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我國教科書政策與制度的演變

教科書係歷史與文化的綜合,其編纂過程勢必受到ㄧ國之政治文化的深遠影 響,因此,教科書中「或多或少」可以反映ㄧ個社會的政治理念。例如:標榜自 由、民主的美國,其自由、民主的理念則彰顯在教科書的內容上(傅凌,1988);

在台灣亦是如此,解嚴前,教科書內容大多離不開反抗俄之思維。由上述所示,

可以得知教育政策的改革攸關ㄧ國意識型態,而從教科書的發展歷史脈絡中,可 以藉此審視政策背後的理念變遷,以及整體社會文化價值觀之轉變。因此之故,

隨著時代的演進,無論是政策及組織均會隨著時空的變換而不斷產出新思維、新 體制。

由各國教科書政策制度觀之,多半可以發現教科書的改革乃一個國家進入民 主化的必經過程,愈是民主的國家,國家的牽制力也就愈為薄弱,愈能夠保障國 民的受教權,且世上多數國家皆採取免費借用或直接供應教科書的制度。因此,

在時代的變遷之下,教材的多元化和教育的自由化已經成為一個趨勢(陳靜宜,

2007)。政府政策變革演變形成教科書制度,而教科書編審發行選用制度的運作 歷程,則決定了教科書的內容與品質(藍順德, 2006)。教科書制度的運作,來 自於教育政策及課程設計的規範;教育與課程政策的形成,則是歷史演進、當代

13

重要教育思潮以及當前政經社會結構變動等複雜的因素交互作用之結果。因此,

探討我國課程與教科書政策演變歷程,應能有助於釐清教科書推演的軌跡與趨勢 (藍順德,2010)。

為了探討我國課程與教科書政策的演變,藍順德(2010)將 1949 年迄 2008 年 劃分為四個時期(1)威權體制前期(反共愛國思想教育)(1949-1968);(2)威權體制後 期(三民主義思想教育)(1968-1987);(3)民主萌芽時期(從鄉土教學到本土教育) (1987-2001);(4)民主發展時期(臺灣主體性教育) (2001-2008)。時期的劃分除有助 於討論,同時也反映出社會變遷的現象。劃分的原則,以 1987 年臺灣解除戒嚴 為分界:解嚴前為威權時期,解嚴後為民主時期;解嚴前又以 1968 年實施九年 國民教育為分界,分為威權體制前期及威權體制後期;解嚴後則以 2000 年政黨 輪替為分界點,再分為民主萌芽時期與民主發展時期。以下就與我國高級中學相 關之教科書政策作一闡述。

在威權體制後期(1968-1987),也就是 1968 年九年國民教育實施後,為配 合國民中學首屆畢業生升學高中,教育部乃於 1971 年修訂公布《高級中學課程 標準》,其主要重點包含:(1)銜接國民中學課程,如「公民」改為「公民與道 德」,「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部份,則刪去與國中國文化教材重複部分;(2)加 強民族精神教育及民族道德教育,在「三民主義」中,增強反共抗俄的實踐,加 深學生對三民主義的信仰;在「公民與道德」中,激發學生愛國情操,確認其名 稱為我國固有道德及現代社會道德的內容;在「國文」中,培養學生高尚品德,

加強愛國觀念及弘揚大同精神;在「歷史」中,啟示青年復興民族之責任;在「地 理」中,激發復國建國的精神;在「軍訓」中,特別著重於國家觀念之加強與高 尚品德之陶冶;(3)增加我國固有文化教材,在「三民主義」、「國文」、「公民與 道德」、「歷史」、「地理」,甚至「體育」、「音樂」、「美術」等科目中,無一不特 別加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內容(教育部,1971)。

14

1979 年 5 月 2 日,總統制定公布《高級中學法》,而教育部為了配合 1975 年修正公布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及預訂在 1983 年修正公布之《國民中學課 程標準》,乃於 1983 年修正公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其主要重點包含:(1)

五育並重,均衡發展,配合國小及國中課程,強調「德、智、體、群、美」五育 均衡發展;(2)課程分化,有利升學,並增加選修科目,配合學生性向與志願;

(3)編輯教材,切合實際需求,明文要求各科教材應中國化、生活化,並與國 中教材銜接(教育部,1983b)。

而後來到民主萌芽時期(1987-2001),也就是解除戒嚴之後,為因應我國在 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大幅度變化,並配合開放多元社會之需求,以及引 導整個社會邁向 21 世紀,教育部乃同時一併修訂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和高級中 學之課程標準。1990 年 1 月,教育部延續進行中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課程修 訂工作,成立「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修訂委員會」,歷經 6 年,始完成第一階段高 級中學課程修訂工作(藍順德,2010)。

時間推移至 1995 年 10 月,教育部修訂公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自 87 學 年度(1998 年 8 月)(後來配合教科書開放審定延後一年)起由一年級逐年適用 修訂實施,主要特色如下所述:(1)重視民主法治教育與公民教育,將原屬社會 學科的公民與班會、團體活動並列於公民教育學科,以加強公民教育理論與實踐 的結合;(2)消除課程內容中之性別差異性,強調注重兩性平等互重;在課程中 提供男女學生相同的學習內容,將原為男生修習的「工藝」及女生修習的「家政」, 合併為「家庭與生活科技」,明訂每周 2 節上課時數,且男女生均需修習;(3)

