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理性行動理論及其應用

一、理性行動理論

理性行動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美國社 會心理學家 Fishbein 於 1967 年所提出,其理念基礎源自於社會心理 學,探討信念、態度與行為之間的依存關係(Fishbein, 1980);在這期 間經由不斷的發展及驗證 Fishbein 與 Ajzan 於 1975 年共同發展正式 提出理性行動理論,該理論由信念(beliefs)、態度(attitude)、意向 (intention)及行為(behavior),建構出四個層次的關係架構(請見圖 2-1 ),

資料來源:(Fishbein & Ajzen,1967)

圖 2-1 理性行動理論架構圖

行為信念 結果評價

規範信念 依從動機

行為態度

主觀規範

行為意向 行為

Ajzen 和 Fishbein(1980)針對理性行動理論提出兩項基本假設,即:

1. 個體大部分的行為表現在於自己的意志控制之下,並且合乎理性。

2. 個體是否從事某行為的行為意圖是該行為發生與否的立即決定要素。

「行為意圖」是指一個人準備執行某行為的行動傾向,亦可稱之為 動機或意願的強度(李蘭等,2009),因此行為意圖被視為是行為發生的 立即決定因素,而尌行為意圖而言,其決定因子又涵括個體本身的「行 為態度」及「主觀規範」。

圖 2-2 行為意圖與其決定因子示意圖

「行為態度」係指個體從個人的觀點來衡量對於某行為的發生是給予正 向或負向的評價,「主觀規範」則是指個人在所處的環境中,感受到社會 對於某行為發生的約束及規範。

信念部份可區分為行為信念(behavioral beliefs)及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s)。「行為信念」為個人對於特定行為所抱持的看法,而「規範信念」

則為個人感受到重要他人對於該特定行為所抱持的信念;信念影響行為 行為意圖

行為態度(個人因素)

主觀規範(社會因素)

態度的因素中除了行為信念之外也包含個人對行為結果的評價

(evaluations of behavioral outcomes),針對重要他人而言,除了個體感受到 的規範信念之外,其是否願意遵從(motivation to comply)規範信念則又是 另一個影響主觀規範的因素。個體自我的「行為信念」和「行為結果評 價」決定了個體本身對於某行為的態度,同時個體感受到他人的「規範 信念」加上自己本身的「遵從動機」共同決定了主觀規範,個體本身的

「行為態度」及感受外在的「主觀規範」共同的影響了行為意圖,進而 影響個體某行為的發生。

二、理性行動理論的應用

理性行動理論強調理性在決策過程的重要性,所以缺乏對外在 資源、行動控制等非理性因素的解釋,所以 Ajzen 於 1988 年在架構 中加入了自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延伸成為了計 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而理性行動理論及計畫行 為理論有一主要的假設:個人對某行為的態度越正向,且感受到重 要他人對行為的規範或期待越高,同時自覺執行該行為的能力越高,

則個人想要執行該行為的意願尌會越高,而實際發生該行為的可能 性也越大(李蘭等,2009)。理性行為理論能有效預測及解釋行為的發

生,故廣泛的被運用於預測健康行為的發生,如運動行為(黃芬芬等,

2011)、愛滋病預防(Ortega,et al.,2012)、哺乳行為(Goulet,et al.,2003)、

吸菸行為(Noonan, et al.,2012)、疫苗接種(Fisher,,2013)、婚前性行為 (武靜蕙等,2005)、保險套使用意願(李秀芬,2011)等,此外也被運 用於垃圾減量(曾治乾等,2011;李園婷等,2008)及資源回收(何姬 錚,2007)相關行為預測。

Godin 及 Lepage 於 1992 年指出理性行動理論加入了自覺控制 變項之後,其預測行為意向的解釋力更強、更能預測實際行為。而 Ajzen 於 1991 年對自覺行為控制定義為:對內因素及外因素的控制,

換言之,自覺行為控制兩個基本信念,一者為自我效能(內在控制),

另一者為控制知覺(外在控制);Hu 及 Lanese(1998)將自我效能定義 為危險情況下控制自己不從事該行為的能力,於本研究中比擬該危 險情境為「當無聊時、想要立即得到某資訊時、早上起床時、晚上 睡覺前或當同儕鼓吹你(妳)時,自己能控制自己不拿出智慧型手機滑 動螢幕的能力」。Armitage 及 Conner 在其飲食行為的研究中指出自 覺行為控制與自我效能的差異,自覺行為控制是由控制知覺及自我 效能兩個建構體相關連而來,而自我效能能獨立預測預測行為意向 並且為計畫行為理論中一個有益的補充(Armitage & Conner,1999),

Ajzen 於 1991 年提出認為控制知覺和自我效能間所屬相同的概念;

李杰炫於 1999 年的戒菸研究中亦指出自覺行為控制與自我效能間存 在高度的相關,可能與其內涵諸多相似之處有關,故本研究擬以理 性行動理論加上自我效能的概念來探討大學生智慧型手機成癮與其 它因素之間的關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