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雙碼理論

一、雙碼理論的緣起及內涵

Paivio 學者以認知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知識的編碼與記憶儲存的過程與方 式,提出了雙碼理論,他認為人類在將記憶儲存在長期記憶的歷程中,是運用兩 種獨立卻又相互作用的處理系統,這兩種系統分別是語文系統(verbal system)與 非語文系統(nonverbal system),組合成語文系統的單位是文字碼,語文系統負責 處理語言文字的部分,像是文字和口說的描述;而非語文系統的記憶單位則為心 象或圖像符碼,而且非語文系統是負責處理一切靜態和動態的視覺訊息,像是圖 像、動畫、影片等等,所以有時候也稱非語文系統為視覺圖像系統(Paivio,1986)。

視覺圖像系統其運作的歷程是透過表徵連結(representational)、參照連結 (referential)和關聯性連結(associative)三個層次,如下所述:

(一)表徵連結:指外在訊息的刺激會透過感官系統引起直接表徵或啟動相對應的 表徵。即語文刺激進入感官系統後,會與語文系統產生表徵性連結;非語文刺激 進入感官系統後,會與非語文系統產生表徵性連結。

(二)關聯連結:指在單一編碼系統中同屬性元素的關聯。即語文系統中,同一屬 性的符碼之間具有相同或不同層次的關聯性;非語文系統中,同一屬性的圖碼之 間具有相同或不同層次的關聯性。

(三)參照連結:指兩種編碼系統之間相互對照的關係。即語文系統中的符碼與非 語文系統中的圖碼有互相參照的關係。

如圖 2-1 所示(Paivio,1986):

語言刺激 圖像刺激

感官系統

圖像回應 語言回應

非 語 文 系 統 語

文 系 統

參照連結

表徵連結 表徵連結

圖 2-1 雙碼理論編碼模式

資料來源: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 A dual coding approach.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ivio 學者(1986)認為文字只透過語言系統處理而編碼後,儲存在文字記憶 區中,但視覺訊息由圖像系統來編碼,在儲存於圖像記憶區中的同時,也在語言 記憶區中留下相應的印記。因此,圖片或插圖等的圖像透過語言系統與圖像系統 的兩套系統而被進行雙重編碼,所以其印記比文字來的強烈、深刻。雙重編碼是 人類大腦聽覺和視覺加工過程的結果,也就是藉由聽覺和視覺的組合去瞭解心理 的表徵,例如,學生被要求記一個句子「小朋友在戶外玩耍」。如果小朋友能將 句意轉成心智圖像,想像一幅小朋友在戶外玩的圖像,學生便會將這心智圖像與 言語的代碼做連結(Gary,2004)。當視覺訊息同時存留在兩個記憶區中,就能 在回想時提供兩種線索。當教材具備文字與圖像兩者,學習者接收訊息之後,該

教材知識內容才能在運作記憶中組織成語文模型與圖像模型,語文模型與圖像模 型兩者在運作記憶中整合將有助於學習(Mayer,2009)。文字資訊與視覺資訊 同時呈現比先後呈現更能有效的幫助建立參照連結提昇學習效果。因此,就雙重 編碼理論觀點而言,學習者需要同時使用語文系統與圖像系統來有效處理資訊,

如果能促進此三種連結之建立,就能有效提昇學習的成效。

二、雙碼理論的特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理解學生的表徵和思考,從而釐清可能的迷思概念和 錯誤,並適時幫助學生彈性運用表徵並提升思考層次(陳霈頡,2007),教師能 否選擇適當的表徵在教學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Paivio (1986)研究指出在 很多情況下圖形較文字容易被記住、理解及回憶,此種情形被稱作是圖優效應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PSE)。Lohr(2008)強調:圖像需符合教學目標,

視覺設計必須與文字有一致性關係以改善記憶,多多使用圖像來教導空間性的知 識內容,利用圖像呈現因果關係有助深入學習,視覺圖像能促進反思,避免與教 學目標不一致的視覺圖形。Paivio 學者還提出了二個假設:第一個假設為同時採 行語文與視覺圖像的方式有相互增強的成效。第二個假設為視覺圖像的策略來學 習比語文型式編碼的方式要更好,因為個體感官接收到圖像時能夠自動在內心轉 換成文字的型式;但若只接收文字時卻無法自動轉換成心象,所以在學習時若能 輔以圖像的方式,也會比單單只使用文字描述的方式來得有成效。語文系統內的 訊息處理偏向個別的、循序的、語法的方式來處理和組織,屬於階層式表徵系統;

圖像系統偏向以整體的、並行的、或集合方式來處理及組織資訊,屬於整體式表 徵系統。(李進福,2006;林光宇,2006)

就雙重編碼理論觀點而言,學習者需要同時使用語文系統與圖像系統來有效 處理資訊。黃子瓔、計惠卿(2009)指出能夠在數位教材中呈現出優質的文字與 圖像訊息,應是現代教師之視覺素養的重要專業職能之一。設計數位教材必須要 有正確的認知,Mayer(2001)依據雙碼理論再說明多媒體學習的認知模型,並

