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英文科一綱多本內容分析之研究- 以第一冊教科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中英文科一綱多本內容分析之研究- 以第一冊教科書為例- "

Copied!
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老師:梁忠銘 教授

高中英文科一綱多本內容分析之研究- 以第一冊教科書為例-

研 究 生:鍾孟勳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研究碩士班

碩士論文

高中英文科一綱多本內容分析之研究- 以第一冊教科書為例-

指導老師:梁忠銘 教授

研 究 生:鍾孟勳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4)
(5)
(6)

謝 誌

在教研所求學的這段期間裡,感謝指導教授梁忠銘老師對於學生邏輯推論與 論文撰寫的啟蒙與影響,若非老師以其睿智引導進行學術上的研究,加以不時的 督促與關心,每每在學生於寫作上遇到困頓時,給予中肯、切要的建議,本論文 實在無法順利完成;老師的學養與教誨,更讓學生在為人處事方面應有的修為,

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老師這份教導之恩,學生實銘感五內,永生難忘。

感謝計畫審查委員范熾文老師、鄭承昌老師所惠予寶貴的視野與觀點,使學 生在知識上的啟迪獲益良多。

感謝口試委員陳怡靖老師、鄭燿男老師,在百忙之中撥冗給予支持與指正,

鉅細靡遺地審視學生的論文,並提出許多精闢的見解,釐清學生在研究中的盲 點,不僅讓學生獲益匪淺,論文也得以更臻完善。

感謝服務學校的長官支持我公時進修,尤要感謝楊校長貴全、趙校長安雄、

林校長光輝的協助與鼓勵,而我也在校長們敏銳的思維、嚴謹的處事態度、誠摯 的待人接物之風範下,深受感化,得以窺見教育的另一番風景。

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謹以這篇論文獻給關心我、鼓勵我、支持我的師長、

摯友與家人,謝謝你們!

鍾孟勳 謹識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7)

高中英文科一綱多本內容分析之研究 -以第一冊教科書為例-

鍾孟勳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碩士班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分析我國現行 100 課程綱要之高中英文科教科書第一 冊的內容,探討字彙常用度及課文可閱讀性二個方向做為研究主軸,

並探討其差異。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主要以三民、龍騰二個版本第一冊教科 書內容為研究對象,並比較前述二研究主題於該兩種版本的教科書中 差異性。

本研究結果指出:(一)以字彙常用度而言,三民與龍騰兩個版本 第一冊中的分布各不相同;字彙總數以三民版多於龍騰版。(二)以課 文可閱讀性而言,三民版第一冊的課文可閱讀性分數高於龍騰版第一 冊,年級對應程度分數則較低,顯示三民版課文較易閱讀;課文長度 以三民版第一冊多於龍騰版第一冊。此結果亦指出,字彙多寡與課文 長度不是決定可閱讀性高低的唯二因素。

關鍵字:一綱多本、內容分析、字彙常用度、課文可閱讀性、高中英文科教科書

(8)

Content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for 10th Graders on the Basis of “One Outline, Multiple Textbook

Edition" Policy

Chung Meng-hsu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for 10

th

graders on the basis of “One Outline, Multiple Textbook Edition" Policy in terms of vocabulary frequency and

readability of the passages selected in the textbooks.

In this study, content analysis is adopt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wo different editions of English readers, San Min English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Book 1 and Lung Teng English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Book 1, for high school use under the two measurements mentioned abov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San Min English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Book 1 and Lung Teng English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Book 1 have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of the vocabulary frequency in the frequency bands of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2006), while San Min English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Book 1 list larger vocabulary in comparison with Lung Teng English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Book 1.

In terms of the readability, the reading passages in the San Min edition are higher; therefore, the reading passages in the San Min edition are easier to read. In terms of the length of the reading passages, the San Min edition has more words on average. From the findings, the number of vocabulary and the length of passages should not be taken as the only two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readability.

Keywords: “one outline, multiple textbook edition" policy, content

analysis, vocabulary frequency, readability,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

(9)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6

第四節 主要名詞釋義 ...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2

第一節 我國教科書政策與制度的演變 ... 12

第二節 內容分析在高中英文科教科書方面的應用 ... 18

第三節 英文科教科書中字彙與課文可閱讀性 ...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35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39

第一節 字彙常用度分布情形 ... 39

第二節 課文可閱讀性分布情形 ... 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5

第一節 結論 ... 55

第二節 建議 ... 57

參 考 文 獻 ... 61

一、中文部分 ... 61

二、英文部分 ... 65

(10)

表 次

表 4-1 三民版第一冊各課字彙常用度列表 ... 41

表 4-2 龍騰版第一冊各課字彙常用度列表 ... 43

表 4-3 三民版與龍騰版第一冊字彙總數列表 ... 45

表 4-4 三民版第一冊各課課文可閱讀性分數與年級程度表 ... 48

表 4-5 龍騰版第一冊各課課文可閱讀性分數與年級程度表 ... 50

表 4-6 三民版與龍騰版第一冊課文長度列表 ... 54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2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33

(11)
(12)

1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高中英文科一綱多本內容分析之研究-以第一冊教科 書為例」之主要目的與理念架構,主要內容包括: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 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民國 76 年政府宣佈解除戒嚴後,中小學教科書開放與否的議題受到極大 討論,即使教育部自 77 年 7 月宣佈,自 78 學年度起,陸續開放國中不同科目教 科書採審定制度,社會各界要求教育改革、鬆綁的呼聲並沒有因此停歇。此時,

學者們多認為開放教科書審定已成必然之趨勢,更有其必要性的存在(黃炳煌,

1995;歐用生,1995)。於是乎,在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行下,我國的教育生態開 始有了變化;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曾提過:「無論是九年一貫或是多元入學,這些 體制上的改革並非教育的核心,其都是為了建立一善良的教育環境架構」。教育 的主體本是學生,而國民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我們下一代能具備社會共通的基本 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提供孩子們一個健全多元的價值觀,而教科書便是最直 接傳達教育知識與目的的重要途徑。

隨著政治解嚴,政治趨向自由民主化,社會模式更趨近多元化,不論政治、

經濟、生活等各方面均受西方思潮逐日影響,國民的民主意識提高,不再是過去 由上而下一條鞭式的「單一思維」教育方式,相對的更對教科書的內容無法完全 傳達知識及不符社會時事需求而有了反動,破除了長期教科書的壟斷,教科書由

「統編制」走向「審定制」,也就出現了「一綱多本」政策。

(13)

2

教育部宣佈自民國 84 年起,部分高中教科書開放採審定制,且自 88 學年度 起逐年全面開放由民間編輯,各高中自此能自主選用不同版本的教科書,而對教 科書文本進行內容分析研究,可以協助學校教師篩選教科書,發揮選用較為適切 教科書的功能。而教育部於民國 99 年 5 月 4 日台中(三)字第 0990070888B 號令 發布修正「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貳,自 99 學年度高中一年級逐年實施,

後復於民國 100 年 7 月 14 日臺中(三)字第 1000114161B 號令修正發布「普通高 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成為現行高中教科用書的實行依據。

由高中教科書的演進過程觀之,過去高級中學教科用書採取統編制與審定制 並行的制度:教育部民國 84 年 10 月修正發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按其規劃,

國文、公民、歷史、地理、三民主義等五科教科用書仍由國立編譯館負責編輯,

軍訓教科用書則由教育部軍訓處負責,其餘各科教科用書由民間出版業者編輯 後,送國立編譯館審定之,意即所謂的審定制。

85 年 6 月,在分區舉辦公聽會廣徵意見並經研議後,為因應社會需求與教 育改革,教育部復於民國 86 年 11 月 14 日以教育部臺八六中一字第 86127329 號 函修正發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實施要點」,決定高級中學新課程教科用書配合 新課程之實施,自 88 學年度起逐年開放各學科教科用書由民間出版業者依據課 程標準之規定編輯後,送國立編譯館審查,各校再自行選用已送審通過版本。教 育改革鬆綁理念之下,教科用書之編輯得以活潑化,反應教材本土化、多元化、

