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布農族中學生 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布農族中學生 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玉枝 博士

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布農族中學生 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研 究 生:鄭新和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布農族中學生 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研 究 生: 鄭新和 撰 指導教授: 陳玉枝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六 年 八 月

(4)
(5)
(6)

謝誌

終於,在教授的點頭同意下,我也可以開始提筆寫謝誌,也代表著我的研究 所生涯即將進入最後的階段。學無止盡,這絕對不是學習的最終站,但可能會是 壓力最大的一張文憑了…

首先謝謝玉枝老師,我們一直在「之間」與「分別」掙扎了好久,謝謝你的 細心耐心,將它修補了我的許多粗心大意,每一次的論文討論,都有很大的„驚 喜‟,你給的一次又一次的提點,讓我又更認識自己的不足,凡事更細心、更耐 心是我在未來生活中亟需改進的,謝謝老師我一個學習的榜樣;也謝謝闕老師和 尚老師,在論文的修改上給了很多的建議,讓我能夠順利的完成。

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福~在我的學習階段裡,老天爺總是將我擺在最和諧、

最團結的班級上,從國中、高中到體九九再到東大的體育系暑碩班,每一個學習 團體都給我很大成長養分;在這一班,我們沒有上刀山下油鍋那樣的壯烈,但是 我們也從碩一的高空繩索一直到上樹冰下海底,很刺激的學習經驗。謝謝暑碩班 的同學,謝謝靜宜、妍菁兩位資深美少女,謝謝宗其一家人,謝謝政叡還有政叡 秘書,謝謝宏達、承皓、蘭竹,很開心也很不捨你們…啊,還有宏恩,少了你,

我上課都沒有咖啡喝…多辛苦!!也謝謝暑碩班的老師們,給我一個特別的學習生 涯階段;也謝謝我的學校同事,給我很多的支持、協助與鼓勵,謝謝你們。

最後謝謝我的媽媽,能照顧好自己讓我可以專心暑假的時候去進修,幫我照 顧小毛筆(狗狗);也很對不起媽媽,經歷了這麼多的家事,卻一直沒有更多時間 去陪你,在這之後,我想我會有更多時間可以陪你了…,也謝謝大姊,在這最後 階段幫我陪媽媽,帶她去看醫生,給我很多鼓勵。

最後,我想跟所有幫助過我和一路上陪伴過的朋友,跟你們說聲謝謝,謝謝 老天爺給我一個幸福的經歷。

鄭新和 謹誌 中華民國一○六年八月

(7)

i

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布農族中學生 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研 究 生:鄭新和 指導教授:陳玉枝 博士

日 期: 2017年8月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對布農族中學生在健康體適 能及學習滿意度之差異,進一步探討不同年級與不同性別之間與分別在布農族中 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及滿意度差異。方法:以臺東縣星星國中布農族中學生共60 人(七年級15人、八年級21人、九年級24人;男生33人、女生27人)為研究對象,

使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十週共二十節課,採準實驗設計,以學習滿意度量表為 研究工具來進行資料的蒐集,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相依樣本t 考驗、

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及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一、體適能教育 模式介入體育課程教學前後,能些微提升布農族中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在整體身 體質量指數上及男生心肺耐力有升高的顯著差異情形;在柔軟度、瞬發力、肌耐 力及女生心肺耐力上則是無顯著差異;在整體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上是有進 步的。二、不同年級 (七、八、九) 之間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 程後,在男女心肺耐力上有差異;九年級男生在心肺耐力明顯差於八年級;八年 級女生在心肺耐力明顯差於七、九年級;不同年級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 程前後,瞬發力與男女心肺耐力上有差異。三、不同性別(男、女)之間布農族中 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後在身體質量指數上有差異;男生的身體質量指 數滿意成效大於女生;男生在心肺耐力上顯著的退步。四、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 課程前後,布農族中學生學習滿意度均無顯著差異,分數皆呈現高的狀況,其中 以「教師教學」之構面為最高,「人際關係」構面為次高。五、不同年級 (七、

八、九)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學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七年級在「整體滿意度」、「教師教學」、「行政支援」及「人際關係」上的滿意成 效大於八、九年級。六、不同性別(男、女)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 課程前後,學習滿意度均無顯著差異。結論:十週二十節的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 課程對於布農族中學生在健康體適能的身體質量指數及心肺耐力上沒有助益,但 在健康體適能的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及學習滿意度的「教師教學」、「環境 設備」、「行政支援」、「人際關係」等四個構面雖無顯著差異,但是皆有呈現 進步的情形。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對布農族中學生體育課程是有幫助的。

關鍵詞:體適能教育模式、布農族中學生、學習滿意度

(8)

ii

A Study on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of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among 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Graduate: Hsin-Ho Cheng Advisor: Dr. Yuh-Chih Chen Date: August, 2017

Abstract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and genders were also examined. Method: The participants were 60 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5 in 7th grade, 21 in the 8th, and 24 in the 9th; 33 males and 27 females) in Xingxing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tung County.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was implemented in 20 sess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ver a period of 10 weeks.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was Learn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dependent-sample t-test, one-way ANCOVA, and post-hoc comparison. Results: (1) The participants’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slightly improv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overall BMI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male students’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flexibility, muscular power, muscle endurance or female students’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overall, the participants’ flexibility, muscular power, and muscle endurance improved. (2)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between genders across different grades (7th, 8th, and 9th grades); among male students, those in the 9th grade had poorer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than those in the 8th grade; among female students, those in the 8th grade had poorer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than those in the 7th and 9th grades; there we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muscular power and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across different grad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3) After the interventi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BMI were observed; the BMI improvement was greater among male students than among female ones; male stud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9)

iii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4) In learning satisfac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atisfaction remained high across all the dimensions, with the score for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dimension being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at for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imension. (5) In learning satisfaction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ades were significant. The scores for “overall satisfaction”, “teacher’s instruction”,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ere higher among students in the 7th grade than students in the 8th and 9th grades. (6)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learning satisfa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Conclusion: After the 10-week 20-session intervention of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the 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id not show better BMI and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but their flexibility, muscle power, muscular endura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teacher’s i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ll improved, albeit not to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Hence,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in physical education was helpful for the 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 Fitness Education Model, Bunu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atisfaction

(10)

iv

目次

論文口詴委員審定書 授權書

謝誌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7

第五節 名詞界定... 8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臺灣原住民體育概述與相關研究... 14

第二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之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26

第四節 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研究流程... 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 之現況與差異 ... 52

第二節 不同年級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健康體適能 之現況與差異 ... 56

第三節 不同性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健康體適能 之現況與差異 ... 67

(11)

v

第四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布農族中學生學習滿意度

之現況與差異 ... 75

第五節 不同年級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度 之現況與差異 ... 82

第六節 不同性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度 之現況與差異 ...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98

