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英文科教科書中字彙與課文可閱讀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英文科教科書中字彙與課文可閱讀性

在英文科教科書中的字彙選取,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也有許多爭議;字彙 或稱之為生字,其多寡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太多的字彙會造成學生的學習 障礙,也會間接地造成課文的難讀與難以理解的問題。

Anderson(1981)認為編寫者與閱讀者以課文來互動,而編寫與閱讀總是發 生在特定的上下文脈絡,每一個段落與其他段落互動。可閱讀性包括整個讀與寫

26

的過程,編寫者與讀者藉著文字互動,為了閱讀便利與意義理解的考量,文章的 可閱讀性必須被加以分析。因此文章的可閱讀性在於是否能夠符合讀者的閱讀能 力,而對於學習者而言則代表閱讀的課文是否能符合其英文能力,如果可閱讀性 太低(課文難度過高),而不能符合學生的英文程度,也不能產生學習效果。

以下就字彙與可閱讀性之相關研究,分項進行說明:

一、字彙與字彙教學

黃燦遂(1999)認為生字與片語需考慮量與質的問題。雖然生字與片語的量 與質與課文及對話難度有關,但仍應特別考慮。

(一) 數量:所有未出現在國中教材中的單字都是生字。高一每課生字總 數 30 字左右為宜,高二每課生字總數以 40 字左右為宜,高三每課 生字總數以 50 字左右為宜。

(二) 實用:生字應標示應用字彙或認識字彙,應用字彙應為常用的單字,

才具有實用性。

(三) 註釋與例句:中文註釋要正確,英文定義要簡單清楚,例句要符合教 材中的用法,且要實用。

黃燦遂 (1999) 的建議與高中英文課程標準比較來看,在數量上是相當符 合,每個年級生字總數由高一的 30 字到高三的 50 字左右,而在實用方面也是根 據課程標準來做說明,除了第三項以外,大致上,以字彙的數目與難度可以決定 學生在上課時是否能夠吸收的學習份量,因為在一課中字彙過多可能會讓學生無 法吸收,或是由於字彙過多無法立刻閱讀課文,因此在閱讀的流暢性與吸收程度 都受影響。

除此之外,字彙教學對於學生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教師能夠巧妙運用 字彙背誦的技巧,也可以幫助學生在聲碼與形碼產生較強的連結,讓學生能夠將

27

字彙的發音與字母的排列做連結。因此進行有效的字彙教學為教師所應該具備的 教學技巧。

Brown(1994)對字彙教學有以下的建議:

(一) 分配特別授課時間給字彙學習。

(二) 幫助學生在課文組織架構中學習字彙。

(三) 貶低雙語字典的角色。

(四) 鼓勵學生發展策略來決定字義。

(五) 進行隨機的字彙教學。

Brown(1994)的第一項原則說明教師介紹字彙給學生的重要性;第二項 原則說明課文段落的良好組織性對於字彙有較佳的學習效果;第三項則說明字彙 的習得應該透過自然情境的方式,因此過度依賴雙語字典或中文解釋,對於意義 相近的英文字彙將產生誤解而不利於學生學習;第四項原則,強調學生應發展學 習策略,依據所獲得的線索來決定字彙的意涵,而第五項則認為隨機的字彙教學 是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因此為了讓教師能達到此一教學目標,教科書中字彙數 量不應該太多;太多字彙會讓學生無法吸收,也會讓教師無法補充字彙給學生。

從這些原則中,可以發現語言專家 Brown 認為字彙教學不需要透過中文的解釋,

只要配合自然情境,字彙教學應該可以潛移默化至學生的字彙習得當中,且字彙 若以中文來做解釋,將會固定學生的對於字彙意義的界定,尤其是一字多義的情 況。然而,有學者抱持相反的看法,認為禁止使用母語作為字彙教學的翻譯是個 錯誤的觀念,如丁馬克(1998)提到,教師恐無從得知學生是否對於包含英語之 圖片或文章做出錯誤意涵的判斷,因此他認為英語字彙教學應該透過本國語言來 翻譯。教育部(2004)的高中英文科課程標準即規定,字彙須條列音標以及中英 文註解,究其原因,乃是希望學生能夠在自學的狀況下而不至於遇上困難。

