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

Copied!
1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胡益進 博士. 臺北市某國中學生 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Bullying Roles and Health Status among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研究生:簡嘉緯.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 七月.

(2) 致謝 終於到了寫謝辭的階段,在師大的這兩年半對我來說是屆臨人生轉 折的重要時刻,回憶與被牽動的情感頓時滿滿湧上心頭。首先萬分感謝 指導教授 胡益進老師的悉心指導,在撰寫論文的整個過程中,老師溫 和的態度與明確地指導,總是給我最大的支持與信任,也帶給我完成論 文的動力與信心。感謝. 陳政友老師與. 呂昌明老師的耐心指導;兩位. 總願意不厭其煩地協助我解決學業上的問題,也在口試的時候給予非常 寶貴的建議,使我的論文能更臻完善。感謝瀞云老師的幫忙,讓我的論 文進行得非常順利。感謝潔心老師與振南、東穎助教,總盡心盡力為學 生解決問題,也幫了我很大的忙。 還要感謝在求學期間一路陪伴我的好朋友們,謝謝相識六年半的大 學兼研究所同窗亦是好友們,建勳、昀陞與欣蓓,讓我在研究所的求學 階段倍感親切;謝謝聖文、品芳還有慕柔,和你們出去總是很開心,也 釋放了我許多的壓力;也謝謝我的好朋友,希望你永遠平安、健康。 最後,要感謝關心我的家人,正義、麗雅、正芳、嘉宏、嘉瑩,因 為有你們無微不至的照顧、關懷和支持,讓我在求學期間毫無後顧之憂。 身為你們的家人,我感到十分幸運與幸福,非常感謝! 嘉緯 2013/01/31 i.

(3) ii.

(4)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關係,研究對象為 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臺北市某國民中學之七、八年級學生,採問 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以分層集束抽樣法從各年級隨機選取七個班級; 共發出 396 份問卷,有效問卷 386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7.5%。經資料 處理與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 研究對象霸凌行為之盛行率為 26.6%,其中 7.5% 為霸凌者,10.6% 為受凌者,8.5% 為霸凌兼受凌者;無關者為 73.4%。 二、 研究對象之霸凌角色會因年級、性別、管教方式、同儕關係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健康狀況會因年級、性別、學業成績、管教方式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之健康狀況會因霸凌角色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 研究對象之霸凌角色能有效預測其健康狀況。.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教師、 家長及未來研究作參考。. 關鍵字:國中學生、霸凌行為、霸凌角色、健康狀況 iii.

(5)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llying roles and health status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research were grade 7-8 (Session 2012)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who were random sampled seven classes from each grade by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There were 396 questionnaires sent, 38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valid response rate was 97.5%.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bullying behavior prevalence of the subjects was 26.6%,7.5% were bullies ,10.6%were victims ,8.5% were bullies/ victim and 73.4% were Neither bullies nor victims.. 2..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ullying roles of the subjects by different “grades”, “gender”, “manner of education” and “Peer Relationship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subjects by different “grades”, “gender”, “academic attainment” and “manner of education”.. 3..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ed between the bullying roles and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subjects.. 4.. Bullying roles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subjec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s,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arents as well as the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Bullying behavior , Bullying roles , Health status. iv.

(6) 目次 書名頁 ................................................................ 碩士論文通過簽名表 .................................................... 授權書 ................................................................ 致謝 .................................................................. i 摘要 ................................................................ iii ABSTRACT .......................................................... iv 目次 .................................................................. v 表目次 .............................................................. vii 圖目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霸凌角色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 8. 第二節. 健康狀況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 19. 第三節. 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2 v.

(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33.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3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1. 第一節. 背景因素、霸凌角色、健康狀況之現況 .................................. 41. 第二節. 背景因素與霸凌角色、健康狀況之關係 .................................. 55. 第三節. 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關係 ............................................ 68. 第四節. 霸凌角色對健康狀況之預測情形 ........................................ 72. 第五節. 討論 ................................................................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7. 第一節. 結論 ................................................................ 87. 第二節. 建議 ................................................................ 90. 參考文獻 ............................................................. 93 中文部分 .................................................................... 93 英文部分 ................................................................... 100. 附錄一. 一般健康量表使用同意書 ...................................... 108. 附錄二. 問卷內容效度評鑑之專家效度名單 .............................. 110. 附錄三. 專家內容效度評鑑信函 ........................................ 112. 附錄四. 預試問卷 .................................................... 126. 附錄五. 正式問卷 .................................................... 132. vi.

(8) 表目次 表 2-1-1 霸凌角色分類 .......................................10 表 2-2-1 Smith 健康四模式 .................................... 20 表 3-3-1 一般健康量表之信度分析 .............................36 表 4-1-1 背景因素之現況 .....................................43 表 4-1-2 霸凌行為之選填分佈情形 .............................44 表 4-1-3 霸凌行為次數分佈情形 ...............................45 表 4-1-4 霸凌角色次數分佈情形 ...............................45 表 4-1-5 霸凌類型現況 .......................................47 表 4-1-6 受凌類型現況 .......................................48 表 4-1-7 霸凌類型現況 .......................................49 表 4-1-8 霸凌類型與霸凌角色次數分佈情形 .....................50 表 4-1-9 一般健康量表與分量表得分情形 .......................51 表 4-1-10A 研究對象之一般健康量表選填分佈情形 ................53 表 4-1-10B 研究對象之一般健康量表選填分佈情形(續) ............54 表 4-2-1 背景因素對霸凌角色之交叉表 .........................57 表 4-2-2 背景因素對身體不適感受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9 表 4-2-3 背景因素對焦慮與失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1 vii.

(9) 表 4-2-4 背景因素對社會功能障礙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3 表 4-2-5 背景因素對嚴重憂鬱症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65 表 4-2-6 背景因素對健康狀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7 表 4-3-1 霸凌角色對身體不適感受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8 表 4-3-2 霸凌角色對焦慮與失眠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9 表 4-3-3 霸凌角色對社會功能障礙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0 表 4-3-4 霸凌角色對嚴重憂鬱症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0 表 4-3-5 霸凌角色對健康狀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71 表 4-4-1 背景變項對健康狀況之共線性診斷 .....................73 表 4-4-2 霸凌角色對身體不適感受之複迴歸分析 .................74 表 4-4-3 霸凌角色對焦慮與失眠之複迴歸分析 ...................75 表 4-4-4 霸凌角色對社會功能障礙之複迴歸分析 .................76 表 4-4-5 霸凌角色對嚴重憂鬱症之複迴歸分析 ...................77 表 4-4-6 霸凌角色對健康狀況之複迴歸分析 .....................78. viii.

(10) 圖目次 圖 3-1-1 研究架構 .........................................31. ix.

(11)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第二節為「研究目 的」 ,第三節為「研究問題」 ,第四節為「研究假設」 ,第五節為「名詞解 釋」,第六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霸凌行為(Bullying)是校園中普遍存在已久的現象,但卻經常被 忽視。一直到 1970 年代,Olweus 積極做相關的研究後,才開始有具系 統性的調查,在 1980-1990 年才被其他國家注意,例如:英國、日本、 荷蘭、澳洲、加拿大和美國(Mona &E.; Olweus, 2003) 。而臺灣在近年來, 由於網路發達、報章雜誌媒體的渲染,使得社會大眾日趨重視習以為常 的霸凌問題。 國內針對霸凌的相關調查或研究,大多為霸凌行為的現況調查,包 含霸凌之盛行率、類型、分佈等狀況,並從個人、家庭、學校面向探討。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07 年針對臺北、台中、高雄、花蓮 的國小五、六年級與國中七、八年級學生的調查發現,國中、小學生有 60%被霸凌過,經常霸凌欺壓同學的學生有 7%,其中的 2%則每天會霸凌 同學;約 10%的學生經常、甚至每天都會被同學欺負,而知道霸凌現象存 在的學生有 66.9%。 1.

(13) 此外,有證據顯示,在學校的霸凌者,在日後有更高的機會成為犯 罪者(Pepler& Craig, 2000) 。國內有研究指出,有近五成的犯罪青少年經 常打架鬧事,甚至有六成的犯罪青少年早已習慣用打架等暴力方式來解 決與別人之間的衝突(吳芝儀,1999) 。國外研究也指出,大約有 35%~40% 六到九年級有霸凌行為的學生,在 24 歲以前至少會有三個前科紀錄,而 沒有霸凌行為的學生,只有 10%有前科紀錄,且有霸凌行為的學生較一般 人有 40%的機率將來會成為慣犯(Olweus, 1995)。 世界衛生組織(WHO)「青少年健康行為」 (Health Behavio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SBC)的歷年調查顯示,不論男女性,霸凌者、受 凌者和霸凌兼受凌者皆比無涉及霸凌者有較多的心理問題(引自 Levin et al., 2007a; 2009)。且霸凌行為對學童和青少年之健康狀況存有負面的影響, 霸凌者和受凌者在自覺健康方面比無涉及霸凌者差,且自覺快樂的比例 較低,其身心不適症狀亦較多(Alexander, Currie, & Mellor, 2004b; Due et al.,2005)。 另外,霸凌行為會較容易令受害者產生心理問題,進而造成嚴重憂 鬱,甚至更進一步會有自殺的念頭產生;受凌者在面對霸凌時,也相對 地會產生暴力及反社會行為,甚至在長大後出現精神問題且需接受治療 的情況(Sansone, Lam, & Wiederman, 2010)。. 2.

