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憂鬱程度相關因素之探討

與憂鬱程度相關的因素經文獻探討可分為性別、年級、自覺健康狀 況、家庭社經地位、生活壓力及睡眠品質,分述如下:

一、性別

在全球三億多罹患憂鬱症人口中,女性的罹患憂鬱症機率較大(WHO, 2017)。青少女重鬱症終生盛行率憂鬱症大約是男性的兩倍,與成年比例 相近,可能原因為女性青春期變化、認知及社會文化因素(Birmaher el al., 1996);或女性特有的情緒障礙,包括經期前情緒障礙症、週產期憂鬱症 及更年期情緒障礙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2015)。

憂鬱症的高危險群為女性、失業、單身、低社經地位、以及身體健康 不佳的人(鄭泰安,2013)。國內無論是針對大學生、高中職學生、國 中生的研究均顯示女性的憂鬱狀況顯著高於男性(楊浩然,2002;朱崇 信,2005;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董氏基金會,2012;葉蓁、

李思賢,2013;王鈺舒,2014)。

二、年級

盧怡任、黃正鵠(2004)針對國中學生調查其憂鬱情緒狀態發現國中 八年級學生憂鬱情緒顯著高於九年級學生,可能原因為八年級初感受到

升學壓力,而九年級學生已漸漸適應壓力。也有研究認為年級並不影響 國中生的憂鬱程度(施雅薇,2004)。

三、自覺健康狀況

研究顯示過去有精神病史對於憂鬱程度有顯著預測效果(楊浩然,

2002),而目前有存在疾病狀況的人顯著有較高的憂鬱程度(張彩秀,

2008),故生理狀態可能影響其心理狀況,自覺健康狀況不佳而有較高的 憂鬱程度。

四、家庭社經地位

國內研究發現,主觀經濟壓力愈高(張彩秀,2008;朱崇信,2005)、

家庭社經地位愈低(朱崇信,2005)的青少年愈憂鬱;而低社經地位對 憂鬱症狀預測有顯著效果(楊浩然,2002)。也有研究持不同意見,認為 家庭社經地位不同並不會造成憂鬱情緒的差異(王毓吟,2007)。

五、生活壓力

有 60%至 70%憂鬱症患者表示在輕鬱症發作的前一年,曾經歷過一 次或多次相當嚴重的壓力性生活事件,而在青少年研究中若出現壓力事 件如父母離婚,親人離世,目睹自殺,將有三倍以上比例會出現憂鬱症 (Birmaher el al., 1996)。

國內研究發現在高中高職階段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具有顯著的正相 關(郭靜靜,2003;洪穎晨,2014),生活壓力對中學生的憂鬱症狀具 有顯著的預測力,能解釋高達21.4-22.7%的變異量(高民凱、林清文,

2000;伍淑玉,2015)。

國中生生活壓力愈大時,其出現各種生理症狀、睡眠困擾、社會功能 障礙及焦慮憂鬱的身心問題會愈多,並且可能因壓力產生的負向情緒,

進而出現自我否定而引發憂鬱(何茉如,2000;

吳麗娟、陳淑芬,2006)。

董氏基金會 2011 年針對五都 12-18 歲國、高中青少年進行憂鬱情緒 測量,發現新北市的受測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要尋求協助的比例最高,

佔 22.3%,而壓力源前三名分別是「課業、考試成績不佳」、「父母對自 己的期待」、「人際關係」(董氏基金會,2011),分別敘述如下:

(一)學業壓力

學業成就低落及主觀對學業表現非常不滿意者有較高的憂鬱情緒

(楊浩然,2002;王毓吟,2007;董氏基金會,2011);若教師以強迫手 段進行管教,學生憂鬱情緒愈高(王毓吟,2007);居住於城市地區的國 中生易有較高憂鬱情緒(王毓吟,2007),可能原因為城市學校有較大的 學業壓力。

