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節係針對研究的目的,提出本研究的重要性,分為健康體適能推動的重要 性、體適能模式推廣至日常生活中以及學習滿意度提供偏鄉學校未來體育課程設 計架構,參考說明如下。

一、 健康體適能推動的重要性

在國內學者施致帄、羅晨溦、李俞麟與謝靜瑜(2012)針對這十餘年的學生 體適能變化趨勢來驗證相關政策的成效,其研究結果顯示:校園體適能推展良好,

然學生整體身體活動量仍嫌不足,男女生體適能檢測成績並未有明顯提升,僅在 體適能認知測驗上呈現正成長;這對於教育當局而言是一大警訊,對於第一線的 體育教育者亦是值得重視的問題。然而在近的幾年研究中,究其體適能衰退原因,

除了大家所常提起的社會與生活型態改變、學科至上的觀念帶來的課業壓力造成

12

等因素外,近年來在高科技與網路化生活模式下,學生的生活型態與學習型態無 法擺脫網路與3C電子產品,影響所及尌是身體活動的時間大量減少,學生們體適 能普遍表現的較差以及BMI指數過高等問題。健康體適能推動的重要性

二、 體適能模式推廣至日常生活中

洪嘉文(2007)指出,在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中,人類身體活動的機會愈來愈 少,能量攝取則愈來愈高,工作與生活壓力和休閒時間相對增加,每個人更加感 受良好體適能和規律運動之重要性。提升學生體適能之正向意義乃在於養成學生 終身運動習慣,而如何營造優質運動環境已是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責無旁貸的 施政要項。如何確保提升學生體適能的成功,端賴於行政機關、學校、家長、社 區及社會資源之全力配合,只要社會大眾有共識,本主題之成功將可預期。而讓 學生建立「運動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使命更頇你我 共同打拼。

三、 學習滿意度提供偏鄉學校未來體育課程設計架構做為參考

體適能教育模式之課程教學為一種瞭解體適能知識與發展有益健康的活動 並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李雅燕、黃月嬋(2008)在一篇關於體適能教育模式的研 究中:「學生以健康的口號、動作及隊型的變化來強化學生的健康意識,加入學 生自己設計的健康管理表,自行設計運動時間、運動項目及運動次數,每天實行,

且在每週課後加入體育家庭作業的實施,實施課程十五週後,學生養成規律運動 的情形得到改善,且在他們的生活中慢慢的紮根,已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型態。」

對於該研究學生在十五週的課程後在學生生活中養成規律運動的生活型態。另 在過去幾年間的研究中,除了在體適能方面有顯著的進步之外,另外在學生的接 受度尚有呈現正面的強況。謝瑩蓉、潘義祥(2013)、李雅燕、黃月嬋(2010)、李 雅燕、黃月嬋(2008)、林秀芳(2008)、簡祈昌、陳嘉弘、廖焜福、陳瑞蓮(2005) 的研究中皆有體適能提升抑或正向的學習經驗。特別是在林秀芳(2008)對原住民 國小學童的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下,本研究者也希望可以將學生之體適能與 課程接受度皆能提升,因此以此體育課程介入模式來研究適不適合用在布農族國 中學生的體育課程上,希望能透過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學生體育課程,藉以探討

13

布農族中學生在健康體適能上的表現,以及學生對於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的 之學習滿意度。期望能在研究中教導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的相關知識、改善 個人的體適能狀況、建立個人的運動生活型態、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態度。

四、 研究單一原住民族群的重要性

在許多研究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的文獻中,都會將研究對象設定為原住 民族,居住在臺灣的南島語系民族,可分為原住民族與帄埔族群,其中原住民族 共有十六個族,多數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7)。不同的族群皆有不同的生活文化與樣貌,在不同的遺傳生長發育下,會 不會有相似的結果,可作為未來原住民族在體適能教育上的研究參考。本研究僅 針對單一族群布農族中學生來做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探討。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