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結果,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研究對象中男女比例接近,女性略多;年級部份三個年級比例也趨 於相同;自覺健康狀況以中等偏好居多,自認目前健康狀況差及非 常差者不到兩成;家庭社經地位以低社經地位者最多佔四成以上,

低社經地位及中社經地位合計約佔八成。研究對象的生活壓力中多 數回應為「沒有困擾」及「很少困擾」,壓力感受較大的部分為學 業壓力及個人壓力。逾四成學生睡眠品質不佳。憂鬱程度部分中重 度症狀者佔約一成五。

二、研究對象生活壓力會因「性別」、「自覺健康狀況」、「家庭社經地位」

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中女生的生活壓力高於男生;自覺 健康狀況愈好,生活壓力會愈低。研究對象睡眠品質會因「性別」、

「年級」、「自覺健康狀況」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女生的睡眠品質 比男生差;九年級學生的睡眠品質較八年級學生差;自覺健康狀況 愈差,睡眠品質愈差。研究對象憂鬱程度會因「性別」、「自覺健康

狀況」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中女生的憂鬱程度大於男生;

自覺健康狀況愈差,憂鬱程度愈大。

三、研究對象整體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呈顯著正相關,進一步分析學業 壓力、人際壓力、家庭壓力、個人壓力均與憂鬱程度呈顯著正相關,

表示整體生活壓力愈大、睡眠品質愈差、學業壓力愈大、人際壓力 愈大、家庭壓力愈大、個人壓力愈大,其憂鬱程度愈高。研究對象 睡眠品質與憂鬱程度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表示睡眠品質愈差,其憂 鬱程度也愈高。

四、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生活壓力、睡眠品質可有效預測憂鬱程度,

並可解釋總變異量之60.0%。當控制背景變項及睡眠品質時,生活壓 力可有效預測憂鬱程度,並解釋總變異量之31.5%;當控制背景變項 及生活壓力時,睡眠品質可有效預測憂鬱程度,並解釋總變異量之 6.2%。研究顯示,在控制背景變項後,研究對象的生活壓力與睡眠 品質可以有效預測其憂鬱程度,其中生活壓力中的「人際壓力」、

「個人壓力」為主要預測變項,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的人際壓力及 個人壓力愈大者、睡眠品質愈差者,其憂鬱程度愈高。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健康促進實務方面

(一)國中生學業壓力仍為生活壓力中最感到困擾的項目,顯示儘管教 改方向一直朝著減少學生讀書壓力、快樂學習方向運行,但他們所感受 到的壓力仍不容忽視,故建議教育政策方向仍有修正空間,如何真實讓 學生減壓卻不失教學品質及學習動力,仍是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儘管和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有稍低的睡眠品質不佳 比例,但仍有超過四成學生有睡眠品質不佳的狀況,依然是必須正視的 問題。且九年級學生有睡眠品質較差的狀況,可能與學業準備有關,校 方可以教導有效時間分配運用;並且文獻指出家庭關係愈好,國中生睡 眠規律性愈佳,家長也需多陪伴與督促,讓國中學生不致因睡眠品質不 良而影響重要生長發育及學習,且不良的睡眠品質可能導致較高的憂鬱 程度。

(三)自覺健康狀況顯著影響著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睡眠品質及憂鬱 程度,自覺健康狀況較佳者也有較低的生活壓力、較佳之睡眠品質及較 低之憂鬱程度,故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況相當重要,學校及家長可共同多 培養學生良好運動習慣,以增進體能提升免疫力;家長也需加強督促孩 子避免過度沉迷電玩及3C產品,多陪伴並養成良好休閒活動嗜好。

(四)整體生活壓力高者,睡眠品質較差且憂鬱程度較大,並且女學生 有較高的整體生活壓力、睡眠品質較差及憂鬱程度較高的狀況,可以加 強生活壓力的調適課程,教導學生認識並有效紓解壓力。

(五)憂鬱程度中重度症狀者約占一成五,其比例不算低,在教育現場 應多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發現有生活困擾時積極介入以減少後續出現憂 鬱的比例,並且也須針對這一成五已出現憂鬱症狀的學生進行輔導,以 免青春期憂鬱在成年後擴大產生更多困擾及影響。

