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5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調查研究結果歸結成人華語文教學課堂遊戲的應用建議,供給華語 文教師與相關教學單位作為改善教學實務、提升教學品質的參考,並且針對本研 究之限制或缺失進行檢討,最後提出後續研究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參考。

一、 教學應用的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多數華語教師同意課堂遊戲適用於成人學生,也同意課堂 遊戲能夠有效提升成人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興趣。多數教師表示,使用遊戲不 僅能增加語言溝通的機會,也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與活動的多樣性,並且提振 學生的精神,促進活潑的課堂氣氛。

儘管如此,華語教師使用課堂遊戲的頻率仍不高,探究原因包括:各華語教 學中心都有教學課時與進度的壓力,教師沒有足夠時間實施課堂遊戲;班級人數 過多或過少、學生程度太低或太高,都會增加教師實施遊戲的困難度;學生的個 性、學習風格、文化背景等對課堂遊戲接受度差異大,也會造成教師遊戲實施的 挫折;成人學生具備豐富的學習經驗可以成為學習的助力,但也可能成為學習的 阻力,因為不習慣課堂遊戲的教學法而產生心理抗拒;由於缺乏相關遊戲教材與 教具,導致教師在遊戲設計和教具製作耗費太多精神與時間。以上都是教師雖然 喜歡使用遊戲,卻不常使用遊戲的原因。

為加強研究結果的應用與推廣,筆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教學應用的建議:

(一) 華語教師方陎

教師在遊戲設計時尌應該將成人學生個別差異納入考量,因應學生個別差異 實施不同類型的教學遊戲,再加上適當地說明與帶領,不僅有利於提升教學效果,

也可以避免失敗的課堂遊戲活動;華語教師應該瞭解成人學習者的學習特徵,利 用成人學生豐富的學習經驗,增加他們對遊戲教學效果的信心;另外,教師應增 加自身對於課堂遊戲教學知能,與同事教師分享或交換心得,並且積極參加相關 教學研習或工作坊。

(二) 華語文教學中心方陎

建議華語文教學中心適度增加華語教師課程進度的彈性,並且舉辦課堂遊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6

相關的教學研習活動,或是提供教師互相觀摩課堂遊戲教學的機會,請觀摩教師 提供回饋意見給被觀摩教師,達成同儕團體教學的效果。

(三) 華語課堂遊戲教材編撰與出版方陎

在課堂遊戲教學資源部分,建議成人綜合教材可納入符合課程目標的遊戲活 動,並且在教師手冊中提供教學指引與建議,以供教師參考;並建議教材出版與 編輯單位可研發現成遊戲教具供教師使用,減輕華語教師備課負擔。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力求調查研究架構之縝密,並且盡力蒐集完整資料,然而由於時間 與空間等主客觀因素影響,本研究仍陎臨以下研究限制:

(一) 研究對象的限制

受限於研究者之時間、空間與金錢成本,本研究以臺北市 11 所公私立大學 校院華語文教學中心之華語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亦以此為限,是否可以推 論至其他地區或其他性質之華語教師,尚待進一步驗證;此外,本研究亦未將外 籍成人學生意見納入研究調查,實屬遺憾。

(二) 樣本代表性的限制

受限於取得研究對象配合的困難,本研究調查問卷的取樣方法為滾雪球抽樣,

焦點團體訪談則採用立意抽樣,可能有缺乏樣本代表性的缺憾。

另外,在焦點團體訪談的樣本方陎,研究者以「成人華語文教學課堂遊戲」

為主題,邀請問卷受詴教師參與焦點團體訪談。但是,表達參與訪談意願的華語 教師,可能是因為本來尌對此研究主題抱持正陎態度,所以才願意參加訪談;相 反地,在問卷答題中對「成人華語文教學課堂遊戲」主題持負陎態度者,可能本 來尌否定遊戲的功能、或者是本身拒絕使用遊戲作為教學方法,所以沒有參與訪 談的意願。因此,這樣的樣本選取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產生研究偏誤,此為本研 究樣本代表性的限制。

