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由前述結果,三民版的平均可閱讀性分數高於龍騰版,平均相對應的年級程 度分數方面亦能支持此一現象,說明三民版第一冊課文較龍騰版第一冊容易。一 般認為短篇文章較長篇文章容易閱讀,也較適合年級程度較低的學生,然上述數 據顯示雖篇幅長短會影響可閱讀性,卻不是決定可閱讀性的唯一因素。要進一步 探討,可由每句子所包含之平均字彙數目(句子長度)以及每個字彙所包含之平均 字母數目(字彙長度) 等等層面分析。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旨在以內容分析法來分析我國高級中學英文科教科書,根據得到的具 體分析結果與結論,研究者提出對英文科教科書內容的建議,分別從三種不同的 層面來思考:(一)教科書的編輯、(二)教師教學應用以及(三)未來研究之建議。以 下分述之:

一、 教科書的編輯

(一) 以字彙的選擇而言,各出版社應該在初步擷取英文科教科書的字彙後,根 據可靠的常用度字表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普遍受到肯定的可靠字表諸 如: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中常用字彙表、本研究所使用的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中的字彙常用度等,若為了 配合我國英語考試或檢定的方向,亦可參酌大考中心學科能力測驗參考

58

字表以及語言測驗訓練中心(LTTC) 規劃進行的「全民英檢」各級測驗字 表,以篩檢出較不常用的字彙,確保學生能夠學習到常用度高的字彙。

(二) 課文可閱讀性的部份,出版社可以應用可閱讀性公式,對欲挑選作為教科 書課文的文章進行計算,然而這只是對於可閱讀性評量的第一步,還須 了解可閱讀性公式的意義多著重在字彙的難度與句子的長度,常常沒有 將文章概念的複雜度以及讀者對於主題的熟悉度納入考量。因此若讀者 不熟悉某些特定主題的概念字,而此一概念字又不斷出現,適用的年級 程度則會相對提高。故出版社應同時使用多種公式,幫助釐清文章的適 用性,以配合更恰當的對應年級。課文長度的方面,因一般學校多以課 數多寡作為學校重大考試的劃分,例如第一次段考範圍為四課,第二次 段考為三課等等,卻忽略了課文長度的差異性,很有可能造成教師教學 設計上的不便與學生準備上的壓力。故課文長度也需要盡可能控制在相 同的範圍內,使同冊內各課的課文長度差異不要太大,以符合實際操作 的需求。

二、 教師教學應用

(一) 教師可以根據多種可靠的字彙常用度檢核表,來對照教科書中所列字 彙,以檢選出常用度較高的字彙,除強調其重要性外,亦應多鼓勵學生 在生活中運用這些字彙。

(二) 教師應具備評估教科書內容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可閱讀性公式雖是一個重 要與便利的工具,然得出的分析內容並未考慮實際情況下讀者本身的條 件與變項,況且英語在台灣雖是個重要性與日俱增的語言,其角色充其 量只是第二語言,所以教師若能了解並擅用此工具,先行了解不同版本 教科書中課文的難易度,即可根據可閱讀性的高低來選擇適合自己學生 程度的版本與文章,作為教學之用,亦可以作為教學設計與調整教學方

59

法的參考。周碩貴(2002)、張武昌(2006)、鄭宗諭與劉淑敏(1995)即提到,

台灣的學生,不論是國、高中生或是大學生,在英文閱讀方面最大的障 礙是句型和單字。而單字和句型最好能在文本所提供的情境下學習,始 能獲得最大的成效(Ahmed, 1989; Oxford, 1990; Oxford, & Crookall, 1989;

Schmitt, 1997)。因此,教師應先了解教科書中選文的難易程度,再依據 所教授學生的英語能力與閱讀能力,提供適合其獨立閱讀的教科書版本 與文章,並使其能夠透過自然閱讀的方式,進而習得單字和句型。

(三) 本研究發現三民版第一冊各課應用字彙的總數共 406 個,高於龍騰版第 一冊各課應用字彙總數的 356 個,且三民版第一冊課文(平均字彙總數 390.17 字)的可閱讀性,卻高於龍騰版第一冊課文(平均字彙總數 318.42 字)。可見課文後所列字彙多寡與文章本身篇幅長短,不能做為決定可閱 讀性的唯二因素。因此,教師在選用教科書版本時,不宜只依字彙量與課 文長度作為判斷的標準,宜進一步思考每句子所包含之平均字彙數目(句 子長度)、每個字彙所包含之平均字母數目(字彙長度)或音節數。

三、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本研究礙於人力、時間的不足,僅探討三民、龍騰兩個版本第一冊的內容 分析比較,並沒有擴展到其他版本與冊數,且內容分析僅以字彙常用度 與總數、課文可閱讀性與長度為主,並未探討其他屬性;而可閱讀性分 析的部份,只論及可閱讀性分數與對應年級程度,將來可討論更多層面,

包括主題、概念、寫作風格等等,也就是除了量的面向以外,再從質的 面向著手。除此之外,還可從英文科教科書其他單元進行比較分析,如 活動設計、或附屬教材如隨堂手冊、隨堂評量、教學光碟、朗讀光碟等,

