的美國心理學家 Kimberly Young,曾在 1996 年 發表的文章中,提到網路成癮是無法控制衝動後,所展現出來的一種失序行 為,提出 8 項問題標準,只要有 5 項符合,就可判定為網路成癮症。

(一)我會專注於網路上所進行的活動,並在離線後仍持續想著上網時 的情形。

(二)我覺得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上才能感到滿足。

(三)我曾努力想過要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

(四)當我企圖減少或停止使用網路時,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脾氣 容易暴躁。

(五)我會為了上網而願意承擔重要人際、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 的風險。

(六)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預期的還要長。

(七)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八)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舉喪等。

王智弘在網路諮商、網路成癮 與網路心理健康一書(2009)中提到,各 國網路成癮人數比例,約在 6 到 17%間,而臺灣過去調查資料中,國中生測 出約 7.5%,高職測出為 13.9%,大學則測出為 10.3%;教育部進一步公布最 新的調查結果顯示(嚴文廷,2010)國小四到六年級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佔 20.4%;國中生佔 23.7%;高中職更是高達 32.3%,成癮狀況有越來越嚴重 的趨勢。

另外,陳佩庭(2008)也針對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

進行相關研究,發現青少年使用網路主要動機為娛樂消遣,每周使用超過 40 小時以上者,目前則是維持朋友間情感,因此越使用越無法離開網路的使用。

龔慧玲(2010)發現有網路成癮的大學生,有較好的網路人際關係,但真實 人際關係表現較不佳。

李佩珊(2015)根據國內外文獻將網路成癮歸納為:對於網路無法抗拒、

網路的強迫使用、戒斷症狀等,會對個人的日常生活如人際互動、工作、課

(18)

10

業及身、心理狀態,造成一定影響。

二、網路成癮界定

國內陳淑惠等人(2003)所編製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R,簡稱 CIAS-R)」也綜合 DSM-IV 對成癮症的診斷標 準,臨床個案觀察,與網路重度使用者的焦點訪談結果,依照傳統成癮症的 診斷概念模式,並以偏重心理行為層面原則下,擬定網路成癮的判斷標準。

包括:

(一)網路成癮耐受性:指的是隨著使用經驗的增加,當事者必須透過 更多的網路內容或 更長的上網時間才能得到相當於原先所得到的上網樂趣 之滿足程度。

(二)強迫性上網行為:指的是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在想 到或看到電腦時,會產生想要上網的慾求或衝動。上網之後,難以脫離電腦;

使用電腦或網路時,精神 較為振奮;渴求能有更多時間留在網路上。

(三)網路退癮反應:指的是如果突然被迫離開電腦,容易出現受挫的 情緒反應,例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 不寧、坐立不安等反應。

(四)忽略原有的家居與社交生活,包括與家人朋友疏遠。

(五)耽誤工作、學業。

(六)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

(七)身體不適反應,例如,眼乾、眼酸、頭痛、肩膀酸疼、腕肌受傷、

睡眠不足、胃腸問題等。

三、網路成癮類型

網路成癮類型,主要是人們因不同的動機、需求及特質,陷入尋求線上 聲光、色情、娛樂的刺激,包羅萬象的資訊新知搜尋,或線上購物的快速便 利,及人際關係的即時聯繫,這也是網路世界吸引人、無法自拔的關鍵因素。

(19)

11

(一)色情網站及網路遊戲成癮高危險群

(二)線上購物成癮高危險群

(三)虛擬友誼依賴高危險群

(四)強迫性訊息搜尋高危險群

四、網路成癮成因

網路成癮形成的相關因素,可歸為三大類來探討,包括環境因素、網際 網路的特性及使用者本身特性,而本研究主要聚焦於使用者本身的人格特質 上。

(一)環境因素:容易取得的上網設備,是使用者增加上網時間的主要 因素之一,由於學校、家庭幾乎人人一台資訊設備可使用,如今行動裝置的 普及,更讓使用者更方便在任何地方上網,老師及家長若沒有明確規範上網 時間,也會讓上網時間增加(施香如,2004)。

(二)網際網路的特性:網際網路不但是現實人際、工作上的溝通管道,

也是虛擬交友的新興管道之一,具有雙重社會支持特性,許多人接觸網路世 界後,就深深著迷,無法自拔(王智弘,2008)。

(三)使用者本身的因素:區分為使用者背景、心理因素及人格特質,

使用者的性別、年齡、系別,對於網路成癮都有相關影響(陳淑慧,1999;

游森期,2003;黃佳寧,2006)。而 Young 與 Rodges(1999)的研究,更指出 憂鬱與網路成癮有關,王澄華(2001)的研究結果,越無法確定自我概念者,

網路成癮情形越嚴重。另外,Young 與 Rodges(1999)對高度依賴網路的人,

進行研究發現,普遍具有神經質(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開 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友善性(Agreeableness)、謹慎性

(Conscientiousness)等人格特質。

(20)

12

第三節 社會支持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關係,社會支持則是透過人際關係,獲得 家人及同儕間實質上、精神上及情緒上的幫助,讓日常生活中的壓力,造成 生理及心理的衝擊,得以舒緩,強化個人適應能力(蒲逸生,2005)。

根據 Lin(1986)定義社會支持為「個人所感知到,來自於社會網絡、親 密伙伴、社交朋友的幫助,以獲得情緒因應」。Taylor(1999)則進一步提出社 會支持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情緒性關懷(emotional concern),是經喜 歡、愛或同理心的方式表達;第二種為訊息的提供(providing information),