(14) 霸凌行為不但讓青少年的身體受到傷害,長期下來心理也可能受到 嚴重的創傷,亦可能因而翹課、逃學,影響學校之學習。對於發展中的 青少年而言,身體的傷易復原,但心理傷害卻不易消除,恐造成成人後 之性格及行為有所偏差。 由以上論點可知,因霸凌行為所產生的健康狀況問題(例如:生理 上的傷害、心理上的情緒困擾、憂鬱、自殺等)佔了相當重要的部分, 但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性存在,本研究認為實有更深入探討之必要。.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現況。 二、 探討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與霸凌角色、健康狀況之關係。 三、 探討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關係。 四、 探討霸凌角色對健康狀況之預測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研究目的,本研究研究問題包括: 一、 研究對象之霸凌角色、健康狀況現況為何? 二、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水準不同時,其霸凌角色是否不同? 三、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水準不同時,其健康狀況是否不同? 四、 研究對象之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間是否有關係? 六、 研究對象其霸凌角色對健康狀況的預測情形為何?. 4.

(1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一、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水準不同時,在霸凌角色上有顯著相關。 二、 研究對象之背景因素水準不同時,在健康狀況上有顯著差異。 三、 研究對象之霸凌角色水準不同時,在健康狀況上有顯著差異。 四、 研究對象之霸凌角色對健康狀況有顯著的預測力。.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 背景因素 本研究之背景因素包含「年級」、「性別」、「學業成績」、「家 庭型態」、「管教方式」、「同儕關係」等變項。. 二、 霸凌行為 霸凌行為是一種長期且重覆出現(一個月 2~3 次以上),並由一個 人以上以勢力不均等且具有意圖對受害者強制執行攻擊、欺負、騷擾等 負向行為,最後導致受害者身體或心理上受到困擾或傷害。本研究將從 「霸凌角色」來探討霸凌行為。 5.

(17) 三、霸凌角色 1. 霸凌者 (Bully ):霸凌其他人且沒被霸凌。 2. 受凌者 (Victim):被霸凌且沒霸凌別人。 3. 霸凌者兼受凌者 (Bully/Victim):同時是霸凌者也是受凌者。 4. 無涉及霸凌、受凌者 (Neither bully nor victim): 不是霸凌者也不是受凌者。. 四、健康狀況 本研究使用「一般健康量表」來測量研究對象之健康狀況,由於研 究工具採用讓研究對象自行填答的問卷,故所測得的健康屬自覺的「健 康狀況」 ;一般健康量表分為四個構面:身體不適感受(somatic symptoms)、 焦慮與失眠 (anxiety & insomnia)、社會功能障礙. (social dysfunction) 及. 嚴重憂鬱症 (severe depression)。量表得分愈高,表示健康狀況愈差。. 6.

(18) 第六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對象及結果推論 本研究僅以臺北市某國民中學之 100 學年度下學期之七、八年級學 生為研究對象。因此,研究結果僅限於推論臺北市某國民中學之 100 學 年度下學期之七、八年級學生。未來可針對其他縣市之國小、國中及高 中學生做更廣泛之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學生以回憶方式填寫問卷, 容易產生回憶偏差的狀況,故學生在填寫時可能未必與實際表現完全相 符,故在行為的自評上可能會出現高估或低估之情形。. 7.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探討,共分三節。第一節為「霸 凌角色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第二節為「健康狀況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第三節為「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霸凌角色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一、 霸凌的定義 霸凌(Bully)在劍橋英英字典中的動詞釋意如下:「to hurt or frightensomeone who is smaller or less powerful than you, often forcing them to dosomething they do not want to do.」 意指傷害或威嚇較小或較沒權力 的人,通常會脅迫他們做不想做的事情。 對於霸凌行為,眾多學者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大多都以挪威著名 研究霸凌行為之學者 Olweus 的定義為主軸再加以延伸發展。Olweus (1993)認為霸凌為一個學生長期且重複暴露於一位學生以上的欺負、騷擾, 或是被鎖定為霸凌對象的一個情況。有些霸凌被害者身體外觀具有易辨 識的特徵, 例如:身材瘦弱、個子矮小 (Voss&Mulligan,2000; Olweus,1994) 。. 8.

(20) Besag(1989)認為霸凌行為可以定義為:(一)長期反覆的攻擊,包 含肢體的、心理的、社會性的或口語的攻擊;(二)霸凌行為的發生一定 涉及力量的不均等;(三)意圖藉由使人悲傷而讓自己獲得滿足。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Health Behavio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SBC)參考 Olweus 之定義,將霸凌行為定義為當 一位學生或一個團體對被害者,重複和故意地說或做出不雅、令人不愉 悅之行為 (Todd, Currie, Mellor,Johnstone, & Cowie, 2004)。 此外,依 Solberg & Olweus(2003)的研究指出,當霸凌行為頻率在 「每月 2~3 次」時,為判定霸凌行為的最佳鑑別度。 從國內文獻中發現,學者使用不同的詞彙,如: 「欺負」行為、「欺 凌」行為,所指的皆為霸凌。 邱珍琬(2002)將欺凌行為定義為:人與人之間一種長期的並且故 意重複之身心暴力行為,而牽涉的雙方有權力不平等的現象。黎素君 (2006)則認為,欺凌行為是指力量比自己強的人,一再地重複故意且 會造成受凌者身心傷害之行為。 鄧煌發(2007)彙整多方學者論點,並提出形成「霸凌」之條件為: (一)某特定時間內,經常發生相同之行為。(二)該行為出於傷害或者故 意之騷擾。(三)該行為皆屬於負面且暴力性質的。(四)加害者與被害者 之間的力量實際或隱藏著不均衡的狀態。 9.

(21)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認為霸凌係指蓄意且具傷害性的 行為,通常會持續重複出現在固定孩子之間的一種欺凌現象。 由以上國內、外學者的定義,霸凌行為不同於偶發性衝突或勢均力 敵的攻擊行為,霸凌是一種長期且重覆出現(一個月 2~3 次),並由一個 人以上以勢力不均等且具有意圖對受害者強制執行攻擊、欺負、騷擾等 負向行為,最後導致受害者身體或心理上受到困擾或傷害。 二、 霸凌行為分類 (一) 霸凌角色 國外霸凌相關研究通常將學生於霸凌事件中扮演之角色區分為霸凌 者、受凌者、霸凌兼受凌者及無涉及霸凌者四類。Alexander, Currie, and Mellor (2004)根據先前相關研究將霸凌者、受凌者、霸凌兼受凌者及無涉 及霸凌、受凌者界定如表 2-1-1:. 表 2-1-1 霸凌角色分類 分類. 定義. 霸凌者(Bully). 霸凌其他人且沒被霸凌. 受凌者(Victim). 被霸凌且沒霸凌別人. 霸凌者/受凌者(Bully/Victim). 同時是霸凌者也是受凌者. 無涉及霸凌、受凌者 (Neither bully nor victim). 不是霸凌者也不是受凌者. 10.

(22) (二) 霸凌類型 Olweus(2007)在「Olweus Bullying Questionnaire」提出對被霸凌經 驗的定義: 「在權力不對等的狀態下,一個學生一個月曾被其他同學或數 位同學霸凌 2~3 次以上,且被霸凌的學生在當下難以採取保護自己的行 動。」以及霸凌他人行為的定義: 「在權力不對等的狀態下,學生一個月 中曾霸凌其他同學 2~3 次以上。」而問卷中包含五種類型的霸凌行為 (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性霸凌、網路霸凌) 。 1. 肢體霸凌: 透過肢體踢打或搶奪弱勢同儕的東西等,時常會使受害人身體受傷 且留下傷痕。 2. 言語霸凌: 透過語言來刺傷或嘲笑受害人。 3. 關係霸凌: 透過說服同儕或同夥一起排擠某人,使弱勢者被排擠在團體外。 4. 性霸凌: 有關性或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譏笑、身體侵犯行為、以性的方 式摩擦別人、抓別人的身體部位或是迫使別人涉入非自願的性行為等。 5. 網路霸凌: 利用網路散佈謠言、留下辱罵或嘲笑的字眼等。 11.

(23) 三、 霸凌行為之現況 學生之間的霸凌行為是存在已久的現象,許多人都知悉這樣的問題, 但一直到 1970 年代,Olweus 積極做相關的研究後,才開始有具系統性 的調查,在 1980-1990 年才被其他國家注意,例如:英國、日本、荷蘭、 澳洲、加拿大和美國(Mona ,E.; Olweus, 2003)。 在國外,Olweus (1993)針對挪威全國 7~16 歲學生所作的研究發現, 7-16 歲的學生中,有 9%的人為霸凌受害者;7%的人為霸凌加害者;其中 有 1.6%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但這些數據可能還低估了真實的情形。 O’Moore, Kirkham,and Smith. (1997) 針對愛爾蘭全國小學生、中學生 所作的調查發現,有 31.3%的小學生和 15.6%的中學生曾在最近的一學期 中被霸凌過。 Forero, McLellan, Rissel, & Bauman (1999)針對澳洲 6~10 年級的學 生所作的研究發現,6~10 年級的學生約有 23.7%霸凌別人,有 12.7%的 學生被霸凌,21.5%的學生為霸凌兼受凌者。 Nansel et al. (2001)的研究發現,6-10 年級的美國青少年霸凌盛行率 為 29.9%;其中 13%是霸凌者,10.6%是受凌者,而霸凌兼受凌者為 6.3%。 WilkinsShurmer et al. (2003)的研究發現,平均 13 歲的澳洲青少年當 中,有 36%的男孩和 38%女孩在校園中有被霸凌的經驗。. 12.

