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童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目的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童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目的

童軍活動多以大自然為背景,童軍創始人貝登堡曾說:「童軍活動是快樂的戶外冒 險活動,不僅提供娛樂,還兼具教育效果」。研究者為釐清童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目的,

更進一步瞭解童軍教師透過實施戶外活動期待孩子獲得些什麼。在與受訪者的互動過程 中,研究者發現童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有必要性和其目的性,因為並非所有課程內容皆 適合在戶外進行。本節針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的目的,以下分為五項主題:(一)實施戶 外活動的必要性、(二)建立與環境的連結、(三)培養觀察力、(四)讓孩子擁有實際體驗經 驗、(五)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六)與大自然對話。

一、實施戶外活動的必要性

在訪談過程中,當研究者問到有哪一些教學活動,童軍教師會在戶外環境進行,受 訪者會以活動本身的性質,以及在戶外實施的必要性為優先考量,例如:升火和搭帳,

因為這兩者在室內無法進行,而研究者在瞭解部份童軍活動在戶外進行的必要性之後,

更進一步探討除了必要性的戶外活動之外,童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之目的為何。

根據教育部民國八十三年公布的「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標準」,包含行善服務與 野外生活兩大類,其中野外生活內容涵蓋露營、旅行與戶外休閒活動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和戶外活動,而綜合活動領域的十二項核心素養也有戶外生活。不論是過去的童軍教育 課程標準還是綜合活動領域的核心素養,都明確指出了童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的必要 性。

童軍活動主題包含野外炊事、搭帳、植物辨識、露營、升火、繩結、觀察和追蹤記 號等,溯源童軍運動的內容設計,多以戶外和大自然為活動背景,演變至今不論是童軍 教育還是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因為「我們科目屬性的關係」(F_1-6),童軍教師在操作課 程時,為了因應課程活動需求和安全考量,受訪者提到「用火」的相關活動皆在戶外進 行,「野外炊事的時候,因為它有必須性」(B_1-12)。此外童軍教師亦配合童軍活動主題,

例如:操作追蹤記號和工程繩結的運用,就要一定要在戶外才能實施,有受訪者說明:

「你需要比較大範圍操作的,你一定要在戶外進行」(C_1-2)。

綜合上述,基於「活動需求」和「用火安全」的考量,童軍教師在實施戶外活動有 其必要性,受訪者提到:「只是利用戶外的方法會不一樣,像生火一定也在戶外,七年 級的生火,然後還有九年級的無具野炊,然後學妹還有做避難小屋,像那種就會在戶外」

(E_2-4)。

童軍教師除了因必要性在戶外實施的童軍活動之外,而願意把孩子帶去戶外進行活 動的背後,一定有其目的和理念,在下列主題逐一說明。有受訪者表示:

觀察當然也可以上室內版,但是觀察課其實在戶外超好玩的,然後生火的課程就 不能在室內上,就講一些認知性的東西,那操作一定要到外頭,然後方位,還有 避難小屋,那個上 PPT 版的避難小屋,太沒意思。(D_3-1)

實際操作比較好…,應該說認識植物這種單元,就應該要帶到戶外去,所以課程 有需要我就帶他們出去。(E_13-2)

根據以上描述,發現童軍教師對於在室內上課和戶外上課有著不同的期待,期待給 予學生不一樣的生活經驗和更多元的學習方式等,他們很清楚地知道戶外活動能帶給學 生更寬闊的學習視野。

二、建立與環境的連結

在這個充斥著資訊產品的時代,戶外活動的重要貢獻莫過於重新建立人類與自然環 境間之間的連結(周儒、呂建政譯,1999)。細數孩子們一天二十四小時待在校園裡的時 間,至少占了三分之一,而在校園的時間裡,孩子們也多半待在教室,對於校園環境的

瞭解和認識並不多,當一個人對於自己每天生活的環境漠不關心時,他又如何去愛環境 和為環境付出。當受訪者表示:

他沒有辦法看到他自己教室以外的東西,我覺得那是很可惜的。他的眼界變得很 小,他以自己為中心,他不會去看到別人的需求,不要說人,別的環境的需要,

或是這個環境跟他有什麼關係,他會覺得沒關係啊,沒有感情,或是這個地方不 重要,我不希望他們是這樣子的。(B_5-20)。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思考的是在校園裡除了讀書考試,我們能給孩子什麼,我們的 孩子又需要具備哪些能力。童軍教師期盼孩子能透過戶外活動看到教室以外的世界,對 於週邊的事物多一點關懷,找回人與環境的連結。

國中校園是陪孩子渡過青春歲月三年的地方,童軍教師們期盼透過不論是認識校園、

探索校園還是追蹤記號的活動主題,讓孩子與校園環境的互動過程中,「所以他們去做 記號的時候,就可以去認識校園的各個地方和景點,這個是目的,讓他們去熟悉校園。

他當然要熟悉這個環境才會喜歡這個環境」(B_3-3,3-5),藉由實施戶外活動讓孩子去 熟悉校園環境,與它產生連結,「我覺得追蹤記號很好用,是你讓他去熟悉我們的校園 環境,他可以去找到一個他認為很特別的地方,所以我覺得是去跟我們的學校環境去做 結合」(B_2-25) 。

