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九十三學年度,九年一貫暫行綱要版數學領域的教科書,以問 題情境生活化的程度與類型作為研究分析的主軸,選用內容分析作為本研究分析之方 法。本章包含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及研究範圍四個部份。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數學生活化的重要性,由各國課程標準(綱要)均指出數學概念應與生活活動做連 結,可以得知。我國早在 1929 年小學課程暫行標準中,即揭示教學應以助長兒童生活 中關於數量的常識與經驗、養成兒童解決日常生活裡數量問題的實力及訓練兒童日常計 算敏捷與準確的習慣為目標(教育部,1929)。時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數學與生活連 結的概念仍持續受到關注。鍾靜(2002)即指出近來的數學教育發展,重視以學生為中 心、與他人互動的學習方式,並與生活做連結。其中與生活做連結的部份,Ross, McDougall, LeSage, Hogaboam-Gray(2003)指出小學主要的教學改革,應著重與 學生生活經驗的連結。 Cai(2003)也表示數學課程標準的制定,具有連結真實生活問 題與數學概念的趨勢。由上述學者的言論,得知近年來數學教育的發展,持續朝向連結 學生真實的生活發展,足見數學連結生活經驗的重要性。

面對世界教改的潮流,台灣教育與課程也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的制定便是。相較於以往,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雖然在內涵與課程安排上,有了大幅度的 調整,但是暫行綱要中仍清楚地指出「國民教育之學校教育目標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 社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

(教育部,2000:5),在數學領域的課程綱要中,也提到課程的發展應以生活為中心,

配合各階段學生的身心狀態。由上述可以了解,此次所制定的課程綱要仍舊對生活化相 當重視。在其他國家的課程標準(綱要)中也存在此趨勢,如美國(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91)提出數學教育目標之ㄧ為輔導學生發展實際解決生 活中問題之能力,課程儘量採用與實際生活有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問題;

荷蘭情境中的數學(mathematics in context,簡稱,MIC)教材的課程設計以學生為 主體,也強調以生活經驗為學習的重心(孔企平,2004),真實數學教育(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簡稱 RME)也著重在真實的情境中發展數學推理能力,並將 數學實際應用於生活之中(Freudenthal,n.d.);新加坡的數學教育也強調數學知識應用 於生活中的概念,主張要獲得及應用生活中所碰到相關的數學技能與知識(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2001);中國大陸的數學教育則主張數學活動要聯繫學生的生 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中國教育部,2002)。從上述各國相關文獻 中,可以發現數學課程具有貼近現實生活的趨勢,一改過去學科本位的導向,逐漸重視 現實生活的脈動,希望課程能與現實生活連結,讓知識不會流於只是死板與僵化,而能 與現實生活連結,將存於現實中的資訊帶入學習中,也能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

教科書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實現課程綱要的實體,是連結綱要與課程的橋樑。教科書 的編輯以當時所發布的課程綱要做為編輯的主軸、規準,內容應充分體現當時的課程綱 要(標準)。楊美伶(2003)指出教科書編輯時,編輯者首先須解讀課程綱要內容的意 涵,再架構教科書的教材結構,結合編輯者的教學觀轉化為教科書的內容。但對於綱要 的解讀、呈現程度及面向則可能受到編輯者主觀、專業知能等因素的影響。廖經華(2002)

表示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編輯之教科書,比較後發現其具差異性,例如,各出版商依 據學習領域、課程統整理念所規劃之九年一貫課程架構並不相同,因而產生不同之特 色。因此,便有許多針對教科書內容所進行的內容分析研究,以瞭解教科書中所蘊含的 潛在意識、著重面向等,希望藉由研究能發現教科書編輯中一些潛藏的因子,提供給教 師作為選擇教材及出版社編輯教科書時的參考,以增進教科書內容的品質,此乃是研究 者興起以教科書做研究對象的原因。數學教科書的內容發展取向,同樣受到當代教育理 念的影響。課程內容有不同的取向與偏重,黃家鳴(1996)指出:六、七十年代的中小

學數學教科書,大多是以數學概念、專有名詞的意義出發,焦點放在公式、定理、數學 解題等,一些以生活、工作為背景的應用題則是在較為後期才出現,而且佔的比重也不 多,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教科書則多以現實生活出現的情境來引介數學概念。雖然,連 結數學與生活的概念一直受到關注,但是如何將此概念轉化為實體的教材,相關研究並 不多,而針對生活化概念落實於數學教科書所進行的研究,為數亦少,此為研究者研究 此議題的動機之ㄧ。