(24) 美國教育部(2009)針對 12~18 歲的學生所作的調查發現,12 歲至 18 歲的學生中有三分之一表示在學校遭到霸凌或騷擾。 日本文部科學省(2006)針對日本全國中等學校學生所作的調查發現, 2006 學年度,日本全國學校有 12 萬 4898 件通報的霸凌事件發生,約 55% 的學校承認校內存在著霸凌的現象,因被霸凌而自殺的學生案件有 6 件; 但日本文部科學省認為數據可能還是低估真實情形。 在國內,賴朝暉(1998)針對台中市 11 所國中的 1252 名學生所作的 研究發現,曾受到校園暴力侵犯,也曾侵犯別人的國中學生佔 12.59%; 曾經受到侵犯佔 9.36%;只曾侵犯別人的佔 3.15%。各年級約有五成至八 成的學生是受凌者,約有三成至六成的人有霸凌別人的經驗。 邱珍琬 (2002)針對高屏兩縣市國小三到六年級 405 位學生所作的研 究發現,各年級約有五成至八成的學生是受凌者,約有三成至六成的人 有霸凌別人的經驗。 黎素君 (2006)針對臺北市公立國小 385 位高年級學生所作的研究發 現,69%的受試學童為霸凌受害者;其中約 16.4%學童曾遭受過一次欺凌 行為;約有 52.7%學童曾遭受過二次以上的欺凌行為。 鄭如安 (2007)針對高雄市國中、小學所作的研究發現,有 48%以上 的學生以「自己的一些行為被其他同學羞辱或取不雅外號」之方式被霸 凌,列為最普遍的一種霸凌方式,其次是「被同學辱罵」 、「東西或錢財 13.

(25) 被偷走」、 「以言語或武力被威脅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和「被惡意破 壞東西」。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針對臺北、台中、高雄、花蓮的國 小五、六年級與國中七、八年級學生所作的調查發現,國中、小學生有 60%被霸凌過;經常霸凌欺壓同學的孩子有 7%(約八萬餘人) ,其中 2%(約 一萬人)則每天會霸凌同學;約 10%的學童經常、甚至每天都會被同學欺 負;而知道霸凌現象存在的學童有 66.9%。 綜合上述,國外約有三成至四成、國內約有五成以上的青少年參與 霸凌或曾聽到、看到霸凌事件(包含霸凌者、受凌者、霸凌兼受凌者和 無關者),由此可見霸凌行為之普遍。. 四、 霸凌行為之背景因素 影響霸凌行為的因素相當複雜,以下由個人、家庭、學校不同的觀 點加以討論: (一) 個人 1. 年級 Nansel et al.(2001)研究發現,六至八年級學生的霸凌盛行率比九至十 年級的學生高;Solberg, Olweus, and Endresen (2007) 的研究顯示受凌者 的比例隨著年級增長而遞減。 14.

(26) 2. 性別 魏麗敏與黃德祥(2002)的研究顯示,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在霸凌 行為上有顯著差異,男性的霸凌比例與受凌比例皆顯著高於女性。邱珍 琬(2002)針對國小學生之調查發現,在霸凌人數方面,男性霸凌者多 於女性;但男性受凌者也多於女性;是霸凌者也是受凌者的比例也以男 性偏高。 國外研究亦指出,在霸凌受害者中男性的比例比女性多(Solberg et al., 2007;Nansel et al., 2001)。在霸凌類型方面,男性和女性霸凌類型也有明 顯差異,女性較多的霸凌種類為接觸霸凌、性侵略、無意義的性議論或 玩笑,而男性則為無意義的性議論或玩笑較多(Viljoen, O'Neill, & Sidhu, 2005)。 另外,Forero et al.(1999) 指出男、女性在霸凌者和霸凌兼受凌者的 比例上有顯著差異,男性較多;但在受凌者方面則未因性別不同而有所 差異。大部分研究皆認為霸凌行為會因性別而有所差異,若依霸凌角色 區分再探討性別的差異性,又有不相同的發現與結果。 (二) 家庭 1. 家庭型態 Bond, Carlin, Thomas, Rubin, and Patton (2001) 將家庭型態分為完整 的家庭型態(雙親)和不完整的家庭型態(父母離婚、分居和其他家庭), 15.

(27) 研究顯示來自不完整的家庭型態的小孩較易被霸凌。 魏麗敏與黃德祥(2002)將家庭生活狀況分為七大類,包括「與父母 同住」、「只與父親同住」、「只與母親同住」、「只與(外)祖父母 同住」、「與其他親戚同住」、「只與兄弟姐妹同住」以及「其他」等。 「與父母同住」被視為完整的家庭型態,其餘皆歸為家庭型態不完整。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家庭型態之國中生在霸凌別人和被霸凌的比例上皆無 顯著差異。 2. 管教方式 Olweus (1991) 指出,如果父母親對子女過於溺愛或放縱;甚至對子 女的攻擊行為採取許可或寬容的態度;或者使用權威式的養育方式(諸 如體罰),則子女易發展出攻擊性的人格。Besag (1989) 也指出,許多霸 凌者來自使用懲罰式管教的家庭,在此種管教方式中,欺凌行為被視為 是問題解決的一種方式。 Nelson and Crick (2001) 發現母親的強壓管制及體罰與孩子在學校 的侵略行為有顯著關聯性。除直接暴力受創經驗為影響孩子成為霸凌者 的重要因素外,間接暴力受創經驗亦有所影響,目睹父親對母親施暴的 孩子,其攻擊行為比例亦較一般孩子為高 (Jaffe, Wolfe, & Wilson, 1990)。. 16.

(28) Holt(2008)的研究顯示,出青少年如果活在家庭暴力的陰影之下, 除了身心受到不當對待外,更容易形成往後情緒及行為的問題,除此之 外也較容易表現出敵意行為;相反的,父母親管教方式較為民主開明型 的學生比較不會產生霸凌行為,同時亦較不容易受到霸凌(陳秋琪, 2009)。 (三)學校 1. 學業成績 Glew (2005) 針對美國 3530 位國小 3 至 5 年級的學童進行研究,研 究顯示受凌者、霸凌兼受凌者其學業成績較低。加拿大 10~11 歲受凌學 童其學業成就顯著較低 (Beran, 2008)。美國白人和西班牙裔之霸凌、受 凌或霸凌兼受凌者的學生其學業成績明顯偏低;但黑人學生則無明顯差 異 (Spriggs, 2007)。霸凌行為與學業成績的關係,目前研究大致認為涉及 霸凌行為之青少年其學業成績較低。 2. 同儕關係 Olweus(1991) 研究顯示,青少年目睹別人的攻擊行為後,為了提高 自己在同儕之間的地位,讓眾人接納自己,往往會參與霸凌行為。此外, Olweus 針對同儕間發生霸凌之因素,指出四種群體互動機制:(1)社會感 染機制,兒童、青少年的霸凌行為是一種社會習得的結果。(2)對攻擊傾 向控制力的減弱機制,在霸凌情境中,兒童、青少年會因霸凌行為受到 17.

(29) 獎賞或得到較少的否定評價而減弱了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及控制。(3)責任 分散機制,兒童、青少年認為隱藏在團體參與霸凌行為,自己不會被留 意,而降低了自己的責任感,這種責任的分散感導致對事件只會有少許 的負罪感。(4)追隨霸凌者的兒童、青少年對受害者的感受發生變化,由 於受害者經常受到攻擊和消極評價,進而將其認定為是無用的人,活該 受到攻擊。(轉引自柯清心譯,1995)。. 18.

(30) 第二節. 健康狀況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是個體從依賴到獨立自主的過渡時 期。在這段時期中,青少年不僅要尋求自我認同、生命意義與個人的獨 立,同時也要面臨青春期所帶來生理上的改變與心理上的適應困境,身 處於這樣的多重挑戰之下,常會使青少年的健康狀況出現問題。. 一、 健康之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1998)對健康做出 了以下定義「健康是身體、心理、靈性及社會完全安寧狀態,不只是沒 有疾病或身體虛弱而已。」 (Health is a dynamic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spiritu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r infirmity.). 健康是一種基本人權,人人都享有健康平等的權利,一般對健康的 概念是身體功能上沒有出現不好的客觀訊號(sign)及沒有主觀的疾病 或受傷的症狀(symptoms)(蕭淑貞等,1996). Smith(1981)認為健康是「連續」的概念,健康是一種動態的,會 隨生活變化而有所波動,而非「健康」與「不健康」二分的類別性質。 19.

(31) Smith 將健康區分成四個模式,如表 2-2-1 所示: 表 2-2-1 Smith 健康四模式 健康構面. 臨床模式. 角色表現模式. 健康. 疾病症狀未 呈現. 表現出社會角色 對環境可以維持 安適感、生活 的最大期待 彈性的適應 品質滿意. 不健康. 有明顯疾病 症狀. 從環境疏離, 虛弱、生活品 自我矯正能力失 質不佳或不 效 滿意. 角色表現失敗. 適應模式. 幸福模式.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2000)指出人類的 平均餘命逐漸增加中,全球死亡率已經降低到 15‰以下,早期威脅人類生 命的傳染性疾病(例如:天花、鼠疫、霍亂等),現在已經愈來愈少,對生 命也已經愈來愈沒有威脅,現在死亡的主要原因大多與生活型態有關(如: 癌症、心血管疾病、精神方面的疾病等) 。也因此大眾對健康的需求已從 過往的基本生存需求,逐漸演變成追求更好的生命價值或幸福感(張郁芬, 2001)。. 由以上國內、外學者的定義,對現代人來說, 「健康」一詞已不僅只 是生理上的安適,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各層面會相互影響,三者皆要 達到安寧的狀態才能稱為「健康」。. 20.

