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高中英文科一綱多本內容分析之研究-以第一冊教科 書為例」之主要目的與理念架構,主要內容包括: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 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民國 76 年政府宣佈解除戒嚴後,中小學教科書開放與否的議題受到極大 討論,即使教育部自 77 年 7 月宣佈,自 78 學年度起,陸續開放國中不同科目教 科書採審定制度,社會各界要求教育改革、鬆綁的呼聲並沒有因此停歇。此時,

學者們多認為開放教科書審定已成必然之趨勢,更有其必要性的存在(黃炳煌,

1995;歐用生,1995)。於是乎,在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下,我國的教育生態開 始有了變化;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曾提過:「無論是九年一貫或是多元入學,這些 體制上的改革並非教育的核心,其都是為了建立一善良的教育環境架構」。教育 的主體本是學生,而國民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我們下一代能具備社會共通的基本 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提供孩子們一個健全多元的價值觀,而教科書便是最直 接傳達教育知識與目的的重要途徑。

隨著政治解嚴,政治趨向自由民主化,社會模式更趨近多元化,不論政治、

經濟、生活等各方面均受西方思潮逐日影響,國民的民主意識提高,不再是過去 由上而下一條鞭式的「單一思維」教育方式,相對的更對教科書的內容無法完全 傳達知識及不符社會時事需求而有了反動,破除了長期教科書的壟斷,教科書由

「統編制」走向「審定制」,也就出現了「一綱多本」政策。

2

教育部宣佈自民國 84 年起,部分高中教科書開放採審定制,且自 88 學年度 起逐年全面開放由民間編輯,各高中自此能自主選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而對教 科書文本進行內容分析研究,可以協助學校教師篩選教科書,發揮選用較為適切 教科書的功能。而教育部於民國 99 年 5 月 4 日台中(三)字第 0990070888B 號令 發布修正「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貳,自 99 學年度高中一年級逐年實施,

後復於民國 100 年 7 月 14 日臺中(三)字第 1000114161B 號令修正發布「普通高 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成為現行高中教科用書的實行依據。

由高中教科書的演進過程觀之,過去高級中學教科用書採取統編制與審定制 並行的制度:教育部民國 84 年 10 月修正發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按其規劃,

國文、公民、歷史、地理、三民主義等五科教科用書仍由國立編譯館負責編輯,

軍訓教科用書則由教育部軍訓處負責,其餘各科教科用書由民間出版業者編輯 後,送國立編譯館審定之,意即所謂的審定制。

85 年 6 月,在分區舉辦公聽會廣徵意見並經研議後,為因應社會需求與教 育改革,教育部復於民國 86 年 11 月 14 日以教育部臺八六中一字第 86127329 號 函修正發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實施要點」,決定高級中學新課程教科用書配合 新課程之實施,自 88 學年度起逐年開放各學科教科用書由民間出版業者依據課 程標準之規定編輯後,送國立編譯館審查,各校再自行選用已送審通過版本。教 育改革鬆綁理念之下,教科用書之編輯得以活潑化,反應教材本土化、多元化、

生活化之社會需求。

接著,為延續國民教育階段之目的普通高級中學英文科課程綱要應以學生為 中心,溝通為導向的理念,並以提昇普通教育素質,增進身心健康,養成術德兼 修之現代公民為目的,教育部於民國 93 年 8 月 31 日以教育部臺中一字第 0930112130 號令發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總綱」,意即後來所稱的 95

3

課綱或是 95 暫綱,至此,教科書的編寫有了更大的彈性與變化。以英文科而言,

現行版本的教科書係遵照教育部於民國 97 年 1 月修正發布之普通高級中學必修 科目「英文」課程綱要來編寫,其綱要施行方向與教育部於民國 100 年發布修正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無異,即為現在所稱之 100 課綱。

傳統上,教師使用固定教科書文本進行教學,缺乏選用個別補充教材的空 間;然民國 88 年開放之初,高級中學可自行選用的英文教科用書共有 10 種版本,

例如:三民版、龍騰版、遠東版、南一版、大同資訊版、建宏版、國編版等等不 同版本的教科書,而以本研究實施之 100 學年度而言,共有三民、龍騰、遠東與 南一等四家民間出版社編纂高中英文科教科書;透過開放各校自主選用教科書的 方式,教師遂能依據各版本之特點以及任教班級中學生之個別差異,調整、提供 補充教材,此舉除能發揮教師教學專業自主,更進一步增進教學知能,提高教學 效果。

本研究以三民、龍騰版本第一冊為調查對象的原因是,現行 100 課程綱要下 的各版本教科書在內容編排上已較過去成熟許多,藉由兩版本第一冊內容的分析 研究,多半可一窺餘下第二至第六冊包括字彙、課文主題之接續及分布脈絡。再 者,高中英文教科書的內容較深,字彙數目較多,文章長度較長,在內容的分析 上的差異性會比較大。而且,高中英文教科書必須考量對國中英文程度的銜接,

