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肆、 取材偏重於社會方面的生活情境

教科書中的問題情境雖然多樣,但多集中於社會方面的情境,如「消費」、出售、

生產、分裝等。相較之下,自然方面的素材較少出現在問題情境中,此方面的題材多出 現於生活元素方面的問題類型。由問題取材的情境分析,了解教科書生活化的連結偏重 於社會方面的情境。

第二節 建議

基於本研究有關教科書問題情境生活化內涵各項研究發現,研究者分別對教科書編 輯者、教師及後續研究者提出數方面建議。

壹、 教科書編寫的建議

一、 情境真實性方面

(一) 調配問題情境真實性與擬真實的比例

從研究中結果得知,真實生活情境的比例較擬真實生活情境的比例少,雖然,擬真 實生活情境也具有其功能,如有利於學習者聚焦於數學概念的學習、培養其抽象思考的 能力等,但是就國小階段的學生而言,不當修整或不自然的擬真實生活情境,容易使問 題情境與生活情境脫節,使得教科書中的問題情境,難以連結或反映生活中的情境。因 此,教科書編輯者在修整問題情境時應多留意情境的合理性、自然性,避免過多或不當

的修整,使得生活情境失去其原來的樣貌。

(二) 留意佈題的設計,避免拉大問題情境與真實生活情境的距離

問題情境不當的修整,容易拉大問題情境與真實生活情境的距離,使學習者忽略現 實生活情境中的真實樣貌。因此,教科書編輯者須多留意取材的方向與問題情境的設 計,避免不當佈題影響學習者的思考,如提問虛擬、素材與問題所提供數量的搭配、問 題情境鋪陳簡化等。針對各項導致問題偏向虛擬的因素,研究者提出數點教科書編輯上 的建議。

1. 素材與問題所提供數量的搭配方面

教科書編輯者應留意所選取的素材,在生活情境中,所使用的計數方式為具體量亦 或為估算值,避免將具體量搭配不易計數的素材,並減少使用過於理想化的數量,如「整 十」或「整百」。問題情境應儘量多取材自生活中的事件,避免片段擷取生活中的素材,

再依教學目標,搭配上偏離生活情境的數量。

2. 提問虛擬方面

教科書編輯者佈題時,應選擇合適呈現數學概念的生活問題,並組織問題情境呈 現的形式。而非以數學概念為主題,將生活情境視為包裝的客體,以數學概念主導提 問的形式與方向。如此,反客為主的編輯方式,將可能導致問題徒具生活情境的面貌,

而無法真實呈現生活問題的缺憾。

3. 問題情境鋪陳簡化方面

情境鋪陳簡化的問題方面,教科書編輯者應留意問題情境的縱向發展,學習者初次 接觸某一情境時,可採用簡化的方式鋪陳,隨著學習者年齡增長,問題情境應呈現更多 樣及更為貼近真實生活情境的面貌。而面對某些不易充分掌握的生活問題,如分期付款

的利息問題,可於該例題旁說明在真實生活情境中應考慮的相關因素。

二、 取材方面

(一) 留意取材面向的多樣性

雖然教科書中的生活取材多樣,但取材面向多集中於社會場域,僅少部分為自然場 域。因此,取材的面向可以多留意不同領域的生活情境,多給學習者一些不同的刺激,

以擴充學習者的視野。

(二) 加強取材的深度

教科書的取材類型具有多樣化的特性,但是多屬表層生活事物的連結,較少完整的 呈現生活情境,使得學習者所接觸的問題類型,多為表層事物的連結。因此,除了取材 源自生活情境外,在連結深度方面也應多加留意,相同情境,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如 轉換學習者在問題情境中所面臨的角色,或採用不同的問題層次,同樣是「消費」的問 題,對於年紀較大的學習者,可以多呈現較為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習者從不同角度覺察 生活中情境。

貳、 教師教學與教科書選取的建議

此部份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供教師教學及選取教科書時的數點建議。

一、 教師教學方面

(一)省視教科書佈題情境的合理性

教師必須培養省視的能力,分析教科書中的問題情境是否合理。問題中的情境在真 實生活中,是否存在某些不當或不合理之處。教師若具有省視的能力,教學前,便可預 先過濾教科書中不合宜的情境,避免教科書中不佳的情境影響學習者的連結及不當的模 仿。

(二)配合學生生活經驗,提供合適的生活佈題

教師站在教學的第一線,對於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背景最為清楚,因此教師可隨 時於課堂中,配合教材提供合適的生活化佈題,如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問題情境、屬於 班級學生共同經驗或面對的問題等,彌補教科書無法全盤兼顧各式學生生活經驗的缺 憾。