來研究英文教科書的各個版本。

60

(二) 本研究所分析的教科書課文內容,並未對於課文所介紹的意識型態進行 分析,而課文中的所代表的意識型態對於學生影響甚鉅,因此可以列為將 來分析的方向。

(三) 本研究僅採取內建於 Microsoft Word 文書處理軟體的 Flesch Reading Ease 公式以及 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 公式,作為高中英文教科書三民、龍 騰兩個版本第一冊課文可閱讀性檢驗的研究工具;然而,還有其他不同 的可閱讀性公式,常用的包括 Fry, Dale-Chall, Spache, FOG, SMOG, Powers-Sumner-Kearl 以及 FORCAST,將來相關研究可利用前述數種不同 的可閱讀性公式作為研究工具進行檢驗,以找出更多不同的內涵。

61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丁馬克(1998)。直接教學法有害英語教學。國教天地,127,49-53。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1997)。教科書開放政策。台北:中國國 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1999)。國小審定本教科書鑑定報告。台北:中華民國 課程與教學學會。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2)。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台北:

揚智文化。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11th ed)。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15th ed)。台北市:五南。

王輝榮(2001)。英語教科書評量與選用規準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中學為例。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吳宛如(2001)。網路互動性與公關管理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 論文,新竹市。

吳思葶(2002)。現行國中英語教科書之評估。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台北市。

李國偉(1995)。教育鬆綁。教改通訊,4。

李遠哲(1996)。教育鬆綁。台北:遠流。

沈姍姍、周淑卿(2001)。高級中學教科書審定制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編譯館 通訊,14(1),2-11。

卓建宏(2002)。高中新編英文教科書的文化內涵與教學應用之探討。淡江大學 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62

周碩貴(2002)。科技大學學生英文字彙量與閱讀補救教學研究(1/2)(國科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1-H-244-008)。台南縣:國立雲林科技 大學應用外語系暨研究所

林水波(2001)。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勝文化。

林鳳女(2000)。台灣與大陸前期中等教育英語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暨 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嘉懿(1992)。高中英文文學類教材及教法之探討。英語教學,16(3),29-42。

國立編譯館高中英文類科教科用書審查委員會(1999)。漫談高級中學英文教科`

書之審查。國立編譯館通訊,12(2),2-8。

張武昌(2006)。台灣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69,129-144。

教育部(1971)。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

陳海泓(2012)。以適讀性公式挑選英文讀本之探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0:2,

229-254。

陳嘉鴻(2000)。南臺灣高中英文教師對高中新英文教材之意見及使用現況之研

63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嘉鴻(2000)。南臺灣高中英文教師對高中新英文教材之意見及使用現況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宜(2007)。教育治理之探討-以政策行銷分析我國教科書開放政策。國立編 譯館獎助教科書研究博碩士論文發表會。103-130。

傅凌(1988)。南韓的知共教育。時報新聞,112,69。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

教科書之旅,149-170。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黃政傑等(1997)。國小審定本教科書評鑑報告,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 學會專題研究報告。第一、二冊。

潘佳幸(2001)。高雄市國小與國中英語教材之語料分析:字彙連貫性之探討。

長榮學報,5(1),171-191。

鄧鈞文(200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

64

鄭宗諭、劉淑敏(1995)。文章可閱讀性計算公式—單字、句型自然習得之道。

英語教學,20(1),31-35。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市:五南。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台北市:華騰。

蘇順發(1991)。由課程理論之基礎評析我國高中英文課程目標與內容。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65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J(1981). Analysing the readability of English and non-English texts in the classroom with Lix.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Australia South Australia.

Ahmed, M. O. (1989).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In P. Meara(Ed.), Beyond

words(pp.3-14). London: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Babbie, E. (1995).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7 edition).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jornsson, C. H. (1968). Lastarhet. Stockholm; Bokforlaget Liber.

Broukal, M.(1995). Weaving it together. Boston, Massachusetts,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Brown, H. D.(1994). Teaching by principles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ruton, A. (1997). In what ways do we want EFL coursebooks to differ? System, 25

(2)275-284.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EJ547531.)

Burke, V., & Greenberg, D. (2010). Determining readability: How to select and apply easy-to-use readability formulas to assess the difficulty of adult literacy

materials. Adult Basic Education and Literacy Journal, 4(1), 34-42.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2006). Harper Collins UK.

Flesch, R. F. (1948). A new readability yardstic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ty, 32(3), 221-233.

Franenakl, J.R.(2005).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e Mc Graw-Hill Companies, Inc.

Harris, T. L., & Hodges, R. E. (1981). Readability In A dictionary of reading and

related terms (pp.262-263),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Johnson, K. (1998). Readability. http://www.timetabler.com/reading.html

66

Klare, G. R. (1976). Judging readability. Instructional Science, 5(1),55-61.

Klare, G. R. (1984). Readability. In P. D. Pearson, R. Barr, M. L. Kamil, & P. B.

Mosenthal(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Vol. 1, pp.681-744). New York:Longman.

Li-wen Lo. (201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dability of the Reading Passages

Li-wen Lo. (201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dability of the Reading Pass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