生活化之社會需求。

接著,為延續國民教育階段之目的普通高級中學英文科課程綱要應以學生為 中心,溝通為導向的理念,並以提昇普通教育素質,增進身心健康,養成術德兼 修之現代公民為目的,教育部於民國 93 年 8 月 31 日以教育部臺中一字第 0930112130 號令發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總綱」,意即後來所稱的 95

(14)

3

課綱或是 95 暫綱,至此,教科書的編寫有了更大的彈性與變化。以英文科而言,

現行版本的教科書係遵照教育部於民國 97 年 1 月修正發布之普通高級中學必修 科目「英文」課程綱要來編寫,其綱要施行方向與教育部於民國 100 年發布修正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無異,即為現在所稱之 100 課綱。

傳統上,教師使用固定教科書文本進行教學,缺乏選用個別補充教材的空 間;然民國 88 年開放之初,高級中學可自行選用的英文教科用書共有 10 種版本,

例如:三民版、龍騰版、遠東版、南一版、大同資訊版、建宏版、國編版等等不 同版本的教科書,而以本研究實施之 100 學年度而言,共有三民、龍騰、遠東與 南一等四家民間出版社編纂高中英文科教科書;透過開放各校自主選用教科書的 方式,教師遂能依據各版本之特點以及任教班級中學生之個別差異,調整、提供 補充教材,此舉除能發揮教師教學專業自主,更進一步增進教學知能,提高教學 效果。

本研究以三民、龍騰版本第一冊為調查對象的原因是,現行 100 課程綱要下 的各版本教科書在內容編排上已較過去成熟許多,藉由兩版本第一冊內容的分析 研究,多半可一窺餘下第二至第六冊包括字彙、課文主題之接續及分布脈絡。再 者,高中英文教科書的內容較深,字彙數目較多,文章長度較長,在內容的分析 上的差異性會比較大。而且,高中英文教科書必須考量對國中英文程度的銜接,

第一冊的難度必須設定適中,否則無法培養英文的基本能力,因此銜接性的考量 必須考慮第一冊的難度設定。由上述了解到在高中英文教科書的選用版本上,第 一冊的文章內容實為其關鍵所在,即成為本研究動機之ㄧ。

此外,雖然有許多出版社於出版物封底加註建議的適合閱讀年級程度,但這 些配對的資訊常常出現不精確的現象(Burke, & Greenberg, 2010)。有些研究者 甚至指出,個人會出於自身主觀的意見,作出對文本難度的判斷,因此個人的觀

(15)

4

點不足以成為閱讀程度的有效依據(Burke, & Greenberg, 2010; Johnson, 1998;

Klare, 1976)。既然出版社的加註建議和個人主觀的判斷無法作為可信任的指 標,故可閱讀性公式(readability formula)或譯為可閱讀性公式、適讀性公式,

已運用在美國達很長一段時間,目的就是用以評估文本的難易程度,(Klare, 1984)。一般而言,可閱讀性公式的運用可藉由以下兩種方式管道:(一)採購商 業可閱讀性公式軟體以及文書處理軟體,(二)據可閱讀性公式的描述,進行手算 的過程。然而,讓一般人或是研究者卻步的是,市售的可閱讀性公式價錢並不算 便宜(Micro Power & Light Co., 2003);手算的過程又可能因為對於公式本身的 不熟悉、對於文本計算的不精確,造成耗時耗力卻又得不到具體結果。不過,隨 著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網路無遠弗屆種種優勢,可閱讀性公式內建於一般微軟 (Microsoft)文書處理軟體,甚至在網站上免費取得的現象越來越普遍。Burke 和 Greenberg(2010)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為了評估讀物的相對閱讀程度、分數,

不再需要購買昂貴的商業軟體和接受額外的訓練,因為一般文書軟體與網路上可 得的資源,甚至簡單的公式所算出的可閱讀性分數,其結果與花錢購入的可閱讀 性公式幾乎無異,此亦引發本研究的動機。

加上研究者本身為英語學系畢業,目前於國立台東女子高級中學任教英文 科,選用的正是三民與龍騰兩個版本的英文教科用書;且有些研究者發現,三民 版、龍騰版是使用率最高的英文教科書版本(Lo, Li-wen, 2010; 沈姍姍、周淑卿,

2001),因此將自身英語學系專長與高中教科書的內容分析研究結合而成為本研 究「高中英文科一綱多本內容分析之研究-以第一冊教科書為例-」,也就是以英文 語言方面的相關研究來分析研究者服務學校所選用的兩個高中英文科教科書版 本,並以分析比較此兩個版本教科書第一冊中的字彙常用度、課文的可閱讀性為 主要研究方向。

(16)

5

依據 97 年版普通高級中學英文課程綱要(其與 100 課綱相同),為因應學生程 度差異的問題,教材從高二開始分為 A、B 兩版,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 A 版僅 包含難度較低的「基礎教材」,而 B 版除了「基礎教材」外,還包括難度較高、

挑戰性較大的「進階教材」。字彙方面,97 年版普通高級中學英文課程綱要教材 編纂原則載明,教材之字彙應符合以下原則:教材內生字,盡可能選用常用率最 高的 7000 字,依字頻高低,循序漸進,優先採用頻率較高的字彙。原則上,高 一及高二、三的基礎教材,優先選用常用率最高的 4500 字;進階教材則可適度 選用常用率在 4500 至 7000 之間者。各冊單課的生字數量或有多寡不一,但原則 上基礎教材每一冊的生字總量不宜超過 600 字,高二、三的 B 版教學同時使用 基礎及進階教材,兩種教材合併計算,每冊的生字總量不超過 700 字為原則(教 育部,2008)。

然而如何從常用率最高的 7000 字中加以擷取,放入教科書讓學生學習這些 字彙,教科書中的字彙如果過於偏離生活用字,對於學生在字彙學習上會有不利 的影響,而各版本教科書的字彙編排方式並不相同,因此基於以上的背景,兩個 版本教科書中的第一冊字彙常用度便成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高中英文教科書中,課文長短難易對於學生而言包含著是否能在教師講解 課文時能完全吸收課文的知識與意義,太難太長的文章,學生往往要花很多時間 來拆解課文中的句子意義與課文內容,更進一步地說,課文太難太長造成教師與 學生的負擔,而且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因此,兩個版本教科書中的第一冊 課文可閱讀性,便成了本研究的方向之二。

如今各版本教科用書在自由市場的競爭壓力下,具有越來越多元化與特色的 特質,品質卻也良莠不齊(歐用生、黃政傑,1997)。鑒於此,如何選擇一本良 好的高級中學英文科教科用書已成為目前各學校所需要的必備素養。研究者針對

(17)

6

現行 100 課綱的高級中學英文科教科書其中三民與龍騰兩個版本第一冊,分析比 較字彙常用度、課文可閱讀性,期許能將分析結果提供給教師、出版社作為學校 選用英文教科書以及未來民間各出版社編輯英文教科書籍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者期能透過對現行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下之高 級中學英文科教科書三民與龍騰兩個版本進行內容分析,達到下列三項研究目 的:

一、 分析高級中學英文科教科書三民與龍騰兩個版本第一冊的字彙,包括字彙 常用度、字彙總數。

二、 分析高級中學英文科教科書三民與龍騰兩個版本第一冊的課文,即課文可 閱讀性。

三、 提供本研究的結果供各高級中學選用英文科教科書以及出版商編撰英文 科教科書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第二節列舉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

一、 高級中學英文科教科書的字彙常用度在分布上是否有差異?

(一) 同一版本第一冊各課字彙常用度分布情形為何?

(二) 兩個版本第一冊字彙總數的情形為何?

二、 高級中學英文科教科書的課文可閱讀性在分布上是否不同?

(18)

7

(一) 同一版本第一冊各課課文可閱讀性分布情形為何?

(二) 兩個版本第一冊課文長度分布情形為何?

