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為個案研究法,在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方面,則採取 訪談法和文件分析法。以下就個案研究法的內涵以及步驟,說明本研究的實施程 序。

壹、個案研究法的內涵

個案研究(case study)可採用各種方法收集完整資料 ,在一個或多個個案 中特定的情境脈絡下,瞭解、分析歸納、解釋描述、以解決或改善情境和現象間 複雜的難題(王根瓊、沈芳汶、彭文珊、龔世芬,2009)。本研究中所指的「個 案研究」類型則屬於整合型個案研究(collective case study),目的在於鎖定一個 團體為研究對象並加以探討,藉以了解這個團體中所有學童在語文聆聽方面的現 象為何。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施測 、教室觀察紀錄,以及訪談。

雖然研究者事先並不知道這些學童間是否具有共通點或差異性,然而研究者 相信透過這些學童可以加深對於研究問題的瞭解,並進一步成為後續研究的參考 資料。

貳、實施程序

一、確定目標:以國小中年級學童語文聆聽辨誤能力作為研究主題 。

二、決定資料蒐集的方法:配合個案研究法,對象鎖定在研究者任教班級;並 以聆聽辨誤施測卷、教室觀察紀錄、訪談逐字稿為資料的主要來源。研究者事先 擬定施測時間表,並依日期分次施測。

表 3-1

正式施測時間表

序別 日期 時間 聆聽教材 備註

1 102.04.19 上午 08:10~08:40 聆聽辨誤測驗(一) 自編

2 102.04.26 上午 08:10~08:40 聆聽辨誤測驗(二) 自編

3 102.05.03 上午 08:10~08:40 聆聽辨誤測驗(三) 自編

4 102.05.10 上午 08:10~08:40 聆聽辨誤測驗(四) 自編

5 102.05.17 上午 08:10~08:40 聆聽辨誤測驗(五) 自編

6 102.05.24 上午 08:10~08:40 聆聽辨誤測驗(六) 自編

三、資料的編碼:就學生的施測卷、訪談逐字稿編碼。

四、分析、探討編碼後的資料,並加以歸類。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聆聽辨誤施測、教室觀察紀錄和訪談紀錄等所獲得的書面 資料,進行整理、編碼,並且進一步了解這些資料經過統整、分析、歸納後,和 研究者所提出的研究問題的關聯為何,以及對於研究問題的解決,是否有一定程 度上的助益。

參、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聆聽辨誤施測卷 、教室觀察記錄、訪談記錄。以下介紹各項 研究工具的內容。

一、聆聽辨誤測驗

施測時使用的工具有聆聽辨誤施測卷和錄音檔。以下分別介紹施測卷內容 、 題目的編製和聲音檔的錄製 。

(一)聆聽辨誤施測卷內容,舉例如下:

表 3-2

表 3-2

表 3-3

複句聆聽辨誤的施測題數,為每一句型五題,每次十五題,共計施測六次,

共九十題。

施測題目的編製,要考慮到研究對象的文化、知識背景,基於研究對象的年 齡和語文能力基礎,因此以其學習過的國語文課程內容為施測題目之主要來源 , 在信度方面,則參酌專家意見,專家涵蓋對象包括於小學任教之資深國語教師 、 擁有國語文領域相關系所學歷,並有資深教學經驗之教師,以及曾參加國語文相 關競賽獲獎,且國語文教學資歷豐富之國小教師。研究者蒐集專家意見,對施測 題目再度檢視與修正,接著再進行施測。

(三)施測題目聲音檔

研究者事先將施測題目錄製成聲音檔,於施測播放,每個題目播放三次,每 次間隔為 30 秒,每個題目間隔約一分鐘,使學生能盡量完整抄寫句子 。

二、教室觀察記錄:

內容包括觀察時間、地點、環境、施測過程、學生反應,以及研究者的省思。

學生作答時也會受到週遭人、事、物的影響,所以為了盡量蒐集相關資訊,在學 生當天開始作答前,研究者便須開始紀錄。

三、訪談紀錄:

採立意取樣的方式,視學生答題狀況而從中選擇訪談對象。訪談問題主要 包含:學生是否理解句子的意思、請學生試解釋自己寫下的答案、學生何時辨別 出錯誤(聆聽時、抄寫時、或是抄寫後再審視句子時 ),其餘問題則彈性使用於 訪談中,並盡可能詳實紀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