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教師與家長 和未來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教師之建議

教育部曾公佈防治校園霸凌措施,內容包含三大部分:1.強化作為 2.

常態性防制作法 3.學校通報處理、學生申訴諮詢機制。這項措施大致提 供了霸凌行為發生前的預防、發生時的因應和處理與發生後的輔導和補 強之作法;目前國內雖有校園霸凌防治措施,強調營造零霸凌的學習環 境,但從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中每四人即有一人涉及霸凌行為,

霸凌行為的現況仍相當普遍。故需有更多具體實施方式(如: 提供有效 宣導方式和教案、經費支助或獎賞制度等),並與社區機構合作,提升校 園霸凌防治之成效。

本研究發現同儕關係亦會對霸凌行為造成影響,期望教師與學校行 政單位應了解此階段學生重視同儕間之認同現象,善用同儕的影響力,

透過團體的力量與互動去減少霸凌行為。此外,學生在學校內常常因為 學業表現不盡理想而受到同儕、師長冷落,因此在學業成績表現無法獲 得認同時,亦傾向放棄學習,健康狀況亦較差。

91

對教師而言,要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唯有教師用心經營班級,營 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並讓學生了解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性,進而肯定自己 與認同他人。自然,當教師建立班級同儕間良好的互動關係,即能透過 學生同儕的支持與認同去減少偏差行為,降低霸凌行為的發生。

二、對家長之建議

研究發現父母管教方式會對研究對象之霸凌行為與健康狀況有密切 的關係,在忙碌的社會中,父母容易忙於工作,疏於察覺學生間的霸凌 行為,建議家長多和老師保持聯繫,了解子女的社交狀況及校園生活,

與子女談論霸凌行為並且提供資訊,讓子女清楚知道涉及霸凌行為的後 果。除了建立反霸凌之正確觀念,並教導子女關懷他人、尊重他人等生 活教育。

三、 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以臺北市某國中七、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建議未來研 究可以增加至九年級、擴展更多學校及其他地區,讓學生霸凌行為與健 康狀況的關係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推論性。

92

(二) 研究工具與變項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學生自填問卷的方式來收集資料,僅有 研究對象主觀知覺,缺乏其他客觀的評量輔助,未來研究可朝更多面向 蒐集資料(如:加入質性方面的研究、介入研究等。)

9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淑卿 (2003) 。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 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縣。

王淑鄉(2007)。青少年憂鬱、依附型態與負向情緒調節能力之相關研 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蓮市。

王鍾和(1992)。家庭型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昱婷(2009)。國小學童霸凌行為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臺北教育 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宜珍(2007)。學童自殺意念之變化趨勢及相關因素。國立臺灣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美瑰(2008)。看不見的拳頭-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霸凌經驗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94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民國九十五年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 查。2010年10 月25 日,取自:

http://olap.bhp.doh.gov.tw/Search/02_ListSummary.aspx?menu

=100000000008&mode=3&mid=4

行政院衛生署(2008)。自殺防治中心。2010年11月9日,

取自:

http://www.tspc.doh.gov.tw/tspc/portal/index/index.jsp.

杜淑芬(2009)。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親職經驗之敘事研究。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卓穎(2010)。高中職同儕間霸凌行為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花蓮 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孟儒(2001)。台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 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淑貞(譯)(2007)。Mona O’ Moore, Stephen James Minton 著。無霸 凌校園—給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手冊,臺北市:五南。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 查報告。2011年12月7日,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offset=15

9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

2011年11月8日,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204&type id=4&offset=5

林宜平、李蘭、吳文琪(2002)。少年對自殺的看法:國中生焦點團體質 性資料分析。醫學教育,6(2),136-146。

林明煌(2009)。教育資料集刊第四十二輯──2009 各國中等教育。

林項爵(2009)。父母教養型態、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霸凌 行為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林坤松(1999)。青少年校園暴力盛行率及危險因子研究:以臺南市國 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邱珍琬(2002)。國小校園欺凌行為實際--學生觀點。初等教育學刊,

11,219-250。

邱珍琬(2002)。國小國中校園欺凌行為比較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3,

99-129。

邱鈺茹(1999)。青少年之生活事件與憂鬱症狀。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96

吳京、李坤崇、尹玫君、胡淑貞(2000)。臺灣地區青少年校園暴力防 治計畫。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9-2420-H-006-001-QBS。

吳芝儀(1999)。暴力犯罪與青少年的學校經驗回顧。載於中正大學主 辦之「當前犯罪防治問題」研討會論文集,嘉義。

洪福源(2001)。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 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柯清心(譯)(1995)。Kim Zarzour 著。校園暴力: 別讓孩子成為沈 默的受害者。臺北市:遠流出版。

徐美玲(2007)。青少年早期社會關係與其心理健康、偏差行爲、快樂 感相關性之探討。新臺北護理期刊,9(2),23-34。

陳玉芳(2005)。青少年憂鬱概念、憂鬱程度與求助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陳金雀(2009)。探討學生於六至七年級的自殺意念改變類型及影響因 素。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陳柏齡 (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97

郭靜靜 (2003)。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 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玨 (1987)。大專聯考壓力症候群之探討。公共衛生,6(3),43-53。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高賓、陳明哲、連廷嘉(2007)。台灣地區兒童憂鬱流行率之調查研究。

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8(1),29-72。

張雅婷(2002)。桃園市國中生校園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富源、范國勇(2002)。中小學校園性別化暴力現象之檢視與防治研究 (編號:91053929)。臺北市:教育部。

黃瑋玲(2008)。青少年的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 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黃德祥(1995)。青少年自殺的預防。台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

42,4-8 頁。

彭彥淩(2009)。反校園霸凌之生活技能教學介入成效探討。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98

楊宜學(2009)。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 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翠娟(2005)。青少年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臺中縣市為 例。中國醫藥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如安(2007)。96 年度高雄市國中小學校園霸凌現況。高雄市政府社 會局委託研究,高雄市。

鄭蕙萍(2003)。雙親教養態度, 人格特質, 社會支持, 生活事件與青 少年心理健康。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市。

鄒欣純(2009)。國中生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

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淑媛(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 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鄧煌發(2007)。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 行事件之防治。中等教育,58(5),8-29。

黎素君(2006)。國小校園欺凌行為重複被害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 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淑惠(2008)。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與家庭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輔仁 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99

賴朝暉(1997)。國中生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校園暴力行為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藍珮君(2005)。國中女生關係攻擊行為及意圖歸因、友誼品質、自我 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魏麗敏、黃德祥(2003)。高中職校園欺凌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1)。未 出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

NSC 91-2413-H-142-010)。

魏麗敏、黃德祥(2002)。國中學校氣氛與校園欺凌行為及相關因素之 研究。未出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

魏麗敏、黃德祥(2002)。國中學校氣氛與校園欺凌行為及相關因素之 研究。未出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