第四節 主要名詞釋義

本研究的重要名詞有高中英文科教科書、字彙常用度、課文可閱讀性、內 容分析等,分別敘述如下:

一、 高中英文科教科書

本研究所指的高中英文科教科書,係經由教育部審核通過符合民國 100 年普 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以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所印行的第一冊英文教科書與龍 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所印行的第一冊英文教科書為準;對象以教科書本身為 主,不包含教師手冊、隨堂手冊、隨堂評量、教學光碟、朗讀光碟等附屬教材。

選擇此兩種版本的原因,除了此兩種版本為研究者任教學校所選用的兩個高中英 文教科書版本,亦是使用率最高的英文教科書版本(Lo, Li-wen, 2010; 沈姍姍、周 淑卿,2001)。

二、 字彙常用度

本研究所指的字彙,係指兩個版本英文教科書中各課課文後所附,以中文或 英文加以解釋的生字列表(vocabulary;三民版名稱為 vocabulary for production, 龍 騰版則以 vocabulary to use 稱之)。而本研究所稱的字彙常用度,係指採用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2006) 中的字彙常用帶(frequency bands)而得到的生字常用分類方式。其分類方式有如下四種:第一常用度

〈◆◆◆〉、第二常用度〈◆◆◇〉、第三常用度〈◆◇◇〉、無常用度〈無符號〉,

代表各字彙在 Collins Cobuild 英語字典中語料庫使用頻率的高低。

(19)

8

三、 課文可閱讀性

Harris 和 Hodges(1981)將可閱讀性定義為:由於文章寫作風格(style of writing)的不同,影響讀者的認知或理解;意即文章本身的變項、讀者自身的變 項以及兩者交互作用下,造成文章的可閱讀性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導致文章可閱 讀性的變項有形式、字體、內容、文體和風格、字彙難度、句子複雜度、概念的 密度、一致性等。讀者本身的變項則包括:先備知識、動機、能力和興趣等。

而本研究所稱的課文可閱讀性,係指根據內建於 Microsoft Word 文書處理 軟體的可閱讀性統計,進行三民版與龍騰版英文教科書第一冊各課課文的計算後 所得到的結果。選擇該公式的理由,在於微軟(Microsoft)所推出的視窗(Windows) 作業系統,在整個伺服器作業系統市場獨占鼇頭,在取得與使用上最為便利。可 閱讀性統計內容包含下列兩者:

(一) Flesch Reading Ease 公式

此公式係由 Flesch 於1943年發展出來,依據所計算對象的文章中句子的長 度、字首字根的總數,以及在每100個字中,人稱字(personal references)的數 字來計算文章的難易程度。經過多次改版後,1948年所修正得出的公式版本叫做 Reading Ease Formula,計算方法是依據每100個字的音節數和文章中句子的平均 字數來評估衡量文章難易程度(Flesch, 1948),可說是最傳統且最為廣泛使用的 可閱讀性公式(Harris & Hodges, 1981):

Flesch Reading Ease公式是RE = 206.835–(1.015 × ASL)–(84.6 × ASW)

RE代表Reading Ease閱讀容易程度

ASL=Average Sentence Length,句子的平均長度(總字彙數/句子總數)

ASW= Average number of Syllables per Word,字彙的平均音節數(音節總數/字 彙總數)

The Flesch Reading Ease Formula分數由 0 到 100,得出的分數愈高代表愈容易

(20)

9

閱讀。

大部分標準文件經計算後所得到的分數,平均大約落在60到70分。據此公式 的解釋,一般5年級學生,應能理解90-100分的文章,;8-9年級生能理解的文章,

分數則是60-69分;大專畢業生能了解的文章分數,則落到了0-30分的區間。依 此公式,最容易的文本內容,應包括較短的句子和音節數。

(二) 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 公式

基本上,此公式是轉換Flesch Reading Ease的分數後所得出相對應的年級程 度分數,值得注意的是,分數係依據美國年級程度的系統。這公式是依據句子的 平均長度(總字彙數/句子總數)和字彙的平均音節數(音節總數/字彙總數)來 計算適合閱讀的年級程度。然而,Flesch-Kincaid傾向於低估文本的難度,約略兩 個年級程度。

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公式=(0.39×ASL)+(11.8×ASW)–15.59 ASL =Average Sentence Length,句子的平均長度(總字彙數/句子總數)

ASW = Average number of Syllables per Word,字彙的平均音節數(音節總數/

字彙總數)

上述公式亦獲美國國防部標準測驗所採用(Johnson, 1998),也可計算成 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公式=(0.4×ASL) +( 12×ASW)–16(Fry, 2002)(引 自陳海泓,2012)

四、 內容分析

社會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一書的作者 Earl Babbie(1995) 認為,內容分析法是對於各種不同的溝通形式,例如書籍、雜誌、詩集、報紙、

歌曲、畫作、演講、信函、法條等社會(製)成品(social artifacts)加以分析的 一種研究方法,因此內容分析法為社會科學方面具備客觀與科學的研究方法。

(21)

10

王文科、王智弘(2012)提到,內容分析是一種研究技術,除具備客觀的、

系統的特質外,還包含明顯量的描述的傳播內容。歐用生(2005)對內容分析的定 義如下:「透過量化的技巧以及質的分析,以客觀及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 行研究與分析,藉以推論產生該文件內容的環境背景及其意義的一種研究法」。 在教育研究的範疇中,內容分析法是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包括教科書的課 程教材,更是當前課程研究的重要領域(黃光雄、簡茂發,1991)。

內容分析的紀錄單位常見的有單字(詞)或符號、主題、性格、句子或段、

項目。研究者依據所決定的類別、紀錄單位後,即決定量化資料的方法(計數系 統),常見的計數系統有簡單的二元編碼、類別在文件中呈現的次數、某類別在 文件中佔有的空間或篇幅、陳述句的強度(王文科、王智弘,2012)。研究者即 是利用此種方式來研究教科書的內容,字彙依照字彙常用帶來分類、課文可閱讀 性指數則為分別使用 Flesch Reading Ease 公式以及 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 公 式計算後得到的結果。

第五節 研究範圍

本節旨在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以界定本研究的教科書版本、字彙、課文,

茲分述如下:

一、 英文教科書版本

本研究所實施的 100 學年度期間,民間出版社所印行之高中英文科教科書的 版本,可分為三民版、龍騰版、遠東版、南一版等;而本研究僅在探討 100 年普 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下之高級中學英文科教科書三民版與龍騰版兩個版本第一 冊內容的分析比較。本研究以這兩個版本為研究對象的原因是,此兩種版本為研 究者任教學校所選用的兩個高中英文教科書版本,亦是使用率最高的英文教科書

(22)

11

版本(Lo, Li-wen, 2010; 沈姍姍、周淑卿,2001)。

二、 字彙

本研究所指的字彙,係指兩個版本英文教科書中第一冊各課課文後所附,以 中文或英文加以解釋的生字列表,或稱應用字彙(三民版名稱為 vocabulary for production, 龍騰版則以 vocabulary to use 稱之)。不包含片語與慣用語(idioms and phrases)以及認識字彙的部份(三民版將此部分稱為 vocabulary for recognition, 龍 騰版則稱 vocabulary to know)。只以應用字彙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因為認 識字彙部分多出現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機構名稱等等,不似一般英語字彙 的形式,故不計入。

三、 課文

本研究只針對兩個版本英文教科書中第一冊各課課文的部份,進行可閱讀性 的檢驗(三民版以 Reading 稱之,龍騰版則以 Reading Selection 作為課文本文的起 始),為避免兩版本間的比較偏離可閱讀性之主題,課文後所列句型練習與補充 說明屬於各出版社的編排項目,不列入課文範圍。

(23)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主題與目的,本章主要在探討英文科教科書的相關論述與 研究,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我國教科書政策與制度的演進;第二節探討英文科 教科書內容分析的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英文科教科書中字彙與課文可閱讀性,

