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所得之結論及研究過程中的一些省思,提出相關建議,希望能 提供在教育應用上及未來的研究參考。

一、教育應用方面

(一)教材設計改進

台灣地區,自從九年一貫課程推動以來,獨立思考與問題解決便成為學校教 育的基本能力,然而國小教育現場的當今數學教科書使用卻使數學問題以大量的 敘述與見長的段落方式呈現,使得數學問題更具挑戰(Chejen & Shouhua,2008)。 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如能發現學生數學學習的盲點,並依學童的先備經驗及認知 背景研發教材,重新設計教材,並結合現在的多媒體設備,吸引學童的注意,以 擬真的情境及具體物協助其思考,克服學童因文字冗長、題意不解的數學焦慮,

以提升其數學學習成效。本研究設計的圖像表徵式動畫教材能有效協助學童克服 閱讀障礙而造成的數學焦慮,並在悅趣化的情境下開心學習,未來廠商在製作電 子書時,可以借重本研究的經驗,結合圖像表徵的方法,與在職教師商量研究後,

研發出更適用的教材,嘉惠學子。

(二)教材與資訊設備妥善結合

Erbas, Ledford, Polly 與 Orrill(2004)的研究指出:科技能鼓勵多重表徵 的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數學科學習的功能有很多,如透過豐富而生動的動畫來引 起學生學習的意願,並提供具體化的學習經驗,如具體圖像表徵的動畫操作協助 學生建構數學知識。因此整合教育資源與資訊,增進教學效能是現代教師的一大 課題。教師能將教學內容與教材經由好的轉化與引導後傳授給學生,有系統的將 知識傳授給學生,必須運用及掌握有效的表徵方式,亦即教學策略必須結合當前 的各類資源,隨著科技進步發達,有越來越多的視聽器材(投影機、電子白板、

電子書)運用於教學上,資訊融入教學與多媒體運用,在學童的學習上更能提高 其專注力,活絡教學的多元創新。電子書可以提供好的聲光效果,立即回饋學習

結果,輔助教師的教學活動,教科書提供所許多素材及想法,教師在既有基礎上 應變化整理出新的教學思考,投入教學研究,研擬結合資訊設備及實施新穎的教 學法,以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多參與專業知能研習

加強數位教材的教學訊息設計之知識與技能日趨重要──除了提升教學設 計者之視覺素養,同時也應訓練教學設計者視覺化思考與具體呈現之能力,而非 僅掌握數位軟體的使用,應當多安排在中小學甚至大學教師之專業發展活動中

(Pettersson,2009;Sosa,2009)。教育部(2006)亦指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 涵蓋教師個人的教學效能及專業成長的內涵。其中第三項-研究發展與進修強調 積極參與組織學習及自我學習很重要,教師的進修學習是流動性的累積過程,教 學知能應該隨教學目標而有調整。尤其現今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當 e-learning 不再是 e-learning,而是現代學生學習的方式,且成為不可迴避的教育趨向,

教師更需增進自己製作數位教材的能力,且教學者會比較瞭解學習者的需求,教 育工作者如能自行設計出適合教學對象的多媒體教材,不論教師或學生都是最大 的受益者。期許教師未來可以多參加教材製作的研習,以增進自己製作及使用多 媒體教材之能力。

二、未來研究方面

(一)改善多媒體教材

不論是學校或是教育主管機構皆鼓勵教師能自製多媒體教材來輔助教學,並 可透過網路分享給其他教育工作者,但礙於多媒體教材的製作費時又費力,需要 各項軟硬體的支援,以及學科與電腦多方面知識和技能等限制,導致有心從事多 媒體教材製作的教師不知如何著手進行。因此,如果能以專案的方式,結合學校 的人力、物力與行政支援,製作出的多媒體教材會更精美適用。本研究中的圖像 表徵式動畫教材屬於單向式的教材,未來設計多媒體教材可以增加教材的互動 性,並增加聲光效果,實驗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影響,並可進行測驗、診斷與教學 之整併,讓教材更實用。

(二)城鄉差距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期於四年(2008 至 2011 年)後,學 生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評量的辦理校數達全國中小學總校數的 40%,應用資訊科技 進行教學的教師數達全國中小學教師數的 90%。而調查中,都會區學生有 70%利用 電腦完成作業,偏遠鄉鎮只有 60%;都會地區學生瞭解網頁製作的比例為 60%,偏遠 鄉鎮為 50%。由此可知,城鄉差距對學生資訊科技能力的養成有相當的影響。雖然 政府致力於推動資訊教育,對 e 化教室不遺於力,但是有些偏鄉地區的學童家中沒 網路,甚至連電腦也沒有;有些學童則是從小就與 3C 產品為伍,對於具聲光效果的 多媒體習已為常。多媒體教材在不同城鄉的使用上是否造成差異也是可以研究的 議題。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資料

王文君(2009)。未來學課程對國小資優生創造思考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影響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琇葉(2007)。STS 教學模式配合問題解決教學歷程融入國小一年級生活課 程對學童問題解決能力及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景生(2005)。圖形組體應用在國小數學文字題解題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雅奇(2003)。六頂思考帽訓練課程對提高國小資優生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雅玲(2008)。實施探究教學對學生的數學焦慮與解題歷程的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古明峰 (1997)。孩子為什麼害怕數學—談數學焦慮。國教世紀,175,28-33。

朱俊龍(2008)。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影響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朱敬先(1993)。教學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江怡萱(2006)。雙碼理論應用於多媒體輔助英語生字與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何雅惠(2011)。融入問題解決之數位遊戲教學對不同自我效能及性別的學童 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余淑如(2011)。基隆市八年級學生學習動機、數學焦慮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余遵彝(2007)。高中合作學習降低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1996)。國民中小學學生社會心理變因與數學焦慮及數學信念關係之 研究。高雄師大教育學刊,12,287-328。

吳明隆、蘇耕役(1995)。國民小學學生控制信念、重要他人態度知覺與數學 態度及數學成就關係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81 -210。

吳建良(2011)。國小四年級學童解決乘除文字題之補救教學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梅蘭、曾哲仁(1994)。國小學童數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 學生學刊,15,19-38。

吳清基、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碧真,2012。運用圖像表徵與鷹架策略教學進行四年級分數加減補救教學之 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呂素雯(2002)。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

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北市。

宋廣文、李守戎(2009)。數學焦慮對初中生數學應用題成績的影響。心理學 探新,29(1),45-49。

李進福(2006)。數學教材設計之研究-以視覺設計理論為基礎(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周東山(1997)。教育測量與統計。臺北市:五南。

林玉婷,(2008)。國小六年級學童焦慮情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光宇(2006)。物理解題動畫作為高中生課後輔助教材之成效探討(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林淑敏(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數位學習的學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林淑菁(2003)。國小資源班學生正整數乘除文字題之圖示教學效果研究-以臺 北市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傳能(2006)。問題本位學習課程對國小資優生問題解決歷程與表現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嘉孜(2009)。字幕在多媒體英語學習過程中對字彙習得與句子理解之探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邵國志(2007)。屏東地區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童數學學習成就與數學焦慮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柯重吉(2007)。國小教師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融入因數倍數教學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徐易稜(2001)。多媒體呈現方式對學習者認知負荷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涂金堂(1995)。國小學生後設認知、數學焦慮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翁湘盈(2010)。引導式資訊融入教學運用於國小中年級學童數學謎題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高誌忠(2009)。焦慮情境下認知負荷型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解題活動之影

高誌忠(2009)。焦慮情境下認知負荷型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解題活動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