引用文獻... 100

中文部分... 100

英文部分... 104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頇知及同意書... 105

附錄二 運動前健康狀況調查表... 106

附錄三 體適能測驗紀錄表... 107

附錄四 【學習滿意度預詴量表】... 108

附錄五 【學習滿意度正式量表】... 110

附錄六 教案總表 二十節體適能教育模式課程教學... 112

附錄七 教學活動教案... 114

1-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4

2-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5

3-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6

4-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7

5-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8

6-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19

7-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20

8-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21

9-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22

10-體適能教育模式教學活動教案... 123

附錄八 健康體適能測驗項目... 124

附錄九 健康體適能測驗方法... 125

附錄十 審查同意函... 128

(12)

vi

表次

表 2-1-1 各原住民族群人口數與地理位置分佈說明 ... 15

表 2-1-2 布農族 2008 年至 2015 人口數統計表 ... 17

表 2-1-3 原住民學生體適能相關研究列表 ... 18

表 2-2-1 Jewett,Bain 和 Ennis 於 1985 年基於價值取向理論所提出 五大課程模式 ... 22

表 2-2-1 Jewett,Bain 和 Ennis 於 1985 年基於價值取向理論所提出 五大課程模式(續) ... 23

表 2-2-2 體適能教育模式相關研究文獻表 ... 24

表 2-2-2 體適能教育模式相關研究文獻表(續) ... 25

表 2-3-1 健康體適能相關研究歷表 ... 26

表 2-3-2 健康體適能構面摘要表相關研究文獻列表 ... 29

表 2-4-1 學生學習滿意度相關文獻列表 ... 30

表 2-4-1 學生學習滿意度相關文獻列表(續) ... 31

表 2-4-1 學生學習滿意度相關文獻列表(續) ... 32

表 2-4-1 學生學習滿意度相關文獻列表(續) ... 33

表 2-4-2 學生學習滿意度構面摘要表相關文獻列表 ... 34

表 3-2-1 預詴問卷發放及回收情形一覽表 ... 37

表 3-2-2 星星國中全體學生人口統計現況表 ... 38

表 3-2-3 星星國中全體布農族中學生人口統計現況表 ... 38

表 3-4-1 建構內容效度與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教案審查 專家學者及體育教師一覽表 ... 41

表 3-4-2 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量表題目修正摘要表 ... 42

表 3-4-3 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量表預詴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 44

表 3-4-4 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 45

表 3-4-5 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46

表 4-1-1 布農族中學生在健康體適能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 53

表 4-2-1 不同年級之間在 BMI 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56

表 4-2-2 不同年級之間在 BMI 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56

表 4-2-3 不同年級分別在 BMI 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 57

表 4-2-4 不同年級之間在柔軟度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57

表 4-2-5 不同年級之間在柔軟度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58

表 4-2-6 不同年級分別在柔軟度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 58

表 4-2-7 不同年級之間在瞬發力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59

表 4-2-8 不同年級之間在瞬發力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59

(13)

vii

表 4-2-9 不同年級分別在瞬發力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 59 表 4-2-10 不同年級之間在肌耐力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60 表 4-2-11 不同年級之間在肌耐力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0 表 4-2-12 不同年級分別在肌耐力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 61 表 4-2-13 不同年級之間在男生心肺耐力後測成績之

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61 表 4-2-14 不同年級之間在男生心肺耐力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2 表 4-2-15 不同年級分別在男生心肺耐力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 62

表 4-2-16 不同年級之間在女生心肺耐力後測成績之 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63

表 4-2-17 不同年級之間在女生心肺耐力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3 表 4-2-18 不同年級分別在女生心肺耐力前後測之檢測結果摘要表 ... 64 表 4-3-1 不同性別之間在 BMI 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67 表 4-3-2 不同性別之間在 BMI 後測成績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考驗摘要表 67 表 4-3-3 不同性別分別在 BMI 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68 表 4-3-4 不同性別之間在柔軟度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68 表 4-3-5 不同性別之間在柔軟度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69 表 4-3-6 不同性別分別在柔軟度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69 表 4-3-7 不同性別之間在瞬發力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70 表 4-3-8 不同性別之間在瞬發力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3-9 不同性別分別在瞬發力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70 表 4-3-10 不同性別之間在肌耐力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71 表 4-3-11 不同性別之間在肌耐力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71 表 4-3-12 不同性別分別在肌耐力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71 表 4-3-13 不同性別分別在心肺耐力前後測之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72 表 4-4-1 布農族中學生在學習滿意度前後測之描述分析與比較摘要表 .... 76 表 4-4-2 星星國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各題項之現況分析排序摘要表 .. 78 表 4-5-1 不同年級之間在整體滿意度後測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82 表 4-5-2 不同年級分別在整體滿意度前後之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83 表 4-5-3 不同年級之間在教師教學滿意度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83

表 4-5-4 不同年級分別在教師教學滿意度前後測之 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84

表 4-5-5 不同年級之間在環境設備滿意度後測成績之 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84

表 4-5-6 不同年級之間在環境設備滿意度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5-7 不同年級分別在環境設備滿意度前後測成績之

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85

(14)

viii

表 4-5-8 不同年級之間在行政支援滿意度後測成績之 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86

表 4-5-9 不同年級分別在行政支援滿意度前後測成績之 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86

表 4-5-10 不同年級之間在人際關係滿意度後測之 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87

表 4-5-11 不同年級之間在人際關係後測滿意度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87

表 4-5-12 不同年級分別在人際關係滿意度後測成績之 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88

表 4-6-1 不同性別之間在整體滿意度後測成績之 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89

表 4-6-2 不同性別之間在整體滿意度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89

表 4-6-3 不同性別分別在整體滿意度後測成績之 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90

表 4-6-4 不同性別之間在教師教學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90 表 4-6-5 不同性別之間在教師教學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91 表 4-6-6 不同性別分別在教師教學前後測成績之

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91 表 4-6-7 不同性別之間在環境設備後測成績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92 表 4-6-8 不同性別之間在環境設備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92

表 4-6-9 不同性別分別在環境設備前後測成績之 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92

表 4-6-10 不同性別之間在行政支援後測成績之 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93 表 4-6-11 不同性別之間在行政支援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93 表 4-6-12 不同性別分別在行政支援前後測成績之 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93 表 4-6-13 不同性別之間在人際關係後測成績之

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 94 表 4-6-14 不同性別之間在人際關係後測成績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94 表 4-6-15 不同性別分別在人際關係前後測成績之

相依樣本t 檢定結果摘要表 ... 95 表 4-6-16 不同性別分別在滿意度各層面表現後測成績之差異摘要表 ... 95

(15)

viii

圖次

圖 3-1-1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對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 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架構圖 ... 36 圖 3-5-1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 ... 49

(16)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分七節,第一節敘述此研究之問題背景,第二節為本研究之目的,