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我國教科書政策與制度的演變

教科書係歷史與文化的綜合,其編纂過程勢必受到ㄧ國之政治文化的深遠影 響,因此,教科書中「或多或少」可以反映ㄧ個社會的政治理念。例如:標榜自 由、民主的美國,其自由、民主的理念則彰顯在教科書的內容上(傅凌,1988);

在台灣亦是如此,解嚴前,教科書內容大多離不開反抗俄之思維。由上述所示,

可以得知教育政策的改革攸關ㄧ國意識型態,而從教科書的發展歷史脈絡中,可 以藉此審視政策背後的理念變遷,以及整體社會文化價值觀之轉變。因此之故,

隨著時代的演進,無論是政策及組織均會隨著時空的變換而不斷產出新思維、新 體制。

由各國教科書政策制度觀之,多半可以發現教科書的改革乃一個國家進入民 主化的必經過程,愈是民主的國家,國家的牽制力也就愈為薄弱,愈能夠保障國 民的受教權,且世上多數國家皆採取免費借用或直接供應教科書的制度。因此,

在時代的變遷之下,教材的多元化和教育的自由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陳靜宜,

2007)。政府政策變革演變形成教科書制度,而教科書編審發行選用制度的運作 歷程,則決定了教科書的內容與品質(藍順德, 2006)。教科書制度的運作,來 自於教育政策及課程設計的規範;教育與課程政策的形成,則是歷史演進、當代

(24)

13

重要教育思潮以及當前政經社會結構變動等複雜的因素交互作用之結果。因此,

探討我國課程與教科書政策演變歷程,應能有助於釐清教科書推演的軌跡與趨勢 (藍順德,2010)。

為了探討我國課程與教科書政策的演變,藍順德(2010)將 1949 年迄 2008 年 劃分為四個時期(1)威權體制前期(反共愛國思想教育)(1949-1968);(2)威權體制後 期(三民主義思想教育)(1968-1987);(3)民主萌芽時期(從鄉土教學到本土教育) (1987-2001);(4)民主發展時期(臺灣主體性教育) (2001-2008)。時期的劃分除有助 於討論,同時也反映出社會變遷的現象。劃分的原則,以 1987 年臺灣解除戒嚴 為分界:解嚴前為威權時期,解嚴後為民主時期;解嚴前又以 1968 年實施九年 國民教育為分界,分為威權體制前期及威權體制後期;解嚴後則以 2000 年政黨 輪替為分界點,再分為民主萌芽時期與民主發展時期。以下就與我國高級中學相 關之教科書政策作一闡述。

在威權體制後期(1968-1987),也就是 1968 年九年國民教育實施後,為配 合國民中學首屆畢業生升學高中,教育部乃於 1971 年修訂公布《高級中學課程 標準》,其主要重點包含:(1)銜接國民中學課程,如「公民」改為「公民與道 德」,「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部份,則刪去與國中國文化教材重複部分;(2)加 強民族精神教育及民族道德教育,在「三民主義」中,增強反共抗俄的實踐,加 深學生對三民主義的信仰;在「公民與道德」中,激發學生愛國情操,確認其名 稱為我國固有道德及現代社會道德的內容;在「國文」中,培養學生高尚品德,

加強愛國觀念及弘揚大同精神;在「歷史」中,啟示青年復興民族之責任;在「地 理」中,激發復國建國的精神;在「軍訓」中,特別著重於國家觀念之加強與高 尚品德之陶冶;(3)增加我國固有文化教材,在「三民主義」、「國文」、「公民與 道德」、「歷史」、「地理」,甚至「體育」、「音樂」、「美術」等科目中,無一不特 別加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內容(教育部,1971)。

(25)

14

1979 年 5 月 2 日,總統制定公布《高級中學法》,而教育部為了配合 1975 年修正公布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及預訂在 1983 年修正公布之《國民中學課 程標準》,乃於 1983 年修正公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其主要重點包含:(1)

五育並重,均衡發展,配合國小及國中課程,強調「德、智、體、群、美」五育 均衡發展;(2)課程分化,有利升學,並增加選修科目,配合學生性向與志願;

(3)編輯教材,切合實際需求,明文要求各科教材應中國化、生活化,並與國 中教材銜接(教育部,1983b)。

而後來到民主萌芽時期(1987-2001),也就是解除戒嚴之後,為因應我國在 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大幅度變化,並配合開放多元社會之需求,以及引 導整個社會邁向 21 世紀,教育部乃同時一併修訂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和高級中 學之課程標準。1990 年 1 月,教育部延續進行中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課程修 訂工作,成立「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委員會」,歷經 6 年,始完成第一階段高 級中學課程修訂工作(藍順德,2010)。

時間推移至 1995 年 10 月,教育部修訂公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自 87 學 年度(1998 年 8 月)(後來配合教科書開放審定延後一年)起由一年級逐年適用 修訂實施,主要特色如下所述:(1)重視民主法治教育與公民教育,將原屬社會 學科的公民與班會、團體活動並列於公民教育學科,以加強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 的結合;(2)消除課程內容中之性別差異性,強調注重兩性平等互重;在課程中 提供男女學生相同的學習內容,將原為男生修習的「工藝」及女生修習的「家政」, 合併為「家庭與生活科技」,明訂每周 2 節上課時數,且男女生均需修習;(3)

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配合輔導措施,指導學生依據能力、興趣、志趣、專長選 修科目,代替分組,以便因材施教,發揮選修功能;(4)增加學校排課的彈性和 自主性;明文規定高二選修節數為 0 至 6 節,高三為 17 至 19 節,學校可據此彈 性安排選修課程,以因應學生分化學習之需要(教育部,1995)。

(26)

15

1995 年初,教育部雖然宣布國民小學教科書全面開放審定,但未及開始實 施,社會各界又興起國中教科書亦應同時開放之聲音。1995 年底,教育部修正 公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教科書開放再度成為社會上一大熱烈討論的議題。

教育部為回應各界呼籲及意見,遂於 1996 年 9 月至 12 月在全國分區舉辦公聽會 蒐集意見,並經審慎研議後,於 1997 年 6 月宣布,高級中學之教科書將配合新 課程實施,自 88 學年度起(依 1995 年修正公布之課程標準延後 1 年實施)全面 逐年開放民間編輯,於送請國立編譯館審定通過後發行。自此,我國高級中學教 科書進入全面開放審定的時代(藍順德 2006)。

教科書是否全面開放民間編輯,其實是 1990 年代初期在教育改革方面,受 到相當熱烈討論的話題。學者大多認為教科書開放審定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 勢,且有其必要性(黃炳煌,1995;歐用生,1995);從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立 場來看,則認為教科書開放有助於落實教師專業自主;當時的民進黨立法委員,

以打破過氣威權體制時期僵化扭曲的教育內容為理由,強力要求開放教科書;民 間出版業者們則借力使力,匯集成為一股施加於教育部的龐大壓力。最後,在整 體社會自由開放和教育改革潮流的趨勢下,民間出版廠商與理念相近的教改團體 和民意代表互相結合,形成輿論與社會壓力,迫使教育部加快開放教科書的腳步

(鄧鈞文,2001)。

在民主發展時期(2001-2008)期間,教育部為使得高級中學的課程能夠配 合普通高級中學的定位調整,成為注重公民素養培養之普通教育,並銜接國民中 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期程,讓高級中學學生能以九年一貫為基礎,繼續加深加 廣地學習,遂於 2001 年 5 月成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著手進行「普 通高級中學課程修訂」計畫,當時將修訂時程訂為自 2001 年 5 月至 2003 年 12 月,分為「總綱修訂」及「各科課程綱要修訂」兩階段進行(教育部,2005a),

並訂於 94 學年度起實施(以銜接 91 學年度起學習九年一貫課程之國中畢業生升

(27)