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配合輔導措施,指導學生依據能力、興趣、志趣、專長選 修科目,代替分組,以便因材施教,發揮選修功能;(4)增加學校排課的彈性和 自主性;明文規定高二選修節數為 0 至 6 節,高三為 17 至 19 節,學校可據此彈 性安排選修課程,以因應學生分化學習之需要(教育部,1995)。

15

1995 年初,教育部雖然宣布國民小學教科書全面開放審定,但未及開始實 施,社會各界又興起國中教科書亦應同時開放之聲音。1995 年底,教育部修正 公布《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教科書開放再度成為社會上一大熱烈討論的議題。

教育部為回應各界呼籲及意見,遂於 1996 年 9 月至 12 月在全國分區舉辦公聽會 蒐集意見,並經審慎研議後,於 1997 年 6 月宣布,高級中學之教科書將配合新 課程實施,自 88 學年度起(依 1995 年修正公布之課程標準延後 1 年實施)全面 逐年開放民間編輯,於送請國立編譯館審定通過後發行。自此,我國高級中學教 科書進入全面開放審定的時代(藍順德 2006)。

教科書是否全面開放民間編輯,其實是 1990 年代初期在教育改革方面,受 到相當熱烈討論的話題。學者大多認為教科書開放審定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 勢,且有其必要性(黃炳煌,1995;歐用生,1995);從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立 場來看,則認為教科書開放有助於落實教師專業自主;當時的民進黨立法委員,

以打破過氣威權體制時期僵化扭曲的教育內容為理由,強力要求開放教科書;民 間出版業者們則借力使力,匯集成為一股施加於教育部的龐大壓力。最後,在整 體社會自由開放和教育改革潮流的趨勢下,民間出版廠商與理念相近的教改團體 和民意代表互相結合,形成輿論與社會壓力,迫使教育部加快開放教科書的腳步

(鄧鈞文,2001)。

在民主發展時期(2001-2008)期間,教育部為使得高級中學的課程能夠配 合普通高級中學的定位調整,成為注重公民素養培養之普通教育,並銜接國民中 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期程,讓高級中學學生能以九年一貫為基礎,繼續加深加 廣地學習,遂於 2001 年 5 月成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發展委員會」,著手進行「普 通高級中學課程修訂」計畫,當時將修訂時程訂為自 2001 年 5 月至 2003 年 12 月,分為「總綱修訂」及「各科課程綱要修訂」兩階段進行(教育部,2005a),

並訂於 94 學年度起實施(以銜接 91 學年度起學習九年一貫課程之國中畢業生升

16

學高中)。

第 1 階段「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修訂」,原計畫時程訂於自 2001 年 5 月開始至 2002 年 3 月,之後延長至 2002 年 8 月完成。接著進行「各科課程綱要 修訂」工作。2003 年 9 月,教育部公開初步研議完成的《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 綱要草案》(95 暫綱草案),將中國明代中葉以後的歷史,包括清朝及中華民國 的建立、海峽兩岸關係等,全部劃分歸納至高二「世界史」範圍,引起社會各界 不同的看法與批評,連帶也影響整體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研訂及公布之期程 (藍順德,2010)。

2004 年 9 月,教育部制訂發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內容包含總 綱,以及除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地球與環境外之 16 科課程暫行綱要。數 月之後,經過許多次的研議折衝協商,教育部終於在 2005 年 1 月 20 日正式發布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含總綱及各科課程綱要)(又稱 95 暫綱),自 95 學年度起開始逐年實施(教育部,2005a)。

以 2005 年修正發布之《普通高中課程暫行綱要》與 1995 年之《高級中學課 程標準》相比較,可以看出課程總目標不再強調「培養文武合一的人才」、「增進 熱愛國家的情操」,轉而將焦點放在重視「生活素養、生涯發展及生命價值」;「國 文」課程目標由「研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培養倫理道德之觀念、愛國淑世之精 神」,修改為「研讀文化經典教材,培養社會倫理之意識及淑世愛人之精神」、「經 由語文教育,培養出關心當代生存環境、尊重多元文化的現代國民」;「歷史」課 程目標由「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心」、「思索中國歷史文 化在世界歷史文化中之地位」,修改為「幫助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認 同感」、「建立學生對於世界上各種文化的基本認識和理解,養成包容並欣賞多元 文化的開闊胸襟」;「地理」課程目標則由「瞭解我國各區域的特色,加強對國土

17

的認知,以培養國家觀念和愛國情操」,修改為「了解台灣自然環境的特色與發 展背景」、「了解中國的地理環境特色與發展問題」;「三民主義」、「公民」、「現代 社會」3 科合併為「公民與社會」,原來的課程目標強調「培養共同參與建設現 代化中國的共識」、「明瞭國父建設現代中國的理論與實行方法」、「使其具有國家

的認知,以培養國家觀念和愛國情操」,修改為「了解台灣自然環境的特色與發 展背景」、「了解中國的地理環境特色與發展問題」;「三民主義」、「公民」、「現代 社會」3 科合併為「公民與社會」,原來的課程目標強調「培養共同參與建設現 代化中國的共識」、「明瞭國父建設現代中國的理論與實行方法」、「使其具有國家