提供與壓力情境相關的訊息,進一步獲得自我評估的肯定;最後則是工具性 的協助(instrumental aid),以實際性的行動提供社會支持,如朋友遭受壓力 時,主動提供需要物質或協助等。

黃政昌(2008)綜合學者觀點,提出社會支持視為「在人際關係中,能 夠幫助個體獲得良好適應與壓力因應的情緒性、訊息性與工具性的協助」。

針對國內、外學者社會支持定義進行彙整如下:

(21)

13

表 2-1 國外學者相關研究

年代 學者 社會支持定義

1974 Caplan 面臨壓力時,週遭的家人、朋友或其他人給予 不同形式的支持及幫助,包括提供資訊、給予 心靈安撫等。

1976 Cobb 社會支持是人際層次的訊息互換,藉由訊息的傳 遞用以表達被愛、被尊重的價值,是人與人溝通 的責任與瞭解。

1983 Turner 社會支持指能夠認知及經驗被他人所支持,包 括了被個人所認知到與自我相關的訊息。

1985

House and

Kahn

社會支持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彼此可獲得情 感上的慰藉、訊息交換、物質流通,及提高評 價等。

1990 Tracy 藉由家庭或朋友等社會網絡,提供不同類型的 協助,包括訊息的傳遞、情感性的支持,以及 實際需要幫助者。

1999 Lopez 社會支持在特定地點,直接提供個體實體物 品、服務指引及社會介入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

14

表 2-2 國內學者相關研究

年代 學者 社會支持定義

1986 吳英璋、

張笠雲

社會支持是與他人互動所獲得的情感、自尊、

歸屬、讚賞與安全感等基本需求。

1996 戴嘉南、

鄭照順

社會支持是個人在團體中,受到關心、尊重和協 助,來自他人的協助可協助減少壓力並解決問 題。

1998 董智慧 社會支持是個人透過他人的互動,而從中得到 情緒、訊息工具的支持,以滿足個人需求來增 進心理幸福感。

1999 蔡姿娟 社會支持指個體透過互動,使重要他人(家 人、朋友、學校、師長)提供各種協助,除了 滿足個體需求並增進適應能力。

2005 蒲逸生 社會支持是個體透過與其他個人或團體的互 動,而從中得到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或工 具性支持,對個人追求目標、滿足需求的特定 情況下所產生的作用,並強調支持必須由當事 者來衡量。

2007 程祈斌 社會支持是經由建構的人際網路中,感受得到 被愛、尊重的滿足,進而肯定自我價值,以幫 助因應能力。

2011 黃信元 社會支持是個人透過與其他個人或團體的互 動,得到實質性、情緒性的支持,使個人在面 對壓力及挑戰時,能處理環境的適應能力。

(續下頁)

(23)

15

2012 袁家偉 社會支持乃是一種人際交流,其發生於個體與 團體間的互動過程,進而獲得各種不同類型的 支持,可能是一種或者多種訊息的提供,而透 過這些支持可以協助減少壓力或解決問題,或 增加個人因應能力。

2013 鄭國良 社會支持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歷程,也是個人 的主觀感受,在互動的歷程中,個人可以感受 到被他人關懷、被他人重視等,並從中獲得情 緒、物質上的支持,進而減輕個人在面對問題 或處理問題時的壓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一、現實社會支持

真實社會支持是在真實環境下,和親人、朋友、同儕或師長等對象互動 後,所獲得實質上、精神上及情緒上的幫助與支持,使個人在面對壓力及挑 戰時,能處理環境的適應能力(黃信元,2011)。

吳家輝(2004)研究發現,獲得較多的現實社會支持,比較不會因為虛 擬社會支持的依賴,而有網路成癮的反應;反而言之,現實社會支持較低、

較薄弱,越容易從虛擬社會支持尋求慰藉,造成網路成癮。

(24)

16

二、虛擬社會支持

網路是現實生活的延伸,網路社會支持則是個人透過網路的使用行為,

與熟悉或陌生的其他網路使用者,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互動,將現實生 活裡需注意的社會規範暫時抛開,對未曾謀面的陌生人訴苦,獲得精神上及 情緒上的幫助與支持,過程當中雙方可能因此產生情感,甚至成為性伴侶。

因此,網友交友動機強的人,較常使用交友網站。(Wang & Chang 2010)

網路使用的類型很多,如網頁瀏覽、BBS、即時通訊軟體,或是虛擬實境 等,用來打發時間和休閒娛樂,都是網路使用行為的原因,心理方面會尋求 認同感、歸屬感及自我肯定等;人際關係的互動、學習及連繫;資訊的求知 欲、技術與挑戰(楊期泰,2002),國內外的研究中,資訊性的獲得及社交支 持是網路使用者共同的使用動機(陳冠名,2004)。

第四節 五大人格特質

西方人對人格的研究,大致可依觀點不同來分類,例如心理動力論、人 本論、現象論、及特質論。而眾多研究取向中,特質取向中的五大特質理論

(Big-Five theory)的主題,在過去數十年來,是最受到人格心理學者所重視 的。

五大性格向度中,每一個向度都有兩個不同的極端,換句話說,就是在 同一向度中,不同性格特性會有得分高者與得分低者。說明如下:

一、神經質(Neuroticism):當受測者可承受的刺激程度越少,神經質 的程度越高,得分越高者,通常較會產生不理性的想法及情緒困擾,如 憂傷、焦慮、情緒起伏大、缺乏安全感等。反之,得分越低者,不容易 情緒化,輕鬆、冷靜等。

