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將針對研究結果對行政機關、學校提出結論與欲改善之目標 和研究限制建議。

在相關活動參與程度中得分最高三者分別為與小孩有關、善用各類 教育資源和積極主動。而在與小孩有關部分發現以我會在家訓練孩子良 好的生活習慣 、我會檢查孩子的功課 、我會在家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 能力為前三名,因此在相關活動參與活動中,大部份的主要照顧者仍是 以和小孩有關的一切活動為基準,不論是否為特殊教育的孩子,仍是父 母心頭上的一塊肉,換句話說,提升對於孩子的關心,以及發展對孩子 有利的改善目標策略,將是每個特殊教育的家長樂見的。

影響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因素最高三者分別為參與管道問題、理 念不同以及學校態度。在參與管道問題中又以學校缺乏一個家長辦公或 休息的場所、學校舉辦活動的時間,並未考慮到要上班的家長,因此我 都無法參與、我很想參與學校教育,但是不知道如何參與為前三名。在 此部分我們發現現在學校所能提供的管道方式不夠明確,或者時間上無 法配合,比如某些時間家長仍需要上班,對學校而言,教師通常也只能 利用非假日時段提供協助,但對於一個特殊教育教師是否應該更花心思 在特殊教育的孩子身上,這部分是我們需要研擬和改善。

從不同的「個人背景變項」與主要研究變項去探討顯著差異發現在 相關活動參與程度部分,主要照顧者和婚姻狀況、孩子家中排行、障 礙類型、障礙程度、孩子年級無顯著相關,主要照顧者性別、是否參 加家長團體、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孩子性別皆有顯著相關;

另外在影響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因素中,主要照顧者和主要照顧者 性別、婚姻狀況、孩子家中排行、障礙類型、障礙程度、孩子年級則 是無顯著相關,是否參加家長團體、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

孩子性別皆有顯著相關,顯示不論主要照顧者為誰,對孩子的愛都不會 有所影響;在性別部份則是發現若為女性(不論是照顧者或是孩子),在 相關活動參與程度上較男性重視,反之,影響其參與狀況則是以男性高 於女性;是否參加家長團體則可以透過參與管道問題做更深層的探討或 改善,教育程度部分,不論父親或是母親,發現學歷較高的相關活動參 與程度上愈顯著,反之,學歷較低的則是有較多影響其參與子女學校教 育因素之問題。從以上研究結果顯示,學歷高的主要照顧者會透過管道 積極參與相關活動,而學歷低的主要照顧者則是對相關活動參與抱持著 懷疑的態度或是時間上無法配合學校政策,這可能和工作性質、教育理 念有相關。因此,在政策實施上,都是可以參考之因素。

壹、建立完整制度

因從學前教育、國小、國中、高中(職)一直到專科階段因讓身心障 礙者接受完善的教育體系,以便因應社會,讓其能夠在社會上擁有基本 的生活能力,這說起容易做來難,對主管機關而言更是一大考驗。

貳、特殊教育教師經驗傳承

年輕教師通常充滿教育熱忱,但對教學經驗以及學校政策經驗較缺 乏,因此可以和資深教師合作,讓熱忱與經驗相呼應,並多參與校友會、

家長會、社福機構等,除了提升教學成效外,也可讓家長感受教師到對 特殊教育的用心,拉近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距離。

參、落實家長參與的權利和義務

本研究顯示,有家長反映參與管道與時間上無法配合,因此,再推 動各項活動時,考量到家長的上、下班時間,辦理活動時,因作時間上 的考量,而家長也須與學校配合,不能過於溺愛,讓孩子在安全的條件

下嘗試各種事物,提升其做事能力,站在輔助的立場,讓孩子可以獲得 更多的幫助。而學校各部門應準備給特殊教育孩子的家長溝通與了解的 管道,如此才能使兩方溝通更透明化。

肆、強化學校面對特殊教育的態度

在學校態度中,教師對於家長反應是否正向積極,也影響著家長參 與學校的政策,當工作繁忙的教師,有時往往沒辦法將特殊教育的孩子 照顧得更完善,除了教學以外,教師還得負擔行政工作,應建議讓特殊 教育的教師專注於「教學」上,如此學校在面對特殊教育的孩子時,也 更有心力可以去照顧孩子。

