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問題的發現與原因的探究都只是改善問題的第一個步驟 。蒐集、統整、分析 資料,而沒有實際做任何改善的教學策略,並不代表這些資料是沒有意義的。實 際的施測,只是確認學生問題所在的其中一個途徑,訪談紀錄也是,光是判讀施 測結果,而未藉由訪談確認學生內心的想法 ,其實並不客觀。

大部分中年級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不若高年級學生來得純熟,所以在有時間 限制的氛圍之下,可能難以用文字完整表達真正的意思 ,故需要配合訪談。

綜合上述,研究者在此就得到的研究結果,對語文聆聽能力的養成、研究的 實施、以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議。

壹、教學上的建議

一、使學生「注意」聆聽

聆聽者如何記憶、記憶數量的多少、選擇記憶的內容都是和「聆聽記憶」相 關的範疇。研究者進行本研究的動機之一,即是學生的專注力不足。本研究發現,

當學生「注意」到訊息的存在,並開始聆聽,便能夠完整記憶聆聽的內容,因此,

若能使學生能「注意」並融入說話的情境,將接收到的訊息與自身的先備知識產 生連結、回憶,學生也不會那麼容易出現「聽過就忘」的情形,對於學生的學習 成效也會有相對的幫助。

二、實施口語訓練

研究者根據第四章的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的辨誤歷程和結果產生問題,與學 生錯誤的習慣用語有關,這些習慣用語即是學生平時使用的口語;如果口語產生 錯誤卻沒有立即修正,錯誤的用法繼續沿用而成為習慣,習慣聽錯誤的說話、習 慣使用錯誤的口語,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語法校正能力,對於閱讀和寫作都可能 產生負面的影響。「聆聽」是最初接收訊息的方式,也是學習的第一步,教師若 能在課程中實施聆聽口語訓練性的聆聽教學,將有助於學生的辨誤歷程及校正能 力。

三、培養「聆聽理解」能力,由「互動」做起

本研究發現學生能夠順利進行 「聆聽記憶」和「聆聽辨誤」,卻不見得理解 聆聽的內容,這是因為在一般教學現場中,大多是教師講述、學生聽講,學生在 接收知識的同時,有些可能很快的就能吸收、理解,有些則可能產生疑惑、模糊 不清的概念,甚至是完全聽不懂。

教師必須觀察學生聽講時的情況和態度,並藉由課堂上的隨機提問,以了解 學生是否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涵義 ;更積極的方法,便是藉由互動式活動的設 計,幫助學生不斷的釐清、思考,使接收的訊息內化為可供運用的知識,下次再

接收到同樣或類似的訊息,在「聽」的同時即可「理解」其意義,即是達到真正 的「聆聽理解」。而這種「問與答」推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能夠記住、理解對 方說話的內容,才能夠有所回應,「對話」才能夠成立,因此「聆聽理解」能力 的養成,不管是對於學習或是人際發展 ,都是相當重要的。

貳、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對於研究對象的選擇和人數的建議

如前所述,問題的發現與原因的探究都只是改善問題的第一個步驟 。本研究 所選擇的研究對象為中年級學 童,在口語表達、文字書寫方面,都未臻成熟。若 能以高年級學童為對象,進行相關研究與訪談,應能蒐集更多的語料以供研究分 析之用。另外,本研究中的取樣較少,期待能在後續研究當中增加研究對象的數 量,並藉此求得更普遍的語文聆聽辨誤歷程的現象 。

二、建議增加每一次施測的間隔時間

研究者的施測間隔約一週,仍難以避免每一次施測效果互相影響,因為,少 數程度極好的學生,可藉由每週一次的施測中,發現題目編制的類型,而所蒐集 到的施測的作答和訪談結果就會過於類似,故研究者建議往後進行類似研究時,

可以考慮將每一次施測的間隔時間增加。

三、同一題目複誦的間隔時間可加以斟酌

在本研究中,施測時每一個題目複誦的間隔約 30 秒,研究者一開始的考量

是為了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可以反應以及思考,但如此一來,過長的等待時間,亦 可能影響到其他聽不清楚而心中產生焦慮、緊張情緒的學生,進而干擾到其作答 的結果。故建議在未來進行後續研究時,可再加以測試、斟酌題目複誦的時間。

四、對於題目編製的建議

研究者認為能夠以語文聆聽學習問題的探究為基礎,針對問題,進行實際的 行動研究,以幫助教學現場問題的改善;本研究的施測題目包括因果複句、轉折 複句、條件複句三種類型,建議在未來的後續研究中 ,加入不同類型的複句。