二、外向性(Extraversion):主要測驗人際關係的強度,得分越高,在 人際互動上越佳,具有活潑開朗、有自信等特質,反之,則較內向、不

(25)

17

愛說話、人際互動較冷漠。

三、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測驗對新事物追尋的多樣化及 探索程度,得分越高者,對任何事物都有高度好奇心、喜愛思考、具獨 創性,喜歡求新求變。反之,較保守、墨守成規。

四、友善性(Agreeableness):測驗情緒、思想及行為上,能同情他人 程度,得分高者,待人親切、愛助人、好相處。反之,喜愛批評、粗魯、

多疑。

五、謹慎性(Conscientiousness):測驗個人組織力及持續性,得分程度 越高,細心、認真、有責任感、具企圖心。反之,較為散漫、粗心、不 可信賴。

McCrae 與 Costa(1987)認為五種性格的內容與分類,應為世界所共通 的性格,具跨文化普同性,同時,他們也針對五大人格向度發展衡量問卷,

包括 NEO 人格量表(NEO-PI)、NEO-PI-R 及 NEO-FFI 等。而後,Goldberg(1992) 甚至發展出,以形容詞作為衡量人格的雙極量表(TBI)與單極量表(unipolar)。

2 年後,Saucier(1994)修正 Goldberg 的單極量表,將原本 100 個形容詞,用因 素分析方法,將五大人格特質的五項構面取出,再以各構面中因素負荷量最 高的八個形容詞作為基礎,去除以「un-」為首或字根相同(如 like-unlike)的 形容詞,在維持合理信度和效度下,發展出了 40 題的 Mini-Markers 量表。

表 2-3 Sarciers‘ Mini-Markers 量表:

因素 形容詞標記

神經質 Neuroticism(N)

(情緒穩定性)

N1:Unenvious 不易嫉妒的 N2:Relaxed 悠閒自在的 N3:Moody 悶悶不樂的 N4:Jealous 易嫉妒人的 N5:Temperamental 易怒的 N6: Envious 易羨慕人的

(26)

18

N7:Touchy 易受刺激的 N8:Fretful 焦躁的

外向性 Extraversion(E)

E1:Talkative 健談的

E2:Extroverted 喜愛社交的 E3:Bold 大膽的

E4:Energetic 精力旺盛的 E5:Shy 膽小的

E6:Quiet 沉默寡言的 E7:Bashful 害羞的 E8:Withdraw 孤僻的

開放性 Openness(O)

O1:Creative 富創造力的 O2:Imaginative 富想像力的 O3:Philosophical 富哲理的 O4:Intellectual 睿智的 O5:Complex 富有經驗的 O6:Deep 富有深度的 O7:Uncreative 缺創造力的 O8:Unintellectual 愚昧的

友善性 Agreeableness(A)

A1:Sympathetic 富同情心的 A2:Warm 熱情的

A3:Kind 仁慈的

A4:Cooperative 合作的 A5: Cold 冷酷的

A6:Unsympathetic 冷漠的 A7:Rude 粗魯的

A8:Harsh 嚴厲的

(27)

19

謹慎性 Conscientiousness(C)

C1:Organized 有組織的 C2:Efficient 有效率的 C3:Systematic 有條理的 C4:Practical 實際的 C5:Disorganized 紊亂的 C6:Sloppy 草率的 C7:Inefficient 無效率的 C8:Careless 粗心的 資料來源:Saucier G. (1994)。

(28)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目前國內外對於即時通訊軟體、網路成癮或社會支持等相關的研究與探 索已有不少,但以 LINE 為出發,透過網路使用行為,對於網路成癮或社會支 持的探討卻不多,本研究將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探索箇中關聯性。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說

一、研究架構

綜合前列相關文獻資料,以大學生的性別、學院、年級、網路使用年資、

上網時間為背景變項,加上五大人格特質,探討透過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 癮及現實與虛擬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圖 二、研究假說

根據研究架構圖,輔以相關研究資料的支持,共提出 5 項假說如下:

(一)即時通訊軟體 LINE 的使用行為及背景變項與網路成癮的影響 McCrae 與 Costa(1987)認為五種性格的內容與分類,應為世界 所共通的性格,具跨文化普同性,以 Mini-Markers 量表衡量人格特質。

(29)

21

Ivan Goldberg(1995)最早提出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縮寫為 IAD),指出各種對電腦的過度使用,使得個人的職業、工作、

家庭、財務、學業、社交生活、心理與生理等功能,受到影響。

邱顯貴(2008)研究顯示,以不同背景變項檢定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行為,

如性別為女性對於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專注程度」、「知覺易用性」及

「行為意圖」要高於男性;年級則為舊生要比新生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 意圖要高。根據文獻,設定假說即時通訊軟體 LINE 的使用行為及背景變 項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詳細說明如下:

H1a:性別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1b:學院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1c:年級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1d:上網年資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1e:LINE 好友人數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二)即時通訊軟體 LINE 的使用行為及背景變項與社會支持的影響 Tracy(1990)藉由家庭或朋友等社會網絡,提供不同類型的協助,

包括訊息的傳遞、情感性的支持,以及實際需要幫助者。

Wang & Chang(2010)網路是現實生活的延伸,網路社會支持則是個 人透過網路的使用行為,與熟悉或陌生的其他網路使用者,建立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及互動,將現實生活裡需注意的社會規範暫時抛開,對未曾 謀面的陌生人訴苦,獲得精神上及情緒上的幫助與支持,過程當中雙方 可能因此產生情感,甚至成為性伴侶。因此,網友交友動機強的人,較 常使用交友網站。

