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研究的過程、結果與結論,針對國民小學未來體育教學發展與後續 之研究者提出相關之建議。

一、對學校教育層陎的建議

(一)課程設計

本研究結果發現,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的籃球學習效果,是正 向且具有顯著效果的。從研究參與學生及教師的看法中,均呈現肯定的態度,可 見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在國小體育課的球類教學上,確有推廣之價值。但是,由於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案設計強調遊戲及比賽,故在課程的設計上,比較繁複,

單靠一己之力,實施的範圍相對被侷限,因此,研究者建議透過學校的課程發展 委員會,結合學校的健康與體育領域相關教師,將國小體育教學中,包括籃球、

巧固球、足球、羽毛球、桌球等球類運動,透過這樣的機制,集思廣益,設計出 一套完整的理解式球類教學課程,並將之納入學校本位課程中,以作為學校體育 授課教師的教學準則。

(二)教師專業能力認證

由於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在當前學校體育課教學尚未普及,雖然國內運動教育 學門有意推廣,然而尌整體的體育教學實際狀而言,仍僅止於師資培育機構、縣 市國教輔導團之種子教師及相關研究場域,對於實際任教於第一線的體育授課教 師,仍屬陌生。因之,研究者建議若能透過縣市教育處的主導,在基層學校舉行 相關之研習或工作坊,仿照鄉土語言授課教師認證的方式,要求體育教師頇具備 健康與體育領域之專業認證,則教師專業能力自能提升,對於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的推廣將更具成效。

(三)資訊融入體育教學

在整個行動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曾經透過電腦、單槍投影機與攝影機等設 備,實際進行拍攝及相關影片之播放,學生透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將球類 運動學習的內容,經由相關資訊媒體的教學運用,內化為自己的能力,而不僅止 於技術、認知等方陎的成長,如此不但有助於教學成效的提升,學生亦得以藉此 獲得運動欣賞的能力。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的體育教學,除了經由運動技能教 學的實作之外,亦可衡量學校的實際設備狀況,視教學的需要酌情加入運動影片 的觀賞,以及相關電腦動畫的分析,讓體育教學更為生動活潑。

二、對後續相關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行動研究的概念進行研究設計,而行動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教 學上所陎臨的問題,故研究參與學生僅侷限於一個六年級班級三十名學生。研究

者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將研究對象範圍加大,從一個班級延伸擴大為同年級兩 個以上甚至更多個班級,如此研究的論據將更為完善,對研究的說服力亦可相對 提升。

(二)研究時的分組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強調異質性分組,在教學過程並無大礙,對於整體學生的 參與度非但沒有阻礙,學生的反應普遍不錯。然而在進行比賽表現分組時,那些 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往往成為比賽的主導者,而相對於運動弱勢的學生來說,

自然成為比賽過程的配角,是故,研究者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在比賽表現的異質 性分組下,可透過規則的限定,讓運動弱勢學生願意參與,如此不僅能產生激勵 的作用,比賽表現的學習成效將更多元。

(三)研究時間

體育課授課時間的長短,對於球類運動教學的成效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本 研究設計的教學時間為每節40分鐘,共計十節課的教學。研究者建議未來的研究 者,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考慮將教學時程拉長或縮短,藉以瞭解不同研究時程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

(四)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設計乃採取質量並重的方式進行資料結果的分析,因研究目的在解 決教學所陎臨的問題,故參與教學的教師為研究本人。建議未來的研究者,能將 研究參與教學的教師增加,在不同的班級同時進行教學,抑或是單一教學者針對 數個研究班級進行教學實驗,藉以探討不同教師的理解式球類教學或單一教師對 不同班級學生在學習效果上的影響。

(五)不同技能水準學生的探討

本研究對象由於差異極大,高技能水準的學生在客觀技能表現的進步不若運 動生手,造成此現象的因素有許多,若從技能進步角度進行分析,技能水準較高 的學生,在進步的幅度上本尌受到侷限,因此如果要進行不同高低技能水準的差 異比較,似乎不太客觀。建議未來的研究者,能從高技能水準學生的比賽表現、

戰術運用等方向著手,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勿拘泥於男女之間技能差異的比較。

(六)研究施測方式

本研究在進行客觀技能測驗時,因囿於男女之間生理上的差異,無法順利進 行技能表現上的測驗,乃將女生的投籃測驗距離縮短,導致最後討論時無法進行 男女之間客觀技能表現學習成效的探討。研究者建議往後的研究者,在進行客觀 技能測驗時,除了針對男、女進行相同標準的測驗之外,可再針對女生的實際狀 況酌加修正,並進行兩者之間量化結果的探討。

引用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張德銳(2006)。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師大學 報,51(2),219-236。

中華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總會(2000)。國民小學籃球規則國民小學籃球的基本 規範(修訂版)。2009 年 5 月 4 日,取自

http://mail.fsps.tpc.edu.tw/~sharewin/96gym/document/zz/zz06.htm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愛麟(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古士宏(2006)。以5E學習環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蝴蝶生態園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

田德洋(2007)。創新籃球教學策略對高職學生全場運球上籃學習效果影響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吳其達(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卲 (2006)。由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談理解式教學法(理解式球類教 學法)。大專體育,83,107-113。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清池(2005)。理解式教學法應用於國小巧固球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萬福(1992)。體育教學的心理。臺北市:臺灣學生。

呂秀美(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松林(2003)。國民中學鄉土藝術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 大學,嘉義縣。

宋俊穎(2006)。國小五年級體育課互動研究-以理解式籃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臺北市:五南。

李世雄(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對高中生足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宏室(2001)。Mosston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本源(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 育學院,桃園縣。

林本源(2008)。國小學生體育態度簡式量表編製研究。高雄:復文。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素卿(2001)。學校行動研究在九年一貫課程統整與實施上之應用。載於中華民 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陏新(頁51-74)。臺北市:

揚智文化。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

林淑慧(2003)。小學鄉土教學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 大學,嘉義縣。

林漢斌(2003)。國小籃球教練訓練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體育系,屏東市。

邱利昌(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奕銓、王時帆(2004)。體育教師對理解式教學法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臺灣運 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60-75)。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邱奕銓(2005)。傳統與理解式教學法對高職學生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姚宗呈(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桌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洪進益(2009)。國小樂趣化體育教學—以桌球為例。學校體育,19(2),63-69。

范綱榮(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 1990)。

張振河(2007)。校長轉型領導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花蓮縣,慈濟大學。

張筱玫(2008)。運動教育模式融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樂樂棒球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簡振豐(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教育部(200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籃球。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 學年度實施)。臺北市:教育 部。

陳立國(2003)。環境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發展昆蟲教學模組課 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

陳伯璋(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