(32) 二、 健康狀況的測量 在健康狀況測量的研究中,國內、外研究者多以負向指標來測量健 康狀況,如「一般健康量表」 ,包括身體不適感受、焦慮與失眠症、社會 功能障礙、憂鬱等四個向度,得分越高表示健康狀況越差(張玨,1987)。 如「曾氏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主要目的再測量焦慮與憂鬱(俞筱鈞, 1993)。如「中國人健康問卷」分為身體不適、心理健康、社會健康三部 分,包括身體症狀、焦慮/擔心、社交功能、憂鬱/家庭關係不良等四個 因素(林惠琦,1997;謝佳容,1999) 。又如 「健康評估量表」(SF-36) , SF-36 量表為一般性(generic)的心理測量工具,並不是針對特定年齡、 疾病或是治療而設計。SF-36 美國版(SF-36 Standard Version)在 1990 年定稿,共有 36 項問題。主要測量受訪者健康狀況個面向(concept), 分別為身體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因生理功能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physical problems)、身體疼痛(bodily pain)、一般健康 (general health)、活力(vitality)、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因情 緒角色受限(role limitation due to emotional problems)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分數愈高者表該面向的自評健康情形愈佳。 本研究採用張玨翻譯及修訂 Goldberg(1987)的「一般健康量表」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 以測量國中學生健康狀況,量表採 負項指標,量表得分愈高,則研究對象之健康狀況愈差。 21.

(33) 三、健康狀況之現況 在國外,美國兒童、青少年兒童憂鬱症的盛行率約在0.4%至2.5%間, 青少年憂鬱症的盛行率約在0.4%至8.3% 之間(Kauffman,2004)。 Oldehinkel et al. (1999)針對美國兒童、青少年所作的調查發現,13 歲 之前的憂鬱疾患相當少見,而13歲之後其累積發生率大幅提高,在15 至 18 歲之間達到高峰。 Young Shin Kim (2005)針對韓國七~八年級的中學生所作的研究發現, 26.6%有憂鬱情緒的學生表示在過去半年內曾有過自殺意念,41.1%在過 去兩週內有過自殺意念。 在國內,董氏基金會2002針對大臺北地區青少年所作的調查發現, 有21.8%的國中學生,有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 郭靜靜 (2004)針對 1319名高職學生所作的研究發現,有16.1%的研究 對象有高憂鬱傾向。 王黛玉(2005)針對748 位高雄市國一、國二學生所作的調查發現, 有24.5%的研究對象有中度以上的憂鬱傾向,其中有7.5%疑似為重度憂鬱 傾向。 鄭雅心(2007)分析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中的11647 位國三學生 所作的研究發現,研究顯示國三青少年偏向經常出現憂鬱情緒者佔了9% 以上。 22.

(34) 四、健康狀況之背景因素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此時期也正值人生發展急遽變化的 重要階段。不僅生理、心理、性別角色、自我、生涯等方面都有了新的 成長,再加上父母、學校及社會所賦予的期望及責任 (黃德祥,1994), 在此種壓力之下,容易出現適應上的無所適從,進而青少年不良的身心 問題:如焦躁、無助、心情浮躁及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在青少年白皮書 中(行政院青年委員會,1998)也指出,青少年大多有沉重的生活壓力 及欠缺學習壓力調適的方法,所以這些情況若適應不良容易造成多種身 心健康的疾病。 影響青少年之健康狀況的因素相當複雜,以下由個人、家庭、學校 不同的觀點加以討論: (一) 個人: 1. 年級 Kanshani, Rosenberg and Reid (1989) 的研究發現,其結果為年齡與青 少年的憂鬱傾向成正相關,隨年齡的增加,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問題也隨 之嚴重。蔣桂嫚(1993)高三學生的整體健康狀況、身體不適感受、焦慮 與失眠、嚴重憂鬱症和社會功能障礙的罹患程度顯著的高於其他年級的 學生。. 23.

(35) 黃立婷(2007)研究發現在高中職生中年紀越大則會造成身心健康 的問題,九年級學生的情緒困擾得分顯著地高於七、八年級,而八年級 又顯著地高於七年級;郭靜靜(2003)研究高職生的結果顯示,高中三 年級的憂鬱傾向顯著地高於一、二年級。陳柏齡(2000)發現九年級生 之整體憂鬱傾向顯著高於七年級生。 2.性別 從青少年時期開始,不論是生理、心理疾患均出現性別差異,女生 的憂鬱傾向會顯著高於男性( Cole et al., 2009)。蔣桂嫚 (1993) 使用 「一般健康量表」測量高中學生面對生活壓力時的健康狀況時發現,女 性在整體身心症狀和各類身心症狀的罹患程度顯著地高於男性。根據歐 美國家的統計,從13到15歲的青少年早期開始,青少女的盛行率約為男 性的兩倍,Hilt,Cha and Nolen-Hokesema (2008)指出女孩在青少年時期對 於心理上的挫折有特別的危機,身心健康問題的比例也在此時期上揚, 但男孩卻沒有此現象。 (二) 家庭: 1.家庭型態 Bowlby (1951) 在研究逃家之兒童、青少年時,發現幼年時期缺乏母 愛照顧者的兒童、青少年,會對其日後人格的發展上帶來不利的影響。. 24.

(36) 張高賓、陳明哲與連延嘉(2007)發現不同家庭組織、家庭氣氛的 兒童在憂鬱分數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繼親家庭比其他家庭有較高的憂鬱, 陳玲玲(2007)發現父母結婚並共同居住的學生, 其憂鬱程度較父母離 婚的青少年低。 2.管教方式 Martin and Waite (1994) 從四所高中隨機抽樣681位青少年,調查雙 親管教方式和青少年憂鬱症狀之關係,結果發現缺乏情感性控制之教養 態度(affectionless control)為青少年憂鬱症狀的高危險因子;反之父母若採 取高關懷方式,對孩子有正面影響。 Kim and Ge (2000)以華裔家庭為受試,由父母及青少年填寫父母管教 量表(Parenting Practices Scale)及憂鬱量表(the Center of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Scale,CES-D),探討父母管教與青少年憂鬱症狀間的 關係。結果指出,父母憂鬱症狀會影響其對孩子的管教,父母管教方式 會影響青少年本身對管教的認知,造成日後青少年健康的問題。鄭惠萍 (2003)亦提出雙親管教方式會影響個體的人格特質,進而影響青少年 的健康。 (三) 學校: 1.學業成績: 過去歐美一般探討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學習成績之關係,大都發現學 25.

(37) 習成就與心理健康成正比;即學習成績越高,心理越健康(Dryfoos, 1990;Reinherz et al., 1993),此一概念似乎較符合一般想法。但在美國亦 有些令人驚訝的不同研究結果;表現優秀或家庭環境較佳的學生,心理 健康狀況較差;而沮喪或心情惡劣等癥狀,常發生在早期成功的群體中 (Birmaher et al.,1996;Luthar &D’Avanzo, 1999; Luthar & Becker, 2002)。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教育成就的壓力。尤其是身處在東方國家 的中學生,當他們努力維持傑出學業成就時,更常因負荷量過重而感到 緊張、憂鬱(Watanabe, 1992)。 2.同儕關係 青少年處於探索自我、自主獨立的掙扎中,經常會出現和父母認知 不同、產生衝突的情況,因而逐漸導向重視同儕關係,在認知情況相似、 被接納的同儕中尋找支持。因此除了家庭,在社會因素內,同儕也是重 要的一塊。同儕支持與贊同是青少年時期憂鬱與適應性的預測指標,被 同儕欺負、被同儕拒絕而感到孤獨等都會增加憂鬱的危險,並與低自尊 相關 (Cicchetti & Cohen, 2006)。 Joiner (1997) 發現害羞與低社會支持可能是憂鬱症的脆弱性與危險 因子。也有研究發現社交技巧不足可能會造成情緒困擾與憂鬱症等身心 健康問題 (Segrin & Flora, 2000)。. 26.

(38) 第三節. 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的相關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HBSC歷年調查顯示,不論男女性,霸凌者、受凌者和 霸凌兼受凌者皆比無涉及霸凌者有較多的身心健康問題(Levin et al., 2007a; 2009)。 Houbre et al.(2006) 針對中學生所作的調查顯示,不僅涉及霸凌者會 有身心傷害,霸凌兼受凌者和受凌者會有創傷後之壓力存在。壓力若無 適當的處理,長期恐會影響健康狀況。 Wilkins-Shurmer et al.(2003) 的研究指出同儕之間的霸凌事件亦會對 無涉及霸凌者之健康狀況產生負面的影響。 Kumpulainen, Räsänen, and Puura (2001) 研究亦指出霸凌兼受凌者比 起無涉及霸凌者易有精神相關疾病;而發生在霸凌兼受凌者身上最多的 症狀是注意力不集中、行為障礙和憂鬱症狀。 Klomek(2008)的研究指出,在小學時經常霸凌他人的男性霸凌者, 長大時有較有可能會有嚴重憂鬱的現象,且常常會合併自殺念頭的產生。 其他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諸如憂鬱、心理挫折等,當中還顯示出霸凌 者在飲食方面出現神經性厭食症的傾向(Kaltiala-Heino, Rimpelä, Rantanen,& Rimpelä , 2000;Vanderbit & Augustyn, 2010)。 Nansel et al.(2004)分析多國的調查,霸凌者、受凌者和霸凌兼受凌者 其情緒和社會調適方面會較差,也會出現較多的身心健康問題。 27.

