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憂鬱程度的意涵及其測量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全球共有 3 億多人罹患憂鬱症,約佔 4% (WHO, 2017)。美國青少年憂鬱症盛行率為 0.4%至 8.3%之間,輕鬱 症(dysthymic disorder)的點盛行率為 1.6%到 8.0%,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終生盛行率約 15%至 20%(Birmaher el al., 1996)。

國內國高中學生約有一至兩成有憂鬱症狀,其中約有四分之一會長期 慢性發展成為精神疾病患者(王建楠、吳重達,2003)

。2010年在台灣針

對青少年族群調查發現19.8%的青少年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

(董氏基金會,2010)。

憂鬱症的社會認知理論主要圍繞兩個主題展開:主要生活事件,如失 去親人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事件、憂鬱症患者的特別心理認知狀態,

及學習無助模式(Folkman & Lazarus, 1986)。憂鬱的發生可能很突然,也 可能是日常生活的累積,教育現場工作者必須更加細心注意到學生的改 變,以及早發現提供協助。

教育部定義「憂鬱」是一種情緒狀態,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有高低的起 伏。通常憂鬱的表現,包含五大層面,分別是情緒、動機、思考、動作、

生理等層面(生命教育資訊網,2009)。青春期被伽路得.必勒(Charlotte Buhler)稱為消極反抗期,可能出現渴望獨處、厭惡工作、協調欠佳、厭

煩、不安、反抗權威、對社會敵對態度,故意引起爭論、麻煩(胡海國,

1971)。

負向情緒是憂慮與憂鬱的共同致病機制,負向情緒包括沮喪、生氣、

罪惡感、恐懼、緊張、敵意、害怕及悲傷等,經歷負向情緒的人對自己、

外界事物及他人容易產生負向的看法及評估,因此在社會適應、人際關 係及自我成長方面容易面臨問題(葉在庭,2003)。

Petersen et al.(1993)列舉三種用以評估及分類青少年憂鬱病理學:

(一)憂鬱情緒(depressed mood):憂鬱情緒可能在失去重要的關係或重 要任務失敗情況下產生,常出現悲傷及沮喪,偶會搭配恐懼、內疚、憤 怒及厭惡等其他負面情緒,它們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並導致焦慮及社 交退縮。

(二)憂鬱症候群(depressive syndromes):指焦慮、憂鬱的綜合特徵,例 如哭泣、感到孤獨、否定自我價值、恐懼、內疚、多疑。

(三)臨床憂鬱症(clinical depression):臨床上將憂鬱視為一種疾病,精 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V, DSM-IV)定義憂鬱症:在兩周的時間內,有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 趣兩者之一,同時出現下列九個症狀五項以上,且之前沒有這些症狀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九項憂鬱症狀包括:情緒低落、

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體重下降或上升、嗜睡或失眠、動作遲緩、容易

疲倦或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經常想到死亡。

青少年時期的憂鬱問題常被忽略的兩大因素:1.此時遭遇的困難不被 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2.認為青少年會自行克服問題而未處理(Petersen el al, 1993)。故先前鮮少正視青少年憂鬱的議題,但近年來發現,憂鬱症 除了造成情緒低落、行動力減退外,還可能導致自殺。

不同青春期狀態的青少年,在重鬱症的終生盛行率上有顯著不同,

發育階段後期的男孩及發育階段早期的女孩重鬱症終生盛行率較高(楊 浩然,2002)。在憂鬱症發作期間,會頻繁出現學校表現低落及人際關 係障礙;自殺,殺人意圖,吸菸以及酒精濫用的風險增加。自 1950 年起,

隨著憂鬱症增加自殺的比例增加了四倍(Birmaher el al., 1996)。

青少年族群(15-24歲)歷年十大死因資料顯示,自殺從2003年起由 第三名上升至第二名,2015年全國青少年自殺未遂通報為 4389人次,而 女性被通報者為男性的1.94倍。若以自殺原因而言,青少年首要困擾為「感 情因素」佔36.4%,其次為「家庭成員問題」佔17.8%,第三為「憂鬱傾 向、罹患憂鬱症」佔10.0%(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2016)。