另一項研究此議題的動機,則是源自於研究者在教學現場的實務經驗。在教學中,

研究者感受到數學文字題情境的設計,似乎影響著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及解題的表現,學 生對於情境中的一些物品名稱,若是平常不常接觸,在閱讀文句時便容易產生阻礙,影 響其思考的流暢性。面對學生所不易了解的問題時,研究者通常會從生活中舉一些經 驗,作為佈題的情境,發現到從學生感覺熟悉的生活情境取材,易於讓學生容易了解文 意、掌握情境,尤其是以班上事物或家庭經驗為佈題設計時,學生的反應更為熱烈,個 個睜大眼睛參與討論。由此,研究者感受到數學文字題的情境,若能貼近學生的生活經 驗,則不僅縮短與數學知識間的距離,同時也較有利於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但在教學 過程中,教學者的時間、精力有限,無法全然地以自身的佈題作為教材,所以若所使用 的數學領域教科書,能夠從學生的生活中取材,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則不僅可以減輕 教師的負擔,對學生學習也具有正向的功能,因為凡熟悉的事物總讓人感到親切,在熟 悉的生活場景中,更易引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從容不迫地探索,有利於引發其 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在研究者接觸教科書數學文字題問題情境的過程中,也發覺到問題情境經常是看似 從生活中取材,但經探究後,發現除了考驗學生的計算、解題能力外,卻無法增進學生 連結知識與生活的功能。例如在平分的單元中,經常出現一些假設性的情境,如南一版 本第三冊課本第 62 頁例題:「水球 9 個,平分給姑姑、姐姐和小彥,全部分完,1 人可 分到幾個水球?」,此一例題,乃是為了教導平分的概念而設計,類似的情境在真實生

活中並不常出現,屬於為教導概念而設計虛擬情境;在多少倍即乘法概念的單元中,也 經常性出現類似的情境設計,如南一版第三冊課本第 36 頁例題:「1 個蛋糕上面有 5 顆 櫻桃,7 個蛋糕有幾顆櫻桃?」,這類的情境在乘法的單元經常出現,編輯者為了讓學生 進行乘法的運算,設計此類虛擬的情境,看似真實,但卻脫離現實,因在現實生活中並 無計算此類問題的需求,林碧珍(2003)也指出,此類包裝型的文字題在教師或教科書 的佈題中最容易出現。此外,問題情境中素材選取偏離學習者生活經驗,也是問題不夠 生活化的因素之ㄧ,黃幸美(2005a)提到「教科書中的問題情境,其內容雖然取自日 常生活事物,但卻未必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其提到以冷凍櫃、貨櫃為材,雖然兩者 皆為生活中的物品,但卻不是學生所熟悉的物品。研究者也發現在南一版第十一冊課本 第一單元第 15 頁,提到營業部門的預算問題,預算雖為生活中的用語,但是成人世界 中的用語,對於學生而言預算一詞過於陌生,而難以理解。教科書中數學文字題取材,

雖注意到融入生活情境的重要性,但問題情境的生活化設計、佈題方式,則令人質疑是 否達到生活化的精神,因為數學問題的生活情境並非僅是表象的呈現與生活相關的事 物,問題的內涵是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產生關聯性、連結性,才是更令人關心的重點,

這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問題,透過對教科書中的問題情境取材之分析,了解情境設計之 生活化程度,當可進一步了解數學教科書之內涵,作為教師及編者參考。

除了情境偏向虛擬、取材偏離學習者生活經驗外,研究者也發現情境設計似乎有編 者偏好的問題,在加減的單元中,情境的設計經常以購物、物品加總、飲食為主題;在 乘法單元中,情境則經常以物品為主題;平分的單元中,同樣也多以物品平分為主的情 境,不論是在加減或乘除的單元中,研究者感受到情境的設計似乎總是偏向於某一類的 主題。面對多元開放的社會,及強調多元化取向的教育思潮中,情境設計過於偏向單一 容易侷限學生的視野,也容易侷限學生學習的格局。因此,研究者想進一步藉由研究進 行探究,了解數學領域各版本、各冊的教科書在文字題情境方面的設計、取材,是否存 在研究者在教學現場所觀察到問題,即情境設計看似真實卻是虛擬,以及生活取材的主

題偏向單一類屬兩方面與生活化相關的問題。

題偏向單一類屬兩方面與生活化相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