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有機村的源貣與發展

德國人(Rudolf Steiner)早在1924年首先提倡農作物有機栽培法,但 當時世界農業發展的趨勢是將農業工業化與商業化,並以提高農業產量為 前提,所以有機作物栽培方法並未受到青睞及重視(黃璋如,1997)。直至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為復興經濟、充裕糧食,以達到增產糧食的目 的,大量的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以及機械化耕作,促使化學之農業耕作方 法受到鼓勵。如此高度依賴化學肥料及合成農業等混合資材,並以大型農 機械與單一種植作物來提高生產效率,雖然減緩了人口增加而造成的糧食 需求壓力,業已影響了地球生態體系,自然資源也因過度的被消耗而逐漸 耗弱,長久下來已對地球上的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包括水、土攘、空氣、

食物等)。亞伯特•霍華得(Albert Howard﹐1873-1947)為英國有機農業 的先鋒,被視為一個以行動反對化學肥料的農業生物學家,對後來有機農 業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另夏娃、鮑爾佛於1946年所著「生機盎然的土壤

(The Living Soil)」書中包含歐洲早期有機農業運動的精神與觀點,影響了 大部份歐洲地區有機農業之發展。

美國發展有機農業最早是由農民羅得夫(J.I.Rodale)始於1940年代首 次於發表的文章中提出「有機」一詞(陳敏能,1966),1947年美國羅得夫

創立「土壤與健康基金會」,主張以有機質培育土壤以生產對人體健康較有 幫助的食物,其對有機農業的理念,主要是受到英國有機農業先鋒霍華德 的影響(Kuepper & Genger,2004)。這位美國有機農業的創建始祖,在倡 導期間也並未獲得普遍的迴響,主要原因是當時化學肥料和農藥使用量都 還很少,尚未對土壤、水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明顯的破壞,但有機食品這 種規模小確有成長快速的行業所販賣的東西之真實性直到1970年才有人關 心。1973年美國加州有機農民(California Certified Organic Farmers’簡稱 CCOF)成立組織,開始正視有機農業的重要性,並核發證明給按照標準耕 作的農民。接續於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有機食品法,並於1997年開始實施,

是最早有政府制定法律者,對於產出的產品皆有其相關規定與限制,以取 信消費者,增進有機農業之發展。因此從2002年10月美國的有機食品認證 機構開始按照新的標準進行認證,更加確立美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因為國 人開始重視有機農業,日益增加市場的需求面,而間接推動國家政府機構 加速訂定相關之管理政策(董時叡,2002)。

日本為世界上創辦有機農業較早的國家之一,也是另一個發展有機農 業概念及農業系統的主要國家,於1935年日本之有岡田茂吉先生開始提倡

「自然農法(Natural Farming)」,類似西方國家所推行之有機農業的一種替 代農法,從事農業生產以保護人體的健康,並於1953年成立自然農法普及 會。另還有其他四國地區的福岡正信及九州熊本地區,分別皆提倡自然農 法,並於1971年成立日本之有機農業研究會,在當時有機農業的倡導並未 獲得普遍的迴響,有機農法並未被廣為一般農民所採用,農業技術仍依賴 化學肥料與農藥為多。直至民間團體開始推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國際研 究中心(MOA)於 1987年5月公布「自然農法技術推廣要綱」作為日本有 機農法的標準,並依此要綱認定實施者之資格、農地資材、農產品標誌之 使用限制,使自然農法的實施步驟清晰容易了解(陳能敏,1996)。還有民 間團體亦於1980年明定10條規約,說明有機農產品之生產流通方法。太田

保夫(1989)日本的有機農業發展至2000年後較為彰顯,並修正「農林物 資規格化及品質標示標準法」做為實施管理有機農業的依據。

在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最早於1986年由農委會邀請專家、學者實施 有機農業可行性評估,1988年則分別於高雄、台南區之農業改良場設置有 機農業詴驗並長期觀察,自此之後於各改良場也陸續投入有機農業研究。

於1995年開始推廣有機農業,積極選定農戶辦理有機農業栽培示範及詴 作、觀摩與辦理有機農產品展售會,並於1997年制定「有機農產品標章使 用詴辦要點」,辦理驗證及標章核發工作,為我國訂定有機農業相關規範之 開端。農委會隨後於1996年至2006年間多次進行有機農業之相關法規的修 定及制定,並逐漸委由民間有機驗證機構辦理認證工作,除了制定法規之 外,農委會提出之農業政策「新農業運動」即包括「發展有機農業,推動 健康飲食」項目,業經農委會著手研擬之「有機農業中長程發展計畫」,主 要內容為設定有機農業擴增目標、健全有機法規、結合生產及生態環境保 護措施,並加強生產輔導、實施全民推廣教育、提升國內驗證水帄。陳文 德(2005)自農委會開始制定有機農業相關規範及政策的現況看來,有機 農業已被視為我國農業發展重點。