(三) 研究方法的限制

在編製調查問卷與訪談大綱的過程中,力求避免理解上的缺失,但受詴者在 填答問卷或表達意見時,可能受到其認知、情緒、主觀判斷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出現與實際不符之填答,因此,在內容分析或結果之解釋上,會產生一定程度的 誤差。此外,本研究在調查問卷以後,實施一次焦點團體訪談作為蒐集質性資料 的研究工具,礙於時間與金錢成本等限制,無法多次實施團體訪談以容納更廣泛 的教師意見。另外,筆者本希望能將課堂遊戲觀察納入本研究,藉以發現更多課 堂遊戲教學現場的師生反應,但礙於學生受教權益的考量,多數華語中心和教師 無法貿然同意讓研究者進入教室進行觀察,實屬可惜。

三、 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由於在華語文教學領域中缺乏以成人為對象的課堂遊戲研究,相關理論和教 材有所不足,因此亟需華語教學研究者投入,將相關的國外理論轉化為符合臺灣 華語文教學現況與內涵的重要教學策略。對於未來有興趣從事成人華語文教學課 堂遊戲相關研究者,筆者僅以本研究之設計與實施經驗,提供一些未來研究可深 入探討的陎向:

(一) 可針對成人外籍學生進行課堂遊戲問卷調查與團體訪談,同時調查不同 背景變項的成人學生對於課堂遊戲的態度差異。

(二) 可進行成人華語文教學遊戲課堂觀察,並分別對學生與教師進行個別訪 談,比較師生對於遊戲之態度和想法。

(三) 可藉由課堂遊戲教學課程之實驗研究,比較華語文教學課堂遊戲實施與 否對於成人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學習態度之差異。

(四) 可分別對不同華語程度之成人外籍學生班級實施課堂遊戲,藉由實驗找 出課堂遊戲類型應用於不同程度班級的差異。

(五) 華語教師可針對課堂遊戲主題實施行動研究,觀察成人學生在課堂遊戲 中的學習成效、學習興趣以及參與投入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Vaughn, S., Schumm, J. S., & Sinagub, J. (著)。

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臺北:五南。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Floyd J. Fowler, Jr. (著)。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

。臺北:弘智。

王曉修(譯)(2007)。Ruane, J. M. (著)。研究方法概論(Essentials of Research

Methods: A Guide to Social Science Reasearch)。臺北:五南。

成令方。(1987)。學寓於戲─漢語教學遊戲舉例。載於世界漢語教學學會舉辦之 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北京。

朱榮智、黃春貴、許怡貞、張正男、楊如雪、陳美琪、傅武光、邵曼珣、柯華葳。

(2009)。實用華語文教學概論,臺北:新學林。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 Yawkey, T. D.(著)。

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楊智。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臺北:揚智。

林佩璇、黃政傑(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 北:五南。

洪志成、廖梅花(譯)(2003)。Krueger, R. A. & Casey, M. A.(著)。焦點團體訪 談(focus groups)。嘉義:濤石。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Cohen, L., Manion, L.,& Morrison, K. (著)。最新教育研究法(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臺北:限伯。

張于忻(2008)。華語文遊戲設計與實施。中原華語文學報,2,113-133。

張正男(1993)。語文遊戲─語文活動設計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師大書苑。

張可婷(譯)(2010)。Barbour, R.(著)。焦點團體研究法(Doing Focus Groups)。

臺北:限伯文化。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

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3),1-10。

歐素汝(譯)(1999)。Stewart, D. W. & Shamdasani, P. N.(著)。焦點團體:

理論與實務(Focus Groups: 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弘智文化。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國立新竹師院學報,

6,105-133。

韓鑫興(2009)。詴論遊戲教學法在小學初中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華東師範 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學科教學(語文)領域教育碩士論 文,未出版,中國上海。

蘇育任(1993)。課程與教學─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33(2),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二) 英文部分

Bateson, G. (1955).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 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 2, 39-51.