提出了以下四項學習原則:1.多媒體原則(multimedia principle)-學習不應該只 依賴文字而得到,應該同時使用圖表、圖畫、插畫等。學習者同時透過文字和圖 畫學習要比單純使用文字學習效果好。2.空間鄰接原則(spatial contiguity principle)-相關的文字與圖畫,在頁面相互鄰近的地方互相對應,會比遠離還要 有助於瞭解訊息。因此,應該把圖畫,插圖放在文字旁邊,使學習者同時看到文 字與圖畫。3.連貫性原則(coherence principle)-出現的文字與圖畫關係愈密切 時,學習者學習效果更好。所以只提供需要的相關文章與圖畫就好,儘量不放無 關的東西,以免使學習者難以理解主題。4.先備知識原則(prior-knowledge principle)-圖畫、插畫是該提供給先備知識較少的學習者,提供給先備知識較多 的學習者時,其效果會低於先備知識較少的學習者。

三、雙碼理論在教學之應用

表徵(representational connections)是兒童心智發展循序漸進的特徵,也可 說是將現實的事物或想法,以另外一種較為抽象、形式化或符號化的形式(圖形、

表格、符號、心像)來代表,並將他重新表達,以方便儲存、理解,進而達到與 人溝通的歷程(潘慧萍,2007)。學生如果認知負荷過重,就容易無法產生適切的 表徵。外在認知負荷指的是教學策略、訊息設計、介面設計、教材品質以及學習 環境所產生的額外認知負荷(Pociask & Morrison,2008)。當讀者在文章中尋找 資訊時,必須從頭到尾逐字的閱讀,找到可用的資訊後需將資訊暫存在記憶中,

再繼續往下閱讀,直到所有的資訊都被找到且記憶為止,文字的搜尋是費力且費 時的。但是在圖形中搜尋時,只要找到一個有用的資訊,其他的相關資訊就會在 附近被找到,不需要將資訊存在記憶中,故在圖形中搜尋資訊是省力且省時的。

優質的教材圖文設計與配置,有助於學習的理解。(Schuster & Carlsen,2009)

因此如果在教學中可以根據雙碼理論修改教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減少認知負 荷,並提供有力線索,供其以省力又省時的方法完成解題。

黃媺恬(2010)指出教師若要增進學生的解題能力,首先就要先培養學生理

解題意,並選擇適當的表徵的能力。Paivio(1986)認為給予適當的情境線索,

會提高參照連結發生的可能,例如以圖片來展示文字內容。參照性連結一旦建 立,日後若面臨適當的情境或外來刺激,個體將會自動地從兩種系統中啟動相關 的關聯,資訊若能以語文與非語文兩種形式編入長期記憶中,日後回憶的成效將 可大為增進。因此,在設計電腦多媒體的學習環境,應提供給學習者語言性系統 及非語言性系統的表徵,例如:聲音、文字、圖像、動畫等等,讓學習者可藉由 不同的感官經驗來強化學習的效果。陳霈頡(2007)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 理解學生的表徵和思考,從而釐清可能的迷思概念和錯誤,並適時幫助學生彈性 運用表徵並提升思考層次,教師能否選擇適當的表徵在教學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 的地位。綜合以上所述,雙碼理論在教學上的應用,除了以圖文呈現外,還需檢 視圖文之間的連結,才可以強化其學習效果。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針對雙碼理論的研究為數不少,研究對象從小學生到大 學生都有,林淑菁(2003)發現依據鷹架理論所設計的圖示教學,對資源班數學 學習困難學生解正整數乘除文字題上是有成效的。Cook(2006)認為使用圖像 表徵教學時,要先考慮個體差異,特別是事先了解學習者的先備知識,再確定什 麼樣的影響是關鍵,並以視覺表現模式表現。程麗滿(2008)研究發現情境動畫 遊戲教學模式能提昇高、中、低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對中低學習 能力的學生而言,學習保留成效顯著。吳碧真(2012)發現運用圖像表徵的教學,

有助於學童對題意的理解。以下針對雙碼理論之相關實證研究,研究者整理如 表 2-1 所示:

表 2-1

雙碼理論之相關研究彙整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Guastello, Beasley and Sinatra (2000)

Concept Mapping Effects on Science Content

Comprehension of Low-Achieving Inner-City Seventh Graders.

1.概念圖教學的學生分數高於傳統教學方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prior knowledge and cognitive load theory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研究者

McVicker (2007)

Comic strips as a text structure for learning to read.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

Defeyter,R usso &

McPartlin (2009)

The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in recognition memory:

A developmental study using the response signal procedure.

1.不同年紀的測試者在圖優效應上會有不

and Liu

(2010)

Comparison of Earth Science Achievement Between

Animation-Based and Graphic-Based

Testing Designs

1.動畫模式是一個有效且可靠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