黃信元(2011)提出,社會支持是個人透過與其他個人或團體的互 動,得到實質性、情緒性的支持,使個人在面對壓力及挑戰時,能處理 環境的適應能力。

鄭國良(2013)更進一步指出,社會支持是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歷程,

(30)

22

也是個人的主觀感受,在互動的歷程中,個人可以感受到被他人關懷、

被他人重視等,並從中獲得情緒、物質上的支持,進而減輕個人在面對 問題或處理問題時的壓力。設定假說:

在現實社會支持部分:

H2a1:性別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2a2:學院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2a3:年級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2a4:上網年資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2a2:LINE 好友人數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在虛擬社會支持部分:

H2b1:性別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2b2:學院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2b3:年級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2b4:上網年資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2b5:LINE 好友人數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三)人格特質與網路成癮的影響

人格研究中,依特質取向中的五大特質理論(Big-Five theory)的主題,

大多區分為神經質(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開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友善性(Agreeableness)、謹慎性

(Conscientiousness)等五個性格向度,McCrae 與 Costa(1987)認為五 種性格的內容與分類,應為世界所共通的性格,具跨文化普同性。

Goldberg(1992)甚至發展出,以形容詞作為衡量人格的雙極量表(TBI)

與單極量表(unipolar)。2 年後,Saucier(1994)修正 Goldberg 的單極量表,

將原本 100 個形容詞,發展成 40 題的量表。設定假說:

(31)

23

H3a:人格特質正向外向性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3b:人格特質負向外向性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3c:人格特質正向友善性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3d:人格特質負向友善性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3e:人格特質正向謹慎性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3f:人格特質負向謹慎性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3g:人格特質正向情緒穩定性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3h:人格特質負向情緒穩定性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3i:人格特質正向經驗開放性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3j:人格特質負向經驗開放性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四)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的關連性

蒲逸生(2005)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關係,社會支持 則是透過人際關係,獲得家人及同儕間實質上、精神上及情緒上的幫助,

讓日常生活中的壓力,造成生理及心理的衝擊,得以舒緩,強化個人適 應能力。黃政昌(2008)綜合學者觀點,提出社會支持視為「在人際關 係中,能夠幫助個體獲得良好適應與壓力因應的情緒性、訊息性與工具 性的協助」。

Wang & Chang(2010)網路是現實生活的延伸,網路社會支持則是 個人透過網路的使用行為,與熟悉或陌生的其他網路使用者,建立人與 人之間的關係及互動,將現實生活裡需注意的社會規範暫時抛開,對未 曾謀面的陌生人訴苦,獲得精神上及情緒上的幫助與支持,過程當中雙 方可能因此產生情感,甚至成為性伴侶。因此,網友交友動機強的人,

較常使用交友網站。設定假說:

在人格特質與現實社會支持:

H4a1:人格特質正向外向性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a2:人格特質負向外向性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32)

24

H4a3:人格特質正向友善性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a4:人格特質負向友善性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a5:人格特質正向謹慎性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a6:人格特質負向謹慎性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a7:人格特質正向情緒穩定性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a8:人格特質負向情緒穩定性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a9:人格特質正向經驗開放性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a10:人格特質負向經驗開放性對現實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在人格特質與虛擬社會支持:

H4b1:人格特質正向外向性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b2:人格特質負向外向性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b3:人格特質正向友善性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b4:人格特質負向友善性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b5:人格特質正向謹慎性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b6:人格特質負向謹慎性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b7:人格特質正向情緒穩定性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b8:人格特質負向情緒穩定性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b9:人格特質正向經驗開放性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H4b10:人格特質負向經驗開放性對虛擬社會支持有顯著影響。

(五)網路成癮與現實、虛擬社會支持的關係

陳佩庭(2008)也針對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進 行相關研究,發現青少年使用網路主要動機為娛樂消遣,每周使用超過 40 小時以上者,目前則是維持朋友間情感,因此越使用越無法離開網路 的使用。

(33)

25

龔慧玲(2010)發現有網路成癮的大學生,有較好的網路人際關係,

但真實人際關係表現較不佳。以此設定假說網路成癮與現實與虛擬社會 支持的關係如下:

H5a:虛擬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影響。

H5b:現實社會支持對網路成癮不顯著。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國立臺東大學各系所的在學學生為對象。利用紙本問卷進行 取樣。取樣方法上,紙本問卷透過教授或助教直接發給課堂上學生,故樣本 來源確定為臺東大學在學學生。

本研究的結果討論部分,在描述統計的分析資料中,將會分別依紙本問 卷樣本及網路問卷樣本的人數分配進行比較分析。而在相關、差異性及區別 分析等統計方面,則以總體樣本值為依據,希望能透過抽樣的總體樣本來推 論大學生母群體現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採用「網路成癮調查問卷」、「mini marker 人格 量表」為工具,主要使用紙本問卷。調查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及依賴行為的 現況,並分析網路成癮和大學生人格特質,及現真與虛擬社會支持之間的關 聯性,藉此了解網路成癮者的特有人格及心理特質。

第三節 問卷內容與設計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與架構,進行文獻相關資料及問卷收集,修改部分量 表編製,問卷內容分為基本資料、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行為、網路成癮、現實 與虛擬社會支持等。

(34)

26

一、基本資料

目的為瞭解受測者背景資料,選項內容包含:性別、年級、學院別、上 網時段、使用時數等。填寫基本資料採不記名方式,讓填寫的資料能更加真 實。

二、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調查

依據國內相關研究文獻(邱顯貴,2008)顯示,以不同背景變項檢定使 用即時通訊軟體行為,如性別為女性對於使用即時通訊軟體的「專注程度」、

「知覺易用性」及「行為意圖」要高於男性;年級則為舊生要比新生使用即 時通訊軟體的意圖要高。及本研究目的,設定問卷內容如下:

(一)是否曾經使用過 LINE?