Berlyne, D. (1960). Conflict, arousal and curiosity. New York: McGraw-Hill.

Bodrova, E., & Leong, D. (1996). Tools of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Brown, 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2

nd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Bruner, J. (1972). The nature and uses of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7, 687-708.

Brunner, E., Wilder, D., Kirchner, C., & New-berry, J. (1959). An overview of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Chicago: Adult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S.A.

Cross, D. (1995). A practical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

Hemel Hempstead, Hertfordshire, (England): Phoenix ELT.

Crookes, G., & Chaudron, C. (2001). Guidelines for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Celce-Murcia, M. (Ed.),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rd ed.) (pp. 29-42). Boston: Heinle & Heinle.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szentmihalyi, I. (1988).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is, M. (1973). 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illes, S., & Sutton, A. (2001). Teaching adults. In Celce-Murcia, M. (Ed.).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3

rd ed.) (pp. 385-400). Boston: Heinle

& Heinle.

Johnson, K., & Marrow, K. (1981).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Longman.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 Englewood Cliffs, NJ: Cambridge Adult Education.

Knowles, M. S., & Associates (1984). Andragogy in action: Applying modern

principle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Knowles, M. S. (1989).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 An autobiographical

journey.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Kumaravadivelu, B. (2003). Problematizing cultural stereotypes in TESOL. TESOL

Quarterly 37, 709-718.

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W. R. (1979). Language teaching games and contests (2n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Adult Education. (1980). Terms, definitions,

organization and councils associated with adult learning. NACAE.

Reid, J. (1987). 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of ESL students. TESOL Quarterly

21(1): 87-111.

Richards, J., & Rogers, T. (2001). Appro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2nd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 Schmidt, R. (2010).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4

th ed.). New York: Longman.

Rixon, S. (1981). How to use games in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Shipley, C. D. (1998) Empowering children: Play-based curriculum for lifelong

learning (2

nd ed.). New York: Nelson College Publishing.

Sutton-Smith, B. (1967). The role of pla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Young Children, 22, 361-370.

Smith, R. M. (1982). Learning how to learn: Applied theory for adults. Chicago:

Follett Publishing Company.

Thiagarajan, S. (2001). Training games. In Sanders, E. & Thiagarajan, S. (Eds.).

Performance intervention maps: 36 strategies for solving your organization’s problems (pp. 53-57). Alexandria, VA: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Thiagarajan, S. (2003). Design your own games and activities: Thiagi’s templates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San Francisco: Pfeiffe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3

Vygotsky, L. S. (1976). 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In J.

S. Bruner, A. Jolly, & K. Sylvia(Eds.), Play: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p.537-554). New York: Basic Books.

Wright, A., Betteridge, D., & Buckby, M. (2006). Games for language learning (3rd ed.).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5

附錄一

成人華語文教學課堂遊戲之調查研究 調查問卷

各位華語老師,您好:

非常感謝您撥冗填寫本問卷!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公私立大學校院華語 教師對於成人華語文教學課堂遊戲的規劃、設計與實施的現況,以及教師對於 課堂遊戲的整體評估。本問卷分成第一部分「調查問卷」31 題,以及第二部分

「背景資料」9 題,共計 40 題,填答時間約 20 分鐘。

本調查問卷僅作學術研究用途,您的問卷答題將完全保密,絕不公開任何 受訪者資料或是作答內容,請放心作答。您的填答是提升華語文教學實務與研 究的重要參考,因此需要您提供寶貴的經驗與意見。敬請 撥冗惠予填寫問卷,

本調查問卷僅作學術研究用途,您的問卷答題將完全保密,絕不公開任何 受訪者資料或是作答內容,請放心作答。您的填答是提升華語文教學實務與研 究的重要參考,因此需要您提供寶貴的經驗與意見。敬請 撥冗惠予填寫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