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理論觀點與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理論觀點與內涵

現代的父母需要學習親子關係的建立,學習於何時參與,也學習於何 時該退居幕後。親子關係,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身為父母,必須學習做 一個「參與型」的父母;也要知道如何做一個「幕後型」的父母,之間的 拿捏是一種藝術。事實上,要求父母作「全盤性」參與是非常困難的,也 沒有這個必要。但是,既然身為父母,就必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作出

「選擇性」的參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興趣發 展與特殊的生理需求,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視其孩子個別的發 展情形,採取階段性的參與。

家長參與的類型除了依參與的角色定義,也有從家長參與的內容來定 義,Cone等人(1985)針對學前到高中的障礙學生家長參與的狀況進行調 查,將家長參與分成十二種類型:

1、和教師聯絡溝通。

2、參與特殊教育過程。

3、協助孩子上下學的交通。

4、到校觀察。

5、參與家中的教育活動。

6、參與親職教育研習或諮詢會議。

7、擔任教室義工。

8、家長互相聯繫與支持。

9、參與學校行政事務。

10、參與募款活動。

11、參與倡議團體或活動。

12、分享資訊。

Greenwood 和 Hickman(1991)的看法

1、觀眾:經由孩子傳遞通知,家長參與親師會議、開放教室、運動 會等活動。

2、自己子女的教師: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協助合作完成作業等,教 師有責 任設計與發展家庭學習活動的素材。

3、學習者:參與親職講習,豐富孩子成長與發展的知識,教師應扮演積 極的角色,鼓勵家長參與。

4、義工:教師可根據父母的興趣、專長、能力決定家長可扮演的角色,

如管理教室、布置檢查設備、抄寫文書、收費、提供物質的支 援、準備展覽、做目錄等。

5、半專業人員:家長可協助教學與計畫、評鑑等級報告、做測驗等較需 專業能力的活動。

6、決策者:經由參與 PTA、學校諮詢委員會或學生管理委員會參與學校 決策。

綜合以上,法條中所關注的家長參與多集中學校事務層面,規範家長 參與學校事務方面的事項,然而實際上,家長參與應該還包含家庭層面的 參與,而近年來開始著重家長在社區層面的參與狀況。

壹、身心障礙學生家長參與的類型和模式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類型,國內外學長提出一些不同的參與形式,有 些是共通的、有些是互補的,以下就國內外學者提出的論點來說明家長參 與教育的類型。Davis(1989)指出在鄉下地區的學校,特殊兒童參與學校 教育,常常明顯有社經、文化的障礙。佛羅里達州(Florida)為改善特殊 兒童家長參與的問題,提出了三個鼓勵家長參與的模式:

(一)、父母對父母(parent to parent of Florida):一個同儕支持 模式。

(二)、親職教育網(parent education network):一個父母教育模式。

(三)、人性化援助網指導服務(human assistant network direction services):一個資訊與案例管理模式。

家庭教育是整體教育的其中一環,從學校及家庭層面來思考家長參與 的問題,其範圍較為寬廣,常被為忽略的是學校與家庭教育都不能置於社 會之外,教育被視為個人社會化的歷程,自然而然,社會對教育的影響不 能被忽略。Epstin 和 Connors(1993)從較廣義的角度來定義家長參與,

將它擴展到家庭及學校以外的社區,認為家長參與是家庭、學校、社區合 作關係的一部份。

家長參與的內容分為五類;家長的基本責任(教養生活、提供良好的 成長環境)、學校的基本責任(學校與家長的溝通)、家長參與學校的活動

(出席學校的活動)、家長參與家中的教育活動、家長參與決定或倡導活 動等。

國內學者楊惠琴(2000)的觀點與Epstin 和 Connors較為相近,將 家庭教育定義為:「家長為提升學校效能,促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在家 庭、學校和社區中,所從事與子女教育有關的一切活動。」因此,家長參 與學校教育的定義: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係指家長基於對教育事務的關心,

家長參與的模式和類型。

歸納學者們對家長參與的看法(Epstein, 2001;Gallagher, Rhodes,

& Darling, 2004;Hornby, 2000;Ysseldyke et al., 2000),將親師共 同參與分為保護(protective)、專家(expert)、傳遞(transmission)、

課程充實(curriculumenrichment)、消費者(consumer)和夥伴

(partnership)等六種主要的模式。

分別敘述如下:

1、保護模式:為最小程度的家長參與,主張家長的角色是準時將子女送 到學校,教育是教師的責任,認為家長參與是不需要的,甚至還會干 擾學校運作和老師的教育成效。

2、專家模式:主張家長的角色是被動的接受子女在校學習活動的訊息和

指導,鼓勵家長服從及依賴教師,但容易因教師和家長間的觀念不同 而產生問題,造成家長對校方的不滿意。

3、傳遞模式:強調家長的協助有助於子女教育目標的達成,雖然在此模 式中教師仍扮演主導和控制的角色,但較能接納家長在子女的學習過 程中扮演的角色,因此由教師傳遞部份學習內容,讓家長在家中也共 同訓練孩子,然而,對於需要多種專業服務的重度及多重障礙學生而 言,對讓家長是一種負擔。