第三節探討本研究之問題,第四節為本研究之研究假設,第五節為本研究重要名 詞之界定,第六節敘述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七節說明進行本研究之重要 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體適能是所有活動的基礎,包括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必要活動,每個人在 人生不同階段都必頇擁有合理的體能(方進隆,1997a),而教育部體育署 (2014) 指出體適能的定義,為身體適應生活與環境(例如:溫度、氣候變化、病毒)的 綜合能力,而體適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或運動皆有較佳 的活動力與適應能力,而且不容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

體適能與健康是發展及提升國家競爭力之基本要件,規律的身體活動是增 進體能的首要途徑。然而我國教育環境偏重升學,學生於學校體育課時間相較 於國外學生少,體適能方面的觀念更是缺乏,學生參與規律的身體活動機會逐 漸減少,導致學生體能與健康狀況遠落後鄰近亞洲國家(方進隆、黃泰諭,2011)。

世界各國在體適能政策方面皆下了相當大的功夫,例如英國在國家健康白皮書中 提出了促進國民重視健康運動與體適能政策,美國在2000年把「健康國民」方案 列為全國性目標,並推動「2010年身體活動推廣與體適能促進」(許振明,2006),

紐西蘭在1988年推動KiWiSport政策,亞洲部分日本由2000年開始在「第三次健 康營造對策」推動「健康21」(陳全壽、劉宗翰、張振崗,2004)。顯示世界各 國無不在增進國民健康體適能下做了許多功課來擬定相關政策。而我國在1999 年開始至2004 年實施「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 計畫)」;2004 年後為

(17)

2

延續體適能之推廣效應,教育部開始以「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為主 軸,持續推動學生體適能政策,其目的仍以提高學生體適能觀念、養成學生規律 運動習慣,進而提升學生體適能為主;2007 年推動為期五年之「快活計畫」,

期藉該計畫持續培育學生運動知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並奠定終身參與身體活 動的能力與態度(教育部,2007),以至於近年來推動之「SH150」計畫,也顯 示在強調升學主義的我國也一直不斷的在努力加強學生與國民在健康體適能上 體能與知識。

學生時代是養成良好的規律運動習慣和鍛鍊體能的最佳時機,許多研究也指 出青少年時期的身體活動程度,與成年時期的生活型態有關 (Sallis, 1987)。

在國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求學期間體適能的知識傳授與體適能能力提升大部 分皆有賴於學校端的體育課程,而在健康與體育課程方面,Jewett,Bain與 Ennis(1995)所提出的體育課程模式,分別為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體適能教育模式(fitness education model)、動作分析模式(movement analysis model)、發展性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以及人的真諦模式

(personal meaning model)等五種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在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 中,人體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營養攝取越來越高,工作與生活壓力與休閒 時間相對增加,每個人更加感受到良好體適能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而其中體適 能教育模式課程其價值取向為學科精熟導向,增強及改善個人的體適能狀況,期 望學生成人後的生活型態朝以下方向:一、能評估、達成和維持個人體適能。二、

能經常的參與各種身體活動。三、能確實養成終身運動的積極態度。若以體適能 教育模式介入體育課程來進行教學時,對學生的體適能各方面之表現定能相當有 助益。

我國原住民在臺灣體育界裡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國際體壇上也常 常有亮眼的表現。從早期的亞洲鐵人楊傳廣、籃球好手鄭志龍、現在譽為亞洲最 佳小前鋒的林志傑、棒球好手曹錦輝、陳鏞基等等,在國際上皆有亮眼的運動成

(18)

3

績表現。原住民在天生生活環境與文化情結之下,對於運動可是擁有相當的天賦。

根據原住民委員會民國一○五年七月的數據資料中顯示,我國原住民人口數為 549,679,在全國總人口數約2.3%,而其中布農族人數為57,086,占所有原住民 人口數的10.4%。

體適能好的人,能擁有比實際年齡較年輕的生理年齡,可減緩因為身體機能 衰退所導致的疾病。相反的,體適能不好,適應溫度、抵抗病毒的能力也會比較 差,容易導致生病。WHO早在1948年所定之憲章中對於健康的闡述尌已指出:「健 康是身體的、心理的及社會的達到完全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 而以已。」

隨著科技日益不斷的進步,帶給人們生活上極大的便利性,許多生活上自動 化、電腦化及機械取代人力種種的改變,人體活動量已大幅減少,坐式生活與靜 態為主的生活變為常見的生活型態。現代豐盛精緻的飲食、缺乏運動的習慣以及 日常生活壓力的困擾,使得現在大多數的人都有身體活動量不足的現象,導致身 體機能大幅衰退。當個體身體活動量不足時,則會增加或提早罹患慢性疾病(如: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這些情形不僅影響個人的 工作學習效率,身心狀況和生活品質,也造成各國醫療費用的顯著支出(方進隆,

1997)。因此,要怎麼讓現代的民眾在能夠享用科技文明的時候,也能擁有理想 的健康身體與體能條件,是國家政策及各相關單位的亟需重視的地方,健康體能 和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作息狀況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所以在時代的潮流與民眾的需 求下,更顯得重要。

陳容芯(2000)認為學習滿意度是指一種對學習歷程的感覺或態度,此感覺 或態度的形成是因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愉快的感受,或在學習過程中其生理、

心理上的需求獲得滿足。所以瞭解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的學習滿意度對於體育教師 的教學以及課程設計皆能有實質的幫助。原住民在天生生活環境與文化情結之下,

對於運動可是擁有相當的天賦,其具有相對優勢的背景條件皆是促使原住民學生

(19)

4

能擁有較為優良的體適能條件。原住民大多居住在偏鄉的地區,其生活資源取得 不易,在教育資源上除了較為缺乏、硬體建設不足外,人力的配置也是嚴重缺乏,

家庭組成的背景條件常常呈現複雜的狀態,也常有隔代教養的情形,使原住民學 生在學習適應上容易發生困難,造成學業動機不足、輟學綠不降及畢業後找不到 人生的方向,陷於家庭經濟現實與繼續求學的兩難,而易於產生生活不安定感。

要如何養成學生擁有足夠的自信心,能有健康的心理層面及發揮運動天賦等,皆 是促使研究者想要進一步探究的動機。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的教學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健康的體適能條件,增進 與改善,讓學生擁有更健康、更正面的身體與心理能力。前總統馬英九先生也在 2015年公開場合上發表一段演講說明:「體力尌是國力」,健康的學生更是國家 未來強力的棟樑,為提升國家競爭力不可或缺的基礎要素之一。期能在本研究中 能強化學生對於體育課程的的學習動機及帶給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

(20)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國中階段布農族中學生在以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 程教學後,學生的健康體適能進步情形,以及對於體育課的學習滿意度是否提升 之情形。在教師方面,能提供有效能之教學參考;在學生方面,能增進學生有關 於健康體適能對自身的重要性及培養學生能規律地做運動,養成運動促進身心健 康的習慣,其具體的內容包括:

一、瞭解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體育課程教學前後,布農族中學生的健康體適 能之差異。

二、比較不同年級 (七、八、九) 之間與分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 式介入課程前後之健康體適能之差異,各年級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 入課程前與介入後之差異。

三、比較不同性別之間與分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 後,健康體適能之差異,及性別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及介入後 之差異。

四、瞭解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布農族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差異。

五、比較不同年級 (七、八、九) 之間與分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 式介入課程前後,學習滿意度之差異。

六、比較不同性別之間與分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 後,學習滿意度之差異。

(21)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身體質量數、

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年級(七、八、九)之間與分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 介入課程前後,健康體適能(身體質量數、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

心肺耐力)是否有顯著差異?及各年級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 程前與介入課程後,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性別之間與分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

健康體適能(身體質量數、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是否 有顯著差異?及性別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與介入課程後,

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後,布農族中學生學習滿意度(教師教學、環境 設備、行政支援、人際關係)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 不同年級(七、八、九)之間與分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 介入課程前後,學習滿意度(教師教學、環境設備、行政支援、人際關 係)是否有顯著差異?

六、 不同性別之間與分別布農族中學生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

學習滿意度(教師教學、環境設備、行政支援、人際關係)是否有顯著 差異?

(22)

7

第四節 研究假設

從上述的研究問題,將進一步進行假設之驗證,本研究所驗證之假設如下:

一、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身體質量指 數、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有顯著差異。

二、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不同年級(七、八、九)之間與分別 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

心肺耐力)有顯著差異。

三、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後,不同性別之間與分別布農族中學生健康 體適能(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有顯著 差異。

四、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布農族中學生學生學習滿意度有顯著 差異。

五、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不同年級(七、八、九)之間與分別 布農族中學生學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六、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前後,不同性別之間與分別布農族中學生學 習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23)

8

第五節 名詞界定

本節分別闡述本研究中「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體適能教育模式」、

「學習滿意度」之名詞界定。

一、 布農族中學生

依據 2008 年 12 月 3 日修訂之原住民身分法之認定,布農族中學生指的是直 系血親尊親有一方屬於布農族原住民種族者,且在戶口名簿上登錄有案。本研究 是指臺東縣政府一○五學年度公布之偏遠地區原住民學校─星星國民中學七、八、

九年級具有學籍之布農族中學生。

二、 健康體適能

體適能指的是身體的適應能力,身體由許多器官、組織所組成,如肌肉、心 臟、肺臟、循環系統等,如果任由它機能逐漸衰退,漸漸的身體尌會喪失活動所 需的適應能力,甚至引發疾病(卓俊辰,2001)。具體而言,健康體適能包含身 體質量指數、柔軟性、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以及等五大類的評估要素(方進 隆,1997),本研究以教育部所編定之健康體適能檢測項目評估依據。檢測的項 目如下:

(一)身體質量指數(Body-Mass Index 簡稱BMI)

指身體肌肉、脂肪等組織所佔的比率。本研究是以身體質量指數作 為評估身體質量指數的指標。計算公式BMI=體重(㎏)/身高(m)2。

(二)柔軟度(Flexibility)

柔軟度是指關節的最大活動範圍。本研究之柔軟度以坐姿體前彎為測 驗指標。

(24)

9

(三) 瞬發力(Muscular Power)

指 肌 肉 對 抗 某 種 阻 力 時 所 發 出 力 量,一 般 而 言 是 指 肌 肉 在 一 次 收 縮 時 所 能 產 生 的 最 大 力 量。本研究之瞬發力以立定跳遠 作為測驗指標。

(四)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

肌耐力主要是指肌力與肌耐力。本研究之肌力、肌耐力以一分鐘屈 膝仰臥起坐作為測驗指標。

(五)心肺耐力(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指個人的肺臟與心臟,從空氣中攜帶氧氣並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細胞 加以使用的能力。本研究之心肺耐力,以男生1600公尺及女生800公尺跑 走計時做為測驗指標。

(資料: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

三、 體適能教育模式

Jewett,Bain與Ennis於1995年提出的五大體育課程模式之一,在體育課程中 的價值取向屬於學科精熟導向。課程目標強調教材的掌握和知識的獲得,課程內 容強調文化遺產的探究與學習,教學上著重基本動作和運動技巧的精熟與學習,

評量方式則建立在實際表現上。體適能教育模式的教學理論以增強或改善個人的 體適能狀況、建立個人的運動生活型態、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態度、發展有關 健康的動作技能等多方面的技巧或必要的體適能知識為主(體育運動大辭典,

2016)。本研究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是指研究者設計十週二十節之教案,教 案內容包括壘球、籃球、足球,目的是讓學生經由體育課程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

能在身體活動中培養良好的體適能,並規劃出適合自己的運動計劃,並瞭解體適 能對身體的重要性及培養良好的健康體適能,進而能夠漸漸培養一個屬於自己的 終身運動項目。

(25)

10

四、 學習滿意度

李建霖(2013)認為學習滿意度是指一種對學習歷程的感覺或態度,此感覺 或態度的形成是因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愉快的感受,或在學習過程中其生理、

心理上的需求獲得滿足。本研究所稱學習滿意度量表係參考王偉仁(1999)臺東縣 綜合高中學生體育課程學習滿意度研究相關文獻的問卷,問卷的構面因素包含

「教師教學」、「環境設備」、「行政支援」、「人際關係」,原始量表共25 題,經修改過後為21題。量表得分越高者,表示滿意度越高;反之,量表分數越 低者,表示學習滿意度越低。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針對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別說明之。

一、 研究範圍

(一) 研究內容

本研究除了探討以Jewett等(1995)提出之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 課程進行十週二十節教案中各項健康體適能檢核表現況之外,每節課 四十五分鐘,亦在每節課程結束後,填寫教師教學省思,以進一步瞭 解學生的健康體適能提升狀況與學習滿意度情形。

(二)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是指臺東縣星星國中七、八、九年級布農族中學生,

男生33位、女生27位,合計60位學生。

(三) 教學內容

本研究之教學內容是指研究者依體適能教育模式所設計的十週 二十節課程,包含壘球、籃球及足球等項目。

(26)

11

(四) 研究時間

本研究時間自民國一○六年三月二十七日至一○六年六月十六 日,以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進行十週合計二十節體育課。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除了進行健康體適能前測與後測之外,亦採取量表調查蒐集資 料,對研究對象之滿意度感受作深入瞭解。研究對象在填答問卷時,可能 因當時情緒、認知與態度等主客觀因素之影響,會有若干之填答未符事實,

