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討論,提出下列相關建議,以提供童軍教師師資培育單位、國 中童軍教師、環境教育工作者和後續研究做為參考。

一、給童軍教師師資培育單位的建議

童軍教師經常實施戶外活動,帶領孩子接觸大自然,擁有更多與環境互動的機會。

根據訪談結果只有一位具備環境教育相關背景的童軍教師提出在實施戶外活動時要懂 得對環境的尊重與感恩,以及降低對於環境的影響。研究者建議童軍教師師資培育單位 應開設「環境素養」與「環境倫理」的相關課程,讓童軍教師在實施戶外活動時能對於 環境能有多一份的關懷,並帶領孩子與環境做合宜互動。童軍教師需要搭起孩子與自然 之間的橋樑,讓孩子們利用戶外環境中學習之外,更能思考如何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二、給國中童軍教師的建議

童軍教師由於課程的需求和配合教學目標,經常實施戶外活動。教師是學生的榜樣,

透過教育價值觀的傳遞會深深地影響學生對於環境的態度。童軍教師應加強與環境教育 的相關知能,包含如何與自然互動、提升環境敏感度和環境議題的轉化等,童軍教師可 參與環境教育相關的組織,例如:荒野保護協會、臺灣環境資訊會等,以及參加講座、研 習與培訓等。我們期盼的是透過實施戶外活動,讓學生能夠瞭解自然,與自然產生連結,

進而願意為它付諸行動,而不是只有利用自然而已。

三、給環境教育工作者的建議

利用戶外活動進行環境教育時,建議運用小隊制度讓孩子以團隊的方式進行分組學 習,另一方面賦予小隊長責任,由小隊長領導小隊員進行學習和活動任務,孩子們之間 可以彼此分享與照顧,同時環境教育工作者也較能掌握孩子們在戶外的狀況。

由於國民中學階段的孩子處於青春期,在戶外活動的設計與安排方面,可以採用任

務型導向的活動方式,讓孩子去找、尋寶等,具挑戰性的戶外活動較能引起孩子的興趣。

環境教育工作者具備環境教育專業,將其專業能力結合戶外活動的技巧能使得環境教育 的推行更為順利。

四、給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由於研究者本身為童軍教師,受限於時間考量無法進入現場觀察童軍教師實施戶外 活動。建議後續研究者能以旁觀者客觀的角度進入現場觀察童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觀 察記錄學生與自然環境的互動的情形以及童軍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接觸自然等,以瞭解戶 外活動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影響。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童軍教師,並針對其於正式課程時間實施戶外活動的經驗做探 討,而有部分童軍教師兼任童軍團長提及由於童軍團露營活動的時間與地點,更能發揮 對於學生的影響力,童軍團如何推行環境教育值得未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本研究採質性為研究取徑,僅訪談 6 位童軍教師,建議後續研究者可以採量化的方 式針對影響童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的因素進行研究,由於目前文獻多以教師實施戶外活 動的阻礙和困境為研究主題,但童軍教師願意且樂於實施戶外活動的背後一定有支持其 動機與信念,值得進一步的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 果報告(編號:NSC-84-2511-S-002-002-Z),未出版。

王鑫(1996)。環境教育與戶外保育教育模式。童軍環境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台北市:

363-396。

方潔玫(譯) (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原作者:Joseph Cornell)。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出

呂建政、周儒(譯)(2008)。戶外教學 (原作者:Donald R. Hammerman, William M.Hammerman, Elizabeth L. Hammerman)。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1) 李子健(2010)。環境教育與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教育學報,38(1),119-132。

李毓昭(譯)(2006)。驚奇之心(原作者:Rachel Carson)。臺中市:晨星。

周儒編(譯)(2003)。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 (原著者:Joyce Meredith 等編著)。台北: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臺北市:五南。

周儒、黃淑芬(譯)(1994)。戶外教育的精義(原著者:Rillo,T.J.著)。環境教育季刊,20,

52-63。

郝冰、王西敏(譯)(2009)。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原作者:

Richard Louv)。臺北縣:野人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張道榮(2012,4 月)。校外教學的創新與困境突破。於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

陳君健(2002)。從童軍教育到綜合活動。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會務簡訊,第 44 期,頁 6-7。

莊坤良譯(1989)。貝登堡的足跡。臺北市:水牛。

馮靖惠 (2014 年 4 月 3 日)。戶外教育聯盟:別把孩子關在教室。聯合報。取自 http://mag.udn.com/mag/edu/printpage.jsp?f_ART_ID=506739

黃建榮(1999)。探索劉力學的重要生命經驗與環境行動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未出版之 http://blog.xuite.net/treetoad/blog/204918834。

龔淑芬(2000)。田園教學十年回顧。台北:台北市北投區湖山國民小學。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黃茉莉(2006)。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黃愈娟(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環境教育專業發展模式初探__以一所山區小學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謝美連(1992)。小隊課程技能研習實施原則與方式。童軍小隊活動設計與實施。臺北 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英文部分

Danny Parkin (1998).Is outdoor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17(3):275-286.

Erminia Pedretti & Joanne Nazir(2014). Tensions and Opportunities: A Baseline Study of Teachers’ View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Science Education, 9, 265-283. Doi:10.12973/ijese.2014.215a

Ford, P. (1986).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losophy. Las Cruces, NM: 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ERIC Documentation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67941).

Ford, P.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NY: John Wiley and Sons.

Hungerford, H., Peyton, R. B., & Wilke, R. (1980). 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42-47.

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 Hammerman, E. L. (2001). 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5th ed.). Danville, IL: Interstate Publishers.

Hungerford, H. & Volk, T.(1990).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8-12.

Joseph James Shomon (1979) Tomorrow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1:1, 28-29, DOI: 10.1080/00958964.1979.9941352

Ken Gilbertson, Timothy Bates, Terry McLaughlin & Alan Ewert(2006)Outdoor Educ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Lisa Gordon(2011).Outdoo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nd Social Impacts of Adventure Programs. San Rafael, CA: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 Dominic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cRae. K. (1990).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iverse purposes and practices.

South Melbourne Vic: Macmillan.

María del Carmen Conde & J. Samuel Sánchez(2010).The school curriculum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school environmental audit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Science Education: 5(4), 477-494.

Margaret M. Davies (1996) Outdoors: An Important Context for You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15:1, 37-49.

DOI:10.1080/0300443961150104

Rillo, Thomas J (1985) Outdoor Education: Beyond the Classroom Wall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 264 067)

Summers, M. (2000).Primar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 interview stud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31(3):12-19.

World Scout Bureau (2002).SCOUTING AND THE ENVIRONMENT. 取自 http://www.scout.org.

Priest, S. (1986). Red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 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3), 13-15.

Smith, J.W. ( 1987 ). Outdoor Education and it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Geography, 72(3), 209- 216

Smith, J. W., Carlson, R. E., Donaldson, G.W. & Masters H. B.(1972). Outdoor education (2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Walter A. Anderson, John S. Brubacher, Morey R. Gardner, Daniel E. Griffiths & John Dale Russell(1965)The Role of Outdoor Education. New York :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研究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目前正在 進行碩士論文研究,研究題目為「臺北市國中童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之研 究」,本研究需透過曾設計與實施戶外活動的童軍教師進行訪談資料收集。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每次與研究對象訪談時間約為 1 小時左右。希 望您能同意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進行錄音,以利後續的資料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錄音內容僅作為研究者進行資料分析、編碼與歸類統整之用。基於 保護受研究對象的義務,您的姓名及個人資料一律隱匿不公開,改以代號 稱之。因此,希望您能提供本研究真實的意見,以增加研究資料的正確性。

訪談過程中,您有權力決定回答問題的深度,面對不想回答的問題也 能拒絕回答,亦有權力隨時終止錄音以及訪談。若您對本研究有任何意見,

歡迎隨時提供。再次誠摯的歡迎您參與本研究。

受訪者:

研究者:楊芳瑀

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