(二)開始使用 LINE 大約幾年?

(三)每天平均使用 LINE 的時間?

(四)每週平均使用 LINE 的次數?

(五)LINE 吸引我的最主要目的?

(六)在 LINE 上經常使用的功能?

三、網路成癮量表

依據相關研究文獻(Young,1998),設定問題,並採用 Likert 式五點量表,

此量表依據不同程度,將選項分為「非常符合」、「符合」、「普通」、「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分別給予 1 到 5 的分數評量(陳淑惠,2002),分數越高者,

代表網路成癮的傾向越高。最低分為 20 分,最高分為 100 分,20 分到 49 分 為正常期,網路使用屬於正常者;50 分到 79 分為預警期,因使用網路,正面 臨所引起的問題;80 分到 100 分則為危險期,具高危網路成癮。

(一)我發現自己上網的時間越來越長。

(二)我曾經想花較少的時間在網路上,卻無法做到。

(35)

27

(三)比起以前,我必須花更多的時間上網才能感到滿足。

(四)從上學期以來,平均而言我每週上網的時間比以前增加許多。

(五)我會專注於網路上所進行的活動,並在離線後仍持續想著上網時 的情形。

(六)我每次下線後,原本要去做其他的事,但還是忍不住又上網。

(七)我經常會在不能上網時想使用網路,或幻想自己在上網。

(八)我曾努力想過要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都沒有成功。

(九)我只要一段時間未上網,心裡就覺得不舒服。

(十)網路斷線或接不上時,我會坐立不安。

(十一)我會盡可能地找出時間與機會去上網。

(十二)我只要一段時間未上網,覺得自己好像錯過什麼。

(十三)我無法上網時,會覺得心神不寧、沮喪或焦慮,但再接觸到網 路,這些症狀就會減輕。

(十四)我曾不只一次為上網睡眠不足。

(十五)曾有 2 個以上的人告訴我,我花太多時間在網路上。

(十六)我常因為上網,將重要事情放著不管。

(十七)我常因為上網,沒有按時吃飯。

(十八)我常常為了能有更多時間上網,而犧牲睡眠時間。

(十九)我常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

(二十)我常因為熬夜上網,白天因而精神不濟。

(二十一)我常因上網,忽略成績與課業。

(二十二)我常因上網,忽略參與家庭事務。

四、人格特質量表

本研究有關大學生的人格特質,是依據 Saucier (1994)修正 Goldberg 的單 極量表,用因素分析法,將五大人格特質的五項構面取出,再將各構面中因 素負荷量最高的 8 個形容詞為基礎,去除以「un-」為首或字根相同(如 like-unlike)

(36)

28

的形容詞,發展出 40 題的 Mini-Markers 量表,如表 3-1。

表 3-1 Mini-Markers 量表

構面 問項

外向性(第 1 ~8 題) 健談的+ 喜愛社交的+ 大膽的+ 精力旺盛的+

膽小的- 沉默寡言的- 害羞的- 孤僻的- 友善性(9~16 題) 富同情心的+ 熱情的+ 仁慈的+ 合作的+

冷酷的- 冷漠的- 粗魯的- 嚴厲的-

謹慎性(17~24 題) 有組織的+ 有效率的+ 有條理的+ 實際的+

紊亂的- 無效率的- 草率的- 粗心的-

情緒穩定性(25~32 題) 不易嫉妒的+ 悠閒自在的+ 悶悶不樂的- 易嫉妒 人的- 易怒的- 易羨慕人的- 易受刺激的- 焦 躁的-

經驗開放性(33~40 題) 富創造力的+ 富想像力的+ 富哲理的+ 睿智 的+ 富有經驗的+ 富有深度的+ 缺創造力的- 愚昧的-

資料來源:Saucier G. (1994)。

五、社會支持調查表

參考相關文獻(Wang & Chang,2010),採用 Likert 式五點量表,此量 表依據個人得分程度,將選項分為「非常符合」、「符合」、「普通」、「不符合」、

「非常不符合」,分數越高者,代表網路成癮的傾向也越高。

(一)我很容易融入現實生活的人群中

(二)我覺得我是被人群接納的

(三)當我有困難時,現實生活周遭的親友或同儕願意對我伸出援手

(37)

29

(四)我喜歡自己和現實生活周遭的人相處的方式

(五)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是跟我相當要好的

(六)我和家人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七)我會把自己的想法與家人分享

(八)我會和家人談到心裡的感受或心情

(九)我和家人相處的時候感覺很自在

(十)我會與家人聊到學校發生的事

(十一)當我遇到困難時,家人會關心我、幫助我

(十二)與同學、朋友談話時,我有被關心的感覺

(十三)我常和朋友、同學相約一起從事休閒活動、娛樂

(十四)我常和朋友、同學一起討論功課

(十五)我會與朋友、同學談論我的心情

(十六)我有困難時,朋友、同學會主動幫助我

(十七)我和朋友、同學相處愉快

(十八)我的朋友、同學都很瞭解我

(十九)我希望朋友經常想到我。

(二十)我不喜歡一個人獨處太久。

(二十一)我喜歡參加朋友、同學的聚會,分享自己心得和看法

(二十二)我有可以跟我分享想法的摯友

(二十三)我經常利用課後時間和老師聊天

(二十四)我和師長的互動良好

(二十五)我經常向老師請教課業與生活問題

(二十六)學校老師很關心我的生活及前途

(二十七)我願意和老師分享我的心情

(二十八)我覺得我是被網路上的朋友群所接納的

(二十九)我和網路上的朋友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三十)與網路上的朋友談話時,我有被關心的感覺