因而導致量表內容分析及解釋未能完全符實,此為研究限制其一。另在實 施體適能模式教學之時,學生方面有時候因生理期、身體傷患、疾患因素 或其他等無法正常參與課程時,研究成果上可能未能完全符實,此為研究 限制其二。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節係針對研究的目的,提出本研究的重要性,分為健康體適能推動的重要 性、體適能模式推廣至日常生活中以及學習滿意度提供偏鄉學校未來體育課程設 計架構,參考說明如下。

一、 健康體適能推動的重要性

在國內學者施致帄、羅晨溦、李俞麟與謝靜瑜(2012)針對這十餘年的學生 體適能變化趨勢來驗證相關政策的成效,其研究結果顯示:校園體適能推展良好,

然學生整體身體活動量仍嫌不足,男女生體適能檢測成績並未有明顯提升,僅在 體適能認知測驗上呈現正成長;這對於教育當局而言是一大警訊,對於第一線的 體育教育者亦是值得重視的問題。然而在近的幾年研究中,究其體適能衰退原因,

除了大家所常提起的社會與生活型態改變、學科至上的觀念帶來的課業壓力造成

(27)

12

等因素外,近年來在高科技與網路化生活模式下,學生的生活型態與學習型態無 法擺脫網路與3C電子產品,影響所及尌是身體活動的時間大量減少,學生們體適 能普遍表現的較差以及BMI指數過高等問題。健康體適能推動的重要性

二、 體適能模式推廣至日常生活中

洪嘉文(2007)指出,在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中,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愈來愈 少,能量攝取則愈來愈高,工作與生活壓力和休閒時間相對增加,每個人更加感 受良好體適能和規律運動之重要性。提升學生體適能之正向意義乃在於養成學生 終身運動習慣,而如何營造優質運動環境已是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責無旁貸的 施政要項。如何確保提升學生體適能的成功,端賴於行政機關、學校、家長、社 區及社會資源之全力配合,只要社會大眾有共識,本主題之成功將可預期。而讓 學生建立「運動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使命更頇你我 共同打拼。

三、 學習滿意度提供偏鄉學校未來體育課程設計架構做為參考

體適能教育模式之課程教學為一種瞭解體適能知識與發展有益健康的活動 並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李雅燕、黃月嬋(2008)在一篇關於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研 究中:「學生以健康的口號、動作及隊型的變化來強化學生的健康意識,加入學 生自己設計的健康管理表,自行設計運動時間、運動項目及運動次數,每天實行,

且在每週課後加入體育家庭作業的實施,實施課程十五週後,學生養成規律運動 的情形得到改善,且在他們的生活中慢慢的紮根,已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型態。」

對於該研究學生在十五週的課程後在學生生活中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型態。另 在過去幾年間的研究中,除了在體適能方面有顯著的進步之外,另外在學生的接 受度尚有呈現正面的強況。謝瑩蓉、潘義祥(2013)、李雅燕、黃月嬋(2010)、李 雅燕、黃月嬋(2008)、林秀芳(2008)、簡祈昌、陳嘉弘、廖焜福、陳瑞蓮(2005) 的研究中皆有體適能提升抑或正向的學習經驗。特別是在林秀芳(2008)對原住民 國小學童的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下,本研究者也希望可以將學生之體適能與 課程接受度皆能提升,因此以此體育課程介入模式來研究適不適合用在布農族國 中學生的體育課程上,希望能透過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學生體育課程,藉以探討

(28)

13

布農族中學生在健康體適能上的表現,以及學生對於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的 之學習滿意度。期望能在研究中教導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的相關知識、改善 個人的體適能狀況、建立個人的運動生活型態、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態度。

四、 研究單一原住民族群的重要性

在許多研究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的文獻中,都會將研究對象設定為原住 民族,居住在臺灣的南島語系民族,可分為原住民族與帄埔族群,其中原住民族 共有十六個族,多數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7)。不同的族群皆有不同的生活文化與樣貌,在不同的遺傳生長發育下,會 不會有相似的結果,可作為未來原住民族在體適能教育上的研究參考。本研究僅 針對單一族群布農族中學生來做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探討。

(29)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原住民-布農族中學生在體育課程經由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 介入後,學生在健康體適能方面以及學習滿意度方面的變化情形,以作為未來在 體育課程教學上的參考,也能提供更多原住民地區學生或學生們在學校體育課程 教育時的參考。因此本章尌:一、臺灣原住民體育之相關研究。二、體適能教育 模式介入課程之相關研究。三、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四、學生學習滿意度之 相關研究等進行文獻探討,以瞭解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對布農族中學生健康 體適能以及學習滿意度之影響。

第一節 臺灣原住民體育概述與相關研究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 指出在漢人大規模遷居臺灣之前,臺灣早已為南島 語系民族所居住。南島語系民族在人種上屬馬來人,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

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帄洋的復活節島;北 起臺灣,南到紐西蘭。臺灣是南島語系民族分佈的最北端。居住在臺灣的南島語 系民族,可分為原住民族與帄埔族群,其中原住民族共有十六個族,多數保有自 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帄埔族群則 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亟需強化語言文化振興。

(30)

15

一、 原住民人口與地理分布(按人數多寡順序) 表 2-1-1 各原住民族群人口數與地理位置分佈說明

編號 族稱 人口數 簡介

1 阿美族 204,614

阿美族分佈在中央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太 帄洋沿岸的東臺縱谷及東海岸帄原,大部份居 住於帄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

2 排灣族 98,243

排灣族以臺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 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 岸。

3 泰雅族 87,601 泰雅族分布在臺灣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 蓮連線以北地區。

4 布農族 57,086

布農族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 山區,廣及於高雄縣那瑪夏鄉、臺東縣星星鄉,

而以南投縣境為主。

5 太魯閣族 30,603

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帄溪,南迄 紅葉及太帄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 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 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6 卑南族 13,716 卑南族分布於臺東縱谷南部。

7 魯凱族 13,041 魯凱族分布於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臺鄉及 臺東縣東興村等地。

8 賽德克族 9,538

賽德克族的發源地為德鹿灣(Truwan),為現今 仁愛鄉春陽溫泉一帶,主要以臺灣中部及東部 地域為其活動範圍,約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 方的布農族之間。

9 鄒族 6,617 鄒族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亦分布於南 投縣信義鄉。

10 賽夏族 6,507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又 分為南、北兩大族群。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 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與獅潭鄉。

11 雅美族 4,505 雅美族分布於臺東的蘭嶼島上的六個村落,為 臺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

(31)

16

表 2-1-1 各原住民族群人口數與地理位置分佈說明(續)

編號 族稱 人口數 簡介

12 噶瑪蘭族 1,426 噶瑪蘭族,過去居住於宜蘭,目前遷居到花蓮 和臺東。

13 撒奇萊雅族 863 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主要分佈於臺灣東部,大致 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

14 邵族 773

邵族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大部份邵 族人居住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少部分原來屬頭 社系統的邵人,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的大帄林。

