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討論

一、 霸凌行為與健康狀況之現況 (一) 霸凌行為之現況

霸凌角色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中,有 7.5%為霸凌者,

10.6%為受凌者,8.5%為霸凌兼受凌者;此結果與 Nansel et al. (2001) 針 對美國 6-10 年級青少年所進行的霸凌盛行率調查相近(29.9%),亦與賴 朝暉 (1998) 針對台中市 11 所國中學生所做的調查相近(25.1%)。

因測量方式不同、對霸凌行為的定義不同、對霸凌行為的瞭解程度 不同,研究對象填答的狀況會有所差異。Li. (2005) 針對西加拿大 177 位 七年級學生所做的調查,54%的學生是霸凌受害者。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 金會(2007)針對臺北、台中、高雄、花蓮的國小五、六年級與國中七、

八年級學生所做的調查,有 60%的國中小學生被霸凌過,經常霸凌同學的 有 7%。本研究雖然霸凌盛行率的比例較前述兩項研究為低,但仍可發現 約有 1/4 的研究對象涉及霸凌行為,霸凌情況亦相當普遍。

此外,本研究將霸凌類型亦將霸凌角色區分為無關者、霸凌者、受 凌者、霸凌兼受凌者,其中不論是何種類型的霸凌角色皆以「言語霸凌」

最為普遍,「網路霸凌」為最低。此結果與過去研究相符(吳京等人,2000;

楊翠娟,2005;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07)

80

言語霸凌不像肢體霸凌會對身體上造成明顯的傷害,故不易被他人 察覺,很可能無法及時解決問題,長期下來可能對研究對象的健康狀況 造成影響,造成日後性格及行為有所偏差,當不可忽視。

(二) 健康狀況之現況

研究對象之健康狀況就一般健康量表的總量表與各分量表單題平均 得分來看,每題得分範圍為 1~5 分(選項依序為「從未如此」、「很少如此」、

「有時如此」、「經常如此」、「總是如此」),得分情形愈高,表示健康狀 況愈差;研究對象之得分介於 1.63~2.23 分之間,總量表單題平均得分 為 1.87 分。

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之健康狀況在總量表與各分量表選項的選填得分 偏低,平均得分介於「從未如此」與「很少如此」之間,即表示大多數 研究對象在過去一個月內的健康狀況「從未」或「很少」有量表中顯示 的負向情形發生;此研究結果亦表示絕大多數的研究對象在健康狀況上 趨向良好。

雖然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在健康狀況上大多趨向良好,但因測量方式 不同、對健康狀況的定義不同、使用之研究工具不同,研究對象的健康 狀況會有所差異。青少年時期正值人生發展急遽變化的重要階段;若有 沉重的壓力、情緒困擾,但卻欠缺壓力調適的方法,日後容易產生身心 健康方面的疾病,此一問題當不可忽視。

81

二、 背景因素與霸凌角色、健康狀況之關係 (一) 背景因素與霸凌角色之關係

在年級方面,「八年級」涉及霸凌行為的比例高於七年級;霸凌者 (9.3%)與霸凌兼受凌者(10.8%)的比例皆高於七年級(霸凌者 5.5%,霸凌 兼受凌者 6.0%)。但在受凌者比例的部分七年級(14.8%)高於八年級 (6.9%),此結果與 Solberg, Olweus, and Endresen (2007)的研究相一致,受 凌者的比例會隨著年級增長而遞減。

在性別方面,「男性」涉及霸凌行為的比例高於女性;此結果與魏麗 敏、黃德祥(2002)研究相一致。男性涉及霸凌行為的比例高於女性,

霸凌者(10.6%)與受凌者(11.6%)的比例亦高於女性(霸凌者 4.3%,受凌者 10.6%)。

在管教方式方面,以父母管教方式為「非開明權威」的研究對象,

其涉及霸凌行為的比例較高;此結果與許多研究相一致(Besag,1989;

Nelson & Crick,2001;Olweus,1991)。父母親對子女過於溺愛或放縱、對子 女的攻擊行為採取許可或寬容的態度、對子女施予攻擊行為,則子女易 發展出攻擊性的人格。

在同儕關係方面,以知心好友數目為「1 位以下」的研究對象,其涉 及霸凌行為的比例為最高,其中受凌者的(16.7%)比例亦為最高。相較於 知心好友數目在「6 位以上」的研究對象(7.1%)來說,比例實是高出許多。

82

此外,在家庭型態方面,在霸凌角色上,雖無達到顯著差異。但此 結果與魏麗敏、黃德祥(2002)研究相一致。不同家庭型態之研究對象在 霸凌與受凌行為的比例上皆無顯著差異。