16

學高中)。

第 1 階段「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修訂」,原計畫時程訂於自 2001 年 5 月開始至 2002 年 3 月,之後延長至 2002 年 8 月完成。接著進行「各科課程綱要 修訂」工作。2003 年 9 月,教育部公開初步研議完成的《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 綱要草案》(95 暫綱草案),將中國明代中葉以後的歷史,包括清朝及中華民國 的建立、海峽兩岸關係等,全部劃分歸納至高二「世界史」範圍,引起社會各界 不同的看法與批評,連帶也影響整體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研訂及公布之期程 (藍順德,2010)。

2004 年 9 月,教育部制訂發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內容包含總 綱,以及除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地球與環境外之 16 科課程暫行綱要。數 月之後,經過許多次的研議折衝協商,教育部終於在 2005 年 1 月 20 日正式發布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含總綱及各科課程綱要)(又稱 95 暫綱),自 95 學年度起開始逐年實施(教育部,2005a)。

以 2005 年修正發布之《普通高中課程暫行綱要》與 1995 年之《高級中學課 程標準》相比較,可以看出課程總目標不再強調「培養文武合一的人才」、「增進 熱愛國家的情操」,轉而將焦點放在重視「生活素養、生涯發展及生命價值」;「國 文」課程目標由「研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培養倫理道德之觀念、愛國淑世之精 神」,修改為「研讀文化經典教材,培養社會倫理之意識及淑世愛人之精神」、「經 由語文教育,培養出關心當代生存環境、尊重多元文化的現代國民」;「歷史」課 程目標由「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心」、「思索中國歷史文 化在世界歷史文化中之地位」,修改為「幫助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 同感」、「建立學生對於世界上各種文化的基本認識和理解,養成包容並欣賞多元 文化的開闊胸襟」;「地理」課程目標則由「瞭解我國各區域的特色,加強對國土

(28)

17

的認知,以培養國家觀念和愛國情操」,修改為「了解台灣自然環境的特色與發 展背景」、「了解中國的地理環境特色與發展問題」;「三民主義」、「公民」、「現代 社會」3 科合併為「公民與社會」,原來的課程目標強調「培養共同參與建設現 代化中國的共識」、「明瞭國父建設現代中國的理論與實行方法」、「使其具有國家 意識」等,後著重修改為「養成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應有的公民特質,使 其成為健全的現代公民」(藍順德,2010;教育部,2005a)。

由上述針對課程目標的比較分析而言,過去常用的「我國」、「中國歷史文 化」、愛國」、「國父」等用詞,在高級中學 95 暫綱中均盡量避免。地理課程目標 中「臺灣」與「中國」分別並列;歷史課綱方面,明訂高一第 1 學期為臺灣史,

第 2 學期為中國史;國文課綱則大幅降低各學年「文言文」的篇幅比例。從這些 課程內容的轉變,不難看出高級中學 95 暫綱是一個以「臺灣主體性」所建構的 課程,而這些課程爭議在多元的社會環境下,不僅影響高中 95 暫綱的公布時程

(故教育部宣布 95 是暫綱,98 年將再行修訂),而有關歷史課程同心圓架構,

以及國文課程文言文比例的問題也一直延續下來(藍順德,2010)。

2008 年 1 月,教育部再度修正發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並宣布將 於 98 學年度起自高中一年級逐年實施(又稱 98 正綱)。2008 年 5 月 20 日,政 黨再次輪替,由國民黨重新取得執政權,並宣布延後一年實施新的普通高級中學 課程綱,也就是自 99 學年度起,由高中一年級逐年實施。

由我國教科書政策與制度演變之背景分析的過程,可以得知在整體過程中,

涉及了許多複雜的因素;教改的成敗與否,與教科書開放政策是否成功有相當關 連性,然教科書本身編纂成敗更直接影響第一線的教育成效,這也是本研究的初 衷,故希冀研究結果能做為未來編輯教科書的參考,進一步發揮功能。

(29)

18

第二節 內容分析在高中英文科教科書方面的應用

以下先就英文科教科書的相關研究做一闡述,以說明英文科教科書的研究取 向,再就英語科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來說明內容分析法在英文科教科書內容分析 上的應用情形以及與本研究的關係,茲將各研究的研究方法說明如下,並加以討 論。

一、英文科教科書相關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著重於教科書的使用意見 陳貞廷(2002)以問卷調查法,針對大台北地區高中學校英文老師及學生對 英文教課書選用情形進行分析,並將問卷內容焦點集中於英文科教科書的選用過 程與教師的採用觀點。研究結果發現:(一)大部分老師贊同,新教材整體而言 優於舊教材;(二)各校英文科教科書遴選委員,多為該校英文老師擔任;(三)

藉由使用評量表及未使用評量表進行教科書評鑑;近半數使用評量表的教師群,

其評量表來源為校內英文科召集人。而未使用評量表的學校,則是參考出版社提 供的樣書,進行開會討論以選用教科書;(四)教師們認為,有關高中新式教材 與國中教科書銜接上,是有待改進;(五)學校更換教科書因素,大多與教材不 符該校學生的程度;(六)每套教科書均有其瑕瑜,因此教師們須先了解學生需 求,並配合溝通式教學法的趨向,作為選擇教科書前的參考,以做出最符合該校 學生教科書之抉擇。該研究的研究對象為高中英文老師及學生,其研究方向在於 了解地區性的教科書選用過程。該研究發現,教師很可能忽略英文科教科書內容 的個別差異,理由在於沒有使用評量表的情境下,通常是出於直覺性的判斷選用 教科書;研究同時指出,英文教科書內容未經過分析的情形下,會影響教師在未 全面性了解前便做出選擇版本之決定。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高中英文教科書的 內容分析研究,使英文教科書之內容得以整體呈現

(30)

19

對於國民中學英語教科書之評估,吳思葶(2002)同樣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 蒐集國中英語教師對於英語科教科書之意見,問卷內容包括編寫原則、主題、份 量及難易度。該研究雖然涉及教科書的內容,然而並未採取內容分析的研究方 式,而是直接以教師的意見來建構未來國中英語教科書適用之編寫指引,關於教 科書內容的研究發現如下:(一)新式國中英語教科書包含溝通式教學法原則,

但僅採納部分原則;(二)新式英語教科書編寫通則之使用,仍需再加強;(三)

而日常生活、節慶及電腦等生活化課程主題,較受教師們歡迎;(四)新式英語 教科書之份量及難易度雖為適中,惟兩者並未平均應用於各冊。該研究之研究對 象為高中英語教師,研究方向在於其對英文科教科書之意見。因此得出,教師們 大多認同英語教科書份量與難度應達到適中且平均,以及課文編排上避免過於太 難或太簡單的意見回饋。受該研究的啟發,本研究對於課文的可閱讀性亦照此觀 點來進行分析與討論。

以桃園縣國民中學為對象,王輝榮(2001)採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的研 究方法,進行對英語教科書評量與選用規準的研究:先透過一次對 100 位左右的 國中英語教師的試測以確定問卷的初稿,再加上後續三輪的小組問卷調查,整合 專家的意見來設立國中英語教科書評量與選用的規準。選用是教師經過對英語教 科書內容的評鑑,來選擇一本適合學生的教科書,強調英語教科書的內容必須適 合學生的英文程度,單純的直接評鑑往往訴諸於教師個人主觀對該教科書的看法 與意見,但是如果輔以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可以讓教師對於英語教科書有更多 的認識與了解。

針對南臺灣高中英文教師對高中英文教材之意見及使用情況進行調查,陳嘉 鴻(2000)得到的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受廣泛使用的高中英文教科書出版社為遠東、南一書局及龍騰。

2. 大部分教師會使用補充教材,如不同版本的教科書、雜誌期刊、參考書

(31)