(39) Rigby(2003)研究亦發現,霸凌者、受凌者和霸凌兼受凌者其心理衛 生和社會調適皆較差,較易有心理和身體疾病。此外,有研究對5-7 歲 的孩童進行調查發現,受凌者有較多的內發性(如:心情低落、焦慮、 憂鬱等)問題,且在學校較不快樂;霸凌兼受凌者呈現較多的外發性(如: 想大叫、覺得搖晃、做違法或攻擊行為等)和內發性問題,正向社會行 為會較少,在學校也較不快樂(Arseneault et al., 2006)。 Viljoen et al.(2005)指出受凌者比起那些無涉及霸凌者,他們會有較高 的心理困擾和自殺行為。又根據Wal et al.(2003)的研究發現,被霸凌的學 童無論男性或女性都較會有憂鬱的情形產生,而間接霸凌會使這些症狀 較易發生;在女性方面,直接霸凌對憂鬱有明顯的影響。在霸凌兼受凌 者方面,根據16410 位14-16 歲的芬蘭青少年所進行之調查顯示,霸凌 兼受凌者的憂鬱症的盛行率有逐年升高的現象(Kaltiala-Heino, Rimpela, Marttunen,Rimpela, & Rantanen, 1999)。 Houbre et al.(2006) 研究指出,受凌者明顯會有視力問題、頭暈、消 化問題、呼吸困難、心悸、皮膚狀況以及身體其他疾病;調整年齡、家 庭社經地位和國家之邏輯式迴歸顯示,出現在每週受凌者生理上的症狀 (頭痛、胃痛、背痛、頭暈)勝算比為1.83 (95% CI = 1.70,1.97)到 2.11 (95% CI = 1.95,2.29)而心理症狀(脾氣暴躁、緊張、心情低落、睡眠 困難、早晨疲倦、失落感、孤獨感、無助感)勝算比為1.67 (95% CI = 28.

(40) 1.55,1.78) 到7.47 (95% CI = 6.87,8.13);受凌者之健康狀況明顯受到影響 (Due et al., 2005)。 韓國針對 1718 位七、八年級學生霸凌行為研究發現;霸凌者兼受凌 者比沒受到霸凌學生,易產生 1.9 倍自殺意念;女性被害者比沒受到霸 凌學生較易產生 2.8 倍自殺意念(Young Shin Kim , Koh, & Leventhal, 2005)。涉及霸凌行為的學生其心理常有不安全感、感覺寂寞與憂鬱傾向, 不論是霸凌者或是受凌者皆容易有自殺行為的傾向(Kaltiala-Heino, et al.,1999)。 霸凌行為無論是對霸凌者、受凌者或是霸凌兼受凌者,其心理都可 能產生不良影響甚或嚴重傷害;這些學童可能因時常處於不快樂的狀態、 對生活滿意度降低,或有身心不適症狀出現,長期下來亦會影響學校之 學習。若無適當處理,可能產生焦慮、憂鬱等疾病甚至導致自傷或自殺 行為。 綜合上述文獻,可見有諸多研究顯示雖然霸凌行為與青少年的健康 狀況沒有直接的關聯性,但兩者之間可能有間接的關係;若以健康促進 的角度來看,當不可忽視。. 29.

(41) 30.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說明研究如何進行,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 ,第二節 為「研究對象」 ,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的選擇、修訂與編製,第四節說 明「研究步驟」,第五節呈現「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的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與文獻探討,提出本研究架構, 作為研究進行之依據。本研究旨在探討研究對象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 關係。研究架構如下圖所示:. 背景因素. 霸凌角色. 年級 性別 學業成績 家庭型態 管教方式 同儕關係. 健康狀況. 圖 3-1-1 研究架構. 31.

(43) 第二節 一、. 研究對象. 研究母群體樣本.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所國中,一百學年度七、八年級之國 中學生為母群體。. 二、. 研究樣本. 本研究基於研究目的以及時間、人力及物力、行政作業的考量,採 分層集束抽樣法來選取樣本。以年級為分層的依據,以班級為單位,再 隨機抽出各年級應受試的班級。 參照 Krejcie &Morgan(1970)之抽樣曲線建議,當母群體為 1400 至 1500 人之間之間的情況時,抽樣人數至少為 306 人,考慮到可能有廢卷 以及缺席等情況,且回收率保守估計達八成的情況下,應抽出約 382 人; 各年級抽出七個班級,共十四班,發出問卷 396 份,扣除廢卷,有效問 卷共 386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7.5%。. 32.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自編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依據研究架構,參考相關文 獻選定量表,進行預試與正式施測。研究工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 「霸凌行為調查」、 「一般健康量表」 ,三部分。 研究工具內容如下: 一、 個人基本資料: (一) 年級:分成七、八年級,兩個選項。 (二) 性別:分成男、女兩類。 (三) 學業成績: 讓研究對象自填前次段考成績為班上的「前 1/3」 、 「中間 1/3」 、 「後 1/3」三個選項。 (四) 家庭型態: 選項包括「雙親家庭父母同住」、 「雙親家庭父母不同住」、 「單親家 庭」、 「隔代教養」、 「繼親家庭」、 「其他」共六個項目。 (五) 管教方式: 選項包括「專制權威」、 「開明權威」、 「縱容溺愛」、 「忽視冷漠」共 四個項目。 (六) 同儕關係: 採開放式填答,詢問研究對象在學校中知心好友的數目。 33.

(45) 二、 霸凌行為調查: 本項目共分為「霸凌角色」與「霸凌類型」兩部分,先對霸凌行為 做定義性的描述後,再詢問研究對象過去兩個月裡霸凌或受凌的情形。 填答選項包含「從未如此」 、 「1-2 次」 、 「一個月 2-3 次」 、 「每週 1 次」、 「每週數次」 。 (一) 霸凌角色: 本研究中霸凌者為回答過去兩個月內,曾經一個月有 2~3 次以上霸 凌別人的同學;受凌者為回答過去兩個月內,曾經一個月有 2~3 次以上 遭受別人霸凌的同學。利用填答資料進行交叉分析將霸凌角色區分為霸 凌者、受凌者、霸凌兼受凌者、無關者等四類。 (二) 霸凌類型: 參考「Olweus Bullying Questionnaire」(2007)將霸凌行為區分為五種 類型(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係霸凌、性霸凌、網路霸凌)分成受凌 與霸凌行為兩個項目,每種類型兩題,題目共二十題。其後,利用填答 資料進行交叉分析將每種霸凌類型,用角色再細分為霸凌者、受凌者、 霸凌兼受凌者、無關者等四類。. 34.

(46) 三、一般健康量表 本研究採用張玨(1987)所翻譯、修訂的「一般健康量表」 ,以測量研 究對象的健康狀況。 以下為一般健康量表的量表內容、計分及其信度考驗: (一) 量表內容 本量表的目的在了解個體過去一個月的健康情形。本量表共 28 題, 共有 4 個分量表,其分量表的名稱與題號分述如下: 1. 身體不適感受 (somatic symptoms):(1~7 題) 指個體生理出現的不適病症,例如:頭疼、疲倦、生病等。 2. 焦慮與失眠 (anxiety & insomnia):(8~14 題) 指個體在情緒上出現易緊張、不安,與睡眠狀況不佳的狀況。 3. 社會功能障礙 (social dysfuction):(15~21 題) 指個體對日常需處理的事項感到無法滿意與勝任。 4. 嚴重憂鬱症 (severe depression):(22~28 題) 指個體對自己與生活感到悲觀、無望感,與自傷意念的出現。 (二) 量表計分方式 本量表共 28 題,共 4 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各有 7 個題目。原先 「一般健康量表」採 Likert 四點量尺計分方式,張玨將此量表改為 Likert 五點量表,反應方式改為「完全沒有」 、 「比往常少」 、 「與往常一樣」 、 「比 35.

(47) 往常多」 、 「比往常較多」 。本研究參考專家意見, 將 Likert 五點量表的 選項依序修改為「從未如此」、 「很少如此」 、「有時如此」、「經常如此」、 「總是如此」 。每題選項依序為 1~5 分,總分範圍為 28~140 分;總量表 與各分量表之得分情形愈高,表示健康狀況愈差。 (三) 信度考驗 王佩玲(1987)以國中生為對象,對填答結果進行因素分析,得到與 原量表相同的四個因素,並求得全量表的α 係數為.95,其餘四個分量 表的α 係數介於.84 至.92 之間。蔣桂嫚(1993)以高中生為對象,各題 之決斷值介於 5.65 至 17.86 之間,均達.001 的顯著水準。全量表的 Cronbach α 為.81,四個分量表的α 係數界於.47 至.72 之間。 本研究預試問卷回收後,將一般健康量表進行內部一致性分析 (Cronbach’s α test),預試分析之總量表信度為.940;正式施測之總量表信 度為.956;根據 Gay(1992)觀點,任何測驗貨量表的信度係數如果在.90 以上,表示量表測量的信度分數甚佳。 表 3-3-1 一般健康量表之信度分析 構面. 題數. Cronbach’s α 值 預試. Cronbach’s α 值 正式. 身體不適感受 焦慮與失眠症 社會功能障礙 嚴重憂鬱症. 7 7 7 7. .742 .840 .892 .903. .877 .886 .892 .923. 一般健康量表. 28. .940. .956. 36.