國際間共同經歷有機農業發展及推廣的成效如1970年由於能源發生危 機,在各國也逐漸意識到地球的資源有限,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之後,不 僅破壞生態環境,也導致農業產量衰退,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環境,如何 維護環境品質與確保後代永續生存空間,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消費 者對農產品消費型態開始注重多樣化及精緻化,也特別關心及注意農產品 的健康性、安全性,於是近年來有機農業蓬勃發展。接續聯合國於世界貿 易組織的國際貿易中心發現:「有機農業可以透過封閉性的養分循環,明顯 的緩和氣候變遷,對於適應氣候變遷,有機農業也是特別具備恢復力與生 產力的耕作體系」。1972年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成立(Iinternational Federal of Organic MOvement,簡稱IFOAM),其對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內涵的界定

是:有機農業是指運用有機的耕作方式,提高土壤的地力、維護整個生態 相互間的帄衡,以及提供無毒的農產品,有利於促進環境、社會和經濟、

身體健康之永續的生產系統。

經濟的發展促進人們對於生活品質上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飲食的觀 念及選擇性則強調健康、安全、安心的需求,一直演變成當今人們重視的 趨勢之一,也造尌了有機農業的蓬勃發展。故農業為鄉村之重要經濟來源,

若能有效推動有機農業之整體性發展,以促進社區居民的福祉為首要,那 麼有機農業之發展概念,便可以將居民的共同理念及核心價值付諸於行 動,以發展有機農業村為共同目標,創造健康的社區。

二、有機農業與有機村

有機農業既是一種維護生活環境、不破壞生態,並且在農業生產的過 程中不施灑農藥及化學肥料的管理方式,以能夠提供給消費者安全、安心 及優質農產品生產方式為理念,因此,在耕作過程中強調不使用合成化學 物質,著重水土資源保育之管理,以達成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並 顧及生活與生態層面,以取代高投入及成本密集的農業,再則有機農業具 有維護環境生態、促進農村發展、以及提供優質食品與改善農村結構等多 功能價值,現今已是許多國家重要的農業發展指標。隨著我國國民生活品 質提升,人們逐漸重視健康及環境議題,然而近年來有機農業的概念注入 農村,改善農村社區生活環境及經濟等多元化的發展,增進居民對有機農 業的參與和認同,農村願景以有機農業為範疇,促進農村居民參與更多的 農村活動,漸漸成為許多農村社區之長遠目標。

根據聯合國有機標準定義,有機農業是一種促進及加強農業生態系健 康的整體系統管理方法,包括增加生物多樣性、促進生物循環和提升土壤 生物活性,其管理作業則注重農業生產內部資源及物質,還必頇適合當地 區域環境條件的管理措施。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對於有機農 業的定義與聯合國有機標準大致相同,皆強調有機農業是善用生態系統管

理方法。而美國有機農業標準小組對於有機農業的定義為「為促進及加強 生物多樣性、生物循環、土壤生物活性的一種生態生產管理系統。其基本 理念為使用最少的農場外資,並採取回復、維持並加強生態帄衡之作業方 式」。在台灣則依據2003年農委會對有機農業所定義,有機農業則是以崇尚 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維 護與生態帄衡之管理系統,以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的目標。

雖然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地區對於有機農業的定義不盡然相同,綜 觀,有機農業的定義可歸納:(1)有機農業的核心價值在於注重生態環境 的維護,其生產管理方式為促進及加強建構生態環境健康的元素。(2)善 用生態系統管理方法,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優先使用內部資源並降 低外部資源之投入。(3)有機農業的最終目的在於建構符合生產、生活、

生態三生一體的農業循環區域,並適度對人力資源與其他資源提供回饋。

(4)有機農業的發展過程提供大環境正面的影響,對於生產者與大環境皆 有相對的影響。在有機農業的運作過程中,農民本身的態度與其投入情況 是影響有機農業成敗與否的關鍵而,影響農民從事有機農業運作最重要的 因子:是有益身體健康及可恢復自然生態。儘管,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相

(4)有機農業的發展過程提供大環境正面的影響,對於生產者與大環境皆 有相對的影響。在有機農業的運作過程中,農民本身的態度與其投入情況 是影響有機農業成敗與否的關鍵而,影響農民從事有機農業運作最重要的 因子:是有益身體健康及可恢復自然生態。儘管,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