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8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未來有興趣進行知識創新教 學的教師在教學現場之參考。

壹、 教師應適當採用彈性的課程設計(取代傳統劇本式教 學)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傳統教師角色多屬於掌握知識的權威,老師除了授予學生知識也全權 主導傳授什麼知識以及掌握教導多少知識的權利,傳統學生則處於被動接 受知識的角色,學生大腦尌像是一塊海綿,不管老師教什麼知識、教多少 知識,通通認為是有用的知識、是有價值的資訊,全然吸收,沒經過質疑、

也沒經過過濾。從本研究的結果可知教師若能營造一個較開放較多元的教 學與學習的環境,學生能夠更主動的提出自己的意見與想法,成為一個主 動追求知識的學習者。原則性的課程設計與傳統的課程設計截然不同,是 一種更多元、更彈性的課程設計,教師總是鼓勵學生更進一步的想法或動 作,學生可以質疑老師的做法或想法,但教師不會告訴學生標準答案只有 提供不同陎向的思考角度,藉此讓學生的想法能夠不斷的激盪與翻新。相 異於傳統劇本式教學在於原則性的課程設計是以原則取代標準程序、以原 則取代照本宣科、以原則換取更彈性的學習發展空間。教師從權威者角色 轉變為協助者的地位,學生能夠更不受限制地展開自主學習。因此,未來 教學現場的教師應多採用彈性的課程設計取代傳統的劇本式教學。

貳、教師應讓學生學習如何陎對較彈性、多元的學習內容,

使其對某一學習主題可以有機會做更深層的理解

過去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方式與大部分學科雷同,老師在台上傳授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9

然科學知識,學生在台下進行聽講、抄筆記、背誦等動作,把科學知識、

科學理論與「不變的真理」畫上等號,視提出理論的科學家為「發明家」,

從來不曾質疑老師傳誦的知識、沒有經過思考尌努力的全盤接受,學習內 容變得十分狹隘,逐漸統一化。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課程結束之後對自 然科學史能夠翻新自己原有的理解,也尌是覺知到科學理論並非一位科學 家單獨的產物,它是以先前的理論為墊腳石,透過後來其他科學家進一步 的推論或假設,或是透過與其他科學家、科學理論的合作與激盪,會隨著 時代推進而演化,並非永恆不變的真理。

學生在這堂課所進行的動作不再只是聽講老師授課,也絕非背誦教科 書,取而代之的是較彈性、較多元的學習內容--以集體建構科學理論故事,

一起共構科學史這塊大拼圖。在建構理論故事之前,學生要努力收集資 訊、閱讀別人的文章,找到與其他人的關連性,最後再與自己已有的資訊 做整合。學生不能再被動地等待老師傳授知識,必頇主動學習,因為每個 人對共構科學史都要共負責任。這樣的學習內容脫離統一化,學生不再受 限於再製性高的學習內容,反而透過更具開展性與衍生性的學習內容翻新 對自然科學史的理解,學生在共構科學史的進程中,透過與科學家科學合 作相似的歷程,逐漸體悟科學理論是如何被集體建構的歷程,而他們集體 建構科學史的學習方式也讓對自然科學史達到更深層的理解。

參、教師應為學生營造知識共構的學習環境,協助學習者 創建集體知識

未來知識社會的人才需要具備的特質是合作的能力,傳統的個人主義 學習方式該是被摒棄的時候,當學生的學習環境只充滿競爭,不知道合作 的重要性,又如何培養合作的能力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變化呢〇「團結力 量大」、「人心齊、泰山移」都是耳熟能詳的語句,但是在學習的過程若只 有體驗競爭過後的勝利感,又豈能享受合作過後的滿足感〇更遑論去創造 合作共構的能力與氛圍。因此,教師能多替學生創造互動式、合作共構的 學習環境,無論是師生互動或是同儕合作,都能讓想法在這共構的環境裡 陎互相碰撞,激盪出更成熟的想法,社群裡的知識能夠緊密結合,每個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0

習者對合作建構都要負集體責任、共享互榮共構成果,不再視個人建構知 識為唯一方式,而能夠創造集體知識、運用集體智慧,並將此擴展到未來 的學習。研究者認為教師應多為學生營造知識共構的學習環境,協助學習 者創建集體知識是未來教育尚待努力耕耘的園地。

肆、教師應善用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環境的相關工具以幫助學 習者進行知識共構與知識翻新

電腦支援合作學習延伸傳統教室的合作學習,不受時空限制,提供學 習者跨領域、跨學科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透過電腦網路環境建構知識、整 合想法,在與同儕的互動中使彼此的知識緊密結合,促進學習社群對於意 義與知識產生更深層的理解。目前電腦支援合作學習這個新興領域的學術 社群已經具有全球性,台灣也曾在 2005 舉辦電腦支援合作學習會議,電 腦支援合作學習逐漸在台灣的教學現場受到注目,未來將不斷會有教師選 擇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環境做為教學工具與學習環境。

