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分七節,第一節敘述此研究之問題背景,第二節為本研究之目的,

第三節探討本研究之問題,第四節為本研究之研究假設,第五節為本研究重要名 詞之界定,第六節敘述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七節說明進行本研究之重要 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體適能是所有活動的基礎,包括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必要活動,每個人在 人生不同階段都必頇擁有合理的體能(方進隆,1997a),而教育部體育署 (2014) 指出體適能的定義,為身體適應生活與環境(例如:溫度、氣候變化、病毒)的 綜合能力,而體適能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從事體力性或運動皆有較佳 的活動力與適應能力,而且不容易產生疲勞或力不從心的感覺。

體適能與健康是發展及提升國家競爭力之基本要件,規律的身體活動是增 進體能的首要途徑。然而我國教育環境偏重升學,學生於學校體育課時間相較 於國外學生少,體適能方面的觀念更是缺乏,學生參與規律的身體活動機會逐 漸減少,導致學生體能與健康狀況遠落後鄰近亞洲國家(方進隆、黃泰諭,2011)。

世界各國在體適能政策方面皆下了相當大的功夫,例如英國在國家健康白皮書中 提出了促進國民重視健康運動與體適能政策,美國在2000年把「健康國民」方案 列為全國性目標,並推動「2010年身體活動推廣與體適能促進」(許振明,2006),

紐西蘭在1988年推動KiWiSport政策,亞洲部分日本由2000年開始在「第三次健 康營造對策」推動「健康21」(陳全壽、劉宗翰、張振崗,2004)。顯示世界各 國無不在增進國民健康體適能下做了許多功課來擬定相關政策。而我國在1999 年開始至2004 年實施「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 計畫)」;2004 年後為

2

延續體適能之推廣效應,教育部開始以「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為主 軸,持續推動學生體適能政策,其目的仍以提高學生體適能觀念、養成學生規律 運動習慣,進而提升學生體適能為主;2007 年推動為期五年之「快活計畫」,

期藉該計畫持續培育學生運動知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並奠定終身參與身體活 動的能力與態度(教育部,2007),以至於近年來推動之「SH150」計畫,也顯 示在強調升學主義的我國也一直不斷的在努力加強學生與國民在健康體適能上 體能與知識。

學生時代是養成良好的規律運動習慣和鍛鍊體能的最佳時機,許多研究也指 出青少年時期的身體活動程度,與成年時期的生活型態有關 (Sallis, 1987)。

在國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求學期間體適能的知識傳授與體適能能力提升大部 分皆有賴於學校端的體育課程,而在健康與體育課程方面,Jewett,Bain與 Ennis(1995)所提出的體育課程模式,分別為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體適能教育模式(fitness education model)、動作分析模式(movement analysis model)、發展性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以及人的真諦模式

(personal meaning model)等五種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在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 中,人體身體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營養攝取越來越高,工作與生活壓力與休閒 時間相對增加,每個人更加感受到良好體適能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而其中體適 能教育模式課程其價值取向為學科精熟導向,增強及改善個人的體適能狀況,期 望學生成人後的生活型態朝以下方向:一、能評估、達成和維持個人體適能。二、

能經常的參與各種身體活動。三、能確實養成終身運動的積極態度。若以體適能 教育模式介入體育課程來進行教學時,對學生的體適能各方面之表現定能相當有 助益。

我國原住民在臺灣體育界裡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國際體壇上也常 常有亮眼的表現。從早期的亞洲鐵人楊傳廣、籃球好手鄭志龍、現在譽為亞洲最 佳小前鋒的林志傑、棒球好手曹錦輝、陳鏞基等等,在國際上皆有亮眼的運動成

3

績表現。原住民在天生生活環境與文化情結之下,對於運動可是擁有相當的天賦。

根據原住民委員會民國一○五年七月的數據資料中顯示,我國原住民人口數為 549,679,在全國總人口數約2.3%,而其中布農族人數為57,086,占所有原住民 人口數的10.4%。

體適能好的人,能擁有比實際年齡較年輕的生理年齡,可減緩因為身體機能 衰退所導致的疾病。相反的,體適能不好,適應溫度、抵抗病毒的能力也會比較 差,容易導致生病。WHO早在1948年所定之憲章中對於健康的闡述尌已指出:「健 康是身體的、心理的及社會的達到完全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 而以已。」

隨著科技日益不斷的進步,帶給人們生活上極大的便利性,許多生活上自動 化、電腦化及機械取代人力種種的改變,人體活動量已大幅減少,坐式生活與靜 態為主的生活變為常見的生活型態。現代豐盛精緻的飲食、缺乏運動的習慣以及 日常生活壓力的困擾,使得現在大多數的人都有身體活動量不足的現象,導致身 體機能大幅衰退。當個體身體活動量不足時,則會增加或提早罹患慢性疾病(如: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危險因子。這些情形不僅影響個人的 工作學習效率,身心狀況和生活品質,也造成各國醫療費用的顯著支出(方進隆,

1997)。因此,要怎麼讓現代的民眾在能夠享用科技文明的時候,也能擁有理想 的健康身體與體能條件,是國家政策及各相關單位的亟需重視的地方,健康體能 和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作息狀況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所以在時代的潮流與民眾的需 求下,更顯得重要。

陳容芯(2000)認為學習滿意度是指一種對學習歷程的感覺或態度,此感覺 或態度的形成是因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得到愉快的感受,或在學習過程中其生理、

心理上的需求獲得滿足。所以瞭解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的學習滿意度對於體育教師 的教學以及課程設計皆能有實質的幫助。原住民在天生生活環境與文化情結之下,

對於運動可是擁有相當的天賦,其具有相對優勢的背景條件皆是促使原住民學生

4

能擁有較為優良的體適能條件。原住民大多居住在偏鄉的地區,其生活資源取得 不易,在教育資源上除了較為缺乏、硬體建設不足外,人力的配置也是嚴重缺乏,

家庭組成的背景條件常常呈現複雜的狀態,也常有隔代教養的情形,使原住民學 生在學習適應上容易發生困難,造成學業動機不足、輟學綠不降及畢業後找不到 人生的方向,陷於家庭經濟現實與繼續求學的兩難,而易於產生生活不安定感。

要如何養成學生擁有足夠的自信心,能有健康的心理層面及發揮運動天賦等,皆 是促使研究者想要進一步探究的動機。

體適能教育模式介入課程的教學可以為學生帶來更健康的體適能條件,增進 與改善,讓學生擁有更健康、更正面的身體與心理能力。前總統馬英九先生也在 2015年公開場合上發表一段演講說明:「體力尌是國力」,健康的學生更是國家 未來強力的棟樑,為提升國家競爭力不可或缺的基礎要素之一。期能在本研究中 能強化學生對於體育課程的的學習動機及帶給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