第一冊的難度必須設定適中,否則無法培養英文的基本能力,因此銜接性的考量 必須考慮第一冊的難度設定。由上述了解到在高中英文教科書的選用版本上,第 一冊的文章內容實為其關鍵所在,即成為本研究動機之ㄧ。

此外,雖然有許多出版社於出版物封底加註建議的適合閱讀年級程度,但這 些配對的資訊常常出現不精確的現象(Burke, & Greenberg, 2010)。有些研究者 甚至指出,個人會出於自身主觀的意見,作出對文本難度的判斷,因此個人的觀

4

點不足以成為閱讀程度的有效依據(Burke, & Greenberg, 2010; Johnson, 1998;

Klare, 1976)。既然出版社的加註建議和個人主觀的判斷無法作為可信任的指 標,故可閱讀性公式(readability formula)或譯為可閱讀性公式、適讀性公式,

已運用在美國達很長一段時間,目的就是用以評估文本的難易程度,(Klare, 1984)。一般而言,可閱讀性公式的運用可藉由以下兩種方式管道:(一)採購商 業可閱讀性公式軟體以及文書處理軟體,(二)據可閱讀性公式的描述,進行手算 的過程。然而,讓一般人或是研究者卻步的是,市售的可閱讀性公式價錢並不算 便宜(Micro Power & Light Co., 2003);手算的過程又可能因為對於公式本身的 不熟悉、對於文本計算的不精確,造成耗時耗力卻又得不到具體結果。不過,隨 著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網路無遠弗屆種種優勢,可閱讀性公式內建於一般微軟 (Microsoft)文書處理軟體,甚至在網站上免費取得的現象越來越普遍。Burke 和 Greenberg(2010)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為了評估讀物的相對閱讀程度、分數,

不再需要購買昂貴的商業軟體和接受額外的訓練,因為一般文書軟體與網路上可 得的資源,甚至簡單的公式所算出的可閱讀性分數,其結果與花錢購入的可閱讀 性公式幾乎無異,此亦引發本研究的動機。

加上研究者本身為英語學系畢業,目前於國立台東女子高級中學任教英文 科,選用的正是三民與龍騰兩個版本的英文教科用書;且有些研究者發現,三民 版、龍騰版是使用率最高的英文教科書版本(Lo, Li-wen, 2010; 沈姍姍、周淑卿,

2001),因此將自身英語學系專長與高中教科書的內容分析研究結合而成為本研 究「高中英文科一綱多本內容分析之研究-以第一冊教科書為例-」,也就是以英文 語言方面的相關研究來分析研究者服務學校所選用的兩個高中英文科教科書版 本,並以分析比較此兩個版本教科書第一冊中的字彙常用度、課文的可閱讀性為 主要研究方向。

5

依據 97 年版普通高級中學英文課程綱要(其與 100 課綱相同),為因應學生程 度差異的問題,教材從高二開始分為 A、B 兩版,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 A 版僅 包含難度較低的「基礎教材」,而 B 版除了「基礎教材」外,還包括難度較高、

挑戰性較大的「進階教材」。字彙方面,97 年版普通高級中學英文課程綱要教材 編纂原則載明,教材之字彙應符合以下原則:教材內生字,盡可能選用常用率最 高的 7000 字,依字頻高低,循序漸進,優先採用頻率較高的字彙。原則上,高 一及高二、三的基礎教材,優先選用常用率最高的 4500 字;進階教材則可適度 選用常用率在 4500 至 7000 之間者。各冊單課的生字數量或有多寡不一,但原則 上基礎教材每一冊的生字總量不宜超過 600 字,高二、三的 B 版教學同時使用 基礎及進階教材,兩種教材合併計算,每冊的生字總量不超過 700 字為原則(教 育部,2008)。

然而如何從常用率最高的 7000 字中加以擷取,放入教科書讓學生學習這些 字彙,教科書中的字彙如果過於偏離生活用字,對於學生在字彙學習上會有不利 的影響,而各版本教科書的字彙編排方式並不相同,因此基於以上的背景,兩個 版本教科書中的第一冊字彙常用度便成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高中英文教科書中,課文長短難易對於學生而言包含著是否能在教師講解 課文時能完全吸收課文的知識與意義,太難太長的文章,學生往往要花很多時間 來拆解課文中的句子意義與課文內容,更進一步地說,課文太難太長造成教師與 學生的負擔,而且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此,兩個版本教科書中的第一冊

在高中英文教科書中,課文長短難易對於學生而言包含著是否能在教師講解 課文時能完全吸收課文的知識與意義,太難太長的文章,學生往往要花很多時間 來拆解課文中的句子意義與課文內容,更進一步地說,課文太難太長造成教師與 學生的負擔,而且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此,兩個版本教科書中的第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