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針對以上研究結論,本節尌有機村居民的社區參與及幸福感方面及相 關輔導單位、社區相關組織或協會提出相關建議,分述如下:

一、對社區相關組織之建議

(一)辦理多元活動,提高居民參與意願

社區可以辦理多元、多樣的活動,讓居民可以依其需求選擇自己喜歡 或關心的活動積極參與。同時多注意活動的創新或增加活動之新鮮感,並 賦於居民在活動的任務及職責分工,讓居民除了參與活動也能感受到活動 之餘所激勵的成尌感,以獲得各方面需求滿足,進而提升幸福感。

(二)提高活動參與頻率,建構社會支持系統

本研究發現女性社區參與程度較男性低,建議辦理吸引女性的社區活 動或議題,如健康講座、烹飪研習、插花研習、手工藝學習等活動。同時 鼓勵青壯年者與未婚者提高參與社區活動的頻率,增加活動參與感,並參 與社區活動的辦理與規劃,增加對社區組織認同度,形成個人良好的社會 支持系統,增加個人幸福感。

(三) 提升個人技能,增加自我價值

本研究發現方面41歲~50歲受訪者,在「生活領域」的幸福感高於50歲 以上年長受訪者;務農者的「生活領域」幸福感高於非務農者、收入較高 者在「生活領域」幸福感及「整體幸福感」皆高於收入較低者。故建議透

過社區提供或安排50歲以上年長者參與個人生活經驗與技能之活動,提高 運動與休閒次數與機會,增加自我價值感,並改善健康狀況,提升個人自 信與能力,以增進幸福感。而建議社區活動辦理時,可針對收入較低者或 非務農者舉辦增進生活經營技能的活動,例如:農產品加工技術系列課程,

利用在地農產品開發特色產品,協助發展在農村中的工作機會與收入;解 說能力培訓活動,了解社區發展過程與探索社區角落,增加對社區的認同 感,亦能與共同受訓者培養團體凝聚力,形成社會支持系統。

(四)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其他相關組織並增強參與深度與廣度

本研究發現有參與其他組織者,在幸褔感各構面都高,顯示參與組織 可能會讓受訪者的生活改善或品質提升。故社區應多強化社區組織活動的 宣傳及認知,讓社區居民感受到加入組織的重要及可獲得的收獲,除增加 涉入的管道及資訊提供外,並加強加居民涉入的廣度及深度,進而誘導其 進行全心投入之行為。

(五)健全社群關係網絡

本研究發現社區參與程度會影響社群關係的幸褔感,尤其透過人情關 係網絡為基礎所編織出的社區網絡,以及網絡中所培養的感情、信任和互 惠會成為支持和強化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實際力量,故建議社區多提供相 關資源及加以連結,增強社區居民出席意願及增加活動的辦理,建置活動 分享帄臺、增加社區居民的互動,達到積極參與社區事務並主動投入社區 活動之模式。

(六) 營造安全生活空間

本研究發現涉入、全心投入程度高者,對環境與安全的幸褔感越高。

故社區應營造一個治安環境良好、沒有環境污染的社區環境,同時多保存 社區的歷史文化及愛護自然生態資源。

(七) 發展健全志工或協會體系之體質

以凝聚團隊共識方式推動團體或地區協會之工作目標,並以積極推動

各項文教活動或增加社會網絡形式,促進服務績效、提升服務品質、連結 外部資源,舉辨教育訓練、加強利他參與,增進志工團結、定位志工角色、

積極參與服務、增加專業能力,進而獲得社區居民的認同,自願出席志工 服務及參與社區相關協會之各項活動。

二、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有機村居民社區參與對幸福感之影響,未來可再針

對以下的建議持續針對此相關議題作延伸性的探討。

(1)擴大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主要以富里鄉內有實際參與有機產業群聚社區進 行調查,後續研究者可擴大其研究範圍,如針對其他縣市從事有機農業的 社區進行調查,研究結果將更具代表性與參考性。

(2)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之對象以富里鄉有機村居民進行調查,因此在推論上有其地域 上的限制。因此後續研究可針對有機村居民與非有機村居民做比較,進一 步探討有機與非有機社區居民兩者差異性的比較以及對兩者相關研究能 更深入的探討。

(3)研究變項方面

參與及個人背景變項(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帄均月收入、婚姻狀 態、從事行業等)之間的關係加以探討。未來研究可將社區居民的「參與 動機」加入探討;並將研究主題拓展至工作壓力、身心健康、生活滿意度 等議題,以更深入了解社區居民幸福感的相關因素。

(4)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自編問卷作為調查研究的工具,以量化統計方式做資料分 析,故對社區居民的參與程度無法做深入了解,建議未來之研究可透過訪 談方式做為輔助,以補充量化研究之不足, 讓研究結果更接進真實情況,

並取得更深層及更豐富的研究資料。

第三節 本研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