認識校園或探索校園是所有受訪的童軍教師皆實施過的戶外活動,而且通常安排在 七年級剛入學的時候,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目標,要讓學生先喜歡校園這個地方,學生才 會對校園產生情感和認同感「我覺得那是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D_17-1),最後學生才 能去珍惜和保護這個地方。

在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課程綱要之課程目標,期盼學生能對人與環境的互動有正確的 價值觀,且具備改善或解決環境問題的認知與技能。人與環境是息息相關的,人會影響 環境,環境也會影響人。學生每天來學校,除了學習、讀書和考試,透過童軍教師的校 園故事分享、校園活動設計,孩子對於校園的人文歷史、建築設計和動植物等,甚至是 校狗的小故事,皆能讓孩子對於校園環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進而建立與校園環境的連

結。

我們就會上的是學校的戶外環境,或是學校的故事。…在分享這些故事的時候,

其實他們才會對學校有一種新的感情。…最後我們還是希望他們要愛這個學校。

(E_11-6)

我很相信一件事情,就是我帶學生去進行校園的探索活動主要目的,希望他認識 校園,我覺得唯有你認識它,然後瞭解它,你才有辦法喜歡這個地方。(A_8-8) Joseph Cornell 曾說:「當我們體會到自己與周圍的生物原是休戚與共的,我們自動 自發、自然而然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與其他生物和諧相處,並且更關切所有生命的需要 與福祉」(引自:方潔玫,1994)。

希望他們對這個土地是有感情的,他們對於他們的環境是有愛的,是有情感的,

然後當然也希望說他們是願意去保護他們在意他們的環境,積極來說就是願意 去為環境做點事情,不管是任何的事情,我覺得都好,就是他是主動願意去保 護他的環境。(B_5-20)

認識校園和探索校園是孩子與環境建立連結的起點,童軍教師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孩 子能夠將「愛環境」和「願意為環境付出」的這份情懷擴及到他生活的每一塊土地上,

讓我們能夠用實際行動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三、培養觀察力

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網路通訊發達和電子產品的推陳出新,使得人們生活更為便 利,但是在享受科技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卻有不少人迷失在其中。公車上、餐 廳裡,無所不在的「低頭族」,都值得我們重新省思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可能失 去了什麼?當我們的孩子對於周遭的事物漠不關心,無法察覺生活中的危險和保護自己,

這是研究者所擔憂的問題,亦有受訪者指出:「我希望學生是一個會去觀察環境的人,

因為我覺得現在的學生很多(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A_5-20),回歸真實的教育現 場,研究者也發現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孩子愈來愈多,正因為如此的現象,更突顯培養孩 子觀察力的重要性。

當孩子因整天沉溺於電子產品,逐漸喪失了最基本的感官能力,他便無法感受生活

遭周的變化,用感官去欣賞生活中的美,這是我們要的下一代嗎?透過童軍教師的引導,

在戶外活動中融入觀察力的培養,「因為我覺得追蹤記號不是讓他讓認識記號,而追蹤 記號是要讓他去懂得去觀察他的生活環境」(A_2-23),讓孩子對於生活環境多一點關心 和在乎,「我也曾經叫小孩每個禮拜每個月去觀察一次,去看樹的變化」(C_2-12),讓孩 子試著用感官去觀察和發現周遭環境的變化,欣賞大自然之美,這是現在孩子所欠缺的 重要能力。

在國中階段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 4-4-1:「察覺人為或自然環境的危險情境,

評估並運用最佳處理策略,以保護自己或他人」,和環境教育課程目標中的「環境覺知 與敏感度」相互對應,有受訪者提到「只是你真正拉到外面去,動手做的時候,他第一 個就地取材,就會去觀察,他到底要選擇什麼樣的地方,那個地點的選擇,他也在觀察」

(D_4-14),其實孩子在教室裡待久了,生活就少了樂趣和新鮮感。當教師把孩子帶到戶 外時,因為周遭環境的改變,配合戶外童軍活動的安排設計,以搭建野外小屋為例,孩 子必須親自動手去找他所需要的材料,做地形勘查,並選擇他要搭設小屋的地點,這是 一種綜合性的戶外活動,富含野外樂趣,藉由童軍戶外活動來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開展 其感官能力,增進其對於環境覺知與敏感度,而非只是單純的觀察力訓練而已。

(D_4-14),其實孩子在教室裡待久了,生活就少了樂趣和新鮮感。當教師把孩子帶到戶 外時,因為周遭環境的改變,配合戶外童軍活動的安排設計,以搭建野外小屋為例,孩 子必須親自動手去找他所需要的材料,做地形勘查,並選擇他要搭設小屋的地點,這是 一種綜合性的戶外活動,富含野外樂趣,藉由童軍戶外活動來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開展 其感官能力,增進其對於環境覺知與敏感度,而非只是單純的觀察力訓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