(六)個人壓力對於國中生也有不低的困擾程度,且為憂鬱程度之主要 預測變項必須重視,顯示國中生對於自我悅納、身心發展、未來發展等 議題仍有許多困擾,學校課程可多設計認識自我、興趣探索等課程幫助 國中生了解自己並適應青春期的變化,也增加未來探索課程提升對未來 的了解以減少未知帶來的困擾;父母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也要多給與傾聽 及陪伴,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懷與理解。

(七)人際壓力為憂鬱程度的主要預測變項,人際相處的困擾在求學歷 程經常發生,教師可以藉由學生團體活動時觀察及晤談了解學生相處的 狀況,有些學生較不會拿捏同儕相處的分寸或整潔問題而不被喜歡,可 以多教導人際相處技巧、提升衛生習慣以協助其融入團體,且在班級應 營造和諧的團隊氣氛,避免學生競爭而互相攻擊,都是在班級經營技巧 可以努力的。

二、未來研究工作方面

(一)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研究,僅就調查時間點進行討論,對因果關 係無法確立,建議未來可針對同一群研究對象進行三年縱貫研究,更能 了解生活壓力、睡眠品質、憂鬱程度變化及因果關係。

(二)本研究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背景變項9題、憂鬱量表CES-D 20題、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SQI 19題及自編生活壓力問卷32題,總題數稍多,

建議自編生活壓力問卷在信效度良好的狀況下題數可更精簡,減少因題 數過多而沒有耐心完成問卷填答的狀況,父母親職業也可使用更精簡的 表格。

(三)因經費及人力限制,本研究僅針對新北市某國中進行調查,研究 結果無法推論到新北市其他區域或台灣其他國中生,建議未來可考慮將 樣本擴大至全臺灣國中學生,以獲得更完整資訊,了解臺灣國中生的生 活壓力、睡眠品質及憂鬱程度之現況及相關。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建楠、吳重達(2003)。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基層醫學,18(7),154-165 王昭琪(2005)。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生活科學學報 11,2007,1-31。

王素真、洪耀釧、葉一晃(2014)。影響大學生睡眠品質與身心健康因 素之研究。工程科技與教育期刊,11(3),348-361。

王毓吟(2007)。國中生知覺父母, 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王筱君(2012)。女性國中教師工作壓力, 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研究 ---以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王鈺舒(2014)。台灣青少年解釋型態,憂鬱及心理健康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高雄市。

王維君(2009)。國中生生活壓力與其偶像崇拜之研究-以苗栗縣國中學 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 學系,台北市。

王蓁蓁(1999)。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6)。青少年自殺防治。取自:

http://tspc.tw/tspc/upload/tbepaper/20160328180718_file1.pdf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6)。2016年青少年睡眠大調查。取自:

http://www.tssm.org.tw/file/1483682380.pdf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7)。2017台灣常見睡眠問題盛行率的變化趨勢:

一個十年的橫斷性重覆調查。取自:

http://www.tssm.org.tw/file/1494489550.pdf 生命教育資訊網(2009)。什麼是憂鬱症?。取自

http://life.cpshs.hcc.edu.tw/files/13-1003-1405.php?Lang=zh-tw 伍淑玉(2015)。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

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朱崇信(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之相關因素探究:家庭經濟壓力與社 會支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 市。

行政院主計處(2016)。104 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取自:

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39937&ctNode=3307&mp=1 吳明穎(2007)。青少年的分離-個體化、與父母依附及其對人際互動、

憂鬱的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桃園市。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爲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 報,(29),25-49。

吳麗娟、陳淑芬(2006)。國中生獨處能力與主觀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 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85-104。

呂岳霖(2004)。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巨流圖書公司。台北。四版。48-50。

林立寧、張妍怡、何曉旭、李蘭(2012)。青少年之睡眠問題。臺灣醫 學,16(1),72-83。

林杏真(2001)。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 其關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雙親教養態度、家庭功能與青少年 憂鬱傾向關係探討。臨床心理學刊,3(1),35-45。

邰啟揚(2017)。幸福心理學:心理學家談自我減壓。崧博出版事業有 限公司 。

洪辰諭、 陳麗華。(2012)。青少女睡眠時間、身體質量指數與憂鬱症 狀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7),21-28。

洪穎晨(2014)。新北市高中職生休閒參與、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相關因 素調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