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童軍教師專業能力

林繡子(2002)認為學校課程裡,最容易讓孩子有機會親近大自然的就屬童軍教育。

童軍的野外活動是真正讓孩子親近自然、享受在大自然裡學習。此外環境教育是近年來 的新興議題,經由童軍活動、最能讓孩子體驗自然、了解自然,進而會尊重自然。周儒 在《失去山林的孩子》的序言中指出孩子沒得選擇,有選擇權的是我們大人。即使教師 在實施戶外活動時面臨許多挑戰,但童軍教師可以結合其專業能力與課程內容,在實施 戶外活動方面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角色。

不論在童軍運動、童軍教育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戶外活動是重要的訓練方法、

工具和課程,根據蔡居澤(1995)研究指出影響國中教師實施戶外教育課程之因素,教師

實施年度 科目名稱 學分數 備註

升教學活動之外,個人的戶外經驗也更應該成為教師練課程的一部分(周儒、黃淑芬譯,

1994),讓教師未來在實施戶外活動時更能結合其專長以輔助其教學專業。

戶外活動的策劃與實施和國中童軍教師的專業能力息息相關。綜合上述,童軍教師 專業師資培育課程方面已開設與戶外教育、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等相關理論與實務課程,

研究者認為已取得國中童軍教師專長之教師皆已具備戶外活動之專業能力,在未來將是 戶外教育重要的助力與推手。

二、環境教育者的專業知能

本研究期盼透過童軍教師的專業能力,讓環境教育得以順利地推動,而身為童軍教 師要推動環境教育亦需具備環境教育相關專業知能,探討如下。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SCO-UNEP)為發展環境教育師資培育課程,根據 Stapp 在 1975 年提出模式課程發展環境教育師資培育訓練課程發展原則,認為環境教育者應該具 備「環境科學概念及技能」、「教育能力」、「環境教育技能」和「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和教 學」這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引自向麗容,2006,頁 37)。

根據 Wilke, Peyton & Hungerford(1987)為聯合國國際環境教育計劃(IEPP)所研擬的

「環境教育教師訓練策略」,提出了環境教育工作者所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能,包含了「基 本教育專業能力」和「環境教育內容專業能力」兩大類,說明如下(引自黃愈娟,2002,

頁 11):

(一)、基本教育專業能力

環境教育教師應能運用教育哲學知識、道德思考理論、知識、態度行為關係理論、

學習理論及學習遷移理論、選擇、發展、實施及評鑑課程計劃與教材教法,有效地達成 環境教育目標。

(二)環境教育內容能力

第一階層:生態學基礎

環境教育教師應能運用生態學的知識及原理以分析環境問題,調查、發現 並評鑑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並預測其後果。

第二階層:概念的認知

環境教育教師應能選擇、發展及實施課程教材,使學生能認知人類的行為如 何影響環境,各個地區國家和國際的環境問題,解決的方案,澄清價值觀對 做決定的重要性以及各種負責任的公民行動。

第三階層:調查研究與評鑑

環境教育教師應該有能力調查研究環境問題及評鑑各種解決方案,使學生也 能培養相同的能力。

第四階層:環境行動技能

環境教育教師應能採取積極正向的環境行動,使生活素質和環境品質能達成 動態平衡,並使學生也具有相同的能力在適當的時機採取個人的行動或團體 行動。

綜合上述,環境教育者的專業能力需要接受長期的培訓與養成,對於童軍教師 而言,在童軍教師的師資培育課程中,雖然已於 1994 年開設「環境教育」,只有兩學分,

對於一位環境教育者專業能力的養成是不夠的,研究者認為尤其在「生態學基礎」以及

「調查研究與評鑑」這兩項專業能力培訓方面是需要長時間以及具備相關實務經驗的。

由於 Wilke, Peyton & Hungerford 提出環境教育教師的能力內容不斷強調「生態學」

的角度,過於科學取向,與環境教育所重視的全觀性哲學以及跨領域的教學方式牴觸,

不適用於一般教師用來發展環境教育專業知能訓練課程的內容。因此,Fien & Tilbury (1996)整合了現有的環境教育訓練方案,發展了適用於環境教育職前及在職訓練的課程 架構,訓練教師具備下列的環境教育專業能力(引自向麗容,2006,頁 40-41):

1.體認在課程中介紹環境教育的急迫性 2.覺知環境教育發展的歷史

3.覺知環境教育是一種科際整合的主題

4.瞭解現代環境教育的哲學理念、特徵及目的 5.理解環境教育與環境研究的差異

6.理解並致力於「從環境教學」、「教導有關環境」以及「為環境而教」的理念

7.具備環境議題和問題的知識和理解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環境態度及價值觀。

8.將個人專業科目與環境教育連結

在童軍教師師資培育的過程中並非以培育環境教育者為目標,加上目前在臺灣教育 體制中沒有一個科目名稱為環境教育,而環境教育是七大議題之一,採融入各學科的方 式,若每一位教師能具備環境教育者的基本能力,亦是一項突破。由於童軍教師經常實 施戶外活動,而師資培育課程中亦開設環境教育課程,以上 8 項的環境教育專業能力可 以提供給童軍教師師資培育課程內容當作重要的參考依據。研究者認為在第六項理解並 致力於「從環境教學」、「教導有關環境」以及「為環境而教」的理念可以和童軍教師實 施戶外活動的內容結合,從校園環境到社區都是最佳的環境教育場域與素材,除了在環 境裡學習之外,「為環境而教」更應該是被重視的教學理念。