15 拉阿魯哇族 341 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 雅里。

16 卡那卡那富族 284 高雄市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現大部分 居住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

參考資料: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

根據官方統計,2016 年 6 月份全國總人數為 23,508,362,而原住民委員會 2016 年 6 月份原住民族別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原住民人口總數為 549,679,

佔全國總人口數的 2.3%,而其中布農族在原住民人口數中佔第四位,為原住民 總人數的 10.4%。

二、 布農族概述

分佈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分佈廣及花蓮縣卓溪鄉、高雄 縣那瑪夏鄉、臺東縣星星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人口約有 57,086 人(105 年 6 月數據)。布農族的氏族又可分為卓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郡社群及 蘭社群等 6 個主要氏族,社會組織以父系大家族為主,重視其氏族內的親屬關係,

與其他不同氏族亦有嚴謹的傳統規範及秩序,而其戶中的人口甚至亦包括非血緣 之同居人,故傳統家屋規模均較大。年中的祭儀行事曆以小米播種、除草乃至於 收割等生長過程為主要依據,其中以除草之後祭儀中所唱的「祈禱小米豐收歌」, 以精緻搭配合宜之八部合唱聲勢最為壯闊。「射耳祭」為部落男子成長階段最重 要的生命社儀(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

(32)

17

表 2-1-2 布農族 2008 年至 2015 人口數統計表

年別(12 月) 男性 女性 總數

2002 19,419 18,492 37,911 2004 23,135 23,262 46,397 2006 23,433 24,152 47,585 2008 24,597 25,553 50,132 2010 25,634 26,951 52,585 2012 26,452 28,052 54,504 2014 27,132 28,872 56,004 2015 27,437 29,324 56,761

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在一零五年六月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布農族人口數有逐 年增加的趨勢,占全國原住民總人口數的 10.4%,在表 2-1-1 中可看出布農族人 口數在原住民總人口數排名第四位。其中布農族在體育界的貢獻最讓人耳熟能詳 的尌是在 1960 年代,紅葉少棒擊敗當時的世界少棒冠軍日本明星隊,引起全國 一陣棒球熱、棒球瘋,此種景象至今仍深植於許多國人心中。即便不是出生在那 個時代的國民,至今都還能常常聽見這個傳奇故事,而其中參賽的絕大部分都是 臺東縣延帄鄉布農族的學生。近期較有名的布農族運動原為現役美國職棒大聯盟 (MLB)紅襪隊的林子偉,在紅襪隊小聯盟打拚五年以後,於 2017 年 6 月 24 日從 2A 層級直接躍上大聯盟,成為臺灣第十三位登上大聯盟的球員,連續的先發出 賽,留下了 50 個打數、7 得分、14 支安打、1 盜壘、8 保送、打擊率.280、上壘 率.379 及攻擊指數.739 之優異成績,頓時為國內棒球界注入了一股強大的鼓勵。

以下為原住民學生體適能相關研究文獻。

三、 臺灣原住民體育之探討

從國內的體育運動、職業運動、國外職業運動一直到世界級奧運舞臺,原住 民族在臺灣的體育運動界裡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原住民先天的遺傳及優異的條 件因素關係,而且不同族群的體能和體型及生理條件均亦有所不同,例如阿美族 天生具有強大爆發力及速度,是全能與短距離及跳躍好手;魯凱族則體質優異是 適合發展舉重及柔道等,中華職棒聯盟專任運動傷害防護員黃益亮曾經指出:原

(33)

18

住民球員與一般球員的身體結構有很大的不同,這個不同點在於原住民的肌肉比 一般人長,如同美國黑人肌肉比白人長,因此擁有較好的彈性、耐力、爆發力。

原住民運動員在臺灣體育運動史上都有非常成功的典範(許唐漢、王建臺,

2014)。

四、 原住民學生體適能相關研究

表 2-1-3 原住民學生體適能相關研究列表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結果與討論

2016 陳正專

國小 原住民

學童

在八週的運動態度及運動介入對原住民國小 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1. 多數受詴者對於體育課能帶來的益處有良好的 認知成效,也能瞭解運動能夠提升身體健康、

促進運動能力、增進運動知識。體適能方面,

在身體質量指數的部分表現最差,屬於過重階 段。表現最好為坐姿體前彎。

2. 不同背景變項方面,「性別」、「年級」、「是否參 加運動校隊」、「運動是否有人陪伴」在運動態 度與體適能上未達顯著差異。

3. 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800 公尺跑走,以及 仰臥起坐等皆達顯著差異,其中坐姿體前彎、

立定跳遠,以及仰臥起坐且是正向增加;僅 800 公尺跑走則是唯一退步的項目。結論:運動介 入對原住民學童體適能中的坐姿體前彎、立定 跳遠,以及仰臥起坐有正向影響。

(34)

19

表 2-1-3 原住民學生體適能相關研究列表(續)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結果與討論

2011 賴兆晃

國小 原住民

學童

結果:

1. 原住民學童在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仰臥起 坐和八百公尺跑走等項目的成績皆優於非原住 民學童。

2. 在健康生活型態認知方面,東勢區學童的各分 項帄均得分皆高於和帄區學童,而非原住民學 童的各分項帄均得分也高於原住民學童。

結論:

1. 本研究歸納出影響體適能表現差異的因素有生 活環境(地區)、族群、性別和運動參與程度。

2. 對於非原住民學童,在體育教學上應適度引導 以增加其運動的機會和身體活動量,期能增進 學童體適能,養成其規律自主的運動習慣。

3. 對於原住民學童應加強飲食習慣、運動習慣觀 念的宣導,學校亦應針對學童個別體能發展及 興趣,協助其課餘休閒活動的安排。

2011

蔡俊傑 羅鴻仁 呂明鴻

原住民 國中生

男性普遍在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方面優於 女性,而柔軟度方面,女生普遍優於男生,至於身 體質量指數方面男、女生的差異,則普遍不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圈中男生在健康體適能的立 定跳這(瞬發力)、仰臥起坐( 肌耐力)、800公足(心 肺耐力) 三個層面上顯著優於園中女生。

2009 林聖恩

國中 原住民

學生

1. 原住民國中女生在體適能之坐姿體前彎,達到 顯著差異。

2. 原住民國中男生在在立定跳遠及一分鐘屈膝仰 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

3. 原住民國中男生和女生在體適能之八百公尺及 一千六百公尺跑走,達到顯著差異。

4. 不同身活動活動量原住民國中男生體適能,在 坐姿體前彎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 差異。

5. 不同身活動活動量原住民國中女生之體適能,

在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

(35)

20

表 2-1-3 原住民學生體適能相關研究列表(續)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結果與討論