28

在字彙內容分析的相關研究中,與本研究的研究方向較有關聯的內容分析研 究,為潘佳幸(2001)對於高雄市國小與國中英語教材進行語料分析的研究內容

,該研究運用語料庫(corpus)的分類來檢視國小與國中英語教材文本中的字彙 是否有連貫,抑或是呈現割裂的狀態。受到語料庫分類的啟發,研究者決定使用 字彙分類表來對於字彙進行研究,採用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2006) 中的字彙常用帶(frequency bands)作為教科書內容分 析的分析工具之ㄧ。由於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2006) 收錄數以萬計的字彙在字典中,係基於四億個字彙彙編中,選取最為可 能接觸的字彙。而字彙常用帶的分布可以反映語言變異與今日語言的整體範圍,

所以是足以信賴的常用字分類表。

二、課文可閱讀性

字彙與課文均是教科書中最主要的部分,因此研究者探討對課文分析的相關 文獻,發現許多研究針對課文可閱讀性(readability)或稱為課文難度,並將之 統合成為一個分析的單位;學者將可閱讀性界定於教科書的難易度與引起學生動 機的程度,而這其中包括了課文的長短與難度;由於課文過長對於學生而言是個 負擔,也未必能對課文有充分的理解,因此本研究將高中英文教科書的課文可閱 讀性設定為研究對象;由於英文並不是本國語言,學生必須能在教師教學結束後 仍能夠自我導讀,因此,相較其他學科教科書,課文可閱讀性的因素在英文教科 書中所占的比例顯得重要得多。

Reigeluth (1988) 曾將教材的考量因素歸納為五個面向(引自劉昭宏,1993):

(一) 教材內容 (subject-matter content)、(二) 社會性內容 (social content)、(三)

教育設計 (instructional design)、(四)可閱讀性 (readability)以及(五) 生產製 造的品質 (production quality)。

29

而其中可閱讀性為其中的考量之一,然而可閱讀性的重要性為何?一般而 言,可閱讀性即代表課文的難度與字彙的難度是否可以與學生的英文程度配合。

Stewart(1986)曾特別強調可閱讀性與動機的關係,他主張初始動機可以透 過較可閱讀的,與富情意的內容設計來提高。而正因為學習動機的加強,連帶使 得課文的可閱讀性有所改進(引自劉昭宏,1993)。可閱讀性同時代表教科書中 課文的設計,內容設計如果很有趣,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勢必能夠增加可閱讀 性的程度。因此主題的設定可以增加可閱讀性,盡量尋找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來 讓學生感到熟悉且契合實際,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可閱讀性在情感 的方面可以歸納為感情的因子,與可以喚起讀者興趣和集中讀者注意力的動機因 子結合,則成為助長讀者理解的必要條件(劉昭宏,1993)。

而在文章可閱讀性公式的相關研究方面,鄭宗諭和劉淑敏(1995)認為可以 利用文章可閱讀性公式來評估文章是否適合某一年級或某一程度的學生,故文章 可閱讀性計算公式可以用來作為評估文章深淺度的依據;透過可閱讀性公式,可 以計算文章內的句型複雜度及用字的困難度,進而評估出一個大約的年級適用指 數。計算方式為在文章的開頭、中間及文末各選一百個字,然後計算平均句子長 度及音節長度,再核對年級公式表。

與鄭宗諭和劉淑敏(1995)所介紹的文章可閱讀性計算公式不同,本研究採 取的Flesch Reading Ease公式以及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公式,係指以內建於 Microsoft Word文書處理軟體的可閱讀性公式。而本研究所稱之課文可閱讀性,

即是據此二種公式,進行三民版、龍騰版各第一冊英文教科書各課課文的計算後 所得出的結果。隨著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網路無遠弗屆等趨勢,內建於Microsoft Word文書處理軟體,是相當容易取得與使用的工具,此為本研究使用該二種公

30

式的目的。

由以上有關可閱讀性或稱為可讀性、難度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文章可閱讀 性的因素在課文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且須在配合讀者的先備知識與英文能 力的條件下,才能讓可閱讀性在課文之中發揮良好的功用。此外,可閱讀性也可 以引起學習動機,過難的文章對於學生而言不但是沉重的負擔,在學習效果上也 大打折扣。

以上二節的內容,可以了解到迄今國內外比較英文教科書版本差異的方式,

且以分析其內容為英文科教科書內容分析的重點所在;以本研究而言,直接對三 民、龍騰兩個版本的高中英文科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以字彙常用度、課文可閱 讀性公式作為研究工具,除了呈現英文科教科書的內容與特性之外,亦將研究結 果並列,以凸顯內容上的相異與相同之處。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