20

和文法書,作為輔佐主要教科書。

3. 排除課文難度是否循次而進之疑慮,普遍教師對新式英文教材之內容表 示贊同。

4. 新式英文教材兼顧聽、說、讀、寫及字彙和文法的訓練,惟其他份量與 聽讀技巧相比,明顯不受重視。

5. 普遍英文教師認為,與使用舊式國編本的學生相比,使用新式教材的學 生更能與教材內容產生共鳴。

6. 過半數教師認為,與使用舊式國編本學生對照,採用新式教材的學生更 能融入課堂活動。

7. 一些教師發現:在聽和說技巧上,使用新式教材的學生比舊版國編本學 生傑出。

8. 有英文教師反映在字彙及文法上,使用舊版國編本學生的基礎比使用新 式教材學生較紮實。惟較多數英文教師認為兩者差異不大。

該研究的研究對象為高中英文教師,研究的取向為對高中英文科教科書的使 用現況進行調查。該研究與本研究的關聯如下:(一)作為本研究選擇欲分析版 本的參考(龍騰版);(二)多數教師對於英文教科書的難度分配不滿意,因此本 研究將根據課文難度進行分析,探究難度的差異與分配情形;(三)該研究顯示 教師認為用新式教材的學生與使用舊式國編本的學生在字彙上沒有差異,本研究 也將分析字彙的常用度,檢視字彙分布情形在兩個不同版本的英文教科書中是否 具有差異。

由以上對英文科教科書的相關研究論述,研究者發現不直接涉及英文科教科 書內容的研究,多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運用教師對英文科教科書 的意見與觀點來對教科書的選用、評估與實際使用狀況進行分析,將許多意見作 整合與分析,研究結果能從意見中得到英文教科書內容的大概,可以與內容分析

(32)

21

相互參照,提供更多有關英文科教科書內容的資訊,而內容分析法可以對教科書 內容進行分析,並針對教科書中某一單元或是概念進行分析,以數據資料來呈現 英文教科書內容的完整情形,主要目的固然在於分析,研究結果亦可以提供選用 與評鑑的參考。

二、英文科教科書內容分析:以主題、活動設計、練習方式等作為分析對象

探討英文科教科書相關研究之後,研究者發現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差異之外,

其研究結果在應用上也有所不同差別,如:評鑑、選用與分析的應用,但其共同 研究方向皆從教科書的內容著手,因此對於教科書的內容分析更顯得重要,以下 將討論與英文科教科書內容分析相關的研究。

卓建宏(2002)對於高中英文教科書的文化內涵進行內容分析,分析的對象 為高中英文教科書、英文教師與學生,以內容分析法來研究英文科教科書中的文 化內涵,而以問卷調查法來調查英文教師與學生對培養社會文化能力的課程安排 之滿意度及建議,分析結果為高中教科書加強對本土與其他文化的課程安排,但 在題材的選擇上,仍是偏向文學作品的取材,對其他較生活化的主題,仍稍嫌不 足。該研究以社會文化能力的觀點對於高中教科書的文化內涵面向進行分析,而 用問卷調查法加以輔助,問卷的輔助可以作為內容分析研究的參照,亦可以在教 科書內容分析上給予不同的觀點。

許珮甄(2002)比較 1986 年初版「舊版教科書」及初版 1998 年出版「新版 教科書」兩者的課程活動設計。加以 Littlewood(1981)將英語教學活動劃分兩 大類為「溝通前之練習」及「溝通式活動」。再根據 Pauston and Bruder (1976) 對

「溝通前之練習」之見解細分為 (A) 機械化記憶練習 (Mechanical Memorizing Drill) ; (B) 機 械 化 測 驗 練 習 (Mechanical Testing Drill) ; (C) 有 意 義 的 練 習

(33)

22

(Meaningful Drill);(D) 溝通式練習 (Communicative Drill)。而依照 Littlewood

(1981)將「溝通式活動」區分為:強調語意功能的溝通式活動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及 強 調 社 交 身 分 的 溝 通 式 活 動 (Social Interaction Activity)兩類。透過以上分類方法分析英文科教科書之教學活動,所得出研究結 果顯示英文教科書僅是讓學生反覆練習句型,而實際上極少運用習得的語言進行 溝通。且在新舊版本的比較方面,發現新版教科書確實比舊版教科書更符合「溝 通式活動」的基本原則。該研究之研究對象為高中英文教科書,研究方法為內容 分析法,該研究偏向溝通式教學與版本的比較,而本研究較著重教科書的文本特 性,如:字彙常用度、課文可閱讀性等,因此在內容分析法上所著重面向不同。

蘇順發(1991)對高中英文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主要探討三個面向,包括:

(一) 課程學者及英(語)文學科專家對課程理論之基礎、(高中)英文課程目標與 內容的觀點(即「理想課程」);(二) 透過理論基礎及文獻分析結果,設計問卷 以瞭解高中師生對現行英文課程目標與編譯館編撰六冊英文課本的看法 (即涵 蓋教師「知覺課程」、教室「實施課程」及學生「經驗課程」的「實際課程」);

(三) 經由研究結果,分析目前高中英文課程目標與內容,探究理想與實際差 異之因素,並提出建議,作為未來修訂之考量。

為達成研究目的,該研究者根據理論基礎及文獻分析結果,編製「六冊內容 分析類目表」,以及自編「高中英文課程目標與內容調查卷」,其中調查問卷以英 文教師及高三學生為對象進行調查研究、資料收集整理後,採用百分比及卡方檢 定等統計方法,分析受試者對各問題的意見差異,而在「六冊內容分析類目表」

的部分僅將內容呈現,並未以統計方法分析,在分析上較為簡短。

該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對於內容分析部分的探討較少。在該研究中,「六 冊內容分析類目表」將課文主題分成五大類別:(一)中、外國類別、(二)學科

(34)

23

類別、(三)休閒與生活類別、(四)時代類別、(五)人物類別。係採用內容分 析法中的主題類別法;原研究問卷內容乃根據 79 年 1 月以前的教科書內容所編,

當時一到四冊已重新編輯過,第五、六冊則尚未改編,因此在第五、六冊重新編 纂之後,又進行了一次內容分析的調查。第一次實施的時間為民國 79 年 4 月,

第二次則是在民國 80 年 3 月,分別委託五所高中 15 位英文教師填寫,僅粗略統 計各冊中不同教師的歸類結果,取其「多數」作為各課的最適當類目,以作為課 程內容實證研究的參考,不作進一步的統計分析(如平均數的計算)。該研究以 問卷調查為主,內容分析為輔,然而在內容分析部分的說明沒有太多篇幅;除了 未說明分類的依據,對於結果也沒有進行較詳盡的分析。且由於該主題的類目並 非互斥的性質,因此在歸納分類上會有爭議,因此該研究選取多數教師的意見作 為結果。

針對大陸高中英語科教育內容,包括授課時數、課程安排、教學重點、實施 狀況、英文教學的內容分配(聽、說、讀、寫)、教科書的主題歸類,陳秀英等

(1996)有相當詳盡的介紹,惟可惜的地方在於該研究並沒有將研究方法詳細敘 述,以至於無法得知其內容分析研究以何種工具加以測量,只有在選文主題的部 分有呈現選文主題歸類表,對於如何製作出選文主題歸類表的程序與方法未提 及,該主題的類目不是互斥的,在歸類上會有爭議。

比較台灣與大陸前期中等教育英語教科書內容,林鳳女(2000)的研究對象 如下:台灣的前期中等教育英語教科書指的是於 1998 年出版的國中英語教科 書,而大陸前期中等教育英語教科書則未提及何時出版。該研究採用理論分析、

內容分析研究法,並參考 Bereday 的比較研究法,對台灣與大陸前期中等教育之 英語教科書內容進行比較,內容分析的架構包含:編輯架構、語言知識、語言功 能、主題及聽說讀寫練習方式四個主題,以呈現下列研究成果:(一)編輯架構:

1. 兩者均依據溝通式語言教學的理念,來實踐英語教學目標、教課書的編輯和

(35)

24

教學原則;2. 相較台灣教科書,大陸教科書編輯較重視循環複習單元、配套教 材多寡及強調語法結構說明;(二)語言知識:1. 兩者教科書中皆強調從基礎到 進階、循序漸進的語言知識編排;2. 語言知識學習速度方面,兩者初期均緩慢 且在三年級增快;3. 臺灣教科書因劃分必修和選修課程,致使必修英語內容減 少,相對大陸教科書則涵括較多語言知識內容;4. 大陸教科書較著重語言知識 在各類語境之呈現及運用,臺灣較忽視配合該情境;(三)語言功能和主題:1. 兩 者均呈現日常社交談話應對的人際溝通功能、個人情感意見表達的功能、及解決 生活問題的功能;2. 惟兩者在解決日常生活問題之溝通功能上,皆有所不足;