(38)

30

(三十一)我有可以跟我分享想法的網路朋友

(三十二)網路上的朋友很關心自己的生活及前途

(三十三)我會和網路上的朋友談心裡的感受或心情

(三十四)我有困難的時候,網路上的朋友願意向我伸出援手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問卷採便利抽樣,問卷回收後,將問卷進行編碼、量化,再利用統 計套裝軟體 SPSS 進行下列各項統計分析。

一、敘述統計:主要以次數統計瞭解性別、年齡、網路使用行為等,以 表格方式呈現,並以百分比顯示資料分佈情形。

二、信度分析:目的檢測量表工具所測得結果的穩定性及一致性。

三、效度分析:透過因素分析,檢視測驗的真實性

四、因素分析:因素分析可把多個難以解釋卻有相關性的數據,轉化成 少數有概念、彼此獨立的因素群組。

五、迴歸分析:以網路成癮、社會支持等為依變數,探討背景變項及人 格特質等各構面間相互影響程度。

(39)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在呈現實際進行問卷施測後所得資料,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架構,

使用數種統計分析方法,來驗證研究所設定假說,並說明研究結果的相關性,

完成研究模型的驗證。

第一節 資料描述

研究採便利抽樣方式,針對大學生進行 184 份問卷施測,扣除填答不完 整及可信度不佳的問卷,共回收 140 份,回收率達 76.09%,針對全部樣本的 性別、學院別、年級的分布狀況,如表 4-1。

根據抽樣結果,男生 77 人,佔 55%;女生 63 人,佔 45%。依學院區分,

共分為理工學院 107 人,佔 76.4%,為人數最多學院;師範學院 12 人,佔 8.6%;人文學院 21 人,佔 15%。依年級區分,一年級 24 人;佔 17.1%,二 年級 108 人,佔 77.1%,三年級 3 人,佔 2.1%,四年級 5 人,佔 3.6%。

表 4-1 大學生基本資料分布

項目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77 55%

女 63 45%

學院別

理工學院 107 76.4%

師範學院 12 8.6%

人文學院 21 15%

年級

一 24 17.1%

二 108 77.1%

三 3 2.1%

四 5 3.6%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0)

32

在網路的使用年資,以性別及年級進行區分,如表 4-2。大學生使用網路的 年資從 2 年到 20 年不等,平均年資為 9.87 年,其中,男性使用年資最多為 10 年有 26 人、其次為 9 年及 12 年,各有 8 人;女性部份,使用年資最多同樣為 10 年有 26 人、8 年及 12 年居次,各有 7 人。

表 4-2 大學生使用性別及年級與網路年資交叉分析

性別 網路使用年資 年級

總和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2 0 1 0 0 1

3 0 1 1 0 2

4 0 1 0 0 1

5 0 2 0 0 2

6 2 3 0 0 5

7 1 0 0 0 1

8 2 7 1 0 10

9 0 8 0 0 8

10 6 20 0 0 26

11 0 1 0 1 2

12 1 7 0 0 8

13 0 4 0 1 5

14 0 1 0 0 1

15 0 3 0 0 3

16 0 0 1 0 1

20 0 1 0 0 1

總和 12 60 3 2 77

(續下頁)

(41)

33

性別 網路使用年資

年級

總和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3 0 2 0 0 2

6 0 2 0 0 2

7 2 0 0 1 3

8 2 5 0 0 7

9 0 3 0 0 3

10 4 22 0 0 26

11 2 2 0 0 4

12 0 7 0 0 7

13 1 2 0 2 5

14 0 2 0 0 2

15 1 1 0 0 2

總和 12 48 0 3 63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上網時段部份,採複選方式,勾選較常上網時段,如表 4-3。21:00~24:

00 的時段比例最高,為 27.1%,其次分別為 18:00~21:00 的 26.87%、15:

00~18:00 的 12.15%。顯示大學生大多在中午 12 點過後,到午夜 12 點上網 的頻率較高,凌晨 12 點到中午 12 點,大學生上網的頻率較低。

表 4-3 大學生上網時段(複選)

時段 次數 百分比

00:00~03:00 38 8.88%

03:00~06:00 7 1.64%

06:00~09:00 14 3.27%

(續下頁)

(42)

34

09:00~12:00 45 10.51%

12:00~15:00 41 9.58%

15:00~18:00 52 12.15%

18:00~21:00 115 26.87%

21:00~24:00 116 27.10%

合計 428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以性別來分析,如表 4-4。77 位男性大學生 中,以 28 位每天平均上網 3 到 4 小時最多,其次是 20 位每天平均上網 5 到 6 小時、11 位則是平均上網 10 小時(含)以上。63 位女性大學生中,以 15 位 每天平均上網 5 到 6 小時最多,其次是每天平均上網 3 到 4 小時及平均上網 10 小時(含)以上,各有 14 位。總和來看,男、女性大學生同樣是每天平均 上網 3 到 4 小時,有 42 位最多,佔總數的 30%,其次是每天平均上網 5 到 6 小時,有 35 位,佔 25%,平均上網 10 小時(含)以上,也有 25 位,佔 18

