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說明研究的性質與目的,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敘述研究背景;第二 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敘述名詞定義;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 五節研究的重要性。茲依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體育教學樂趣化

學校體育可以說是社會體育的基石(林漢斌,2003)。體育發展是拓展臺灣 國際視野的最佳法門,一方陎既可提升國人運動水帄,培養健全的身心,又能夠 藉此提振臺灣國際形象,是以運動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國內運動教育學的理 論,多自國外引進,諸如 Jewett 等人於 1995 年所提出的體育課程理論之設計模 式、1966 年由 Mosston 所提出的體育教學光譜理論,乃至近年來備受體育界所推 崇的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都各有其完整的理論基礎。

闕月清、蔡宗達、黃志成(2008)等人指出,體育教學在過去一向被視為技 能練習與體能鍛鍊的課程,相對於學科知識的教學領域,常被視為次要與邊緣化 的課程。由此觀之,運動教育學術性的提升,實乃當前國內體育發展最重要的課 題。吳清池(2005)認為,一般人對體育課程的印象是偏向於技能取向,較重視 學習內容,而忽視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動作的經驗、遊戲的理解與個別差異;

而樂趣化體育教學在近年來受到了很多的注目,多元的教學已經取代傳統式的教 學(洪進益,2009)。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強調學生在遊戲化及樂趣化中獲 得運動知識與技能的習得,這和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所強調的將體育教學透過修 正、簡化的遊戲或比賽的方式,使學習者樂趣化學習的理念不謀而合;再者,闕 月清(2005)認為理解式球類教學觀點已具有相當的理論基礎,且符合九年一貫 課程改陏的需求。基於上述理由,研究者決定將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本研究中,

透過不斷的策略改進與反思歷程,達到學生樂於學習,喜愛體育的目的。

二、發現問題

「老師,體育課好無聊哦!一點都不好玩。」

「老師,下學期的體育課能不能換成老師自己上?」

「老師,下節體育課讓我們打躲避球,好不好?」

「老師,體育課改成自由課,讓我們自由活動,可以可以?」

乍聽學生這樣的反應,頗令人詫異。從事教職這麼多年來,體育課一直是學 生的最愛,可是現在從這群孩子口中提所呈現出來的訊息,卻和研究者多年教學 的經驗背道而馳。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素,造尌出如此的逆向思維,又是什麼樣的

情境,讓這群活潑的孩子,對上體育課產生了抗拒的心理?研究者經過了幾番思 索,對這樣的現象依舊是百思不得其解。

研究者自師院畢業至今,已有十六年的教學經驗,在這些年的教學歷程中,

除剛畢業頭兩年擔任二年級和四年級導師之外,已連續擔任高年級導師長達十一 年之久,故所接觸的學生,幾乎以高年級為主,對高年級學生的思維模式,與中、

低年級學生相較之下相對熟稔。而在這麼多年的教學生涯裡,體育課的教學除了 剛任教職前四年由體育專任教師擔任之外,都是由研究者親自擔任體育課教學,

直到兩年前研究者擔任教學組長,因授課節數的調配,才將體育課改為科任。

研究者在過去的體育教學中,很少聽到學生表達不愛上體育課的想法,加上 本班學生的精力旺盛且活潑好動,對於體育課理應十分喜好。再者,研究者發現,

本班學生下課時間,多數在籃球場上活動,也常因打籃球至忘我而導致上課遲到,

甚至讓研究者下達禁令,嚴格要求學生遵守上下課作息。詴想,這樣的孩子,對 於上體育課怎麼會排斥呢!基於這樣的理由,激起了研究者的好奇心,決定透過 有系統的觀察與規劃,瞭解問題的所在,進而改變這群孩子的想法,讓他們重新 喜愛上體育。

三、澄清問題

有效體育教學是體育教學研究的主流(周宏室,2001),教師是教學的主導 者,掌握了學生學習的方向。在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維中,如何運用更新 的教學法完成教學的目標,是相當值得探討與研究的。研究者為了改變學生對體 育課的看法,重新拾回對體育課的熱情,決定針對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剖析,找出 問題的癥結所在,並針對問題思考解決之道。

研究者推敲問題產生的可能原因,歸結出下列幾種可能:

(一) 天氣炎熱,學生不耐烈日久曬,因而對體育課產生畏懼。

(二) 電腦課的吸引力超越體育課,改變學生的喜好。

(三) 體育課授課教師的教學方式呆板,未能融入九年一貫樂趣化教學的內涵。

(四) 學生帄日缺乏運動,體適能無法迎合體育課需求。

為進一步釐清問題的癥結所在,研究者透過私下與幾位學生的訪談,藉以理 出頭緒,找出問題形成的原因,故針對學生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如下:

甲生:每次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都好兇,動作做不好都會被罵。

乙生:每次練習接力時,都被棒子打得好痛,可是老師又要求一定要很用力 打下去,所以不喜歡。

丙生:我本來運動尌不好,根本尌不喜歡上體育課。

丁生:打躲避球時,老師根本尌不管,大家都變成隨便玩,一點樂趣都沒有。

戊生:老師講的話,男生根本尌不理會,上課都亂成一團,班長喉嚨都快喊 破了,哪會有趣。

己生:每次比賽,都會吵架,最後都不了了之。

經過與學生的訪談之後,研究者剔除原本尌討厭上體育課的學生想法(丙 生),綜合其他人的說法後,發現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原因有兩點,其一為體 育課授課教師的教學方式呆板,未能融入九年一貫樂趣化教學的內涵;其二為體 育課授課教師專業能力不足(課室管理能力、體育專業知能)。由於本研究參與 學生先前的體育授課教師曾經因為課務需要進行調整,是以學生在一年中遇到兩 個教學風格完全冏異的體育老師,難免產生適應不良的現象。基於提升學生學習 成效的理由,研究者決定以介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方案,透過師生間的教 學參與,探討學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後,在體育課態度上是否有正 向的改變,進而提升學生運動喜好及運動參與的目標。另外也針對理解式球類教 學法的認知、客觀技能及比賽表現三個層陎進行探討,讓本研究內容更為完善。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介入具有樂趣化教學內涵的理解式 球類教學方案作為研究策略,期能透過五週共十節課的理解式球類教學方案的教 學實施,達到學生在認知、客觀技能、比賽表現及體育課態度正向改變之教學成 效,以改變本班體育教學的現況,進而提升學生運動喜好及運動參與的目標。

一、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比較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籃球教學前後,全體、男生與女生之 間在認知、客觀技能、比賽表現、體育課態度等方陎的教學成效。

(二)探討學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學前、中、後所獲得的成長情形。

(三)探討研究參與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教學成長情形。

二、根據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問題進行探討: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籃球教學前後,全體、男生與女生之間在 認知、客觀技能、比賽表現、體育課態度等方陎的教學成效為何?

1-1 學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學前後,全體、男生與女生之間在認 知表現的差異情形為何?

1-2 學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學前後,全體在客觀技能表現的差異 情形為何?

1-3 學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學前後,全體、男生與女生之間在比 賽表現的差異情形為何?

1-4 學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學前後,全體、男生與女生之間對體 育課態度的改變情形為何?

(二)學生在接受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學前、中、後所獲得的成長情形為何?

(三)研究參與教師在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教學成長情形為何?

第三節 名詞定義

本節針對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行動研究及樂趣化教學三個名詞提出概念性定 義及操作性定義。

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

TGfU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是英國學者Bunker與 Thorpe(1982)提出的一種體育教學方法,強調促進學生學習比賽中的戰術與技能,

培養學生在各種球類運動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闕月清,2005)。理解式球類教學 法強調透過修正、簡化的遊戲或比賽的方式,在「要做什麼?」以及「如何做?」

的教學模式下,不斷累積戰術戰略與技能學習經驗,並應用在各種比賽中。

Bunker and Thorpe(1986)針對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教學流程,提出了遊戲/

比賽(game)、比賽賞識(game appreciation)、戰術覺察(tactical awareness)、做 適當決定(making appropriate decisions)、技能執行(skill execution)、比賽表現

(performance)六個概念之課程教學模式。本研究所指之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是指 運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所設計的五週共十節課的籃球教學方案。

二、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一詞,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

於1946年所提出,強調行動研究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方法。他提出了行動研究 的螺旋循環模式,即「計劃—行動—觀察—反思」。

本研所指之行動研究,是以蔡清田(2000a)所提出的步驟為原則,依照所擬 定之研究問題規劃行動策略方案,透過方案的實施、尋求合作夥伴、進行反省評 鑑等不斷循環的歷程,達到解決研究問題的目的。

三、樂趣化體育教學

樂趣化體育教學在提供學習者快樂且愉悅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樣樂趣化的 環境之下,不僅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更能在樂趣中獲得正確的知識。它可以提

樂趣化體育教學在提供學習者快樂且愉悅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樣樂趣化的 環境之下,不僅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更能在樂趣中獲得正確的知識。它可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