(48)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並參考相關文獻與資料後,擬 定研究步驟如下: 一、 確定研究問題與文獻探討 研究者蒐集並研讀有關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國內、外相關文獻與 研究,以作為本研究進行之理論依據,並進一步確定研究的方向與內涵。 此外,亦蒐集有關健康狀況之相關量表,針對量表的題目內涵與施測對 象適用性等,篩選合適量表並修改以作為本研究之工具。. 二、 發展研究工具 (一) 編製問卷 問卷內容依據本研究架構與各個量表加以編製而成,分成「基本資 料」、「霸凌行為調查」、「一般健康量表」。等三個部分。 (二) 專家效度 為提高研究工具之內容效度,初稿擬定後函請 6 位衛生教育界學者 針對問卷內容進行修訂,以完成本研究之預試問卷。 (三) 預試問卷 以簡單隨機抽樣(以班級為單位)每年級抽樣一個班級,共 54 名學 生進行預試。 37.

(49) (四) 信度分析檢定 根據預試的結果,進一步對問卷內容作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針對 施測學生所反應的問卷問題及不適宜的題目加以修改,並將問卷初稿修 訂為正式的問卷。 三、 問卷施測與回收 問卷施測分為以下二個階段,說明如下: (一) 行政聯繫 在問卷施測前先行與學校進行溝通,向抽樣班級之導師聯繫,請惠 予協助問卷的施測適宜,並協調問卷的施測時間。 (二) 進行施測 向研究對象說明施測的內容,並強調問卷的匿名性,取得研究對象 的信任,再由學生自行填答。 四、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將回收之有效問卷予以編碼,再將資料依照編碼鍵入電腦,建檔完 畢後以次數分配表與遺漏值的分析,進行資料核對與校正。確定資料無 誤後,始進行資料統計分析。本研究資料主要以 SPSS for Windows 18.0 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卡方檢定、t 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 38.

(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本研究所得量表之原始資料,經整理、登錄、排除作答不完整之問 卷後,經資料確認無誤後,以 SPSS 18.0 for Windows 18.0 版之統計套裝 軟體進行以下各項之統計分析: 一、 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比統計」的方法計算基本資料(年 級、性別、學業成績、家庭型態、管教方式、同儕關係)以瞭解研究對 象背景因素之分佈情形。 二、 推論性統計 (一) 卡方檢定:(χ2-test) 分析比較背景因素在霸凌角色的差異情形、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 間的相關情形。 (二)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背景因素不同水準時在健康狀況上的差 異情形。當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結果達到顯著差異時,進行事後檢定 (Post Hoc)。當組間變異數同質時,採用 Scheffe’s 檢定;當組間變異數 不同質時,則採用 Dunnett’s T3 檢定。 (三) 複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以複迴歸分析,分析霸凌角色對健康狀況的預測力。 39.

(51) 40.

(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說明研究的結果,共分五節。第一節為「背景因素、霸凌角色、 健康狀況之現況」 ,第二節為「背景因素與霸凌角色、健康狀況之關係」, 第三節為「霸凌角色與健康狀況之關係」 ,第四節為「霸凌角色對健康狀 況之預測情形」,第五節為「討論」。. 第一節. 背景因素、霸凌角色、健康狀況之現況. 本節將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霸凌角色、健康之現況以次數分配、 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等來描述其分佈情形。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實際 回收之有效問卷為 386 人。 一、 背景因素現況之分佈情形 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包含「年級」 、「性別」 、「學業成績」、 「家庭型 態」 、 「管教方式」 、 「同儕關係」 ,其次數分配及百分率的描述敘述如下(見 表 4-1-1): (一) 年級 研究對象之年級為臺北市某國民中學之七、八年級學生。 七年級為 182 人(47.2%),八年級為 204 人(52.8%)。. 41.

(53) (二) 性別 研究對象男性為 198 人(51.3%),女性為 188 人(48.7%)。 (三) 學業成績 前 1/3 為 148 人(38.3%),中間 1/3 為 123 人(31.9%),後 1/3 為 115 人(29.8%)。 (四) 家庭型態 雙親家庭父母同住為 325 人(84.2%),雙親家庭父母不同住為 15 人 (3.9%),單親家庭為 35 人(9.1%),隔代教養為 6 人(1.6%),繼親家庭為 5 人(1.3%)。 (五) 管教方式 專制權威為 38 人(9.8%),開明權威為 323 人(83.7%),縱容溺愛為 17 人(4.4%),忽視冷漠為 8 人(2.1%)。 (六) 同儕關係 在知心好友的數目上,原先題目為開放式填答,平均數為 8.37 人, 標準差為 12.768。 將填答結果進行分析,分為「無」、 「1 位」、 「2-3 位」、 「4-5 位」、 「6 位或以上」 ,所得結果,無為 18 人(5%),1 位為 24 人(6%),2-3 位為 87 人(23%),4-5 位為 101 人(26%),6 位或以上為 156 人(40%)。 42.

(54) 表 4-1-1 背景因素之現況 變項. 類別. 人數(n). 百分率(%). 年級. 七年級 八年級. 182 204. 47.2 52.8. 性別. 男性 女性. 198 188. 51.3 48.7. 學業成績. 前 1/3 中間 1/3 後 1/3. 148 123 115. 38.3 31.9 29.8. 家庭型態. 雙親家庭父母同住 雙親家庭父母不同住 單親家庭 隔代教養 繼親家庭 其他. 325 15 32 6 5 3. 84.2 3.9 8.3 1.6 1.3 0.8. 專制權威 開明權威. 38 323. 9.8 83.7. 縱容溺愛 忽視冷漠. 17 8. 4.4 2.1. 無 1 位 2-3 位 4-5 位 6 位或以上. 18 24 87 101 156. 0.05 0.06 0.23 0.26 0.4. 管教方式. 同儕關係. (n=386). 43.

(55) 二、 霸凌行為現況 本節將研究對象的霸凌行為現況,分別從「霸凌角色」與 「霸凌類型」兩個面向來探討。 (一) 霸凌角色現況 過去兩個月內,研究對象當中,從未霸凌過同學的有 229 人(59.3%), 兩個月 1-2 次為 95 人(24.6%),一個月 2-3 次為 28 人(7.3%),每週 1 次 為 13 人(3.4%),每週數次為 21 人(5.4%)。 過去兩個月內,研究對象當中,從未被同學霸凌過的有 234 人(60.6%), 兩個月 1-2 次為 78 人(20.2%),一個月 2-3 次為 26 人(6.7%),每週 1 次 為 17 人(4.4%),每週數次為 31 人(8.0%)。研究對象之霸凌與受凌情形 分布如表 4-1-2:. 表 4-1-2 霸凌行為之選填分佈情形. 1.過去兩個月裡我有霸凌過同學。 2.過去兩個月裡我有被同學霸凌過。. 從未 如此 人 (%) 229 (59.3) 234 (60.6). 44. 兩個月 1-2 次 人 (%) 95 (24.6) 78 (20.2). 一個月 2-3 次 人 (%) 28 (7.3) 26 (6.7). 每週 1次 人 (%) 13 (3.4) 17 (4.4). 每週 數次 人 (%) 21 (5.4) 31 (8.0).

(56) 本研究依據「一個月 2-3 次」以上(包含「一個月 2-3 次」「每週 1 次」、 「每週數次」)之發生頻率為界定霸凌或受凌的標準(見表 4-1-3)。 霸凌別人的學生佔 16 .1%;而約有 19.2%的學生有受凌的經驗。. 表 4-1-3 霸凌行為次數分佈情形 霸凌行為. 項目. 人數(n). 百分比(%). 霸凌. 總和 無 有. 386 324 62. (100) (83.9) (16.1). 受凌. 總和 無 有. 386 312 74. (100) (80.8) (19.2). 為進行不同霸凌角色之比較將兩題填答結果整合,利用填答資料進 行交叉分析,將霸凌角色區分為無關者、霸凌者、受凌者、霸凌兼受凌 者等四類(見表 4-1-4)。其中無關者為 283 人(73.3%),霸凌者為 29 人 (7.5%),受凌者為 41 人(10.6%),霸凌兼受凌者為 33 人(8.5%);其中有 涉及霸凌的人數為 103 人,因此研究對象之霸凌盛行率為 26.6%。. 表 4-1-4 霸凌角色次數分佈情形 霸凌角色 霸凌者 受凌者 霸凌兼受凌者 無關者. 人數(n). 百分比(%). 29 41 33 283. (7.5) (10.6) (8.5) (73.3). 45.

