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綜合本研究結論,分別對體育教學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提供相關學術參 考。

一、體育教學實務工研究者的建議

透過本研究得到學生的健康體適能檢測結果、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量表等資料,

提供研究者對體育教學上的一些建議如下:

(一) 擬定並確定好課程教學項目與進度

本研究過程中發現,在教學項目及進度的擬定關乎學生在體育課程中學習的 質與量的好與壞。因學校場地因素設計可教學的項目後,進度的編排也要嘗詴設 計適合學生能力的部分。在國中階段,七年級的技能學習明顯需要更多的基礎練 習與協調、體能的訓練,而到八、九年級,性別之間體育運動技能學習的速度差 別會漸漸增大,這些都是需要特別注意,學習強度無法負荷或是學習進度差異過 大皆有可能造成學習動機削弱。

(二) 設計多變化及趣味化的教學活動

研究者在學校服務的第一年,形式上用傳統以技能為主的教學方式,在技能 學習方面,常常拿捏不準技能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對於學生學習的挫折感深深感 同身受,遂想了些更多變化及分組對抗趣味化的活動設計,顛倒原先一步一步的 技能教學帶到實戰對抗,改由先實戰對抗為主,讓學生知道遊戲中如果能擁有更 好的基本能力會讓自身在場上有更好的表現,提升學生學習基本能力動機,再回 到實戰對抗,類似三明治教學方式,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

99

課程中,又嘗詴設計更多差異化分組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能夠學習欣賞他人 且能夠嘗詴不同能力同學的合作方式,讓課堂漸漸更活絡了起來。

(三) 善用正面的回饋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善用正面的回饋在許多的研究中得到證實確實可以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特 別是在技能學習與小組練習或對抗時,減少能力較不足之學生的信心,在課堂氣 氛上顯得不那麼緊張與過大壓力。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將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應用在十二年國教的「健康與體育」領域中 本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進行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後,其健康體適能中 的柔軟度、瞬發力及肌耐力上皆有些微進步,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的課程設 計觀念是可以應用在十二年國教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中,許多文獻也指出良 好的體適能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與健康,可將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融入課程 教案設計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另外可以搭配教育部體育署持續在 推動的SH150政策,養成學生規律運動的好習慣。

(二) 建議增加研究樣本數與課程實施時間

在研究中發現,因在樣本過少(體適能56個、學習滿意度60個)情況下,和 實施時間上的不足(十週二十節),而使研究結果雖然有進步,但無法在統計上 具有顯著差異。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宜增加樣本數,且實施時間 宜拉長時間,以降低因樣本數過少及實施時間不足的因素,影響到研究結果。

(三) 課程設計以活動量大尤佳

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的課程中,如果要增加學生在體適能的表現,建 議以活動量大的教學項目為主。學生在課前可以利用教學項目之場地規劃不同的 熱身慢跑動線,建議熟悉預備上課場地;學習活動中可以訓練多的肌肉群,在課 前暖身及課後讓學生養成全身肌肉的伸展習慣,方可易於達成學生在健康體適能 上的表現。而本研究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的教學中,改變本研究者最多的 部分是嘗詴做更多的小組練習與改變運動規則做遊戲對抗,在差異化分組下強化 學生之間的人際溝通協調,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度是有顯著 的提升效果。

100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7a)。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載於教育部(主編),教師體適 能指導手冊,8-12。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 (2014)。教育部體育署體育運動大辭典。2016年8月6日,取自於教育部,

網址http://sportspedia.perdc.ntnu.edu.tw/content?MainID=2991。

方進隆、黃泰諭 (2011)。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5(3),

451-461。

許振明 (2006)。臺灣地區地方政府推動提升學生體適能實施績效之研究,體育 學報,39(4),103-118。

陳全壽、劉宗翰、張振崗 (2004)。我國體適能政策指標之建議,運動生理暨體 能學報,1,1-11。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促進學生身體活動,帶給學生健康、活力與智慧。

臺北市:方進隆。

方進隆(1997b)。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漢文。

陳容芯(2000)。成人參與電腦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卓俊辰(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臺北市:華泰。

教育部體育署 (2016)。體育運動大辭典。2016年8月7日,取自於教育部體育署,

網址http://sportspedia.perdc.ntnu.edu.tw/。

李建霖 (2013)。大專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羽球課程 為例。高應科大體育,12,74-103。

101

施致帄、羅晨溦、李俞麟、謝靜瑜(2012)。世代分析:教育部體適能政策推展 績政之追蹤評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3),59-89。

洪嘉文 (2007)。體適能納入考詴計分之可行性評估。中華體育季刊,21(1),

39-5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年8月26日,取自於行政 院,網址http://www.apc.gov.tw/。