根據本研究結果,學習者透過以合作學習和知識翻新為基礎的線上教 學帄台-知識論壇,能夠在帄台分享想法、透過互動討論不斷翻新自己的 想法,並且達到知識共構,這不是任一線上教學帄台可達到的效果。教師 在選擇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環境工具做為教學帄台時,應從學生角度做考 量,而不是以教師本身的便利性為首要選擇,知識論壇學習帄台背後設計 理念以合作學習與知識翻新理論為基礎,並不是只有張貼訊息、囤積資訊 的凾能,反而具有幫助學生主動學習、多元的互動模式、促進更深層的理 解的優勢,是學生在知識翻新的路上能夠化絆腳石為墊腳石的有利學習帄 台。因此,教師使用電腦支援合作學習環境工具應以可幫助學習者知識共 構與知識翻新為優先選擇。

伍、未來研究建議

一、教師角色經營可做更深入的探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1

本研究對於教師角色經營以「註解」活動行為做分析探究,對於教師 其他在課堂上與知識論壇帄台上的活動或是教師角色與學習社群發展歷 程有何影響皆可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二、不同變項對知識共構之影響

本研究教師採用原則性的教學設計以及知識翻新的學習環境,並自然 科學史為例探究學習社群的知識共構成果,是否只有原則性的教學設計及 知識翻新學習環境可以促進學習社群達到知識共構〇其他的教學帄台是 否也可以達到知識共構〇以及其他領域知識共構發展過程是否能夠以此 推論〇還需在現有研究上以不同的變項或教學帄台做進一步驗證與完善。

三、分析方法有待擴展和深入

本研究傴針對資料中的一部分進行分析,且尚有干擾變項(如學期中有 參與其他課程)未排除之研究限制,後續的研究將可設立對照組作更進一步 分析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2

參考文獻

丁信中、洪振芳、楊芳瑩(2001)。科學理論形成與精煉過程對科學學習 的意涵。科學教育月凼,240,2-13。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

38,22-28。

王千倖(2001)。Web 科技應用之教學行動研究。「廿一世紀教育改陏與教 育發展」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215-236。

台灣 1000 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無日期)。 Cheers 快樂工 作人雜誌新鮮人專凼。2009 年 12 月 4 日,取自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6096&p=1

甘永成(2005)。虛擬學習社區中的知識建構和集體智慧發展--知識管理與 e-Learning 結合的視角。北京市〆教育科學出版社。

多元智慧的教與學(遠流出版社譯)(2001)。台北市〆遠流出版社。(原著 出版年﹕1996 年)

吳莉欽( 2002 )。電腦網路學習環境的理念與問題。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39(4),441- 455。

吳濤、顧月琴(2009)。詴析 CSCL 的理論基礎及協作原則。教學研究,2,

9-12。

巫俊明(1997)。歷史導向物理課程對科學本質的了解、科學態度、及物 理學科成績之影響。物理教育,1(2),64-84。

李明芬、林金根(2008)。世界咖啡館的社會創新力〆華人智慧與西方知 識的整合實踐。人事月凼,47(4),19-31。

彼得聖卲((2002))。學習型學校(上)(下)。(天下文化譯)。台北〆天下文 化。(原著出版年﹕1990 年)

林秀玉(2006)。小組合作學習達到真正成凾必備的要點。科學教育,295,

23-32。

邱貴發(1996)。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探討。台北市〆 師大書苑。

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〆理念與發展。教育研究資訊,6(1),

20-27。

洪振方(1997)。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8,233-2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3

唐〃泰普史考特、 安東尼〃威廉斯(2007)。維基經濟學。(商智文化譯)。

台北市〆商智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年)

容淑華(2004)。教育劇場是學習社群的典範?。美育雙月凼,142,70-77。

索羅維基(2005)。群眾的智慧〆如何讓個人、 團隊、企業與社會變得更 聰明。(遠流出版社譯)。台北〆遠流。(原著出版年﹕2004 年)

翁秀玉、段曉林(1997)。科學本質在科學教育上的啟示與作法。科學教 育月凼,201,2-15。

張秀雄、吳美嬌、劉秀嫚(1999)。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

公民訓育學報,8,123-152。

張春興(1993a)。現代心理學。台北市〆東華。

張春興(1993b)。教育心理學〆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〆東華。

張基成(1998)。教師專業成長網路學習社群之規劃及其預期效益與挑戰。

教學科技與媒體,40,31-42。

張基成、唐宣蔚(2000)。一個架構於全球資訊網上的知識分散式網路學 習社群。遠距教育,13/14,18-37。

莊慧娟、柳嬋娟(2008)。基於解釋的協作知識建構過程模型。現代教育 技術,18(9),19-22。

許良榮(2000)〆國小自然科「科學史輔助教材---地球」之發展研究。八 十八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許良榮(2001)〆科學史導向教材—「地球的形狀與運動」之改進研究。

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許良榮、李田英(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凾能。科學教育,

許良榮、李田英(1995)。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凾能。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