(57) (二) 霸凌類型現況 霸凌類型的題目共分霸凌與受凌行為兩部分,依據研究對象填答的 頻率作為界定霸凌或受凌標準;每部分共十題,各分五個類型(1-2 題為 肢體霸凌、3-4 題為言語霸凌、5-6 題為關係霸凌、7-8 題為性霸凌、9-10 題為網路霸凌)。 填答的頻率在「兩個月 1-2 次」以下(包含「兩個月 1-2 次」 、 「從未 如此」)的頻率,界定為「無」 , 「一個月 2-3 次」以上(包含「一個月 2-3 次」「每週 1 次」 、「每週數次」)的頻率,界定為「有」(見表 4-1-5、表 4-1-6)。 由表 4-1-5 可知,霸凌行為的類型中,屬言語霸凌之「我曾對同學 說出傷人的話」所佔的比例為最高(9.3%),同屬言語霸凌的「我曾幫同 學取不好聽的綽號」次之(6%),而以屬網路霸凌之「我曾用手機對同學 留下辱罵、嘲笑的訊息。」 為最低(1.6%)。 由表 4-1-6 可知,受凌行為的類型中,屬言語霸凌之「曾有同學對 我說出傷人的話。」所佔的比例為最高(11.1%),同屬言語霸凌之「曾有 同學幫我取不好聽的綽號。」次之(7.3%),而以屬網路霸凌之「曾有同 學用手機對我留下辱罵、嘲笑的訊息。」為最低(1.8%)。. 46.

(58) 表 4-1-5 霸凌類型現況 類 型 肢 體 霸 凌. 題目. 項目. 人數 (n). 1.我曾故意毆打同學。.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76 (97.4) 10 (2.6). 2.我曾搶走同學的東西。. 總和 無. 386 (100) 374 (96.9). 有. 關 係 霸.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50 (90.7) 36 (9.3). 4.我曾幫同學取不好聽的綽號。.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63 (94.0) 23 (6.0). 5.我曾對散播有關某位同學的不實謠言。.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73 (96.6) 13 (3.4). 6.我曾聯合其他同學排擠某位同學。.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65 (94.6) 21 (5.4). 總和. 386 (100). 無. 364. (94.3). 有. 22. (5.7). 凌. 性 霸 凌. (3.1). 3.我曾對同學說出傷人的話。 言 語 霸 凌. 12. 百分比 (%). 7.我曾用有性別歧視的言語(如娘炮、胸部大 或洗衣板等)騷擾同學。 8.我曾用肢體動作(如故意碰觸性器官) 碰觸、騷擾同學。.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71 (96.1 15 (3.9). 9.我曾用手機對同學留下辱罵、嘲笑的訊息。. 總和. 386 (100. 網. 無. 380. (98.4. 路 霸 凌. 有. 6. (1.6). 10.我曾在網路上對同學留下辱罵、嘲笑的訊 息。. 47.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77 (97.7) 9 (2.3).

(59) 表 4-1-6 受凌類型現況 類 型 肢 體 霸 凌. 題目. 項目. 人數 (n). 1.曾有同學故意毆打我。.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70 (95.9) 16 (4.1). 2.曾有同學搶走我的東西。. 總和 無. 386 (100) 362 (93.8). 有. 關 係 霸.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43 (88.9) 43 (11.1). 4.曾有同學幫我取不好聽的綽號。.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58 (92.7) 28 (7.3). 5.曾有同學散播有關於我的不實謠言。.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65 (94.6) 21 (5.4). 6.曾有同學聯合其他同學排擠我。. 總和 無 有. 386 (100) 372 (96.4) 14 (3.6). 總和. 386 (100). 無. 369. (95.6). 有. 17. (4.4). 凌. 性 霸 凌. (6.2). 3.曾有同學對我說出傷人的話。 言 語 霸 凌. 24. 百分比 (%). 7.曾有同學用有性別歧視的言語(如娘炮、胸部大或 洗衣板等)騷擾我。. 8.曾有同學用肢體動作(如故意碰觸性器官)碰觸、騷 總和 擾我。 無 有. 386 (100) 369 (95.6) 17 (4.4). 9.曾有同學用手機對我留下辱罵、嘲笑的訊息。. 總和. 386 (100). 網. 無. 379. 路 霸 凌. 有. 7. 10.曾有同學用網路上對我留下辱罵、嘲笑的訊息。. 48. 總和 無 有. (98.2) (1.8). 386 (100) 376 (97.4) 10 (2.6).

(60) 根據以上結果,將研究對象的填答情形作分類,各類型中只要任一 一題分類為「有」的研究對象,則視為該研究對象有施予或遭受該類型 的霸凌或受凌行為,整理結果如表 4-1-7。 由表 4-1-7 可知,霸凌類型中,以「言語霸凌」所佔的比例為最高 (10.9%), 「關係霸凌」與「性霸凌」次之(7.3%),而以「網路霸凌」為 最低(3.1%)。受凌行為中,以「言語霸凌」所佔的比例為最高(12.7%), 「肢體霸凌」次之(8.8%),而以「網路霸凌」為最低(2.8%)。 表 4-1-7 霸凌類型現況 霸凌行為. 受凌行為. 類型. n. (%). n. (%). 肢體霸凌 言語霸凌 關係霸凌 性霸凌. 18 42 27 28. (4.7) (10.9) (7.3) (7.3). 34 49 26 27. (8.8) (12.7) (6.7) (7.0). 網路霸凌. 12. (3.1). 11. (2.8). 為進行不同霸凌類型之角色比較,將霸凌類型、受凌類型兩部分填 答結果整合,利用填答資料進行交叉分析,將霸凌類型再以角色區分為 無關者、霸凌者、受凌者、霸凌兼受凌者、等四類(見表 4-1-8)。 「肢體 霸凌」當中,有涉及霸凌行為的研究對象(包含霸凌者、受凌者、霸凌兼 受凌者)以受凌者比例為最高,霸凌者比例為最低;「言語霸凌」當中, 有涉及霸凌行為的研究對象(霸凌者、受凌者、霸凌兼受凌者)以受凌者 比例為最高,霸凌兼受凌者比例為最低, 「關係霸凌」當中有涉及霸凌行 49.

(61) 為的研究對象以霸凌者比例為最高,霸凌兼受凌者比例為最低, 「性霸凌」 當中有涉及霸凌行為的研究對象以霸凌者比例為最高,以霸凌兼受凌者 比例為最低, 「網路霸凌」當中有涉及霸凌行為的研究對象以霸凌者比例 為最高,霸凌兼受凌者比例為最低。 此外,各類型的霸凌行為當中,有涉及霸凌行為的研究對象(包含霸 凌者、受凌者、霸凌兼受凌者),皆以「言語霸凌」的比例為最高, 「網 路霸凌」的比例為最低。 表 4-1-8 霸凌類型與霸凌角色次數分佈情形 無關者. 霸凌者. 受凌者. 霸凌兼受凌者 n (%). 類型. n. (%). n. (%). n. (%). 肢體霸凌 言語霸凌 關係霸凌 性霸凌. 346 313 344 341. (89.6) (81.1) (89.1) (88.4). 6 24 16 18. (1.6) (6.2) (4.1) (4.7). 22 31 15 17. (5.7) (8.0) (3.9) (4.4). 12 18 11 10. (3.1) (4.7) (2.8) (2.6). 網路霸凌. 367. (95.1). 8. (2.1). 7. (1.8). 4. (1.0). 三、 健康狀況現況 為了解研究對象之健康狀況,利用一般健康量表進行施測,詢問研 究對象過去一個月的健康情形。本量表共 28 題,每題 1~5 分,總分範圍 為 28~140 分;採負向指標,得分越高表示健康狀況越差。 研究對象「一般健康量表」的得分情形(見表 4-1-9),總量表得分 介於 28 分至 128 分之間,平均數 52.56 分,標準差為 21.20,各分量表 單題平均得分介於 1.63~2.23 分之間,總量表單題平均得分為 1.87 分。 50.

(62) 表 4-1-9 一般健康量表與分量表得分情形 題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單題平均得分. 身體不適感受分量表 焦慮與失眠分量表 社會功能障礙分量表 嚴重憂鬱症分量表. 7 7 7 7. 7 7 7 7. 33 35 35 35. 11.74 13.12 16.27 11.42. 5.23 6.27 6.78 6.23. 1.67 1.87 2.23 1.63. 一般健康量表. 28. 28. 128. 52.56. 21.202. 1.87. 題目. 以下就各分量表作現況分析: (一) 身體不適感受 (somatic symptoms) 由表 4-1-9 可知,在身體不適感受分量表的總得分上,最大值為 35 分,最小值為 7 分,平均數為 11.74 分,標準差為 5.23,單題平均得分 為 1.67 分。 由表 4-1-10A 來看,各題平均得分介於 1.33~1.94 分之間。其中得 分最高的前兩項依序為「我覺得心情不好,無法應付周遭的人、事、物。」 (平均數為 1.94 分)、 「我覺得頭部有壓迫感、煩悶感。」(平均數為 1.82 分),最低為「我會突然地發冷或發熱(與天氣無關)。」(平均數為 1.33 分)。 (二) 焦慮與失眠 (anxiety & insomnia) 由表 4-1-9 可知,在焦慮與失眠分量表的總得分上,最大值為 35 分, 最小值為 7 分,平均數為 13.12 分,單題平均得分為 1.87 分。 從表 4-1-10A 來看,各題平均得分介於 1.52~2.27 分之間。其中得 51.