第四節 環境教育與戶外活動

一、環境教育宗旨與目標

1975 年在貝爾格勒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制定貝爾格勒憲章(Belgrade Charter),

對環境教育本質與目標,以及環境教育的指導原則均有明確的決議,作為各國推行環境 教育的準繩(楊冠政,1997)。以下針對環境教育目標和目的摘錄如下。

(一)環境教育目標(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oal)

促使世界人類認識並關切環境及其相關問題,具備適當知識、技術、態度、動機及

承諾,個別地或整體地致力於現今問題的解決及預防新問題的產生。

(二)環境教育目的(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bjectives)

1.覺醒: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獲得整體環境與其他相關問題的認識和敏感度。

2.知識: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瞭解整個環境和相關問題,以及人類在環境中所負的責 任與扮演的角色。

3.態度: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獲得社會價值,對環境強烈的關切感和主動參與環境保 護與改進的動機。

4.技能: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獲得解決問題的技能。

5.評鑑能力: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從生態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美學的和教 育的因子評鑑環境教育措施和教育計畫。

6.參與: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獲得與環境問題有關的責任感與迫切感,並保證採取適 當的行動去解決問題。

環境教育最終的目標是要解決環境問題,研究者認為環境教育是一個廣泛的名詞,

端看在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域中如何為環境盡一份心力,而研究者身為教育工作者,希望 能夠藉由童軍教師的戶外活動專業能力,讓環境教育有另一個發揮的舞台。

二、環境教育課程目標與國中階段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能力指標之對應

自 90 學年度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環境教育列為七大議題之一,採取融 入各學習領域的課程設計方式進行。教育部環境教育課程綱要訂定環境教育的課程目標 為:希望教學者能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對環境的覺知與敏感度,能充實學生環境 永續相關的知識,能讓學生對人與環境的互動有正確的價值觀,並在面對地區或全球性 環境議題時,能具備改善或解決環境問題的認知與技能,以建立學習者的環境行動經驗,

使之成為一位具有環境素養的公民。

在臺灣現行的教育體制中,環境教育並非一門專業科目,採取融入各學習領域課程

三、環境教育與戶外教育的連結

從環境教育的歷史發展來看,戶外教育是環境教育的根源之一,在 1940 年代,學 校露營發展為戶外教學,在史密斯博士(Dr. Julian W. Smith)的推動下,戶外教育計畫在 美國和世界各地被普遍實施。1950 年晚期戶外教育出現新趨勢,從強調充實課程轉移為 培養正確利用自然的態度,1962 年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靜春天》出版後,促使大眾 對自然資源保育的重視以及喚起環境危機意識,學者們也重新檢討學校課程,影響了教 育界對戶外教育的重視,因此 1960 年代戶外教育從課程的充實轉移到保育態度的培養。

Shomon(1968)指出戶外保育教育的目的為下列六點。(引自王鑫,1996) (一)從自然中獲取有關自然的知識。

(二)根據從自然中獲得的知識,發展對保育觀念的瞭解與戶外技能。

(三)激發對自然的興趣與認識。

(四)從個人在戶外學習所獲得的經驗來塑造正確的態度(環境倫理),例如:尊重自然、

土地、自然資源。

(五)確立保育自然的決定

(六)無論何時何地,當有需要的時候會發起明智的保育行動。

Shomon 的觀點隱含著學習者能藉由在戶外大自然中學習的經驗,可以協助其發展 與環境教育相關的態度與知識。國內環境教育學者楊冠政(1997)提出實施戶外教學是環 境教育最普遍的教學方法。讓孩子接觸自然,以親身體驗獲得第一手資料,透過與大自 然的互動連結,培養其愛護環境之意識。此外因大自然提供豐富且多元的學習素材,良 好的戶外教學正是形成合情合理之學校教育的方式之一(周儒、呂建政譯,1999)。

以探討環境教育的實施範圍來說明,可由三種不同的角度切入,分別為「教導人們 認識環境」、「從環境中學習」、「教導人們保育環境的觀念與方法」。其中從環境中學習

(Education from the Environment)是指以環境為教學材料,亦包含進入實際環境中學習的過 程,戶外活動的實施為其分派之一(王鑫,1996)。若以活動地點來分析,戶外教育地點 選擇在空曠的水泥地面,缺乏以自然環境為背景的戶外教育,無法讓學習者產生與自然

(Education from the Environment)是指以環境為教學材料,亦包含進入實際環境中學習的過 程,戶外活動的實施為其分派之一(王鑫,1996)。若以活動地點來分析,戶外教育地點 選擇在空曠的水泥地面,缺乏以自然環境為背景的戶外教育,無法讓學習者產生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