再者,根據本研究的施測結果,發現部分題目出現的答案不止一個,也就是 缺乏錯誤類型的針對性,建議在題目的審查和修正方面,應先實施多次的試探性 測驗,以避免類似問題再度發生 。

另外,本研究發現,學生作答時經常出現「同音詞」干擾的現象,因此,未 來在施測題目的編製上,應盡量避免此種情形的發生 。

最後,本研究的施測工具以複句為材料 ,缺乏完整的「語境」,因此,未來 建議以段落或篇章為工具,因為學生語文聆聽能力的改善,是為了使「說話」、「閱 讀」、「寫作」能力的根基更穩固,因此,以篇章或短文為聆聽教材或聆聽測驗工 具,改善學生語文聆聽能力,以落實聽、說、讀、寫合一的語文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林沛穎、林昱成(2006)。從認知科學談身心障礙聽覺理解困難之兒童與青少年 。 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267-284。

林沛穎、林昱成(2007)。從大腦的生理機制談聽覺理解困難 。特殊教育季刊,

105,22-29。

陳美芳(1999)。國語文低成就學童口語理解能力的發展。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17,189-204。

黃繼仁、周立勳、甄曉蘭(2001)。國小教師國語教學信念集相關因素之調查研 究。教育研究集刊,47,107-132。

楊志堅、蘇啟明、沈文娟(2006)。學童早期口語理解能力之檢測 。師大學報,

51(1),213-232。

鄭靜宜(2010)。如何增進學生的口語溝通的能力 。特教叢書,40,1-91。

沈文娟(2002)。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理解能力之表現情形及相關研究 (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曉鳳(2008)。初級量詞活動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吳明倩(2008)。國民小學國語文聆聽能力測驗編製與分析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怡伶(2008)。國小低年級學童病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臺東縣。

李錦芬(2007)。朗讀在國小語文教學上的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徐永能(2006)。靜思語融入國小作文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素如(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聆聽理解能力與 公因數公倍數之數學成就相關 情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雅婷(2008)。國小學童寓言故事聆聽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炳煥(2008)。輸出性聆聽策略教學對提升高年級學童聆聽能力之研究 ──

以教師讀報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芬香(2008)。國小高年級國語課程實施聆聽策略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概念構圖 做筆記為教學主要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粘惠如(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中文聲韻覺識能力之探究~以台中縣 海線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曾雅文(2004)。國中學生作文病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高雄市。

蔡婉君(2006)。兩岸現行小學國語文課程綱要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振民(2012)。國小一到三年級學童口語及書寫敘事的句型發展與比較 (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語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 。http://teach.eje.

edu.tw/9CC/fields/2003/language -source.php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二版)。臺北:五南文化。

田小琳、程祥徽(1992)。現代漢語(最新訂正版)。臺北:書林。

石國鈺(2009)。現行國小語文教育的缺失與改善途 徑。臺北:秀威資訊。

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2000)。思維與語言(李維)。臺北:昭明。(1961)

何三本(2009)。現行國小語文教育的缺失與改善途 徑。臺北:秀威資訊。

何永清(1987)。國語語法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何永清(2001)。文法與修辭上(初版二刷)。臺北:三民書局。

邢福義(1996)。漢語複句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

李麗娜(2008)。解除寫作的夢魘—小學生作文病句的診斷與補救途 徑。臺北市:

秀威資訊科技。

呂淑湘(1987)。呂淑湘論語文教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金錫謨(1995)。語病求醫。北京:書目文獻。

林寶貴(1991)。語言發展與矯治專題研究 。高雄:復文圖書。

林寶貴、黃瑞珍 (1997)。兒童書寫語言發展指標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

邱燮友、張學波、田博元、張文彬、馬森、李建崑(2008)。國學常識(二版五 刷)。臺北:東大。

許世瑛(1990)。中國文文法講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許菱祥(1965)。中文文法(2006 年再版)。臺北:宏揚圖書有限公司。

馬行誼(2011)。聆聽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洪葉文化。

陳銘磻(2009)。作文最常見的病句。臺北:紅番薯文化。

陳銘磻(2009)。作文最常用錯的詞。臺北:紅番薯文化。

陳銘磻(2009)。作文最常寫錯的字。臺北:紅番薯文化。

周惠貞、戴興海(1995)。正確修改病句。新北市:人類文化。

孫全洲、劉蘭英(1998)。語法與修辭(三版)。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程美珍主編(2010)。漢語病句辨析 900 例。臺北:新學林。

黄六平(2000)。漢語文言語法綱要(修訂版)。臺北:華正書局。

黄六平(2000)。漢語文言語法綱要(修訂版)。臺北:華正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