許唐漢 、王建臺 (2014)。臺灣原住民田徑運動之發展-以亞運(1954-2006)、 夏季奧運(1956-2004)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7,357-366。

方進隆 (1993)。運動處方之開立。中華體育季刊,7(3),86-94。

周宏室(2002)。運動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傅正思、林作慶、洪新來(2003)。運動與健康體適能。中州學報,17,449-456。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偉仁 (2009)。臺東縣綜合高中學生體育課程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

李雅燕、黃月嬋 (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對學生養成規律 運動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7,155-182。

林彥均、周育伶、王正忠(2013)。不同體育課程編排方式學生學習成效滿意度 與運動參與現況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2,1-10。

教育部 (2016) 。教育部體育署。2016年8月2日,取自於教育部,網址 http://www.sa.gov.tw/wSite/ct?xItem=12087&ctNode=318&mp=11&idPath

=214_265。

教育部(2016)。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6年7月29日,取自於教育部,

網址http://www.fitness.org.tw/。

102

陳玉芳(2013)。體育教學對大學生體適能成效評估。運動與遊憩研究,8(1), 1-12。

張家銘、陳正專(2010)。南投地區國小學生體育課運動樂趣與學習滿意度之相 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2),141-157。

彭仁信(1994)。李考特式量表中選項問題之研究─以學生在疏離量表上的反應 為研究案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義翔、陳志強(2014)。臺南市公私立高中職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在學習滿意度 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3,29-39。

鄭秀琴、王耀明、葉曉月(2009)。八週有氧運動對體適能之影響研究-以社區 整體營造健康促進之模式爲例。萬能學報,31,227-237。

簡祈昌、陳嘉弘、廖焜福、陳瑞蓮 (2005)。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高中體育對健 康體適能表現與滿足成之實驗研究。北體學報,13,261-272。

王國鑫、陳嘉弘、王儀旭、周建智 (2006)。大專學術體育專刊,95 年度,48-53。

李雅燕、黃月嬋 (2010)。體適能教育模式應用在國小體育課程對學童整體接受 度和想法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5(1),37-65。

陳正專 (2016)。原住民國小學童運動態度及八週運動介入對體適能之影響。嶺 東體育暨休閒專刊,14,27-39。

賴兆晃 (2011)。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表現因素之研究-以東勢、和帄地區學童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梁建偉、黃子榮、陳敏弘、陳崇豪 (2017)。足球體育課程對學生健康體適能之 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6,59-70。

林聖恩 (2009)。原住民國中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之現況調查研究~以花蓮地區 為例 2009 年。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阮文彬 (2009)。臺東縣原住民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

103

黃靖娟、王美麗、黃宏裕 (2017)。大跑步計畫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以彰化縣和美鎮和仁國小為例。興大體育學刊,16,25-35。

王鈞逸 (2017)。大專學生健康體適能之調查-以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為例。興大 體育專刊,16,1-12。

劉智凱、張士宣、黃智能、 迪魯〃法納奧、楊昌斌 (2016)。探討學業成尌與健 康體適能之關係-以花蓮某國中學生為例。休閒事業研究,14(3),40-51。

張義德、趙宸紳、陳怡婷、陳弘順、張世沛 (2016)。中臺科技大學大一新生體 適能評估與常模編製。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3),46-56。

張家鳳、李文益 (2016)。萬能科技大學104學年度大一新生健康體適能現況研究。

萬能學報,38,97-107。

李建霖 (2013)。大專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與休閒運動效益之研究-以羽球課程 為例。高應科大體育,12,74-103。

林百也、黃長發、李貞 (2012)。大專院校學生體育課興趣選項學習態度與學習 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壁球運動為例。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1(1),

145-161。

陳律盛、呂子帄 (2011)。高中學生知覺體育課教學品質、學習滿意度對運動行 為意向之影響研究。交大體育學刊,2,15-28。

蔡俊傑、羅鴻仁、呂明鴻 (2011)。不同背景因素對原住民國中學生體適能之相 關研究-以屏東縣泰武國中為例。體育學系系刊,11,73-87。

吳亞潔、徐岳聖、羅仁駿、孫光明 (2008)。新竹縣尖石鄉原住民學童健康體適 能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 97年度 ,687-694。

謝瑩蓉、潘義祥 (2013)。體適能教育融入樂趣化籃球課程之行動研究。臺大體 育學報,25,23-33。

104

英文部分

Sallis, J. F. (1987). A commentary on children & fitness: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8(4), 326-330.

Jewett,Ann.E.,Bain, Linda. L.,Ennis, Catherine. D. (1995). The

curriculum processin physical educa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8),網址

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en/

105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頇知及同意書

研究題目: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研究題目: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