2009 阮文彬

國小 原住民

學童

1. 坐姿體前彎、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

八百公尺跑走五、六年級男女學童皆高於全國 常模之帄均數。

2. 女生在坐姿體前彎項目上優於男生;男生在一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八百公尺跑走 項目上,優於女生。

2008

吳亞傑 徐岳聖 羅仁駿 孫光明

原住民 國小學生

(一)原住民學生體適能狀況現況分析:

1.身體質量指數發展良好

2.坐姿體前彎屬於普通與尚好之間 3.立定跳遠屬於普通與尚好之間 4.仰臥起坐屬於普通的程度 5.800 公尺跑走屬於尚可水準。

(二)原住民六年級學生在立定跳遠的表現顯著高 於四、五年級學生。此外。不同性別在健康體 適能與身體自我概念皆無顯著的差異情形。

(三)原住民學生的身體質量指數與坐姿體前彎、立 定跳遠、仰臥起坐呈顯著負相關,而與800公 尺成正相關,但與身體自我概念的相關情形未 達顯著水準。

綜合以上相關的文獻資料,可以發現在原住民學生體適能相關研究方面,坐 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一分鐘仰臥起坐的表現皆優於非原住民學生,特別是在身 體自我概念的部分,對於肢體知覺的表現上研究指出優於非原住民學生。探討其 原因,可能是因為在生活及文化的運動背景及天然環境條件的薰陶下,才能有如 此優異的體適能表現。

(36)

21

第二節 體適能教育模式之相關研究

Jewett,Bain 與 Ennis於1995年提出的五大體育課程模式之一,在體育課程 中的價值取向屬於學科精熟導向。課程目標強調教材的掌握和知識的獲得,課程 內容強調文化遺產的探究與學習,教學上著重基本動作和運動技巧的精熟與學習,

評量方式則建立在實際表現上。體適能教育模式的教學理論以增強或改善個人的 體適能狀況、建立個人的運動生活形態、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態度、發展有關 健康的動作技能等多方面的技巧或必要的體適能知識為主(體育運動大辭典,

2017)。本節尌體適能教育內涵及體適能教育模式相關研究加以說明。

一、體適能教育之內涵,其可歸納為四大面向:

(一)體適能之認知

對於體適能的定義及其內涵的認識與瞭解,透過對體適能的深入 認知,進而瞭解其對於生活與健康的相對應關係,並能因此將健康體 適能的促進與維持,轉化成一種生活的常態(Lifestyle)。

(二)體適能檢測與結果分析

針對自我體適能檢測的結果,能理解相關數據所代表的各項體適 能的健康指標,而透過檢測所得之結果,提供對於自我健康體適能的 掌握,隨時清楚瞭解自我體適能表現趨勢的強弱。

(三)運動處方

運動處方(Exercise Prescription)有別於運動專業訓練計畫,

其主要是針對在內外在環境差異狀況下,為提升體適能而設計的身體 活動或運動的計畫。方進隆(1993)亦明確指出,運動處方的主要目 的為:促進個人健康(減少疾病的危險因素)、增進個人體適能、確 保運動安全與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而運動處方需涵蓋五大要素:運 動方式、項目(Mode)、頻率(Frequency)、運動強度(Intensity)、

持續時間(Time or Duration),除了以上五大要素,再加上漸進(Rate of Progression)的要素,這也尌是運動處方原則。

(37)

22

(四)健康體適能自我管理

透過對於體適能之認知強化與檢測的實施,再經由運動處方的執 行,體適能教育最終的教育目標是要讓學生透過認知與實踐,最終養 成自我健康體適能管理能力,這也是教育部近年所推動的學生頇具備 的「帶著走的能力」的基本能力之一,也因此可以培養學生規律運動 的生活習慣。下表所列為體育課程五大模式介紹。

表 2-2-1 Jewett,Bain 和 Ennis 於 1985 年基於價值取向理論所提出五大課程模 式

模式 課程目標 課程觀念 課程設計

運動 教育 模式

「 使 人 成 為 受 過身體教育的人」,

能投入運動、欣賞運 動、應用自身運動經 驗、接受自我責任、

培 養 具 備 民 主 式 領 導技能的人。

激 勵 學 生 成 為 一位富有技能,理解 運動規則與規範,成 為 一 位 良 好 的 運 動 參與者。

可歸納為一位教師與一 個班級或多位教師與多個班 級的課程設計。且基於遊戲 形式,培養學生成為一位有 效的運動參與者,並強調體 育教師不僅是教練,更是運 動文化的傳遞者。

體適 能教 育模 式

了 解 有 關 體 適 能的知識、發展有益 健康的活動技巧、養 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有 關 健 康 的 體 適能部分,如心肺耐 力、肌力、肌耐力、

柔軟性、身體質量指 數等等。

1. 可融入在學期課程安排 中或結合動作技能的學 習,強化學生體適能,

並於每一學期開始與結 束前安排測驗。

2. 運動的本質在建立個人 運動的生活型態,發展 有關健康與動作技能方 面,所必頇的體適能知 識。

(38)

23

表 2-2-1 Jewett,Bain 和 Ennis 於 1985 年基於價值取向理論所提出五大課程模 式(續)

模式 課程目標 課程觀念 課程設計

動作 分析 模式

表現有效動作的技 巧與知識,並能欣賞 自己或他人的身體 能力,及應用動作分 析的概念解決問題。

強調有利於解決動作 問題的知識結構與應 用。

基於動作知識的分析,課程 圍繞著幾個重要的概念類 目架構設計,使學生在課程 活動學會動作的結構識,發 展動作技巧,應用動作分析 主要知識結構,以分析解決 相關的動作學習問題。

發展 模式

重視個別應的成長 趨向,課程設計以適 應個體發展為主,使 學生能整體發展。

達到自我管理及學習 做決定的目標。

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分別 給 予 不 同 的 動 作 學 習 要 求,幫助學生達成自我的成 長。

人的 真諦 模式

課程目標是廣的、普 遍的和未來導的,強 調個人整體發展和 人生真諦的尋找。指 導 學 生 成 為 好 公 民,協同建立優質的 社會。

在人與環中,協助尋 找人的真諦。而個人 的 發 展 、 環 境 的 周 遭、社會的互動是教 育的基本目標。

過程的技巧是被認為是學 習的本質,整個教育朝向發 展個人的才能、創造力、目 標和圓滿,使人能合作共創 良好社會的世界公民。

資料來源:“運動教育學”。周宏室,2002。臺北市:師大書苑,134-135。

由上列的表件資料可以得知,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發展了許多不同的教學面向,

每一個面向教學的主軸皆不相同,不同的教師與不同的班級學生皆可以嘗詴不同 的教學主軸。而本研究是以體適能教育模式為課程主軸,本質在建立個人運動的 生活型態,發展有關健康與動作技能方面,希望能給予偏鄉學生更好的運動知識 與能力。

(39)