%,可見上網已成為大學生們每天必做的行為之一。

表 4-4 男、女性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性別 總和 百分比

男 女

1~2 小時 2 3 5 4%

3~4 小時 28 14 42 30%

5~6 小時 20 15 35 25%

7~8 小時 10 10 20 14%

(續下頁)

(43)

35

9~10 小時 6 7 13 9%

10 小時(含)以上 11 14 25 18%

總和 77 63 140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分別以學院來分析,如表 4-5。107 工學院學 生中,以 39 位天平均上網 3 到 4 小時最多,其次是 27 位均上網 5 到 6 小時、

21 位平均上網 10 小時(含)以上。12 師範學院大學生中,以 5 位每天平均 上網 3 到 4 小時最多,其次是 3 每天平均上網 7 到 8 小時、每天平均上網 5 到 6 小時及 10 小時(含)以上各有 2 位。21 位人文學院大學生中,以 8 位每 天平均上網 3 到 4 小時最多,其次是 6 位每天平均上網 5 到 6 小時,平均上 網 10 小時(含)以上、7 到 8 小時及 1 到 2 小時,則各有 2 位。總和來看 3 個學院的大學生,同樣是每天平均上網 3 到 4 小時,有 42 位最多,其次是每 天平均上網 5 到 6 小時,有 35 位,每天平均上網 10 小時(含)以上,也有 25 位。

表 4-5 各學院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學院 總和 百分比

理工學院 師範學院 人文學院

1~2 小時 3 0 2 5 4%

3~4 小時 29 5 8 42 30%

5~6 小時 27 2 6 35 25%

7~8 小時 15 3 2 20 14%

9~10 小時 12 0 1 13 9%

10 小時(含)以上 21 2 2 25 18%

總和 107 12 21 140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4)

36

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分別以年級來分析,如表 4-6。24 位大一學 生中,以 7 位每天平均上網 5 到 6 小時最多,其次是 5 位每天平均上網 10 小 時(含)以上、每天平均上網 3 到 4 小時及 7 到 8 小時則各有 4 位。108 位大 二學生中,以 37 位每天平均上網 3 到 4 小時最多,其次是 26 位每天平均上 網 5 到 6 小時、19 位每天平均上網 10 小時(含)以上。3 位大三學生中,每 天平均上網 3 到 4 小時、5 到 6 小時及 7 到 8 小時,則各有 1 位。5 位大四學 生中,以 3 位每天平均上網 7 到 8 小時最多,其次是 5 到 6 小時及 10 小時(含)

以上,各佔 1 位。總和來看 4 個年級的大學生,同樣是每天平均上網 3 到 4 小時,有 42 位最多,其次是每天平均上網 5 到 6 小時,有 35 位,每天平均 上網 10 小時(含)以上,也有 25 位。可見上網已成為多數大學生日常生活 的一部份。

表 4-6 各年級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

上網時間 年級 總和 百分比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1~2 小時 1 4 0 0 5 4%

3~4 小時 4 37 1 0 42 30%

5~6 小時 7 26 1 1 35 25%

7~8 小時 4 12 1 3 20 14%

9~10 小時 3 10 0 0 13 9%

10 小時(含)以上 5 19 0 1 25 18%

總和 24 108 3 5 140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表 4-7 可知,在 140 位男、女大學生中,全數都使用過 LINE,其中,

有 89 位大學生使用年資 1 到 3 年為最多,其次有 21 位使用年資 1 年以內,

使用 3 年以上則有 17 位。證明 LINE 是時下最為大學生所普遍使用的即時通

(45)

37

訊軟體之一。

表 4-7 男、女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 LINE 年資 性別 3 個月內 6 個月內 1 年內 1 年到 3 年 3 年以上

男 8 4 15 44 6 77

女 1 0 6 45 11 62

9 4 21 89 17 14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8 中顯示,140 位男、女大學生中,共有 87 位天天使用通訊軟體 LINE,

男性占 38 位、女性占 49 位,女性使用的比例較男性要高;而每周最少使用 1 到 2 天也有 29 位,其中男性占 26 位,女性只有 3 位,女性使用的頻率,與 男性相較下,較為頻繁。

表 4-8 男、女大學生每周平均使用通訊軟體 LINE 天數 性別 1 到 2 天 3 到 4 天 5 到 6 天 天天使用

男 26 11 2 38 77

女 3 3 8 49 63

總和 29 14 10 87 14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表 4-9 得知,男、女大學生每天平均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時間,以 1 到 3 小時最多,共有 129 位,其次是 4 到 6 小時,有 21 位;重度使用者 12 小時 以上,也有 16 位,其中女性占 11 位,較男性 5 位要多 1 倍以上。

(46)

38

表 4-9 男、女大學生每天平均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時間

1 到 3 小時 4 到 6 小時 7 到 9 小時 10 到 12 小 時

12 小時以 上

男 63 7 2 2 3 77

女 33 8 7 5 10 63

96 15 9 7 13 14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10 得知,男、女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最主要目的為聯繫老朋 友最多,共有 74 位,其次是 37 位增進人際互動,打發時間及其他,也各有 9 位。可見大學生普遍習慣以通訊軟體 LINE,做為聯繫朋友及增進人際互動的 工具。

