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六、研究對象之拒癮自我效能與智慧型手機成癮行為有顯著的負相關,智 慧型手機使用行為態度、重要他人對於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主觀規範 與智慧型手機成癮行為成顯著正相關。亦即當拒癮自我效能愈低、智 慧型手機使用行為態度愈正向、且他人對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主觀規 範愈正向支持時,其智慧型手機成癮行為會傾向較高。

七、研究對象之外在變項、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態度、重要他人對於智慧 型手機使用行為主觀規範及拒癮自我效能均能有效預測智慧型手機 成癮行為,其解釋總變異數為 32.0%。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運用 Fishbein 的理性行動理論加入 Bandura 的自我效能 理論來進行智慧型手機成癮相關因素的探討,該理論在過去許多研 究中均被證實態度及主觀規範能有效的預測行為意圖或行為,而自 我效能的加入更能有效提升其預測力,在本研究中亦能看到相似的 結果,唯智慧型手機成癮的測量部分,尚處於未發展成熟的階段,

多數工具均著墨於對行動電話或網路成癮的量測,本研究中採用之 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是改編自學者 Kown 等人所編擬之智慧型手機 成癮量表(SAS),該量表是目前少數針對智慧型手機成癮設計而來,

除了有良好的信效度之外,亦與美國精神醫學會於 DSM-IV 所提出 之依賴與濫用標準進行比對。但因無法與該作者取得聯繫故無法進 行採用,所得之結果亦無法相互印證,本研究所得之智慧型手機成 癮指數亦無法清楚界定其成癮水準。其次智慧型手機成癮測量中,

仍有許多界線模糊區塊,容易造成研究者及研究對象的混淆,舉例 來說,以開放式問卷所測得之顯著信念,研究對象所謂的「聯繫方 便」意指行動電話的通訊功能或社群軟體的聊天室功能,於兩個選 擇之間產生歸納的模糊地帶。再者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的題數,儘 管經過修改後量表已由 48 題縮減為 32 題,但仍略顯冗長,造成研 究對象受測時容易有馬虎填寫的問題。

本研究所得之結果中可能亦存在著許多額外的限制影響,首先 研究對象中男女比率分佈不均,女生佔大多數 (男:女= 166:265),

此外樣本的取得,於嘉義縣、市之大學院校採便利抽樣,尊重學生 的個人意願,採自願參與填寫方式,故所得之科系、年級分佈較零 散不均且容易出現推論之局限性。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智慧型手機成癮之相關因素,主要著重在個 人內在的態度及價值觀判斷及外在社會因素的規範,其次為個人背 景因素及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方式,對於智慧型手機之硬體及軟體造 成成癮的可能性鮮少著墨,建議未來亦可探討硬體與軟體的不同,

對智慧型手機成癮的程度是否有不同?或者針對已經感受到智慧型 手機成癮所造成之生心理不適、生活困擾的低頭族群,是否因此對 智慧型手機有不同的使用態度等方向進行探索。

以上說明本研究於進行中所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進而提出對 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期望能藉由本研究的經驗及發現,提供給需 要協助的家長、教師及教學單位,在陎對學生經常低頭的狀況,能 夠進行更有效正確的引導及介入。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大學入學考詴中心(2013)。大學校系資料庫,檢索於 2014 年 4 月 15 日,

網址 http://www.ceec.edu.tw/

王宗松、鍾鼎(2009)。科技大學學生網路使用分析。大仁學報,35,53-66。

王智弘(2006)。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1-12。

王國川(1998)。計畫行為理論各成份量表之設計、發展與建立-以青少年 無照騎機車行為之研究為例。師大學報,42(2),67-91。

王璟璇、王瑞霞、林秓菊(1998)。門診診斷初期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 者的自我照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45(2),60-74。

李尹暘、林曉佩、林君怡(2007)。自我效能理論之分析與應用。澄清醫護 管理雜誌,3(2),46-52。

李杰炫(1999)。青少年戒菸意向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以臺中縣、

市專科吸菸學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臺中。

李園婷、葉國樑、黃禎貞、曾治乾、石玲如(2008)。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 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國民中學為例。健康促進暨衛 生教育雜誌,28,23-46。

李蘭、洪百薰、楊雪華、童淑琴、晏涵文(1997)。高職學生成癮藥物之使 用行為。醫學教育,1(1),69-80。

李蘭、晏涵文、陳富莉、陸玓玲、吳文琪、江宜珍(2010)。健康行為與健 康教育。台北市:巨流。

李園婷、葉國樑、黃禎貞、曾治乾、石玲如(2008)。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 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國民中學為例。健康促進暨衛 生教育雜誌,28,23-46。

李秀芬(2011)。台北市高職學生使用保險套行為意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臺北。

呂奕熹(2011)。孩子是「低頭族」,怎麼辦?親子天下雜誌,29期。檢索 於 2011 年 11 月自親子天下電子報 網址: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883

何姬錚(2007)。大學生校園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 志理技術學院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 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林碧芳、邱皓政(2008)。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教

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41-169。

周莉楚、李金芳(2011)。大學生使用與依賴手機互聯網狀況調查分析-以 三峽大學為例。東南傳播,7,104-106。

吳明隆、張毓仁(2011)。SPSS(PASW)與統計應用分析Ⅰ。台北:五南。

吳翠珍(2009)。2009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台北:富邦文教 基金會。

武靜蕙、高松景、白瑞聰、晏涵文、余順光(2005)。台北市高中(職)學生 婚前性行為意向之研究~理性行動論之應用。台灣性學學刊,11(2),

1-24。

邱浩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台北:

五南。

禹帆(2010)。資策會 FIND 消費研究與市場預測組:2010 消費者行動電話 的持有現況與未來關鍵需求。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洪福源、邱紹一、林鋐孙(2012)。私立大專學生手機成癮量表發展與現況 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1(1),87-115。

唐心北(2011)。DSM-5 中物質及成癮疾患(substance and addictive disorder) 之主要改變。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通訊,1(4),10-12。

胡仕儀(2011)。智慧型手機擄獲人心引爆無限商機。Display-all22,

41-46。

胡益進(2009)。國立師範大學新生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健康生活狀 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1-30。

侯鈞元(2008)。從使用需求觀點剖析智慧型手機設計趨勢。IEK產業情報 網。檢索於 2008 年 5 月 21 日,自 IEK 產業情報網。網址:

http://ieknet.iek.org.tw/BookView.do?rptidno=32295

陳秀蓉(2003)。手機文化之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2),66-72。

曾治乾、謝素珍、葉國樑、林建輝、黃禎貞(2011)。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 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 誌,31,139-160。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3)。行動通信業務客戶統計數。檢索於 2013 年 12 月 25 日,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統計資料專區,通訊類,行動 通信業務,網址: http://www.ncc.gov.tw/

黃芬芬、楊雪華、江品翰、陳志忠、許澤鑫、彭詠盛、詹朝欽(2011)。大 學生的運動行為意向研究。亞東學報,31,283-293。

黃美意、林惠賢、蘇淑芳、許秀月(2009)。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患自我效能 與自我照顧能力之相關因素探討:以男性精神分裂症為例,精神衛 生護理雜誌,5(1),1-12。

黃彥達(2005)。「智慧型手機榮景背後的深思」。e天下雜誌,49,68-69。

黃彥達(2005)。智慧型手機(一)從定義談起。數位之牆,發表於 2005 年 1 月,網址: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277 褚志鵬、林珍如、陳國文(2008)。高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成癮狀況及戒

減自我效能之研究。健康管理學刊,6(1),73-94。

廖秓萍(2010)。腹膜透析病患治療成效之相關因素探討。台北醫學大學護 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廖婉沂(2008)。青少年手機使用與成癮因素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葉振偉(2013)。青少年運動參與、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尌之關係探討-以台 中、彰化地區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9,

91-114。

談靜慧、洪志秀(2006)。氣喘態度、社會影響與自我效能對氣喘少年自我 管理意向之影響。實證護理,2(1),24-33。

歐香縫、李選、顏文娟(2010)。探討中部某醫學中心門診吸菸者拒菸自我 效能及其相關因素。榮總護理,27(3),305-313。

諶世芳、葉國樑(2005)。某護理學院護理學生對影響 SARS 病人照顧意願 相關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187-210。

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台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 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16(4),241-247。

英文部分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jzen, I.(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179-211.

Armitage, C. J., & Conner, M. (1999). Distinguishing perceptions of control from self-efficacy: Predicting consumption of a low-fat diet 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9(1), 72-90.

Bandura, A.(1977). Self-efficacy :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84(2),191-215.

Bandura, A.(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ranuy, M., Oberst, U., Carbonell, X., & Chamarro, A. (2009). 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 use 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ol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5), 1182-1187.

Cargill, B. R., Clark, M. M., Pera, V., Niaura, R. S., & Abrams, D. B. (1999).

Bing Eating, Body Image, Depression, and Self-Efficacy in an Obese Clinical Population. Obesity Research,7(4),379-386.

ComScore(2014). Market Rankings:comScore Report March 2014 U.S.

Smartphone Subscriber Market Share. Retrieved from Web:

http://www.comscore.com/Insights/Market_Rankings?keywords=smart phone&tag=&country=TW&publishdate=

Cristina, J.,Noelia, F.,Maria, G.,Francisca,G.,& Criatina, C.(2007).

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health correlates. Addiction Reserch & Theory, 15(3),309-320.

David M.L.(2013).Public Policy Statement: Definition of Addiction.

Retrieved :American Society of Addiction Medicine. Web:

http://www.asam.org/publications/the-asam-criteria

Feychting, M. (2011). Mobile phones, radiofrequency fields, and health effects in children–Epidemiological studies. Progress in biophys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107(3), 343-348.

Fishbein, M.(1980).A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Some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27, 65-116.

Fisher, W.A., Kohut,T.,Salisbury, C.M.,& Salvadori, M.I. (2013).

Understanding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intentions:

comparative utility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vaccine target age women and men. The Journal of Sexual of Medicine,10(10),2455-64.

Giovanni, M., Corrado, V., Domitilla, D.T., Marco,D.N., Pietro, B.,

Gianluigi,G., Maria,C., Fillippo,P., Nicola,C., Lugi,J.,& Giuseppe,L.T.

(2011).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in adolescence: a cross-sectional student.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545-551.

Godin,G., Valois, P.,Lepage,L.,& Desharnnais, R.(1992). Predictors of

smoking behavior-an application of Ajzen’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British Journal of Addiction,87,1335-1343.

Goulet,C., Lampron, A., Marcil, I.,& Ross, L.(2003).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s of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toward breastfeeding. Journal of Human Lactation, 19(4).402-10.

Hakala, P.T., Rimpela,A.H., Saarni, L.A.,& Salminen,J.J.(2005). Frequent computer-related activities increase the risk of neck-shoulder and low back pain in adolesc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6(5), 536-541.

Hardell, L.,Carlberg, M., Söderqvist, F.,& Hansson Mild,K.(2008). Meta -analysis of long-term mobile use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brain tum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32(5),1097-103.

Hawi, N. S. (2012).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Leban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8(3), 104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