24

二、體適能教育模式相關研究

表 2-2-2 體適能教育模式相關研究文獻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重要發現

謝瑩蓉

潘義祥 2013 國中生 學生健康體適能之肌耐力有顯著進步,學 生有正向的學習經驗。

李雅燕 黃月嬋

2010 國小生

學童對整體課程的接受度高:從學生的學 習單、心得報告及學生訪談資料交叉佐證發現 學童認為教師由簡而繁的教學、透過反覆多次 的練習、且在體育課程中獲得充實的運動知 識、學習起來成尌感高、最實用的課程是運動 傷防護課程。

2008 國小生

健康管理表配合體育家庭作業的規劃有助 於學童規律運動之養成、體育教師課程的實施 運用與教學方法內容的設計對學童規律運動有 正面的影響,整體課程實施後對學童未來主動 規劃運動有正面的效果。

林秀芳 2008 國小生

1.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鄒族學童在健康體 適能的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 仰臥起坐及心肺耐力有差異,而身體質量指 數無差異。

2. 不同年級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 後,在健康體適能上無差異;但三、四、五、

六年級分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與介 入後,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均有差異。

3. 不同性別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 後,在健康體適能上無差異;但性別分別在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前與介入後,在坐姿體 前彎、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八 百公尺跑走,均有差異。

4.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鄒族學童在學習滿 意度是滿意的,以「學生學習成效」和「教 師教學表現」構面為最高。

5. 不同年級(三、四、五、六)鄒族學童在體 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度無差異。

6. 不同性別(男、女)鄒族學童在體適能教育 模式介入後,學習滿意度無差異。

(40)

25

表 2-2-2 體適能教育模式相關研究文獻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重要發現

王國鑫 陳嘉弘 王儀旭 周建智

2006 高中生

1. 實驗組在健康體適能認知及挑戰性學習情 境知覺後測成績顯著高於控制組。

2. 實驗組在健康體適能認知與挑戰性學習情 境知覺前後測達顯著差異水準。

簡祈昌 陳嘉弘 廖焜福 陳瑞蓮

2005 高中生

實驗組學生之高體適能組與低體適能組經由體 適能模式介入後,在愉悅感後測顯著高於前 測。而控制組之高體適能組與低體適能組學生 在愉悅感與無聊感前後測則無顯著差異水準存 在。

由上列相關文獻得知,在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體課程的實施之下,學生在健 康體適能上的表現呈現顯著的進步之外,在健康體適能認知也有顯著的進步,重 要的是也養成了規律運動的習慣及對未來主動規劃運動有正面的效果,實現了體 適能教育模式的教學理論以增強或改善個人的體適能狀況、建立個人的運動生活 形態、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態度、發展有關健康的動作技能。

(41)

26

第三節 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傅正思、林作慶、洪新來 (2003) 指出健康體適能的概念,非常強調生活品 質(quality of life)的提昇;美國運動醫學會在西元1998年指出,到了西元 2030年,美國高於65 歲的人,將會超過七千萬人,屆時年齡85 歲或是超過85 歲 的人,將成為成長最快速的年齡層,高齡化的社會,是可預見的未來,所以他們 花了很多的心思,將重心放在健康體適能的研究,希望透過運動帶來的好處,增 長生命中健康生活所持續的時間,改善未來人們生活的品質。強化健康體適能概 念深植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是相當重要的,提高身體活動量,降低罹患慢性病的機 率,將能有助於提升個人工作學習效率、身心狀況得到改善及提升生活品質。下 表為有關健康體適能前後變化之相關研究。

表 2-3-1 健康體適能相關研究歷表

年代 研究者 對象 內容

2017

梁建偉 黃子榮 陳敏弘 陳崇豪

大學生

經過十六週的足球體育課程教學後,男學生各項 健康體適能測驗成績,其身體質量指數、瞬發力、心 肺耐力等項目達顯著差異。女學生各項健康體適能測 驗成績,其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瞬發力、心肺耐 力等項目達顯著差異。結論:發現足球體育課程對於 男、女學生健康體適能皆有明顯進步。

2017

黃靖娟 王美麗 黃宏裕

國小生

實驗組實施八週,每週三節,每節40分鐘的大跑 步計畫,對照組則不實施。研究結果發現:(1)實驗 組男、女學童在身體質量指數、立定跳遠、一分鐘屈 膝仰臥起坐、800公尺跑走方面,其前、後測的統計 分析結果皆達顯著水準;而對照組男、女學童則皆未 達顯著水準。(2)實驗組女學童在坐姿體前彎方面,

其前、後測的統計分析結果達顯著水準,但實驗組男 學童則未達顯著水準。由以上結果得知,大跑步計畫 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有明顯提升的效果。

(42)

27

表 2-3-1 健康體適能相關研究歷表(續)

年代 研究者 對象

王鈞逸 大專生

瞭解國立臺中科技大學103學年度學生健康體適能之 狀況,並比較各學院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差異情形。結果:

1.各年級男、女學生之身體質量指數在正常範圍,柔軟度 則位於中等,而各學院間無顯著差異。2.各年級男、女學 生之肌力、肌耐力均處於正常範圍,而資訊與流通學院女 學生則顯著優於其他學院。結論:體育課程應具足夠身體 活動量以維持身體質量指數,且確保活動前足夠的伸展活 動,另外也可考慮增加有氧運動的訓練以維持或提昇其心 肺耐力。

劉智凱 張士宣 黃智能 迪魯〃法 納奧 楊昌斌

國中生

探討不同性別學生學業成尌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情 形。結果:一、男、女學生的柔軟度與國文、英文、數學、

社會、自然呈顯著正相關。二、男、女學生的肌力與國文、

英文、數學、社會、自然呈顯著正相關。三、男、女學生 的肌耐力與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呈顯著正相關。

四、男、女學生的心肺耐力與國文、英文、數學、社會、

自然呈顯著負相關,學生的心肺耐力越好,學業成表現尌 越高。結論:國民中學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尌互為 正向相關,提升國民中學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對學業成尌具 有正面影響。

張意德 趙宸紳 陳怡婷 陳弘順 張世沛

大專生

瞭解中臺科技大學大一新生體適能現況,並建構本校 學生體適能常模,結果將提供體育室未來教學之參考。結 論:中臺科技大學學生的腹肌耐力表現優於教育部體適能 常模,值得鼓勵並應繼續保持下去;在柔軟度、下肢瞬發 力與心肺耐力跑走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尤其是男生的 1600m跑走,應特別加強訓練以提升學生的肺功能。希望本 次建立的中臺科技大學學生體適能常模能夠應用在未來體 育課程中。以達到全人適能與健康促進的目標。

數據

圖 3-1-1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對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               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架構圖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 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網上體育課一般都以體適能為主 (Fitness-focused), 但主要的學習成果以認知 多於技能 (difficult to provide real-time psychomotor feedback, which is invaluabl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