3. 在練習溝通功能和溝通情境之安排上,大陸教科書明顯涵括較廣且較多反覆 練習,臺灣此兩功能呈現較少;4. 實用性、知識性、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教科書 主題,在兩者均完整涉及;5. 臺灣教科書選擇主題方面,較能適切反映當前社 會及學生生活,大陸則欠缺符合時事之主題;(四)語言技能:1. 兩者教科書皆 先奠定聽說技能,再強化讀寫練習;2. 臺灣教科書在口說和書寫練習發揮活潑、

趣味化,大陸教科書在此兩面向,則欠缺生動圖片的搭配;3. 相較大陸語言技 能練習的豐富、多元化,臺灣教科書則缺乏變化。

該研究與本研究相同,皆運用教科書內的單元或內容特性來進行分析,不同 之處在於研究的面向不同。該研究以文字敘述為主,強調英文教科書的特性,以 兩個版的異同點為主要比較焦點;本研究探究教科書中的字彙與課文,以研究工 具進行內容分析,將計算後得出的數據列出以輔助說明,據此呈現英文科教科書 的內容分析結果。

由前述所提及之各研究來看,關於英文教科書的研究中以問卷調查為主,陳 貞廷(2002)對大台北地區高中英文科教科書的選用情形進行調查,吳思葶(2002)

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蒐集國中英語教師對於現行英語教科書之意見來進行對國 民中學英語教科書之評估;王輝榮(2001)以桃園縣國民中學為例,採德懷術來

(36)

25

進行對英語教科書評量與選用規準的研究;陳嘉鴻(2000)對南臺灣高中英文教 師對高中英文教材之意見及使用狀況進行調查,綜合英文教科書的研究發現主要 在調查英文教師與學生在使用英文教科書時的意見。而在有關英文教科書內容分 析的研究方面,卓建宏(2002)對於高中英文教科書的文化內涵進行內容分析,

以主題為對象;許珮甄(2002)比較新版國中英語教科書與舊版教科書中的課程 活動設計;蘇順發(1991)對高中英文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以主題為主;陳秀 英等(1996)研究大陸高中英語科教育內容,範圍較廣,包括課程、主題、英語 教學與能力培養等研究對象;林鳳女(2000)比較台灣與大陸前期中等教育英語 教科書內容,包括教科書活動、教材結構、語言知識與練習方式等,主要可以將 內容分析研究分成比較分析類型與專門分析類型,比較分析以兩種以上的英文教 科書版本,包括新舊版本、多種版本、大陸與台灣的版本等比較方式,而專門分 析類型則以工具來測量分析英文教科書中單一單元或屬性。

本研究為了獲致較為完整的資料,對於字彙常用度、課文可閱讀性進行分 析,並且使用兩個版本第一冊為研究對象,除了分析英文教科書中的內容,並且 將兩個版本分析結果並列,呈現部份現行 100 課綱下高中英文教科書的內容,以 獲致高中英文科教科書較為完整的面貌。

第三節 英文科教科書中字彙與課文可閱讀性

在英文科教科書中的字彙選取,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也有許多爭議;字彙 或稱之為生字,其多寡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太多的字彙會造成學生的學習 障礙,也會間接地造成課文的難讀與難以理解的問題。

Anderson(1981)認為編寫者與閱讀者以課文來互動,而編寫與閱讀總是發 生在特定的上下文脈絡,每一個段落與其他段落互動。可閱讀性包括整個讀與寫

(37)

26

的過程,編寫者與讀者藉著文字互動,為了閱讀便利與意義理解的考量,文章的 可閱讀性必須被加以分析。因此文章的可閱讀性在於是否能夠符合讀者的閱讀能 力,而對於學習者而言則代表閱讀的課文是否能符合其英文能力,如果可閱讀性 太低(課文難度過高),而不能符合學生的英文程度,也不能產生學習效果。

以下就字彙與可閱讀性之相關研究,分項進行說明:

一、字彙與字彙教學

黃燦遂(1999)認為生字與片語需考慮量與質的問題。雖然生字與片語的量 與質與課文及對話難度有關,但仍應特別考慮。

(一) 數量:所有未出現在國中教材中的單字都是生字。高一每課生字總 數 30 字左右為宜,高二每課生字總數以 40 字左右為宜,高三每課 生字總數以 50 字左右為宜。

(二) 實用:生字應標示應用字彙或認識字彙,應用字彙應為常用的單字,

才具有實用性。

(三) 註釋與例句:中文註釋要正確,英文定義要簡單清楚,例句要符合教 材中的用法,且要實用。

黃燦遂 (1999) 的建議與高中英文課程標準比較來看,在數量上是相當符 合,每個年級生字總數由高一的 30 字到高三的 50 字左右,而在實用方面也是根 據課程標準來做說明,除了第三項以外,大致上,以字彙的數目與難度可以決定 學生在上課時是否能夠吸收的學習份量,因為在一課中字彙過多可能會讓學生無 法吸收,或是由於字彙過多無法立刻閱讀課文,因此在閱讀的流暢性與吸收程度 都受影響。

除此之外,字彙教學對於學生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教師能夠巧妙運用 字彙背誦的技巧,也可以幫助學生在聲碼與形碼產生較強的連結,讓學生能夠將

(38)

27

字彙的發音與字母的排列做連結。因此進行有效的字彙教學為教師所應該具備的 教學技巧。

Brown(1994)對字彙教學有以下的建議:

(一) 分配特別授課時間給字彙學習。

(二) 幫助學生在課文組織架構中學習字彙。

(三) 貶低雙語字典的角色。

(四) 鼓勵學生發展策略來決定字義。

(五) 進行隨機的字彙教學。

Brown(1994)的第一項原則說明教師介紹字彙給學生的重要性;第二項 原則說明課文段落的良好組織性對於字彙有較佳的學習效果;第三項則說明字彙 的習得應該透過自然情境的方式,因此過度依賴雙語字典或中文解釋,對於意義 相近的英文字彙將產生誤解而不利於學生學習;第四項原則,強調學生應發展學 習策略,依據所獲得的線索來決定字彙的意涵,而第五項則認為隨機的字彙教學 是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因此為了讓教師能達到此一教學目標,教科書中字彙數 量不應該太多;太多字彙會讓學生無法吸收,也會讓教師無法補充字彙給學生。

從這些原則中,可以發現語言專家 Brown 認為字彙教學不需要透過中文的解釋,

只要配合自然情境,字彙教學應該可以潛移默化至學生的字彙習得當中,且字彙 若以中文來做解釋,將會固定學生的對於字彙意義的界定,尤其是一字多義的情 況。然而,有學者抱持相反的看法,認為禁止使用母語作為字彙教學的翻譯是個 錯誤的觀念,如丁馬克(1998)提到,教師恐無從得知學生是否對於包含英語之 圖片或文章做出錯誤意涵的判斷,因此他認為英語字彙教學應該透過本國語言來 翻譯。教育部(2004)的高中英文科課程標準即規定,字彙須條列音標以及中英 文註解,究其原因,乃是希望學生能夠在自學的狀況下而不至於遇上困難。

(39)

28

在字彙內容分析的相關研究中,與本研究的研究方向較有關聯的內容分析研 究,為潘佳幸(2001)對於高雄市國小與國中英語教材進行語料分析的研究內容

,該研究運用語料庫(corpus)的分類來檢視國小與國中英語教材文本中的字彙 是否有連貫,抑或是呈現割裂的狀態。受到語料庫分類的啟發,研究者決定使用 字彙分類表來對於字彙進行研究,採用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2006) 中的字彙常用帶(frequency bands)作為教科書內容分 析的分析工具之ㄧ。由於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2006) 收錄數以萬計的字彙在字典中,係基於四億個字彙彙編中,選取最為可 能接觸的字彙。而字彙常用帶的分布可以反映語言變異與今日語言的整體範圍,

