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歷程

一、研究前的準備

研究者本身為國中童軍教師,對於戶外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有極大的興趣。研究者透 過自己實施戶外活動之經驗,以及與多位國中童軍教師經驗分享、交流之後,發現戶外 活動對於青少年的重要性,而欲做進一步探討。進入現場前,已蒐集並瀏覽許多相關文 獻資料,並根據研究問題而尋找新的文獻予以補充。此外研究者主動與其他童軍教師、

同學一起討論研究問題和文獻的適切性,並從中獲得各方不同的看法與意見,確立個人 研究意義。

由於目前臺灣童軍教師師資培育單位,扣除各大專院校過去曾開設的第二專長班外,

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為唯一系所,訪談對象皆為公民教育與活 動領導學系的學姐,將透過系上教授推薦與受訪者取得聯繫,並設計訪談同意書(附錄 一)說明研究意義和訪談記錄處理方式等。此外研究者以「學習者」的姿態與受訪者進 行訪談,以瞭解受訪者實施戶外活動欲達成目的。

本研究從 103 年 10 月 9 日到 12 月 26 日,共完成 6 位童軍教師訪談。在進入現場時 期,研究者持續閱讀與蒐集相關文獻,並與指導教授討論訪談大綱、訪談倫理和訪談對 象的適切性。訪談大綱也經過多次修正,並準備訪談同意書和確立研究意義,進一步才

邀請研究對象,以約定訪談時間和地點。

二、邀請研究對象

由於研究對象皆為童軍教師,首先以專家學者推薦的名單為優先考量,期望能找出 具有代表性的童軍教師進行訪談。研究者考量童軍教師教學年資影響其實施戶外活動的 經歷,試圖邀請以不同教學年資的童軍教師為研究對象,但另一方面因應研究問題的需 要,以擁有環境教育相關背景的童軍為優先選擇。除了專家學者推薦的名單之外,在研 究者參與童軍活動期間,接觸許多童軍教師,在詢問過其是否符合具有設計與實施戶外 活動的經驗後,邀請其成為訪談對象。研究者一共邀請了 8 位童軍教師,其中 2 位近年 來因課務安排的關係鮮少實施戶外活動而婉拒接受訪談,最後有 6 位童軍教師同意接受 訪談。

三、資料蒐集

資料蒐集主要採深度訪談的方式,以研究對象分享的戶外活動經驗為主要內容。訪 談後,由研究者將訪談內容打成逐字稿並請研究對象檢查確認與修改。透過訪談可以瞭 解受訪者的思維與情緒反映、過去的經驗和行為背後的意涵。由於訪談具有較大的靈活 性,可以直接與受訪者互動,使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以瞭解瞭解童軍 教師實施戶外活動之目的、影響童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因素、實施戶外活動之方 法以及如何結合童軍教育專業推動環境教育。

訪談問題分為三個項目與子題,將依據與研究對象的互動和受訪者特色做彈性調 整:

表 3-2 訪談大綱

一、教師實施戶外活動理念

1.童軍教師在戶外場域實施的教學活動有哪一些?

選擇在戶外實施這些教學活動的原因是什麼?

2.童軍教師自己最喜歡執行的三個童軍課程/主題是什麼? 原因為何?

3.根據上一題童軍老師最喜歡實施的三個童軍活動/主題,針對此活動課程,老師希 望學生在這些童軍活動課程中學到什麼?

4.是什麼樣的動力讓教師您持續帶學生於戶外進行教學活動?

5.您認為實施戶外活動對於學習者的價值和重要性在哪裡?

二、學習者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1.與在教室上課比較,學生於戶外進行活動時,有沒有哪些令老師特別印象深刻的學 生與環境互動案例可以分享。

2.在戶外活動的實施過程,學生對於環境的態度、行為有產生有什麼樣的變化?

三、童軍教師實施戶外活動的阻礙或困境

1.實施戶外活動時,您認為最辛苦的地方是什麼?

2.您認為什麼樣的因素會影響您實施戶外活動? 通常您如何克服它?

三、資料分析

(一)整理原始資料

訪談完成後,將錄音檔打成逐字稿,並邀請受訪者確認內容與修訂。質性研究過程 中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重要資料,因此必須將所有言語行為或非言語行為一併記錄下來 (陳向明,2002a),以便能做深入系統性的理解。在資料文字化階段,研究者需將受訪者 的情緒、肢體語言和研究者的反思心得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分析資料的輔助參考。

(二)編碼

根據逐字稿的內容,依照研究問題進行整理與主題分類,並在資料上作註解,從具 體的資料中找出重要的概念,並在抽象概念與具體細節之間進行反覆不斷的思索。研究 者透過反覆地閱讀逐字稿與概念之間的關係,對於訪談資料產生了整體的意義後,開始 去檢視各細節與概念之間的關聯性,並為其編碼。

(三) 資料系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