伍、家長教育與學校教育有理念的不同

對家長而言,特殊教育孩子是心中的一塊寶對學校而言,對學校而 言,則沒有來的家長強烈,因而往往會產生理念上的落差,建議學校可 以從更多元透明的管道與家長聯繫,建立起學校和家長的互信關係,例 如:編製特殊教育孩子的專屬手冊,利用非上班日辦理親職教育等,當 家長和學校有了共同的信念時,才會讓特殊教育落實得更徹底。

陸、建立社區夥伴機制

透過第三方社團建立「學校-家庭-社團」三者之間的關係,一環監 督一環的型式,在社團中彼此可以分享照顧的理念,也可以透過不同的 經驗中得知遇到哪些狀況時該如何處理,當三者之間的關係互相尊重,

並且能夠擁有良性的互動,如此才能將特殊教育有效發揮。

對於後續的建議: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僅針對特殊學生的家長作為研究對象,建議未來研究可增 加一般興正人員或是普通班的家長,並可探討之間的差異與對特殊教育 的認同感。

貳、增加質性研究

增加質性研究,本研究採取量化研究,然而特殊教育亦可從值的角度 去作一探討,可以透過深度訪談不同地區的家長意見,確實了解家長所 遇到的狀況和問題,

參、不同的研究議題延伸

從本研究中可以發現,性別在特殊教育上有顯著差異,未來建議言 就可針對性別去做一發揮,是否男女的教育理念上有不同的落差;另外 發現主要照顧者的教育程度也是影響教育理念的因子之一,教育程度較 高的主要照顧者,較容易透過管道積極參與相關活動,而學歷低的主要 照顧者則是較無法配合學校政策,這可能和工作性質、教育理念有相關。

因此,未來建議可針對教育程度高或是低的做更深入之研究探討,讓特 殊教育在未來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一顧、張德銳(2005):中小學家長參與及其與教育品質的關係。教育 研究月刊,135,81-91。

王葉梅(2010) :對學習困難兒童家庭教養方式的案例跟蹤。大眾心理學。

王連生(1997) :親師合作樂無窮-論親師溝通理念與技巧。班級經營,

2,5-9。

尤淑純、蔡玉瑟(2010):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中師院學報。

江民瑜、黃蕙君、林俊瑩(2005):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性別差 異:以高雄縣為例。教育預社會研究,8,81-114。

李秀華(2011):屏東地區母親教養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李宜靜(2009):不同社會階層家長對家長參與看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吾家珍(2008):職業與教育對教養態度的影響:長期資料的分析。臺北 大學社會學系。

吳秋鋒(2010):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 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偲嫄、鄧運林(2011):父母不同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研究。

南亞學報,31,469-493。

吳佳賢(2011):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 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 系。

吳莉蓉、梁碧明(2010):雲嘉地區自閉症兒童暑期教育現況及家長教 養需求,12,63-84。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親職教育。五南出版社。

邱欣怡(2010):不可忽視的力量:幼兒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現況及其 影響。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杜文美(2010):家庭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濰坊學院學報。

林惠雅(2010):父母教養聯盟、教養行為與學齡前兒童適應之探討。

本土心理學研究,34,169-221。

林雯涓(2011):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高中 (職) 學生觀點。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朝鳳(1992):我國國民教育向下延伸之探討。師大學報,37,16-6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洪于荃、賴翠媛(2012):談特殊學生之家庭支援服務。雲嘉特教,15,

17-23。

胡亞各、郭慧龍(2001):高中職特教班智障學生的父母親家庭支援服 務需求調查研究。亞洲區障礙理解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1-49。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孫淑柔、程婉毓(2008):國小啟智班學生家庭需求及家庭支援服務之 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3,55-75。

侯金芹(2010):父母教養與外化行為關系的行為遺傳學研究。中國臨 床心理學雜志。

姜逸群、黃雅文; 連海生(2010):父母教養型態、家庭支持、教師 教學行為、學生自尊與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陳信英(2010):青少年單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 生命故事敘說之研 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陳珂粹(2011):探討與家長共同處理自閉症兒童情緒調控歷程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陳怡君(2003):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影響之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 通訊,13,50-61。

陳明聰、王天苗(1997):臺北市國小啟智班學生父母參與之研究。特殊 教育學刊,15,215-235。

陳明聰(1997):身心障礙教育中父母參與的重要性及其相關因素之探 討。特殊教育季刊,64,21-27。

陳瑋婷(2012):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關係研究:身心障礙 者家長與普通家長之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3,1-26。

陳婷潔(1999):台北市幼稚園特殊幼兒家長參與特殊教育現況與影養因

陳婷潔(1999):台北市幼稚園特殊幼兒家長參與特殊教育現況與影養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