所以是足以信賴的常用字分類表。

二、課文可閱讀性

字彙與課文均是教科書中最主要的部分,因此研究者探討對課文分析的相關 文獻,發現許多研究針對課文可閱讀性(readability)或稱為課文難度,並將之 統合成為一個分析的單位;學者將可閱讀性界定於教科書的難易度與引起學生動 機的程度,而這其中包括了課文的長短與難度;由於課文過長對於學生而言是個 負擔,也未必能對課文有充分的理解,因此本研究將高中英文教科書的課文可閱 讀性設定為研究對象;由於英文並不是本國語言,學生必須能在教師教學結束後 仍能夠自我導讀,因此,相較其他學科教科書,課文可閱讀性的因素在英文教科 書中所占的比例顯得重要得多。

Reigeluth (1988) 曾將教材的考量因素歸納為五個面向(引自劉昭宏,1993):

(一) 教材內容 (subject-matter content)、(二) 社會性內容 (social content)、(三)

教育設計 (instructional design)、(四)可閱讀性 (readability)以及(五) 生產製 造的品質 (production quality)。

(40)

29

而其中可閱讀性為其中的考量之一,然而可閱讀性的重要性為何?一般而 言,可閱讀性即代表課文的難度與字彙的難度是否可以與學生的英文程度配合。

Stewart(1986)曾特別強調可閱讀性與動機的關係,他主張初始動機可以透 過較可閱讀的,與富情意的內容設計來提高。而正因為學習動機的加強,連帶使 得課文的可閱讀性有所改進(引自劉昭宏,1993)。可閱讀性同時代表教科書中 課文的設計,內容設計如果很有趣,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勢必能夠增加可閱讀 性的程度。因此主題的設定可以增加可閱讀性,盡量尋找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來 讓學生感到熟悉且契合實際,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可閱讀性在情感 的方面可以歸納為感情的因子,與可以喚起讀者興趣和集中讀者注意力的動機因 子結合,則成為助長讀者理解的必要條件(劉昭宏,1993)。

而在文章可閱讀性公式的相關研究方面,鄭宗諭和劉淑敏(1995)認為可以 利用文章可閱讀性公式來評估文章是否適合某一年級或某一程度的學生,故文章 可閱讀性計算公式可以用來作為評估文章深淺度的依據;透過可閱讀性公式,可 以計算文章內的句型複雜度及用字的困難度,進而評估出一個大約的年級適用指 數。計算方式為在文章的開頭、中間及文末各選一百個字,然後計算平均句子長 度及音節長度,再核對年級公式表。

與鄭宗諭和劉淑敏(1995)所介紹的文章可閱讀性計算公式不同,本研究採 取的Flesch Reading Ease公式以及Flesch-Kincaid Grade Level公式,係指以內建於 Microsoft Word文書處理軟體的可閱讀性公式。而本研究所稱之課文可閱讀性,

即是據此二種公式,進行三民版、龍騰版各第一冊英文教科書各課課文的計算後 所得出的結果。隨著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網路無遠弗屆等趨勢,內建於Microsoft Word文書處理軟體,是相當容易取得與使用的工具,此為本研究使用該二種公

(41)

30

式的目的。

由以上有關可閱讀性或稱為可讀性、難度的文獻,我們可以發現文章可閱讀 性的因素在課文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且須在配合讀者的先備知識與英文能 力的條件下,才能讓可閱讀性在課文之中發揮良好的功用。此外,可閱讀性也可 以引起學習動機,過難的文章對於學生而言不但是沉重的負擔,在學習效果上也 大打折扣。

以上二節的內容,可以了解到迄今國內外比較英文教科書版本差異的方式,

且以分析其內容為英文科教科書內容分析的重點所在;以本研究而言,直接對三 民、龍騰兩個版本的高中英文科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以字彙常用度、課文可閱 讀性公式作為研究工具,除了呈現英文科教科書的內容與特性之外,亦將研究結 果並列,以凸顯內容上的相異與相同之處。

(42)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作為研究的方法;內容分析研究的工具部分,則是根據先 前文獻與相關研究來加以設計,希冀研究英文科教科書的內容特性,以下就研究 的整體設計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研究者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並參閱、探討相關文獻,針對現行 100 普通 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下之三民版、龍騰版的第一冊英文教科書課本內容,擬定研究 架構。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旨在比較教科書中的字彙常用度以及課文內 容的可閱讀性二研究主題於該兩種版本的教科書中差異性。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如 圖 3-1 所示。

(43)

32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 研究範圍

文獻探討

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 --- 1.三民 2.龍騰 研究方法

--- 內容分析

研究工具 ---

1.字彙常用 度。

2.Microsoft Word 文書 軟體可閱 讀性公式。

資料彙整分析

結論與建議

(44)

3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圖 3-2 所示:首先確立研究主題,接著著手蒐集、整理 歸納相關文獻;擬定研究計畫,以分析比較兩個不同版本教科書中的字彙常用 度、課文內容的可閱讀性為主要研究方向;後選定研究工具,並據此收集資料;

最後將所得的資料根據各個方法進行整理、分析,撰寫研究結果與討論,並提出 結論與建議。

圖 3-2 研究流程圖 確立研究主題

文獻探討

擬定研究主題

選擇研究工具

資料蒐集

資料分析

結論與建議

課 文 可 閱 讀 性 字

彙 常 用

字 彙 常 用

Microsoft Word

(45)

3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來分析高級中學英文科教科書的字彙常用度分布、課 文可閱讀性。

Berelson(1954)將內容分析定義為一種研究技術,具有客觀的、系統的,以 及 明 顯 量 的 描 述 的 傳 播 內 容 。 內 容 分 析 (content analysis) 亦 稱 (informational analysis)或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不同領域的研究,常透過文獻獲得資 料,因此內容分析法具有其價值與採用之必要,而內容分析法主要用作解釋在某 一特定時間內某現象的情況,或該現象發展情形(引自王文科,2007)。

根據 Kerlinger(1986)的解釋,內容分析法是一種系統、客觀、定量的研究分 析方法,旨在測量傳播內容中某些可測得的變數,進而對訊息實體做出準確的描 述。換言之,研究時有一套評析標準,選擇分析內容、選擇樣本及分析過程等都 必須具有一致性、系統化,且研究者不能依據自身的好惡影響研究結果,並且需 要建立一套明確的標準和程序,充分解釋抽樣和分類的方法,以維持研究結論的 客觀性(引自吳苑如,2001)。

Franenkel(2005)也提到,許多人類行為是可以觀察到或可能加以測量的,即 使有人在這方面有第一手資料,也不一定可以從這群人中得到資料。研究者可透 過內容分析法,分析人們的傳達工具(communications),間接了解人類的行為。

內容分析的方法,雖然不全然是分析文件內容,但多半藉此達到分析的目的。文 件內容可能包含教科書、報紙、短文、小說、論文、廣告、圖片、雜誌、食譜、

演講等;而任何傳達工具的內容,都可以加以分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the more able students, teachers might like to ask them to perform their play to an intended audience as an extended activity. The intended audience might be a primary

Aided, government and caput schools, schools under the Direct Subsidy Scheme and special schools operating senior secondary classes offering the local curriculum are eligible for

1.5 In addition, EMB organised a total of 58 forums and briefings (45 on COS and 13 on special education) to explain the proposals in detail and to collect feedback from

The Treasurer, Subsidized Schools Provident Fu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rule 16(1) of the Subsidized Schools Provident

The subjects for the present study are 495 first-graded students from five Taiwanese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270 freshme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The volumes in the School Mathematics series contain brief review notes, selected questions with detailed solutions, and test questions with answers.. We hope you

Currently, the built-in phone book memory and display of corded phones can only record and display simple and fixed English alphabets and numbers, so the demand for a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