4、課程充實模式:認為家長也是專家的角色,強調教師與家長對課程和 教材的互動可以促進學生教育目標的達成,但家長過多的投入容易對 教師產生威脅。

5、消費者模式:主張家長是教育服務的消費者,因此在作學習決定的過 程中家長扮演控制者的角色,教師負責提供相關的資訊做為家長決策 時的參考,然而,此模式容易造成教師專業責任的棄權,而且如果缺 乏相關的訊息和指導,家長容易產生錯誤的決定和選擇。

6、夥伴模式:主張教師是教育的專家,而家長是子女成長與發展的專家,

兩者應成為夥伴關係分享彼此專業,此模式包含:雙向溝通、相互支 持、共同決定和促進學習等四個基本要素,目前國內外家長參與的發 展重點和趨勢皆以此模式。

身心障礙兒童的誕生,或多或少對原本的家庭生活形態帶來衝擊及改 變,家庭組織是否能夠因應這樣的改變,適應不一樣的生活,維持家庭支 持與凝聚力,如何運用社會經濟資源,讓家庭維持其功能的正常運行及平 衡。身心障礙兒童之家庭當面臨逆境時,若家庭能調整家庭模式進而與醫 療團隊維持關係,並尋求家庭內外系統的支持與協助,將會有助於家庭功 能的運作,家庭能在疾病與需求間取得平衡,保持家庭組織的彈性,時時 與社會有互動關係,並與專家保持合作關係,這些都能提昇家庭的功能因 素。

社會福利制度、醫療訓練課程或是病友間的相互支持,都是身心障礙 兒童家庭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除了物資上的幫助外,家庭與家庭間的相 互支持與認同,都是給予他們很大的支持力量。當家庭能維持家庭界線與 組織彈性,隨生活處境不同而做調整,家人間的相互支援、分擔家務,維 持良好的社會互動關係,並詳加運用社會福利資源,必能提昇家庭的幸福 感受。

表 2-3 家長參與角色研究之整理

研究者 家長是 家長是 家長是 家長是 家長是 家長是 溝通者 教學者 支持者 學習者 決定者 倡導者 吳英珠     (2007)

楊惠娟       (2007)

張茹雯      (2007)

Schulz     (1987)

Turnbull     (2001)

Wehman   (2007)

摘自陳婷潔(1999)。台北市幼稚園特殊幼兒家長參與特殊教育現況與影 養因素之調查。

圖 2-1 現代家長參與

學校教育的形式(更多元)

資料來源:翁鴻勳(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特教班家長參與及特殊教育 服務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學校教育

教育政策

家長會 學生家長 社區資源

社群整合 教育環境

家長在面對家中有障礙孩子心境上的轉折及心情所承受 的壓 力,外界若給予適當的支援,大大紓解家庭所面臨的壓力和衝突,這 些支援可涵蓋多方面:例如孩子的看護、教育、訓練、輔導、醫療服 務等,而這些支援服務,視孩子的障礙程度狀況、年齡而有所不同。

(何華國,2004)。近年來家長參與的觀念已成為主流,學校相對成為 這些家庭的社會資源支持系統之ㄧ,學校除了提供這些特殊孩子的個 別化教學,也提供家庭的相關支援服務及相關資訊,也提供有效的親 職教育與輔導,協助家長調適心理問題、增加親子互動、改善親子間 互動(Turnbull & Turnbull ,2001)。家長的心理若有健康的調適,在 參與特殊孩子的教育時,共同參與特殊學生的教育決策過程,能夠提 供教師教學上的建議,促進孩子的適性發展,進而提升特殊教育的成 效。

「身心障礙兒童家庭」乃是因身心障礙兒童的誕生,產生的一種 家庭組織型態,當中會因為兒童障礙種類、家庭狀況或社會文化的不 同,身心障礙兒童也會面臨有所不同的挑戰。身心障礙兒童的出現,

對大多數家庭而言,無疑帶來巨大的壓力,也深深影響家庭成員間的 互動關係,以下分別就「身心障礙兒童的問題與需求」,以及「身心 障礙兒童對家庭的衝擊」分別加以闡明。

貳、身心障礙兒童的問題與需求

身心障礙兒童家庭因為孩子的障礙,所有家庭成員都必須就心理 或環境做調適,家庭各方面也許會受到程度方面的影響,如:婚姻關 係震盪、經濟收入的影響、社交型態的改變、家庭時間安排的改變、

價值觀的改變、其他子女教養上的調整等(簡淑伶,2003)。由此可看 出身心障礙學生的家庭需求上的特殊性及急迫性。

身心障礙兒童所面臨的問題是持續性的,就生涯發展的觀點,他 們在不同生命週期,會有不同的特殊服務需求,例如就學前階段,需 要扶養養育、早期介入的需求;學齡階段,需要特殊教育的需求;離 校後階段,需要職業輔導、獨立生活的適應訓練、成人教育等,這些

身心障礙兒童所面臨的問題是持續性的,就生涯發展的觀點,他 們在不同生命週期,會有不同的特殊服務需求,例如就學前階段,需 要扶養養育、早期介入的需求;學齡階段,需要特殊教育的需求;離 校後階段,需要職業輔導、獨立生活的適應訓練、成人教育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