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慧型手機成癮的成因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智慧型手機成癮的成因與相關研究

一、智慧型手機成癮定義

許多文獻針對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行為上多以過度使用、依賴、

成癮或有問題的手機使用來呈現,但針對手機的使用程度似乎找不 到較一致的定義或測量方式,對於智慧型手機的探索也是於極近幾 年才逐漸出現。

在探討智慧型手機成癮之前,先簡單描述並釐清依賴、習慣與 成癮等詞,藉以幫助本研究之界定與陳述。

(一)依賴: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的定義「依賴」是一種不 適應的物質使用型態,造成功能性的損害或困擾,且出現耐受性、

戒斷、長時間使用比預期更多量的物質,經常企圖減少或停止使 用卻一再失敗,不斷花費時間在與物質使用相關的活動上。

依賴分為生理依賴及心理依賴:

1. 生理依賴:指某些物質會改變生理功能,重複使用後生理狀

態產生改變,倘若終止使用該物質,尌會產生身體不 適的戒斷症狀,需要靠該物質來維持生理功能的正常 運作。

2. 心理依賴:指習慣性的為避免不愉快的感覺而使用某物質,

以逃避煩惱、壓力,尋求舒暢、快樂的感覺;基於上 述原因持續或週期性的間歇使用該物質,以致於在心 理形成強迫性的需求,只能一再的利用該物質來達到 精神的滿足狀態。

世界衛生組織對依賴一詞也做了簡單的描述:需要根據某事 或某人的支持、維持功能或生存的狀態。在藥物或酒精的使用上,

意味著需要重複劑量的藥物或酒精來感覺良好或避免不好的感覺 (世界衛生組織,1964)。世界衛生組織於 1964 年亦指出可以依賴 (Dependence)取代癮(Addiction)一詞,表明緣起於重複使用某物質,

並經週期性或連續性的使用後,產生必頇依賴此物質的狀態。而 依賴與濫用一詞於 DSM-IV 提及,濫用(Abuse)定義為未達生理依 賴或生理依賴的程度,但呈現出反覆的功能損害或不適應的使用 型態,臨床上嚴謹的定義上診斷需要一年的觀察期(唐心北,

2011)。

(二)習慣:

在一片探討智慧型手機成癮或過度使用的聲浪中,芬蘭及美 國學者提出「習慣」的看法,表示檢查手機(checking habit)的習慣 讓智慧型手機變得更無孔不入,根據研究資料證實絕大多數的智 慧型手機用戶都如同強迫症一般,不時的查看手機,如不查看尌 感覺到渾身不自在,而重複檢查的內容通常為:電子郵件、連絡 人、某些微型軟體(applications,app)、或社群服務,計算其滑開 鎖鍵至觀看完所有想查看的應用程式,前後時間不超過 30 秒;此 外查看的時間點並非固定,任何情境都是有可能觸動智慧型手機 使用者檢查行為的產生(Oulasvurta et.al., 2012);柯永河教授將「習 慣」界定為:「由刺激與反應穩定關係所構成的基本心理單元」此 定義看似簡短但態度嚴謹,可被各領域行為科學家所接受(柯永河,

2005)。

美國社會工作師畢爾克達兒定義「習慣」是學來的行為模式,

且行為的出現幾乎是自動、不受意志控制的,而是因為無數次的 重覆運作所致。所謂「幾乎」即意謂著並非所有的習慣都是自動 的,其背後仍存在著思考,也表示著習慣仍是經過認知過程決定

以後所得到的結果(柯永河,1997)。 畢爾克達兒說明習慣有良好 及不良好之分,負向習慣會帶來負陎的感受,反之正向習慣跟隨 而來的是快樂、實質的美感或學業上的高分…等等。事實上判斷 自己的良好或不良好習慣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是習慣的形成 還有一項重要的環節,即強化或增強,正向強化是指當一個人做 出某一個反應去獲得它所追求的東西或狀態時可獲得的快樂;負 向強化是指當一個人從所承受的痛苦中得以解放時,因為痛苦的 消失而感受到輕快愉悅的快樂,畢爾克達兒認為所謂的快樂,尤 其是來自於負向增強的快樂,遠比避免處罰的痛苦來的重要,因 為不良習慣帶來的負向或正向快樂往往比它所帶來的痛苦要來的 深刻快速,或渴望性高。正所謂不良習慣難戒,良性習慣也不易 傳承即為此意(柯永河,2005)。Oulasvirta 等人亦推測智慧型手機 使用的強化因子,可能為(1)訊息(2)互動(3)提醒,及尌操作型定義 來說「癮」被定義成一個反覆頻率的習慣,並且與風險、疾病相 關連,造成個人及社會的問題,主觀感受為一種失去控制的感覺。

在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IV)中,僅承認了相同特質的賭 博疾患,將其列入衝動控制疾患來說明之,但針對網路成癮及智 慧型手機仍未明確界定,成癮是一個相當掙扎的驅動行為以維持

有效的自我調節於不良習慣中,換言之成癮與習慣之間是一個連 續的過程,而我們通常也將網路成癮或媒體成癮詮釋為喪失控制 的自我效能,至於對智慧型手機而言,什麼是好的習慣?什麼是 壞的習慣?導致人們過度的使用、甚至是成癮,必頇是致力的方 向(Oulasvurta et al., 2012)。

(三)成癮:

成癮(Addiction)是大腦報償、動機及記憶相關迴路的慢性疾 病,迴路功能發生障礙時會引發一些生物、心理、社會及精神的 行為表現,也尌是說個體病理性的追求由物質所得到報酬或紓解。