表 4-10 男、女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最主要目的 聯繫老

朋友

增進人 際互動

認識新 朋友

打發 時間

好奇 新鮮

分享 生活

工作 需要

資訊 實用

其 他

合 計 男 38 22 1 6 1 1 0 2 6 77 女 36 15 0 3 0 2 1 3 3 63 合計 74 37 1 9 1 3 1 5 9 14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表 4-11、4-12 及 4-13 可知,43 位男、女大學生 LINE 的好友人數,是 在 51 到 100 人最多,其次有 40 位的好友人數在 11 到 50 人之間、好友在 101 人到 200 人,也有 32 位。可見大學生已有初步的人際網絡。而大學生 LINE 的好友來源,主要以高中及大學同學為主,其次是家人。平日透過 LINE 功能 中的聊天室,與朋友及家人互動。證明 LINE 是大學生維持人際關係、建構人 脈網絡重要的工具之一。

(47)

39

表 4-11 男、女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朋友人數

10 人以內 11 到 50 人 51 到 100 人 101 到 200 人 200 人以上 合計

男 8 24 26 12 7 77

女 2 16 17 20 8 63

合計 10 40 43 32 15 14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12 男、女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最主要朋友來源

家人 國中、小學同學 高中同學 大學同學 網友 其他

男 24 5 24 15 8 1

女 15 2 21 24 1 0

合計 39 7 45 39 9 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13 男、女大學生使用通訊軟體 LINE 最常用功能 聊天室 動態消息 社團群組 活動(如拿免費貼圖)

男 61 2 12 2 77

女 62 0 0 1 63

123 2 12 3 14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根據 Young(1998),設定問題,並採用 Likert 式五點量表,將選項分為

「非常符合」、「符合」、「普通」、「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別給予 1 到 5 的分數評量,分數越高者,代表網路成癮的傾向越高。最低分為 20 分,最高 分為 100 分,20 分到 49 分為正常期,網路使用屬於正常者;50 分到 79 分為 預警期,因使用網路,正面臨所引起的問題;80 分到 100 分則為危險期,具

(48)

40

高危網路成癮。

本研究參考陳淑惠(2002)將量表問題增加 2 題,故將標準微調如下:

最低分為 22 分,最高分為 110 分,22 分到 49 分為正常期,網路使用屬於正 常者;50 分到 79 分為預警期,因使用網路,正面臨所引起的問題;80 分到 110 分則為危險期,具高危網路成癮。

由表 4-14 得知,受測的 140 位大學生中,僅有 29 位大學生(20.71%)

得分介於 22 分到 49 分之間,屬正常期;有 95 位大學生(67.86%),得分介 於 50 分到 79 分的預警期,正因為網路的使用,正面臨到一定的問題;而有 16 位大學生(11.43%),得分介於 80 分到 110 分之間,屬於危險期,是現 實生活中網路成癮者。

與王智弘在網路諮商、網路成癮 與網路心理健康一書(2009)所測得大 學生網路成癮比重 10.3%,增加 1.1 個百分比,足證明網路成癮問題,日益嚴 重。

表 4-14 大學生網路成癮現況次數分配表

網路成癮階段 得分 次數 百分比

正常期

28 1 0.7%

31 1 0.7%

33 1 0.7%

35 3 2.1%

37 1 0.7%

38 1 0.7%

40 2 1.4%

41 2 1.4%

43 1 0.7%

44 1 0.7%

45 2 1.4%

(49)

41

46 3 2.1%

47 4 2.9%

48 3 2.1%

49 3 2.1%

小計 29 20.71%

預警期

50 7 5.0%

51 1 0.7%

52 1 0.7%

53 4 2.9%

54 6 4.3%

55 2 1.4%

56 4 2.9%

57 1 0.7%

58 4 2.9%

59 2 1.4%

60 2 1.4%

61 5 3.6%

62 3 2.1%

63 5 3.6%

64 3 2.1%

65 2 1.4%

66 3 2.1%

67 4 2.9%

68 2 1.4%

69 3 2.1%

70 2 1.4%

(50)

42

71 5 3.6%

72 2 1.4%

73 2 1.4%

74 4 2.9%

75 3 2.1%

76 2 1.4%

77 4 2.9%

78 5 3.6%

79 2 1.4%

小計 95 67.86%

危險期

81 2 1.4%

82 3 2.1%

83 1 0.7%

85 1 0.7%

86 1 0.7%

87 1 0.7%

88 1 0.7%

91 1 0.7%

92 1 0.7%

94 1 0.7%

97 1 0.7%

102 1 0.7%

109 1 0.7%

小計 16 11.43%

總和 140 1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將基本學力測驗的各科量尺分數加總的分數即為該考生在該次基測的總 分。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自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五年止基測的總分為 300 分,國文科滿分為 60

工期變化 間接工程費 售價 土地成本 營建因素 客戶自備款收入 工法選擇 土地融資比率 銷售率 銀行貸款收入 銷售方式 運算數值 銷售費 利息收入 土地取得方式 變動成本

李友錚【5】指出有關顧客需求特性的探討目前以 Kano 二維品質模式 最具代表。因此,可以利用 Kano

是當舖業的生存利基所在。典當人的信用借貸選擇,在一般效用

Keywords: Ant Colony System (ACS), Farthest Insertion Method,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VRP)... 第一章

Keywords : Project Time Management, Project Schedule Performance Index, Resource Leveling...

 在商業方面,乾洗店的乾洗油(主要是四氯 乙烯) 、加油站的汽柴油、瓦斯分裝及鋼瓶

另外,1970 年代起,美國推行最廣的戶外環境教育活動中包括 Project WILD (野生計畫)及 Project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