(二)家庭壓力

家庭關係對於憂鬱有很大的影響力,研究發現家庭壓力愈大者憂鬱傾

向愈大(王筱君,2011);家庭氣氛愈差、父母支持度愈低,其憂鬱情 緒及表現愈多(朱崇信,2005;吳明穎,2007);而家庭衝突較多的兒童 憂鬱症復發率比家庭衝突較少者高(Birmaher el al., 1996)。

父母管教態度也有相當影響,若開明權威型,子女較不易有憂鬱情緒 產生(王毓吟,2007),然而父母對子女行為的掌握監控程度愈高青少年 憂鬱程度愈大(葉蓁、李思賢,2013),相似的,獨生子女也出現憂鬱情 緒傾向比例較高的狀態(董氏基金會,2002)。顯示父母的支持可減少 青少年的憂鬱情緒,但若父母過度緊迫盯人則反而可能會導致青少年心 理壓力而憂鬱。

在家庭型態方面發現,單親家庭的學生易有憂鬱情緒(葉蓁、李思賢,

2013;王毓吟,2007);父母離異,有嚴重憂鬱情緒且須專業協助者佔31.9%

(董氏基金會,2002)。且研究發現大家庭學生比小家庭學生易有憂鬱 情緒(葉蓁、李思賢,2013),可能因素為單親、家庭衝突較高和家庭 獨立性不足等因素造成整體家庭功能下降,在家庭中得不到支持而使青 少年有憂鬱的情形(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

(三)人際壓力

同儕關係對於憂鬱有很大的影響力,朋友支持程度可有效預測憂鬱 程度(楊浩然,2002),喜愛自己的學校及同學、人際互動愈好,憂鬱表 現會愈少(吳明穎,2007;葉蓁、李思賢,2013)。高中職生結交偏差

同儕(如:抽菸、喝酒、偷東西)對憂鬱程度有顯著差異,憂鬱程度會 提升(葉蓁、李思賢,2013)。

六、睡眠品質

失眠是憂鬱症的常見症狀(鄭泰安,2013)。針對特殊疾病的病患也 發現有相同結果,肝癌病患睡眠障礙和憂鬱間呈現統計上顯著正相關(黃 采薇、林佳靜,2009)。在醫療現場面對憂鬱病患或是憂鬱共病失眠個案 時,針對個案失眠症狀進行治療,可以改善憂鬱症狀並且有助於預防憂 鬱症的復發(蕭帆琦、詹雅,2014)。

國內針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每日睡眠不足7-8小時者憂鬱比率較高

(張彩秀,2008),且青少女每日睡眠時間與憂鬱症狀分數呈顯著的負相 關,即睡眠時間愈少其憂鬱症狀愈多(洪辰諭、陳麗華,2012)。顯示 睡眠有相當關鍵影響著研究對象情緒甚至是憂鬱症狀。

睡眠障礙為憂鬱症最常見且顯著症狀,90%的憂鬱個案有睡眠障礙,

如失眠、不容易入睡、睡眠不足等問題,而睡眠障礙相當容易引發躁鬱 症(Riemann, Berger, Voderholzer, 2001)。失眠不僅僅是憂鬱的附屬症狀,

更是憂鬱初發的重要預測因子,研究顯示失眠可以顯著預測重鬱症,而 憂鬱與失眠應為雙向關係,且失眠可能先於憂鬱疾病的發生(蕭帆琦、

詹雅,2014)。

文獻整理與憂鬱程度相關的因素中,本研究認為性別、年級、自覺健 康狀況、家庭社經地位、生活壓力及睡眠品質可對憂鬱程度造成顯著差 異,推測女學生、九年級學生、自覺健康狀況較差者、低家庭社經地位 者、生活壓力較大者、睡眠品質較差者會出現較高之憂鬱程度。

綜合歸納上述的文獻發現,生活壓力對睡眠品質可能造成影響,生活 壓力及睡眠品質也與憂鬱程度有關。本研究以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 討其生活壓力、睡眠品質與憂鬱程度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