(二) 背景因素與健康狀況之關係

年級方面,以八年級的健康狀況較差,此結果與過去研究一致(陳柏 齡,2000;黃立婷,2007;蔣桂慢,2003;Kanshani、Rosenberg &

Reid ,1989) 。隨年齡增加,研究對象的健康問題也隨之嚴重。

性別方面,以女性的健康狀況較差,此結果與許多研究一致(蔣桂慢 1993 ;Coleet al., 2009 ;Hilt,Cha & Nolen-Hokesema ,2008)。探究其原 因,可能與女性正值青春期,生理期帶來的身體不適,導致情緒較容易 有波動;再加上女性較為注重人際互動,如果與同儕之間發生摩擦,找 不到方法解決時,容易造成健康問題。

學業成績方面,以學業成績在「後 1/3」的研究對象為最差,此結果 與 Dryfoos(1990)和 Reinherz et al.(1993)之研究結果相一致,但卻與 Luthar

&D’Avanzo(1999)和 Luthar & Becker(2002)的研究不同。本研究結果顯示,

學業成績較低的研究對象健康狀況較差。

管教方式方面,以管教方式「非開明權威」的研究對象之健康狀況 較差,此結果與許多研究相一致(鄭惠萍 2003,Martin & Waite,1994; Kim

&Ge,2000);管教方式會影響到研究對象之健康狀況。

83

三、 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關係

在霸凌角色對健康狀況之差異情形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霸凌兼 受凌者與受凌者的健康狀況較無關者差,此結果與許多研究相一致。

(Levin et al., 2007a; 2009 ;Nansel et al.2004 ;Rigby,2003 Viljoen et al.,2005)。

此外,在一般健康量表的得分上,得分愈高則健康狀況愈差。在平 均分數方面,從高到低依序為,霸凌兼受凌者、受凌者、霸凌者、無關 者。此結果與(Alexander et al.,2004b) 研究一致。

Alexander et al. (2004b) 研究顯示無涉及霸凌者在健康狀況上顯著高 於無涉及霸凌者。

霸凌兼受凌者、受凌者均可能受到欺負後身心受傷而感到不健康,

亦可能因自身疾病或身體上的殘缺而遭受霸凌,其間之因果關係有待長 期的追蹤調查確認。

84

四、 霸凌角色對健康狀況之預測情形

本研究發現,研究對象的霸凌角色能有校預測其健康狀況。

在「身體不適感受」情形上,「霸凌兼受凌者」及「受凌者」為主要 預測變項,且以「霸凌兼受凌者」最具影響力;此結果與 Alexander, Currie,

& Mellor (2004b) 和 Due et al.(2005) 研究相一致,由此推論,若能避免 研究對象成為「霸凌兼受凌者」及「受凌者」,能降低研究對象「身體不 適感受」情形發生的風險。

在「焦慮與失眠」情形上,「霸凌兼受凌者」,為主要預測變項,由 此推論,若能避免研究對象成為「霸凌兼受凌者」,能降低研究對象「焦 慮與失眠」情形發生的風險。

在「社會功能障礙」情形上,「霸凌兼受凌者」及「受凌者」為主要 預測變項,此結果與 Nansel et al. (2004) 及 Rigby (2003) 研究相一致,涉 及霸凌行為者,其情緒和社會調適功能會較差。由此推論,若能避免研 究對象成為「霸凌兼受凌者」及「受凌者」,能降低研究對象「社會功能 障礙」發生的風險。

85

在「嚴重憂鬱症」情形上,「霸凌兼受凌者」,及「受凌者」為主要 預測變項,且以「霸凌兼受凌者」最具影響力;此結果與 Kumpulainen, Räsänen,and Puura (2001) 研究相一致,霸凌兼受凌者比起無涉及霸凌者,

較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且容易有憂鬱症狀產生。由此推論,若能避免研究 對象成為「霸凌兼受凌者」及「受凌者」,能降低研究對象「身體不適感 受情形」發生的風險。

在「健康狀況」上,「霸凌兼受凌者」,及「受凌者」為主要預測變 項,且以「霸凌兼受凌者」最具影響力;此結果與許多研究相一致

(Kaltiala-Heino, Rimpela, Marttunen,Rimpela, & Rantanen, 1999;

Kumpulainen, Räsänen,and Puura,2001;Nansel et al.,2004;Rigby,2003;

Viljoen et al.,2005;Walet al.,2003;Young Shin Kim , Koh, & Leventhal, 2005)。

由以上結果推論,若能避免研究對象成為「霸凌兼受凌者」及「受 凌者」,能降低研究對象產生健康問題的風險。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