(63) 分最高的前兩項依序為「我會為瑣事煩心。」(平均數為 2.27 分)、「我 覺得自己一直處在壓力中」(平均數為 2.15 分),最低為「我無法進入熟 睡狀況。」(平均數為 1.52 分)。. (三) 社會功能障礙 (social dysfunction) 由表 4-1-9 可知,在社會功能障礙分量表的總得分上,最大值為 35 分,最小值為 7 分,平均數 16.27 分,單題平均得分為 2.23 分。 從表 4-1-10B 來看,各題平均得分介於 1.53~2.98 分之間。其中得 分最高的前兩項依序為「我不滿意自己的學業表現。」(平均數為 2.98 分)、 「我覺得事情做得不夠好。」(平均數為 2.68 分),最低為「我覺得 自己不喜歡日常活動。」(平均數為 1.53 分)。. (四) 嚴重憂鬱症 (severe depression) 嚴重憂鬱症分量表共有 7 題,總分範圍為 7~35 分,在分量表的總得 分上(見表 4-1-10B),最大值為 35 分,最小值為 7 分,平均數為 1.63 分, 而各題平均得分介於 1.42~1.74 分之間。其中得分最高的前兩項依序為 「我覺得自己是個一文不值的人。」(平均數為 1.74 分)、「我覺得人生 很無意義。」(平均數為 1.72 分),最低為「我有想傷害自己的傾向。」 (平均數為 1.42 分)。 52.

(64) 表 4-1-100A 研究對象之一般健康量表選填分佈情形 分 量 題目 表 1.我覺得身體健康不好。 2.我覺得精力耗竭,需要服用 一些提神藥物。 身. 3.我有生病的感覺。 體 不 4.我覺得心情不好,無法應付 適 周遭的人、事、物。 感 5.我覺得頭部疼痛。 受 6.我覺得頭部有壓迫感、煩悶 感。 7.我會突然地發冷或發熱(與 天氣 無關)。 8.我會因過度擔心而無法睡 眠。 9.我無法進入熟睡狀況。. 從未 如此 人 (%). 很少 如此 人 (%). 有時 如此 人 (%). 經常 如此 人 (%). 總是 如此 人 (%). 208 (53.9) 293 (75.9) 235. 86 (22.3) 46 (11.9) 85. 66 (17.1) 29 (7.5) 46. 20 (5.2) 14 (3.6) 16. 6 (1.6) 4 (1.0) 4. (60.9 187 (48.4). (22.0) 90 (23.3). (11.9) (67 17.4. (4.1) 31 (8.0). (1.0) 11 (2.8). 213 (55.2) 210 (54.4) 306 (79.3). 86 (22.3) 84 (21.8) 50 (13.0). 52 (13.5) (57 (14.8) 17 (4.4). 23 (6.0) 21 (5.4) 7 (1.8). 12 (3.1) 14 (3.6) 6 (1.6). 239. 66. 50. 22. 9. (61.9). (17.1). (13.0). (5.7). (2.3). 273. 58. 28. 20. 7. (70.7). (15.0). (7.3). (5.2). (1.8). 84. 50. 44. 32. (21.8). (13.0). (11.4). (8.3). 96. 70. 39. 17. (24.9). (18.1). (10.1). (4.4). 54. 28. 14. 14. (14.0). (7.3). (3.6). (3.6). 157. 79. 72. 45. 33. (40.7). (20.5). (18.7). (11.7). (8.5). 207. 93. 49. 18. 19. (53.6). (24.1). (12.7). (4.7). (4.9). 10.我覺得自己一直處在壓力 176 焦 中。 (45.6) 慮 164 與 11.我覺得不耐煩且易發脾氣。 (42.5) 失 12.我會沒有任何理由而突然 276 眠 害怕、恐懼。 (71.5) 13.我會為瑣事煩心。 14.我感到緊張不安。 (n=386). 53. 平均數. 標準差. 1.78. 1.00. 1.42. .85. 1.62. .92. 1.94. 1.11. 1.8. 1.08. 1.82. 1.09. 1.33. .77. 1.69. 1.0. 1.52. .96. 2.15. 1.33. 2.09. 1.18. 1.54. 1.02. 2.27. 1.32. 1.83. 1.12.

(65) 表 4-1-110B 研究對象之一般健康量表選填分佈情形(續) 分 量 題目 表 15.我覺得自己無法充分利用 時間。 16.我覺得自己做事拖泥帶 水。 社. 17.我覺得事情做得不夠好。. 會 功 18.我不滿意自己的學業表 能 現。 障 19.我覺得自己雖然做不少 礙 事,但於事無補。. 20.我覺得自己無法做決定。. 從未 如此 人 (%). 很少 如此 人 (%). 有時 如此 人 (%). 經常 如此 人 (%). 總是 如此 人 (%). 107. 80. 112. 49. 38. (27.7). (20.7). (29.0). (12.7). (9.8). 136. 97. 84. 43. 26. (35.2). (25.1). (21.8). (11.1). (6.7). 89. 91. 101. 64. 41. (23.1). (23.6). (26.2). (16.6). (10.6). 83. 56. 106. 68. 73. (21.5). (14.5). (27.5). (17.6). (18.9). 176. 90. 62. 35. 23. (45.6). (23.3). (16.1). (9.1). (6.0). 168. 87. 63. 35. 33. (43.5). (22.5). (16.3). (9.1). (8.8). 21.我覺得自己不喜歡日常活 動。. 255. 88. 24. 8. 11. (66.1). (22.8). (6.2). (2.1). (2.8). 22.我覺得自己是個一文不值. 235. 72. 43. 17. 19. (60.9). (18.7). (11.1). (4.4). (4.9). 242. 72. 37. 20. 15. (62.7). (18.7). (9.6). (5.2). (3.9). 243. 67. 38. 17. 21. (63.0). (17.4). (9.8). (4.4). (5.4). 294. 44. 34. 7. 7. (76.2). (11.4). (8.8). (1.8). (1.8). 243. 76. 37. 16. 14. (63.0). (19.7). (9.6). (4.1). (3.6). 270. 49. 31. 17. 19. (69.9). (12.7). (8.0). (4.4). (4.9). 275. 49. 31. 9. 22. (71.2). (12.7). (8.0). (2.3). (5.7). 的人。 23.我覺得人生很無望,對 事、物皆失去興趣。 24.我覺得人生很無意義。. 嚴 重 25.我有想傷害自己的傾向。 憂 鬱 26.我發現自己焦慮不安而無 症 法做事。 27.我會想到自己已經離開這 個世界。我覺得自己的生 命沒有價值。 28.我會有想結束自己生命的 念頭。 (n=386). 54. 平均數. 標準差. 2.56. 1.28. 2.29. 1.24. 2.68. 1.28. 2.98. 1.39. 2.06. 1.23. 2.17. 1.30. 1.53. .918. 1.74. 1.12. 1.69. 1.08. 1.72. 1.14. 1.42. .86. 1.66. 1.05. 1.62. 1.12. 1.59. 1.10.

(66) 第二節. 背景因素與霸凌角色、健康狀況之關係. 本節依研究對象的背景因素變項,包含「年級」、 「性別」 、「學業成 績」、 「家庭型態」、 「管教方式」、 「同儕關係」等。以下分別探討背景因 素與霸凌角色、健康狀況的差異情形。 在「家庭型態」中,雙親家庭父母同住為 325 人,雙親家庭父母 15 人,單親家庭為 35 人,隔代教養為 6 人,繼親家庭為 5 人。將雙親家庭 父母同住命名為「家庭結構完整」,共 326 人,將雙親家庭父母不同住、 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繼親家庭合併為一組,命名為「家庭結構不完整」, 共 60 人。 在「管教方式」中,專制權威為 38 人,開明權威為 323 人,縱容溺 愛為 17 人,忽視冷漠為 8 人。將專制權威、縱容溺愛、忽視冷漠合併為 一組,命名為「非開明權威」。. 一、 背景因素與霸凌角色之關係 為瞭解背景因素與與霸凌角色的關係,本節將以卡方檢定(χ2-test) 分 析背景因素對霸凌角色的相關情形。 由表 4-2-1 可知,研究對象之霸凌角色會因「年級」 、「性別」 、「管 教方式」、 「同儕關係」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55.

(67) (一) 年級 由表 4-2-1 可知,研究對象會因年級不同,而在霸凌角色上有顯著 差異(χ2(3)=10.156,P<.05),其中八年級涉及霸凌行為的比例略高於七年級, 但在受凌者的部分,七年級的比例高於八年級;無關者,七年級為 73.6%, 八年級為 73.0%;霸凌者,七年級為 5.5%,八年級為 9.3%;受凌者七年 級為 14.8%,八年級為 6.9%;霸凌兼受凌者,七年級為 6.0%,八年級為 10.8%。 (二) 性別 由表 4-2-1 可知,研究對象會因性別不同,而在霸凌角色上有顯著 差異(χ2(3)=11.473,P<.05),其中,男性涉及霸凌行為的比例較高,無關者, 男性為 66.2%,女性為 79.8.%;霸凌者,男性為 10.6%,女性為 4.3%; 受凌者男性為 11.6%,女性為 10.6%;霸凌兼受凌者,男性為 11.6%,女 性為 5.3%。 (三) 管教方式 由表 4-2-1 可知,研究對象會因管教方式不同,而在霸凌角色上有 顯著差異(χ2(3)=19.710,P<.001),其中管教方式為「非開明權威」的研究 對象,其涉及霸凌行為的比例較高,無關者為 54.0%,霸凌者為 19.0%, 受凌者為 15.9%,霸凌兼受凌者為 11.1%。. 5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In this Researc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Case Study Method are used, from which thre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work progress were obtained: “Encountering of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od qu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for the quantity foodservice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grade 7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mpetencies during mathematics problem posing instruction.. According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blem posing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seventh grade math class, including cooperative posing and individual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behavior intention of teenagers' participating in leisure activities.. First of all, by observing on 393 Junior High student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solution strategies and error types when seventh-grade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 solved simple equations with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