而憂鬱症通常不是單獨出現。40%至70%的憂鬱症兒童和青少年同 時罹患其他精神疾病,包含焦慮症、破壞性行為障礙、ADHD,60%合併

出現人格障礙,如邊緣型人格障礙,具有合併症者自殺率更高,且社交 表現更差(Birmaher el al., 1996)。

國中生憂鬱是近年來校園相當關注的議題,十二年國教強調適性揚 才、成就每一個孩子,希望能使學生減輕壓力,並營造適合的環境讓其 學習成長。研究顯示運動對輕度中度憂鬱症病人有不錯的效果,簡單的

運動及散布可以有效轉移憂鬱症患者的注意力,振奮精神、提升體適能 且於活動中增加與人相處建立互動關係(王建楠、吳重達,2003)。

校園內也投入大量輔導人力,也藉由導師、任課教師、輔導室等各 方的資源關注學生的狀態,希望及早發現有學習、情緒困擾的學生並給 予適當輔導協助。

二、憂鬱程度的測量

國內針對憂鬱程度進行探討的研究通常使用常使用的測量方式為:

臺灣人憂鬱症量表、董氏基金會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貝克憂鬱 量表、美國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等。

(一)臺灣人憂鬱症量表

臺灣人憂鬱症量表(Taiwanese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TDQ)適用於 18歲以上的成年人,是針對東方人的憂鬱狀態來設計的問卷,是具有本 土性質的憂鬱症自填式篩選問卷,共18題,依發生頻率採likert四點量表

分別計0~3分,得分愈高表示憂鬱傾向愈高(王筱君,2011)。

(二)董氏基金會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

董氏基金會在 2002 年編製「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適用年 齡為 13-18 歲青少年,為許文耀等人參考 Feighner、Weinberg、

Spitzer-RDC、DSM-III-R 提出的兒少憂鬱症標準中的症狀後,選出其中 符合台灣青少年主要的憂鬱症狀後編製,經學者專家及董氏基金會審核 修編,分為情緒、認知、行為、生理等四類別。共 20 題,答案分為是、

否,分別計為 1、0 分,得分愈高表示憂鬱情緒愈嚴重(許文耀等,

2002)。

(三)美國流行病學中心憂鬱研究量表

美國流行病學中心憂鬱研究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CES-D)是Radloof於1977年設計,中文版為鄭泰安教授1985年 所翻譯。國外研究發現CES-D在不同文化及年齡層均有良好的敏感度及 特異度,在美國廣泛使用於實務界及各年齡層憂鬱傾向之研究;國內研 究不管對成年人及青少年均有良好信效度,也常用於青少年的憂鬱傾向 研究(楊浩然,2002;郭靜靜,2003)。其包含六項憂鬱症狀:1.憂鬱心 情 2.罪惡感與無價值感 3.無助感與無希望感 4.心理動力遲緩 5.食慾降 低 6.睡眠問題。量表共20題,作答採likert四點量表,依發生頻率低到高 分別計0~3分,得分愈高表示憂鬱傾向愈高,得分高於16分者表示有憂鬱

傾向。

(四)青少年憂鬱量表

黃君瑜與許文耀於2003年設計,並請臨床專業人員、憂鬱症少年枝 老師及家長協助修正,適用對象為13-18歲青少年,用以篩選高憂鬱傾向 之青少年。共31題,答案分為是、否,分別計1、0分,得分愈高表示憂 鬱情緒愈嚴重(黃君瑜、許文耀,2003)。

(五)貝克憂鬱量表

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為Beck於1967年根據 書中對憂鬱定義的21個症狀發展而成,適用對象為13-80歲,中文版為陳 欣宜於2000年翻譯,作答採likert四點量表,依程度不同分別計0~3分,通 常以8~14分為憂鬱傾向之界定標準。Kovacs & Beck於1977年根據貝克憂 鬱量表改編,設計適用年齡7-17歲的兒童憂鬱量表(CDI) (引自郭靜靜,

2003;王毓吟,2007)。

本研究以新北市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考量國內外使用普遍性及題 目包含層面,選定流行病學中心憂鬱研究量表CES-D為研究工具,並經 鄭泰安授權同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