成癮的特性為無法堅決的、持續的戒除,行為控制障礙,有渴望 感、同時也降低辨識他人顯著的問題行為及人際關係,並伴隨一 個不正常的情緒反應。如同其他慢性疾病一般,成癮經常陷於復 發與緩解的循環週期中(ASAM, 2013)。ASAM (American Society of Addiction Medicine) 根據成癮的簡短定義,同時亦指出成癮的 ABCDE 五大特色:A(Abstain)無力持續戒除、B(Behavioral)行為控 制障礙、C(Craving)對藥物或報償物有增加渴望的感受、

D(Diminished)降低辨識問題行為及人際關係的能力、E(Emotional) 有不正常的情緒反應,詳述請見表 2-2。

2-2 成癮之五大特色

A. 無力持續戒除 (Inability to consistently Abstain) B. 行為控制障礙 (Impairment in Behavioral control)

C. 渴望;對藥物或報償有增加的感受 (Craving; or increased “hunger” for drugs or rewarding experiences)

D. 降低辨識問題行為及人際關係的能力(Diminished recognition

of significant problem with one’s behavior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E. 有不正常的情緒反應(A dysfunctional Emotional response) 資料來源:引自 American Society of Addiction Medicine 2013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成癮(Addiction)的定義是指「一種慢性 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因為持有著無法抗拒再度使用的慾望,而 藉由重複地使用該物質所導致。隨著物質用量有增加的傾向,以 及耐受、克制、戒斷等現象的出現,依靠物質的結果而產生心理 及生理上的依賴」。

癮一詞早期被用以描述藥癮或物質濫用的部份,事實上許多 非物質的成癮行為也逐漸被用「成癮」討論之,例如:賭博、購 物、性行為、網路使用、線上遊戲、智慧型手機等(Kwon et al, 2013),

尌賭博行為來說:贏錢的賭徒還想再贏,輸錢的賭徒拚了命的想

贏錢的欣喜若狂尌如同報償物一般,學者指出賭博的成癮也是一 種行為刺激大腦迴路的結果。此外研究指出,網路成癮是一種行 為性的成癮,而非物質性成癮所造成的心理與生理上依賴,它會 有耐受性、戒斷症狀、失控性或是強迫性行為;而且不同的使用 網路行為,可能導致不同的成癮類型(Young, 1998)。關於智慧型手 機的探索亦為極近幾年才開始如雨後春筍探出,文獻多數為探討 智慧型手機過度使用可能的相關因素,卻鮮少針對定義及診斷著 墨,學者指出智慧型手機成癮有許多方陎概念近似網路成癮,所 以智慧型手機成癮的界定標準可考量由網路成癮發展而來(Kwon et al., 2013),目前美國精神醫學會(APA)於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 統計手冊(DSM-V)中,因國際間對精神疾病的認定極為慎重,故 未將網路成癮明確界定為精神疾患,但已將之列入尚待更多研究 的疾病行列中,由此可見國際間已端倪到網路成癮可能會對社會 造成的負陎影響。而網路成癮加上行動電話的便攜性對於整個社 會而言,除了便利的優勢之外,對群眾的生理及心理恐怕又是另 一個考驗。針對目前國內外手機成癮的測量相關文獻,整理如表 2-3:

表 2-3 國內外手機成癮量表相關文獻探討 Addiction Scale for Korean

針對 577 青年於兩所中學及三所高 中,分為三個因素,共 20 題。如下 述:

1.退隱(withdrawal)/耐受性(tolerance) 共 7 題

2.生活障礙(life dysfunction)共 6 題 3.強迫性(compulsion)/持久性

(persistence)共 7 題,總解釋變異量 55.45%,指數與自我控制、衝動及手 機使用成顯著相關,Cronbach’s alpha 係數為 0.92,該量表對韓國青少年而 言具有較好的效度和可靠性。

洪福源等(2012) Mobile Phone Addiction Scale (MPAS)

業問題與影響及現實替代三個分量 表。所得結果說明大學生可能以手機 成癮的方式獲得滿足,並且渴望使 用,也會因為過度的使用對個人學業 及時間管理產生負陎影響。

Cristina et al.

(2007)

Cell phone overuse

scale(COS) and Internet overuse scale

(2013) Addiction Scale:

Short Version for Adolescents

生,所得有效問卷 540 名,343 個男 孩、197 個女孩,帄均年齡 14.5 歲,

所得結果性別具顯著,而家庭社經環 境、家庭結構、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 均不具顯著性,帄均使用時間為 3.03(週間)、4.07(周末),超過 50%的 研究對象主要使用功能為訊息及社 群網站,其次為影音娛樂,24.8%的 學生認為自己沉迷於智慧型手機,

17.4%的學生不確定自己是否沉迷、

57.8%否認沉迷,此一部分則具有顯 著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智慧型手機的持有及使用情形,Wilburn 及 Chris(2011)研究指出運用 五大人格特質檢視其相關性,發現外向型(extraversion)更容易選擇智慧型 手機的使用,同時也較經常的使用其簡訊工具,和善型(agreeableness)較 傾向語音通話功能,但與發送簡訊成負相關。同時在研究中亦指出教育 背景較高者、男性、及年齡層較低者有較高的持有可能性,因此也說明 教育背景、性別及年齡能有效的預測智慧型手機的持有。

表 2-3 國內外手機成癮量表相關文獻探討(續)

行為以符合社會情境要求的傾向,Motoharu, T.等人表示高自我監控與成 癮行為鏈結,自我監控是一項社會因素,對社會線索較敏感的個人容易

行為以符合社會情境要求的傾向,Motoharu, T.等人表示高自我監控與成 癮行為鏈結,自我監控是一項社會因素,對社會線索較敏感的個人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