(三)引導學習者思考教科書中情境的合理性

對於年紀較大的學習者,教師也可視其能力,適時地引導學習者思考教科書中的情 境,培養其檢視的能力,讓學習者了解教科書中問題的呈現與生活中真實的問題間,所 存在的差異,及面對生活中類似問題時尚需考量的其他要素等。

(四)提供較多元、豐富的生活情境

針對某些教科書中問題情境的簡化、取材面向單一等問題,教師應提供較為多樣的 問題情境,擴大學生的視野。在取材類型方面,雖然各版本取材類型多樣,但是多為生 活元素、生活事件層面,其他生活層面的深度仍舊有待加強。因此,教師可多留意教科 書中問題情境取材的角度與深度,適時增添不同角度與層次的問題情境,豐富及加深學 習者的生活經驗。

整體而言,教師應避免完全依賴教科書所呈現的教材,而須具備省思與佈題的能 力。面對教科書所呈現的例題,教師應多留意思考,該例題是否為生活中所存在之真實 問題,亦或為虛擬不真實的問題。面對虛擬不真實的問題,教師應搭配學習者的生活經 驗與生活環境自行佈題,避免教科書中不當的佈題,影響學習者的思維。

二、 教科書選取方面

(一)省視教科書佈題情境的合理性

選取教科書時,教師必須檢視及分析教科書中的問題情境是否合理。問題中的情境 在真實生活中,是否存在某些不當或不合理等。教科書中若存有過多不合理之情境,可 能影響學生連結教科書問題與生活問題的情形,因此,選取教材時,應留意問題呈現方 式,是否貼近生活情境,亦或悖離真實的生活,避免教科書中過多不當的佈題形式,影 響學習者面對真實生活問題時的思維與解題。

(二)教科書教材的設計應兼具廣度與深度

教師選取教科書時,應留意教科書中,所佈題情境的廣度與深度。廣度部分,需留 意教科書素材的選取,是否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深度部份,則留意各冊問題情境之呈現,

是否隨著學習者年紀增長而逐漸加深,提供不同層次的問題情境,如生活統整類型的問 題。

參、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此部份針對後續對於此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提出一些研究方面的建議,包含研究 對象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

(一) 調整研究領域

本研究以數學領域的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未來可研究其他領域的生活化內涵,進而 了解、比較不同領域間,生活化內涵之相似度、涵蓋面向等。

(二) 調整研究範圍

本研究僅以數學領域五大主題中的「數與運算」中的全數教材為範圍,未來,之研

究可考慮轉換成其他內容主題,如「圖形與空間」、「統計與機率」或「代數」。進一步 分析比較,不同主題所蘊含的生活化內涵是否存有差異。亦或調整以分數、小數等教材 作為範圍進行探究。

(三) 調整研究分析對象

針對生活化這個議題,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教科書,未來可考慮調整研究的對象,

如轉換為教師課堂的佈題內容,從課室觀察中,分析教師的佈題是否生活化,是否貼近 學習者的生活經驗。亦或研究教科書編輯者的生活化概念,藉由訪談教科書編輯者,了 解其對於數學生活化的概念、想法以及生活情境佈題的構思歷程等,再對照教科書中的 問題情境,從中研究編輯者理念與教科書內容兩者之對應關係。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進行探究,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加入訪談法,訪談對象可為教科 書編輯者、學習者等。訪談教科書編輯者,可以進一步了解問題情境佈題的過程,進而 對照各家出版社編輯者,對於數學生活化所持有的概念或想法。對不同年齡層的學習者 進行訪談,則可以了解不同年齡層學習者的生活經驗與型態,以作為生活化問題設計或 編排的參考。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中國教育部(2002)。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教育部北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新世紀 課程網。2005 年 11 月 13 日,取自 http://www.xsj21.com/maths/index_1.php

孔企平(2004)。近年來國際數學課程改革的若干趨勢。2005 年 9 月 10 日,取自:

http://www.pep.com.cn/200410/ca634490.htm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光彥(2001)。試題情境真實性對數學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臺 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萍霜(1999)。國民小學教科書消費者教育內涵分析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慧蘭(2001)。重複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學校生活世界的邏輯和教育改革,載於:九 年一貫課程與教育改革議題:教育社會學取向的分析(頁 135-159)。高雄:復文。

王慧蘭(2001)。重複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學校生活世界的邏輯和教育改革,載於:九 年一貫課程與教育改革議題:教育社會學取向的分析(頁 135-159)。高雄: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